2022年12月30日

地球是個大監獄

 

阿郎撰寫

米香最近迷上看一些玄異節目,本期正好說「地球是個大監獄」,一些科學家的論證、文獻記載,似乎是在說我們的生活,並非我們所以為的那樣。

為何感受不到被監禁
米香思考著:地球夠大,我們身在其中,並不覺得是被囚禁的,你甚至可以旅遊、可以享受各式各樣的活動、你有自由、有選擇、可以擁有權力、擁有金錢。這些怎麼看都不像是被囚禁。如果這是囚禁,那也太享受了吧。

也許你是這樣想的!或許最高明的囚禁就是如此吧,高明到讓人捨不得離開而自願沉淪,喜怒哀樂的變化讓人不覺得枯燥無味,反而充滿希望、充滿鬥志。若你意志消沉、悲觀消極,你甚至會覺得罪惡、不應該。所以會有不孝、不忍心、不道德、冷酷無情、虛度光陰等等的「負面」來鞭策人類、防止人類停下來。

我不是以為的「我」
米香試著延伸這些內容,於是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試著為這故事,增添更多的可能:為了讓身體有容身之處,於是選定了這一顆星球;而為了控制生命能量,於是才創造了身體,以容納生命能量。就這樣,身體裝載著生命能量,而地球裝載著身體。為了更好的控制,在生命能量進入身體前,已經先在身體內架構一個套裝軟體,在生命能量進入身體時,軟體啟動,一個「我」就這麼憑空出現,而生命能量會漸漸的讓自身等同於「我」,同時,思想及語言被植入,生命能量「被」活出來。但其實,我不是這個身體、我不是這些想法,甚至,我不是我以為的「我」。

囚禁我的,不是地球
行筆至此,米香心中有一些感悟:與其說地球是個大監獄,我情願說,當我認同我是這個身體、當我認同我是「我以為是我」的我,那才是囚禁的開端。從我被生出來矇懂無知,在某一個時間點,我突然意識到「我在」,到底發生了什麼?意識到「我在」的那一點,「我」被生出來了,那是囚禁的開始。在那一點之前,「我」在嗎?那個「我」又是從何而來?那個「我」是「我」嗎?那一點,我怎麼知道「我在」?顯然,有個「覺知」存在於「我」之前,因為「我」是從覺知中升起。

看著這些文字,米香沉默了許久,但接著,他繼續寫道:在「我」升起後,我開始蒐集無窮盡的概念,一切訊息與外在變化都以概念形式累積,某些經過實踐而形成「體驗」,但這體驗馬上又變成「概念」被儲存起來。這「體驗者」、這「知者」是什麼?這「知者」會不會也是另一個「概念」?在最早記憶出現之前,「覺知」已經存在於身體中,那時「我」尚未出現,那個小孩的身體反應完全是反射性的,他之所以可以反應,就代表「知」已經在身體中,但「我」尚未在那。我並不擁有這個「知曉」的主宰權,它自己來、又自己離開,我根本拿它沒轍。

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
盯著自己所寫的文字,米香有點不知所措,因為,他以往從沒有這些概念。但,還是有一些衝動隱藏其中,讓心情沈澱後,再度敲著鍵盤:這世界就是「概念」堆積而成,無論走到哪,都充斥著無窮無盡的概念、觀點、想法,無論有沒有被實踐出來。在這觀念結界中,它的確是很像監獄,而且是沒有出口的監獄,除非,我不再認同「我是這具身體」,進而不再認同這個世界是真實的。

米香無語,看著這些筆記,他似乎撞到的一堵牆,思緒已經枯竭。「我所寫的這些,本身不就是概念嗎?用概念能瓦解概念嗎?用概念可以觸碰到真實嗎?」米香搖搖頭,嘆了一口氣。



2022年12月8日

爭吵後的沉澱

 

米香心事重重的回到家,坐在椅子上、閉上眼睛,回想著今天在公司所目睹的一場爭吵。這是他這一年不斷工作又離職4次後所養成的新習慣,這個方法是受到人將死前,會有所謂人生跑馬燈的回放妳的一生,這個報導的刺激所自己發明的一個方法。「與其死前回顧自己的一生,我更想要每天回顧自己的一天」,米香利用這個方法,想像自己每天都「死」一次。

當下都已全部存在
一段胡思亂想之後,心再度平靜了下來。不知怎地,他想像自己進入一個圖書館,而依序看到大門、服務人員、桌子、很多人、最後看到架上一堆書籍。

這個畫面就這麼定格在這裡一段時間。「我雖然「依照順序」看到它們,但它們並非依序出現的,事實上,它們早已存在那裡,它們是「同時存在」的。」一個領悟浮上心頭。

「事物都已經存在,只是我們感知事物的方式,讓我產生他們是有先後順序出現的情況,但這並非真實樣貌,而我們也不在乎,因此,它自然而然就成為我們的現實。」

米香為了怕忘記這些領悟,趕緊衝向書桌,稀哩呼嚕的草草記下一些關鍵字眼。看著這些字以及剛剛浮現的圖書館畫面,米香又靜靜的坐了一會。

線性思維
晚餐後,看了一會電視,米香又坐在書桌前,腦袋一片空白的發呆著。

「順序、先後、最後、時間,這些「概念」就在這樣的狀態下被產生出來,但,哪來「最後」看到?書與大門是同時存在於那裡的。」米香思索著,打開電腦,一字一字的敲打著,同時思索著它們。

米香再次想起今天公司發生的爭吵。雙方都在爭論對錯,但,所謂的「事實、現實」,現在想起來,大家能有多少肯定?當我在與他人爭論事實時,我對「事實」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此外,就算事物就在那,當我眼光看過去時,很有可能我還是會遺漏很多東西沒有看到。我是「沒看到、看不到」,不是它不存在。

好像當我近期開始關注某些主題時,這些相關事物及訊息會一直出現在我的感知之中,難道它們以前不存在?難道這是所謂「共時性」?我是否在無意識中把這觀念「神奇化」了?或者,我已經默默地接受了那些身心靈書籍的觀念而不自知?那我的自我思考呢?如果移除遮擋在我眼前的線性思維,會不會舉目皆是「共時性」?

那麼爭執呢?自有時間以來,千萬人想出千萬種方法來避免爭吵、同時產生千萬種爭吵的理由,但爭吵有因此而減少一些嗎?這與剛剛的線性思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把我們視為獨立的個體。難道,這是問題的根源?超扯的不是嗎?

阿郎撰寫


2022年12月1日

我是、又不是一切!

 

「我是資深又怎樣?有經驗又怎樣?很不禮貌又怎樣?」米香難以控制的憤怒直衝腦門,「我真他媽的受夠了這些貼在我身上的標籤」、「這些標籤到底是什麼玩意?」

我是
當憤怒得到了救贖,一切都會慢慢的平復下來。米香再次踏上了蒲團,沉靜靜的坐著。「我是...,英文叫作I AM...,那響噹噹的I AM...」,米香想著腦袋中這個單字,一動也不動。

「我是資深、我是好人、我是開悟者、我是大海」,「我是...」後面可以接所有的字詞,我可以「是」世上所有可以用上的字詞,但我又不只是這一切。因為當某天有個字詞被新創造出來時,我又可以「是」那個全新的字詞,但我依然不只是這一個字詞。

「「是」的後面可以接上任何有形或無形,但「是」依然「是」它自己,雖然它可以藉由附在任何字詞上以便體驗這些字詞,但它依然是「是」它自己」。米香複誦著腦袋中浮現的這些領悟。阿所以咧...?跟我的生活有何關係?這個「是」會不會就是「覺知」?

米香似乎想到什麼,快速地開啟電腦猛打。

各種內容物之所以可以被認出,是因為「覺知」或者「是」與它同在,否則,沒有事物可以被認出來。所以,每一項內容物都只是在間接證明「是」或者說「覺知」存在,不論內容物是什麼,都只是在證明這同樣的一件事情。

水上面的油
一發不可收拾的靈感,源源不絕地湧現,米香繼續奮力敲打著鍵盤。

「覺知」或者「是」是無限可能性的,但我不只是這些無限的可能。我可以是山、是海、是動物、是人,並體驗身為山、海、動物與人的一切可能,但我依然不是山、海、動物與人。我的本質不該被這些內容物所稀釋了,就像一滴油滴在水上,隨著水的波動,它會慢慢被散開、被稀釋,但它永遠不會溶入水中。不該被內容物稀釋掉而忘記聚合我自己成為一滴油,我是「覺知」、我是「是」,不該讓內容物吞噬並稀釋了我的「是」。這就是往內、向內的意思。

米香滿意的看著這一段靈感。「這麼說來」,米香繼續打著心得,「我越是「是」其他事物,我就越容易被這些內容物所分散、所稀釋,我會迷失在這些內容物之中,會被這些事物拋上拋下的,而忘記我是這一切內容物得以被認出來的「是」,我根本不是住在這些事物的領域裡。」這似乎說明許多大師都建議人要撤回外在的注意力,而轉向內在、停留在內在的原因了,米香寫道。

我是一切
有大師說當她意識擴展時,她覺得自己是大樹、大海、是日月星辰、是一切的可能。不論我認為我是什麼,它本身就是信念,不是嗎?或許,不該說「我是一切」,比較適切的說法,只能是「我是...」,兩者的著墨點似乎不太一樣。
米香發現了這個細微差異。

「我成為每一事物,我的焦點是「每一事物」,而不是「是」。「是」後面可以接無窮無盡的事物,但這些無窮,並不是「是」它自身。」米香試著去擴展剛剛的觀點。

米香試著幫自己得出一些可行的方向:「我雖經歷了它們,但我「不是」他們,我只是體驗了它們,我該把力量收回來到「是」的本身,經歷過就好了、就夠了,要保持意識清明,保持在「是」,而非「內容物」上。」嗯,目前這似乎是可以在生活中練習看看。

阿郎撰寫



2022年11月17日

兩點之間

 

周末清晨,放個輕柔的音樂,米香盤坐在墊子上,回想著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試圖透過回想這些經歷,想要得到一些工作心態上的調整。因為他發現到,自己似乎一直在繞圈圈,他總是一再的經歷類似的場景。「為何我總是對未來充滿不安全感」?米香在心中浮現這樣的疑問。


兩餐之間
「我看FB上的一堆朋友,忙著去這裡打卡、去那裏打卡、做這個活動、做那個活動,每個人只要放假都忙於各種活動。但,為什麼?為什麼這些活動對我毫無吸引力?」米香緊緊皺著眉頭。

如果我吃飽沒有疑慮,人生為何還如此擔心與焦慮?滿足了生理需求,便會要求心理需求,但,何謂「心理」?

米香爬起來坐在電腦前,敲著鍵盤:
兩餐之間本無事,人卻拼了命的追求、忍耐,深怕失去現在的工作或名利。但,真失去了,又會怎樣呢?兩點之間本無事,人卻拼命安排各種活動來塞滿這段時間,深怕有了空閒,就是代表浪費時間、無所事事、沒有成長,所以人變得焦慮不安。兩點之間的虛空,不論發生什麼,都是內心想像力的物質顯化經驗,起因於內心的想像力凝聚成慾望,這裡才是一切開始的地方。

這一年,我不斷地失去工作,對上班族來說,我算失去工作、失去生活保障、生活重心、失去同事等,但,又怎樣呢?我依然活得很好,比上班時期還要更好。所以,誰說「失去」是負面的?誰說「失去」就真的一無所有?離開職場,就代表回到單純的「兩餐之間」而已,而兩餐之間可以發生什麼?任何事,想得到或想不到的每一件事,都有機會顯化在生活中。所以兩點之間塞滿活動與無所事事,兩者根本毫無差異。若有差異,那差異是來自心理判斷、來自頭腦。

兩點之間的自由
看著所敲打的文字,米香靜靜的沉思著。

兩點得到圓滿保障,剩下的就是滿滿的體驗,這是禮物、這是祝福,是該享受它而不是苛責它。應該帶著喜悅感恩的心接受它,而非憤怒不滿的仇恨它。它是為了讓我體驗而顯化的。
為何以前我沒有這樣看待兩點之間的「自由」呢?如果餐與餐之間加以擴大後,會變成出生與死亡之間、一世與一世之間。那,我又可以怎樣重新看待我的工作、我的生活呢?我是否過度嚴肅地看待每一件事了?兩餐獲得保障,兩餐之間就應該是自由的,但我為何從沒有體驗過這樣的輕鬆自在呢?我總是焦慮、總是掛心、總是有無數可以抱怨的事情。以這樣的心態,工作是否可以具有不同的體驗品質呢?

人生的第二春
寫了一些心得後,米香再度盤坐著。心慢慢地靜下來,看著紛雜的思緒紛飛,但盡量保持在「覺知」之中。這是多年來自己獨處時的狀態。

這一年的職場驚魂,讓米香開始忍真思考人生下半場。但那又是甚麼意思?雖然很多人分享他的下半場心得,但那都無法讓他滿意。就在他即將進入昏沉狀態時,突然靈光一閃:

「人生第二春不代表一定要是不同的工作型態,真正的核心是,我的態度是否已經是全新的。只要是全新的態度,那麼就算重回職場,它也是我的「第二春」、第二人生、人生下半場。也就是,面對同樣的事情,卻有著不同的看待事情的角度與態度。」

米香再度起身到電腦前,趕緊記下剛剛的靈感。


阿郎撰寫



2022年11月10日

機器人

 

坐在朋友餐桌椅上,百般無聊地看著電視播著最新AI人工智慧的發展,一台掃地機器人啪啪啪的在米香眼前辛勤地工作著。


米香:你說,如果當機器人進步到很高程度,整個行為的流暢度已經與人類相差無幾時,有一個問題就浮現:機器人,你之內有誰?一旦關上電源,「你」又在哪裡?「你」到底是什麼?

朋友:額.....你還好嗎?

多出「執行」的是什麼?
米香:機器人完全依照「指令」進行。當運轉速度快到一個程度時,它的動作會流暢的跟人一樣。它的「情緒」、它的反應,都會完全依照「內在指令」的設定進行與展現。那,機器人與我有何差異?

朋友:你會不會想太多?我們是人又不是機器人!

米香:你如何確定?如果我們是被高度發展下機器人,難道這不可能嗎?只要你把現在機器人發展的時間往後撥200年,依照現在的脈絡,會是滿街跑的機器人,但你已經無法從外表行為去判斷他是否是機器人了。甚至他們的構造也不再是金屬,而是人造肉、人造皮、人造細胞與組織。順著科技的脈絡去推理,我是機器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朋友:好吧,機器戰警,您好。

米香:當不執行任何指令時,機器人會「無念」,但我會一堆雜念。這些雜念會自己去刺激生理的情緒反應,而這多出來的雜念,從哪裡來?它似乎是指令之外的東西,這些「多出來的」東西是什麼?難道是「我」?

如果我完全依照指令行動,沒有「多餘的」思維,那我的行動力與執行力肯定超高。但因為這些多餘的思維,我會猶豫、放棄,這延緩了身體的行動力。似乎在多數時候,這些「多出來的」都會如影隨形的出現。我不知道這些多出來的聲音是怎麼回事,我更不知道,發生在這些內在中,一直有一個「覺知」存在,那個「覺知存在」又是怎麼回事?這多出來的東西越多,「我的」連結就會越多,自我就越無法保持純粹,它會被撐得很大,像氣球一樣,離真我越來越遠。

朋友:( 靜靜的看著電視,沒有搭理...)

米香:如果這些多餘的思維是「專業知識」,那麼它便不會是多餘的,它甚至會變成是「我」的一部分,我會用它來與人溝通、攻擊他人或防禦他人的攻擊、會用它來要求他人。( 繼續的自言自語 )

如果機器人也有一個常駐程式 - 「我」,機器人會不會也認為自己「是」某號人物?但我們都知道,機器人裡頭,根本沒有「我」,它所謂「我的想法」,只是軟體運算搭配「我」這個常駐程式的綜合現象,裡頭並不存在「我」。

而控制機器人也只需要修改程式內容,它的「我」甚至會以為是它自己改變的。這個「我」本身沒有任何內容,所有內容都是由其他程式提供,只是因為「我」這隻程式是常駐軟體、是在前台,所以任何其他程式的內容的出現,看起來都會像是由「我」想出來的。
每一個機器人都有量身客制的一套程式,每一台機器人都不同。他們可以透過應對外在環境來自我學習,如同下棋軟體「深藍」一樣,已經厲害到可以打趴一流棋士。

有我?「有」真理?
朋友:機器人裡頭,沒有「我」在那。( 朋友突如其來的一句話好似刺中了米香 )

有我的「感受」,不代表就真的「有」一個我在其中。人想要一直處於各種「有」之中,想要被各種「有」填滿。而「填滿」不就代表一開始它就是「空」,否則哪能填滿?米香越說越激動。

「我」想要被各種人事物填滿,或者至少要處於某種事情當中,就是不能完全是無所事事的,不可以是「nobody」。因為他的本質已經是「空」,所以他會有往相反方向移動的特性。人類各種發明、各種行為、各種活動、各種頭銜、各種價值觀,都是「有」,好像是一種天性,渴望想要「有」,所以拼命的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有」。但,那個「不足」總是如影隨形,不論有多少「有」,那個不足馬上就出現。

米香像發了瘋似的,劈哩啪啦地說個不停。

朋友:所以你說,人生一路上都在追求各種「有」,成就感、存在感、自我價值感、職位頭銜等。這些都是自己的頭腦創造的,然後自己再去追求它!

兩人一陣沉默,默默無語,只有掃地機器人啪啪啪的繼續辛勤地工作著,機器人也沉默著。

此時,機器人會不會也在腦中自言自語:「你們兩人真是吃飽太閒,不會來幫忙掃地喔」!


阿郎撰寫



2022年11月3日

電影的餘震

 拖著一身疲憊,米香決意去看場電影以宣洩上班的無奈。「好久沒有吃爆米花跟可樂了」,米香決意放縱自己,感覺有點自暴自棄、但又心事重重。


一場地震的輕度搖撼
就在米香跟隨電影情節而情緒高低起伏時,突然的一個地震,震驚的場內的所有人。緊張不安的情緒蔓延、眾人的竊竊私語,打亂了原本沉浸在電影裡的情緒。一段時間的驚嚇後,米香慢慢的平復了下來。但奇怪的是,剛才對於電影情節的認同,出現了奇怪的視角。

電影的出離狀態
「奇怪,好像有一個很微細的感受阻隔了我與電影的連結。到底是什麼?」米香靜靜的等待著,她直覺感覺到這份感受好似會慢慢凝聚成文字般,她說不出為什麼。

「不論放映的是毀天滅地的戰爭、人倫悲劇的痛心還是忌惡如仇的憤愾,完全影響不到布幕。天地大火焚燒,布幕還是一如往昔的布幕,它超越放映內容。事實上,是布幕的存在,讓電影得以發生存在。就算沒有放映電影,布幕還是存在,靜靜的存在,完全不受電影內容的影響,完全超越電影內容的存在。哪怕電影內容放映的是宇宙創始之初,布幕也早已存在於放映之前。電影開始前它存在,電影結束後它依然存在。」米香腦袋漸漸有了一些比較清晰的領悟。

「布幕不批判電影內容、好壞善惡、迫害或受害、得意或悲傷,布幕完全不介入。電影內的神與撒但,都碰觸不到布幕。」

「電影內好多人、好多事情發生,但真相是,有誰在那裡?有誰在移動嗎?只有膠卷在移動,影片內的一整個世界,都是膠卷移動造成的結果,而膠卷正是我們的心智。發生的是什麼?消逝的又是什麼?沒有發生,也沒有逝去。」米香試著加入自己的感受。

米香拿起手機錄下一些心得:「覺知就像黃金,而黃金可以被創造成各種名稱及形狀的金飾,然而,不論外型如何變化,一切都只是黃金,這些形狀及名稱,沒有任何是真實的。我只看到覺知,知道一切的存在無非是出於覺知,如同電影螢幕上的世界其實不過是光罷了。」

電影持續放映,但米香的心思不知飄飛到哪裡去。

電影後的餘震
今晚,米香翻來覆去無法入眠,有一些問題不斷抓住她:
「我是誰?」、
「布幕跟我有什麼關係?」、
「如果我可以進到電影中,會怎麼樣?電影內容對於角色的感知來說是真實的,如果我對他們談論布幕的存在,我會不會被抓起來送進精神病院?」

「放映機又是什麼?如果沒有放映機,電影根本不存在,電影劇情也不會存在」

「超越呢?那又是什麼?布幕不是電影,布幕看著電影發生一切,它知曉它不是它們,所以布幕是超越電影的存在」...

「慘了,我明天還要上班,今晚註定要失眠了」米香心裡嘆了一口氣,但依然倔強的緊閉眼睛,決意不管這些念頭自顧自地跑個不停,她就這樣靜靜的躺著,直到失去意識為止。


阿郎撰寫



2022年10月26日

接軌職場

 米香進入新公司,面對新的工作環境。雖然離開職場一段時間了,但有一種熟悉卻又陌生的感覺。經過幾天的適應,米香有很大的挫敗感。新的環境、陌生的工作領域,更重要的是面對陌生的操作系統:SAP,極複雜又不容易學習的資訊系統。


幾天的系統學習讓她整天頭昏腦脹,回家後又疲累不堪。「怎麼辦?我根本搞不懂這一套系統,難道,我又要再次放棄這一個工作嗎?沒有收入怎麼辦?」米香坐在電腦桌前,決意咬牙撐一陣子。

  • 為自己量身打造SOP
我現在的學習能力已經無法跟上年輕人,但我有經驗。我能怎樣運用這些經驗呢?我不能讓別人的交接方式來主導,我必須用我自己的方式才行。

在筆記上書寫一些想法後,米香有了一些可行方法:「現有雖有前手建立的一些SOP,但我決意花更多時間,用自己的邏輯模式去建立一份又一份的SOP。它是用我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思維模式去建構的操作手冊,可以說,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米香採取的第一步是:先讓自己穩下來。

  • 為自己建立工作大綱
從我第一天上班,我便開始簡略的紀錄當日的工作日誌。在紀錄一個月之後,我對於這份新工作的工作內容與時間序列,已經有了初步的概觀。當然,這不會是靜態的一份清單,它需要隨時去維護,讓它更貼近真實的情況。配合每一份作業,我也都用自己的語言,留下一份SOP,這樣當我日後需要獨自一人處理時,我就有了基本的憑藉。

這一份工作大綱是很明確的行動清單,不是喊口號似的紀錄一個專案名稱,而是拆解成我可以執行的行動清單。目的是完成工作,而我的所有行為都必須導向這個目標,因此,拆解成可以執行的清單,才能讓我一看到清單,就知道要做什麼,要夠簡單、夠明確。也能夠在完成待辦清單的同時,也朝著目標前進,而不至於走偏。於是,米香採取的第二步是:建立工作大綱,並讓工作大綱連結到SOP。

  • 為自己建構工作系統
一個月的初步適應,米香發現這個職位也是多工的職位,基本上需要承接多樣性的工作內容。在新人初期,不會知道它們的優先順序、不會知道它們的重要性、複雜性,或者在整個流程中,彼此的關聯性。

「那麼顯然,我需要為自己建立一個清楚容易的工作系統:它必須能讓我知道我此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用什麼工具或程式來做。」米香回想以往的工作經驗後,漸漸地釐清了一些重點:「這一次,我不想從一開始就花時間空想,然後做出美麗又複雜的系統。我決定一邊執行、一邊修正,以高頻率的修正,來貼近實際狀況。」

有了進行的方向後,我該選哪一個工具呢?Asana、Trello、Notion、Evernote,還是...

「這些工具當然好,但我真的需要這些功能嗎?不,我當下需要簡單的工具與方法,來讓我快速的在新工作中上手。我想,最簡單又容易操作的,應該就是Excel。」

於是一段時間的嘗試,以月為單位,由上到下以發生時間來排序工作事項,再將每一個工作事項以「超連結」的功能串連到SOP。如此一來,SOP、工作事項、工作時間、工作順序、工作一覽表,由下到上、由小到大、由點到面的簡易工作系統就完成了。更重要的是,它很容易編排、移動裡面的工作事項。

  • 持續修正
米香開始依循這樣的工作系統進行工作。但在執行過程中,總會再發生一些問題、一些之前沒發生的異常或者需要更詳細的操作說明等。「在執行過程中就進行覆盤,把覆盤的結果再維護到SOP中,不需要將覆盤及SOP拆成兩個動作,而是將它們融合成一體」。米香胸有成竹地進行這個過程,這是多年的主管經驗所累積的工作心法,想不到又回到基層工作時,還是可以發揮它的效用。

時間慢慢經過,米香在不熟悉的領域上,漸漸的憑藉著穩扎穩打的理性思考而步入正軌。但人生就是這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對事物的不滿,又開始在他心中萌芽。


阿郎撰寫


2022年10月19日

再出發

 終究,米香依照阿郎的方法,暫時找到了一份工作,一份她20年沒有做的工作 - 主辦會計。但她不知怎地並不快樂、整天悶悶不樂的。



顛簸的求職過程
事實上,最近這一年來,米香已經換了4個工作,這在之前,是不會發生的狀況。而每一個工作,她都試著為它們找出一些優點,筆記本上也寫了一大堆自我反省、自我鼓勵的文字,但最終,她還是離開了。就這樣,這一年來,不斷在職場上載浮載沉。

「已經第5個了」,米香喃喃自語著。

內心心境
「再怎麼樣,我也做了多年的主管,怎會落到現今這般田地?」米香默默的敲著鍵盤,試圖用文字去梳理自己的處境。

「我的生活好似只剩下工作。好像我活著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是為了能活下去。好似活著與工作是我生活的全部。難道生活沒有其他成份了嗎?我難道沒有很努力工作?但我的生活也只剩下工作,所以一旦失業,我便什麼都不想做、不想動,完全開心不起來,輕鬆不起來,所以怎麼可能悠閒過生活?那只是自欺欺人的美夢。」

「難道人生只能在這樣繼續的追尋中度過?」
「我好似受到了詛咒,失去了享樂的能力,大家熱切的休閒娛樂,在我身上怎麼變成索然無味的行為!」

「如果每一本書都在告訴我向內找,那我為何還一直找書看?我一直想要從書本找到什麼?每一本書已經都告訴我了,答案就在自己之內,我為何還痴痴地在向外尋找?」

茫然看著這些文字,米香更加沉默了。

振作吧
罷了,再怎樣,還是要好好賺錢過日子不是嗎。只是,我怎麼會接受這工作?我根本已經對會計很陌生了,與外行人的程度也差不了太多,難道,這就是中年失業的悲哀!看來,我真的高估自己適應失業狀態的能耐了,我對退休生活想像得太美好了,我被「對未來的恐懼」抓住了,以至於不適任的工作也願意做。唉!那就做吧。只是,我該怎麼做呢?

唉,我又焦慮了!



阿郎撰寫



2022年2月28日

如何「吸引」工作

 阿郎撰寫


米香:我失業了,怎麼辦!我已經快要50歲了,算是中高年齡的失業,我找了好久的工作,但我連面試機會都沒有,怎麼辦?

阿郎:不要只是「找」工作。

米香:什麼?不找工作,不然要搶工作嗎?

阿郎:不要只是「找」工作,你要學習「吸引」工作。

米香:兩者有何不同?

阿郎:找工作有一種類似向他人「乞求」的意含。當然,這種方式也可以有新的工作。但隨著年紀增長,這種方式的成效會越來越低,因為裡頭有越來越多的「恐懼情緒」混雜在其中。期間,你會焦慮不安、你無法安住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天夜晚,你都會更加的沮喪,因為,你又多失業一天了,你會覺得自己又虛度了一天、又空白了一天,你很不踏實。你可以若無其事的對朋友說沒問題的,但你的情緒會告訴你:你在自欺欺人。

米香:不然咧!

阿郎:在你用一般方式找工作之餘,你可以也試試「吸引」工作。我知道你一直對這種身心靈的虛無飄渺的說法嗤之以鼻,但反正也是在找工作,何不實驗看看?反正又不用錢。

米香:好,只要能找到工作,求神問卜我都做了,也不差再多做一種。我要怎麼做?

阿郎:記得以前跟你提過的「應許之地」嗎?

米香:有印象,但記不清楚了!


阿郎:無妨。你可以有一種概念,所謂的「天堂」,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意識狀態」。在那種意識狀態下,所思即所是,你想到什麼,你就得到什麼,這中間沒有任何「時間差」。到這裡可以嗎?

米香:可以,很簡單的概念,雖然感覺像自欺欺人。

阿郎:「天堂」就存在你的「意識」中。不論你想的是善是惡,都可以馬上有相關的畫面、文字或感受出現,這中間沒有「時間差」。

米香:希望我不是在聽神話故事。

阿郎:但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是一個非常濃稠大密度的維度,或者說是「狀態」。每一件事情的「顯化」都被放慢了很多很多,我們習慣於這世界的運作速度與方式,我們對於「因」與「果」的詮釋,都是扭曲的,都是在「所想即所是」被無限放慢的前提下所產生的。

米香:ㄜ!能否直接告訴我怎「做」?

阿郎:我正在這樣做,別急。聽著,如果你所想或所感受的,都真的會實現,你會怎麼想、怎麼感受?你會怎麼「選擇」內容?

米香:我會選擇我喜歡的、我要的,就這麼簡單。這根本不需要考慮阿!這算什麼方法?

阿郎:你是否有把自己「釘住」在那樣的情境中呢?就算你目前的「現實」顯示給你的是一個相反的情形,你還能把自己「釘住」在那樣想要的情境中嗎?你是否認清楚,你的身體五官眼耳鼻舌身,其實也存在另一個維度呢?那個內在的維度?那個內在五官是真實存在的,你相信嗎?否則你夜晚的夢境,將什麼都看不到、聽不到、品嚐不到、感覺不到任何夢境。

米香:好,就算有所謂的「內在感官」,那又怎樣?我要有工作。

阿郎:「天堂」出現的一切,都可能會出現在這物質世界中。如果真有因果,那個「因」是在你的平常意識中,你目前的生活只是你思維下的「果」,顯化而已。
米香:嗯,所以我怎麼做?

阿郎:用你的想像先在思維中創造一個情境,比如「工作」。用你的五官很顯明得感受你獲得新工作,且已經在工作了。啟動你內在感官的力量去看、去那樣聽、那樣感受,比如想像中聽到電話那頭傳來:「米香,你錄取了」的聲音,讓你內在聽覺「真的」如實聽到,並且你的身體在「聽到」後,會有哪些「感受」出現?或者創造朋友恭喜你有了新工作,而你「真的」聽到朋友的恭喜,然後身體也「真的」感受到錄取的喜悅。

米香:好,這我會,不就是白日夢嗎!

阿郎:「時間」,這物質世界是會產生時間差的。在天堂創造的一切,要顯化到你的生活中,是需要「時間」的。在這顯化時間過程中,一旦你的專注力又跑到別地方去,那顯化的動力將會失去你的支持而無以為繼。

米香:好,我回去試試看。有什麼要注意的?

阿郎:「感受」!不要只是「想像」,感受才是關鍵。它才是顯化的關鍵。如果你內心是匱乏的「感受」,縱使你不斷催眠自己很富有很富有,你會發現,你只會不斷經歷「匱乏」。因為感受才是那「意識狀態」的關鍵。

米香:好,記住了。一段時間後,我再跟你回報結果。希望有效!喔不,會有效、肯定會有效、就是有效!

阿郎:嗯,你也可以寫日記。以你想要的結果「已經成真」的前提下去書寫,聚焦在你要的,並相信它「已經成真」的前提下去感受。剩下的,交給那個力量,給出你要的指令,那股力量自會顯化祂自己。



2022年2月8日

「意識」之旅

 阿郎撰寫


年假的最後一日,夜晚睡眠,我進入一個夢境,很特殊的夢境。夢境中,我發現我正盯著一個很大的螢幕。螢幕中,正在向我展示一個奧秘。

一個人在我眼前靜止不動。突然,有東西從身體分離了出來,我下意識知道,那叫做「意識」。也就是說,人類,是由身體及意識組成的。身體會死亡消失,但意識卻是不滅的。

整個螢幕拉近,聚焦在「意識」,此時,原本的整個意識,再度分裂成兩部份:一個是顯意識、一個為一團的潛意識。

夢中,我清楚的了解,顯意識是一個單一的個體,但潛意識卻似乎只有一部份。我不知道為什麼。

一個訊息進入我的腦中,讓我了解到,顯意識有三個重要的特性:
1.它就是我
2.不產生任何訊息
3.不進行任何具體的行為

接著,我居然在夢境中睡著了。奇怪的是,我怎會知道我睡著了?

它就是我
我看著我睡著,我處於一個無意識的狀態,我看見「顯意識」了,但顯意識是關閉著的,它沒有任何運作的跡象。慢慢的,我醒了,那個顯意識從休眠中開始啟動並活躍起來了。我越清醒,顯意識就越活躍運作著。難道,顯意識就是我?

自性空相
那個不產生任何信息,也不進行任何具體行為的顯意識,正是我!腦袋轟然浮現「自性空相」!這是什麼?空?哪來的空?

我看見「空」中,浮現各式各樣的念頭、想法、情緒感受。我看見人在無聊中,找尋各式各樣的感官刺激,或者陷入一種空虛寂寞的惆悵中。空?哪來的「空相」?我不解。

潛意識的自我介紹
來了,一團東西浮了上來,我就是知道這是潛意識。我發現,潛意識不是一個單一的個體,它像是一團或是一堆東西聚合在一起。我看見一個字:「蘊」,五蘊皆空的那個「蘊」!

一大堆的東西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潛意識!慢慢的,這一團分離出了五個集合,我知曉它們各自代表了色、受、想、行、識。每一個蘊都是一個集合,五蘊集合起來又是一個大集合,代表五蘊是一個集合、代表潛意識也是一個集合。

潛意識變成了黑洞,我不知道裡頭到底有多少東西,這裡頭的內容,完全都是被隱藏、都是不可知的。我看見強烈的一小光束射進顯意識中,我了解到,我在顯意識中所能感受到的資訊與感受,只是五蘊、只是潛意識無限多的訊息中,比較強烈的一小部份信息而已。

AI人工智慧
場景來到我正在說話,我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但我明顯的看到嘴巴附近的多組肌肉與舌頭複雜的變化配合中,是「潛意識」在掌控著,好像有一組程式碼正在控制著它。同時,我也看到身體的各種動作、器官的運作、細胞血液的運行等,幾乎所有的思、言、行,都是由各自一組程式碼在控制著,而這些程式碼都是「潛意識」掌控著,無數的程式碼組成了潛意識。

「五蘊」再度出現,這一次我看的更清楚了。「五蘊」也是由各式的程式碼構成的。五蘊又再產生各種資訊、各種舉止動作、連分析判斷、情緒感受、欲望、興趣嗜好,背後都是程式碼在運作。我意識到這就是現實世界的AI人工智慧、元宇宙,你所看到的訊息,都將會是AI人工智慧在餵養你。

我看見這些五蘊產生的思言行,構成了複雜多變的人性。它甚至會隨著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空背景,演變成完全不同的樣貌。它似乎有無限的可能性,而每一種可能性,都可能成為當前的主體。正向、負向,都是其中一種可能性。

顯意識的奴隸化
我看見原本在上頭的顯意識,突然下降到潛意識底層。潛意識中的五毒 - 貪、嗔、痴、慢、疑,透過各種訊息、情緒感受、圖像,慢慢的影響了顯意識、控制了顯意識、佔據了顯意識。

延伸閱讀:「五毒火

我突然了悟到,顯意識雖不產生任何信息,但是我們卻能感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並且還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就是因為這些信息是從潛意識中產生,而進入到顯意識中的。這些信息非常龐大,而我們只能覺知到比較強烈的、跟眼前我們所處環境有關的那部份信息。顯意識被控制、被主宰、被奴隸了。

不知名的心痛襲來,原來一開始,顯意識才是掌控者。它透過從潛意識接收來的各種信息,會再利用潛意識來進行分析思考判斷,再操控潛意識來對外境進行相對應的反應。顯意識對潛意識是有完全的控制權,是有完全控制潛意識的力量。而潛意識一開始的任務就是給顯意識提供信息,接受顯意識的控制,全心全意為顯意識完成各種具體的任務。這就是很多身心靈的書一直在告訴我們,事情一開始的原貌。

但如今,顯意識墮落了,不斷的向下沉淪。原來,一開始的「自性空相」之所以不再是「空」,是跟潛意識有很大的關係!

警醒!「我」是誰?
驚醒!輾轉難眠。不停在腦海中思索著這個夢境。難道,人們一直以為我是「我」的真相,竟是這般恐怖!我認為我現在是「我」在思考,但事實是潛意識的信息進到顯意識後,讓我產生的認同錯覺!我認同這聲音、認同這情緒感受,的的確確就是「我」,而一旦我認同,我將自己「等同」這聲音、這情緒感受,我就受到它們的影響、被它們所操控、成為他們的奴隸。

延伸閱讀:「無門之門 - 我是誰?

我想起了「無明」一詞!我把「虛幻不實」的當成了真實不虛,所以「我」正是幻相女神「瑪雅」!「我」是駭客帝國植入我顯意識中的那隻蟲子?這樣說來,現實生活中,那些缺乏自律、注意力難以控制、總是沉溺於各種欲望和幻想、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人,不就是被潛意識嚴重反噬的典型案例嗎!所以有犯人在法庭上宣稱他是受惡魔附體操控,也不完全是胡扯?

我有活過嗎?
以此推論,絕大多數人從他出生到死亡的那一刻,不就都不曾知道真正的他到底是誰,也不曾有過真正的自由意志?因為當代表「我」的那個顯意識處於活躍狀態時,潛意識也處於活躍狀態。潛意識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信息,投射到顯意識上。我就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這些信息就是我,然而真相卻不是。

我以為的我,居然只是潛意識中各種信息渲染出來的而已,好像「彩虹」其實是由七彩組成,存在的是七彩而非「彩虹」。而當我認可這些來自潛意識的信息是我時,一般來說,我也一定會認同,我就會受到它的影響、被它所操控,也就失去了我真正的自由意志。所以,我也的確看過一些書籍會稱這些念像為惡魔、魔鬼、撒旦!

所以,我真的活過嗎?我想起一句話:「你要在你死之前先死去,這樣,你才能算真正活著」!原來,「我」真的該死!



2022年2月4日

管理者思維的顯化

 阿郎撰寫


過年期間來到朋友家喝下午茶,閒聊間,朋友的小孩A君也來湊熱鬧。朋友簡單的介紹A君年紀輕輕,就已經是工廠的高階幹部,實屬不簡單。在閒聊工廠趣事時,不知不覺,提到一些嚴肅的話題。

榨乾所有資源
A君:為了達成老闆設定的績效,每一台機台的稼動率,幾乎都達到90%以上,裡頭的員工每一個人都忙的團團轉,大家雖然常抱怨,但我們經常拿到生產獎金,大家都很開心。
我:你是說,你們工廠的每一台機台、每一位員工,整天都非常忙碌、沒有多餘人力或產能?
A君:當然,我幾乎榨乾了每一個人的時間,完全利用機器的產能,你都不知道,只要走進工廠,不論是機台還是員工,大家都忙個不停、運轉不停。我們的生產力非常驚人,每單位的生產成本壓到非常的低。老闆從不會在工廠看到閒閒沒事做的員工,大家不是忙這個、就是忙那個。我們的產量很高、生產效率也很高。

沒有多餘人力,只是因為你看不到
我:哇,真是厲害!顯然公司的業績很好!
A君:是阿,為了想要提高營收,我們近期還要大量招兵買馬咧!沒辦法,人力不足,什麼事都做不了。
我:你怎麼知道工廠人力不足?

A君:當然阿,大家經常加班,每個人都已經非常忙了,如果還要生產更多,勢必得增加更多人手才行,不然根本做不出來!而且不只要增加人手,還要增建一些倉庫才行,不然產品都沒地方放了!我告訴你,老闆說他是故意不增建的,因為他說蓋越大,大家只是擺越多而已!想到就有氣,又要馬兒肥,又要不吃草,真是慣老闆。

我:商品為何會放不下?如果都有順利出貨的話?
A君:你不可能都生產的剛剛好,你的生產量肯定會大於需求量。且換線生產的頻率如果太高,也會浪費很多產能。所以我當上主管後,就增加每一批生產批量,降低生產換線的次數,我們的產能可以說是直線上升。以前員工閒閒沒事做的情形,現在都消除了,老闆看到產能增加、機器稼動率提高、單位生產效率提高、員工閒置時間降低、單位成本還降低,讚賞我一番還幫我加薪咧!

我:(倒抽一口涼氣)!
A君:現在員工也好、機台也好,都是滿載的,不可能會有人沒事做!
我:你的意思是,若有員工沒事做,你會飆罵,然後馬上派工作給他?機台停機,你會馬上發工單給機器生產?

A君:當然啦!你讓老闆看到機台停在那裡、員工閒在那裡,你不被扒一層皮才怪!怎麼?很嚴格吧!也是,現場跟辦公室的管理模式,本來就會不太一樣。

我:不是,我是說,你的工廠應該有多餘人力、多餘產能才對,只是你看不到!
A君:應該沒有,這部份我很肯定,畢竟我奉行走動式管理,所以應該不會錯!在工廠管理上,我應該還算不錯!

面對的不是問題,而是觀念
我:你說你不允許機器停機、員工沒事幹?
A君:對阿,很正常吧!

我:依多數人的看法來說,是很正常。
A君:依多數人來說?什麼意思?

我:雖然我不是生產線,但我也是員工。既然員工知道,要是他沒事做,肯定會被罵,或者被派其他工作,他當然會裝忙,所以你當然看不到多餘人力,這是人之常情!此外,要讓機台不停機,說真的,一點都不難。只要給我充分的原物料,我可以讓每一台機器,從月初生產到月底都不停,不但產量驚人、也會因為產量增加而分攤成本降低。
A君:...............

我:我跟你媽這些朋友,喜歡閱讀一些身心靈的書,人家都說是虛無飄渺、浪費時間,其實不然。你的管理手法正好如實的反應了你的內心觀念,甚至你面對的問題,都是在支持你的觀念。而當你改變了對事情的看法,你會進入到一個新世界。從這新觀念去做事情,你就會得到新的結果。否則,你只會原地打轉,就算擴廠增加員工,不久後,你又會再度遇到相同的問題。
A君:不懂?我媽有事先提醒我說,你說話有時會讓人聽不懂,真的,聽不懂!!

我:ㄜ!(瞄了朋友一眼)!好吧!我這樣說,你們工廠有很多台機器對吧!
A君:對。

我:這些機台各自負責一部分加工工作對吧!
A君:對,有點上下游的這種關係!

我:這些機台的個別產能都不一樣,對吧!
A君:對,我們還沒有做到完全一貫自動化生產,所以是由很多上下游機台都完成後,產品才算完成,否則就只是半成品。

我:你的半成品會經常卡在某些機台前面對吧?
A君:對,某些產能較低的機台無法即時消化,所以就會有一堆半成品等著它加工。

我:既然這樣,為何前面的機台還要拼命生產?
A君:當然,難道要前面的製程都停機?(不敢置信我的說法)

我:你知道「瓶頸」這玩意嗎?
A君:當然!

先改變對現象的「看法」
我:我們往往根據事情的表象來判斷,並且認同這些事物為真實的,我們就會把自己困在裡頭而不自知,其實,真正在運作的,是這些事物背後的觀念,也就是你所抱持的觀念。
A君:ㄜ!不懂!(抓抓頭)

我:這麼說好了。A製程產能100單位、B產能60單位、C產能90單位。你的產品就經過這三個製程就完成了,可以嗎?
A君:可以。

我:假設一切都沒問題,工廠每天可以完成多少單位?
A君:60單位。

我:如你目前的作法,你讓A製程產能滿載生產100單位,請問,工廠每天可以完成多少單位?
A君:ㄜ!60單位。

我:剩下40單位在哪?
A君:B機台旁邊。但,明天就可以加工了阿,怎可能只要A生產剛剛好的60單位?要是A故障怎麼辦?你知道嗎,工廠每分每秒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你絕不可能生產剛剛好的60單位。

我:明天可以加工?但你明天又會塞給B機台100單位不是嗎?還有,你難道不能只多一些就好,沒必要60,但也沒必要100,不是嗎?
A君:ㄜ!

我:假設70單位,A機台完成後,就不應再塞工單了,對嗎?假設老闆不會罵你,而且你工廠產出依然是60單位,對吧,因為B製程頂多消化60單位。
A君:好像是吧!

我:請問,這時A機台的員工有事做嗎?他的利用率沒有100%!機台也沒有100%!
A君:沒有事情做。

我:你看,我在沒有降低整個工廠的產出的前提下,跑出閒置人力、閒置產能了!你說,怎會沒有多餘的人力呢?而且C製程產能90單位,在完成B製程的60單位後,他也沒事做了,怎會沒有多餘人力呢?注意,我工廠的『成品產出』並沒有掉下來喔!
A君:這......但A跟C機台及員工閒置阿!!

你經歷的,只是你的內在觀念的顯化
我:你跟你老闆的觀念是:『員工不可以沒事做,只要沒事,就是浪費、是損失,所以一定要找事情給員工做』。機器也適用這個觀念。這一個觀念存在你們心中,存在你們潛意識之中,它默默的影響了你們的決策及管理方式。你為了這個,甚至應該還會有其他管控的手段,如加裝監視器、寫工作日誌、設定個人績效或機台績效、每週或每月的分析報表等等。
A君:我沒這樣想過這些事情!

我:要意識到是你自己造成這些問題與困境的,也是你自己可以決定是否把觀念提升至更高的層次,你才是這一切的原因。
你可曾想過,如果B製程產能這麼重要,它如果只有50個產出,整工廠的產出就會只剩下50個,就算A製程生產100個都沒有用。那代表B製程的產能絕對不能浪費對吧!
A君:對,當然!

我:既然這樣,我想,B製程員工應該8點姍姍來遲,然後東摸西摸到8點20分,中午會準備吃飯,所以11點50分就開始休息吃飯、下午又摸到1點10分才開始上工。然後下午4點50分就準備下班。這樣說有太過份嗎?
A君:沒有,而且有時故障還要停機個老半天、零件來了也要等師傅修完其他的機台才來修、不然就是B製程工人跑去做其他事,等他回來開機。

我:既然這樣,你的B製程有可能生產到60單位嗎?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在A製程,它頂多從原本可以生產100單位,降低到85單位,而B製程一切順利依然可以生產60單位。發現了嗎?你的整間工廠,依然可以產出60單位成品。
可是,如果是發生在B製程,使得產能從60單位降為50單位。而AC產能都沒變,工廠可以產出多少?
A君:50單位!怎會這樣!一樣的問題,發生在不同的製程,居然會產生如此不同的結果?

我:告訴我,你工廠的瓶頸機台,有沒有發生上述所說的那些情形?
A君:有,老實說,還要更多!

我:所以,每個員工都很忙,真的代表管理得很好嗎?每個機台都生產個不停,代表有效率嗎?把每一個員工、每一機台的產能都壓榨到一滴不剩的管理觀念,讓每位員工的績效100%、每機台稼動率100%,就代表這是一間有效率的工廠嗎?你們倉庫堆滿商品,而這些商品不就是你們的機器、員工生產出來的。結果這些商品現在躺在倉庫裡,這些商品不就是代表產能?工廠利用有限產能製造一堆商品,放在倉庫裡,然後又嚷嚷說產能不足?如果真的不足,怎還會有多餘產能來生產多餘產品放在倉庫中?
A君:...........

我:如果B製程的產能完全沒有被浪費掉、如果B製程生產的商品完全都出貨而不是堆到倉庫中,你有算過會替公司增加多少營收嗎?
A君:沒有,但我想,會是很驚人的數字!

我:這些增加的營收,是需要擴建廠房倉庫、增聘更多人手、購買更多機台嗎?
A君:看起來沒有,只是調整一些作法而已!

我:「只是」!我聽到你說「只是」!那為何你之前一直不做?你剛剛一開始說的時候,可是認為管理的還不錯喔!

盲目的追求個別效率、瘋狂的執著於KPI,老是站在一個部門去思考問題,容易讓你陷入見樹不見林的迷思之中。公司運作到了一個程度,你原先的管理手法不但不會有幫助,反而會增加更多問題,因為,它需要不同的運作模式。但,如果你不知道有所謂新的運作模式,你自然無法運用新的管理手法。你面對的,不是問題,而是「觀念」!

朋友:好啦好啦,不要這麼嚴肅啦!大過年的,幹麻討論這麼嚴肅的議題!

我思考著,雖然我被迫離職失業,但不代表這樣的人就是失敗、就是沒能力!而那些顧問、高階主管、不可一世自以為是皇帝的老闆,就代表高人一等!我想起幾年前,一間高檔牛排連鎖店的老闆,在打響知名度後,就不可一世。到處演講、出書、接受專訪,宣揚自己的經營理念、管理手法。但如今安在?這些老闆總以為他的成功是自己努力得來的、是應當的。但,比他努力的人多得是、比他有才情的人多得是,但這不代表就會成功!對我來說,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需要很多條件的配合,當然自己努力不可少,但,太高估自己的重要性,便是種下未來失敗的因。比如今天的例子,公司的營收,主要是由少數瓶頸製程來決定,而非整條生產線。所以追求整條生產線的機器與人員,效率都要百分之百,這是一種迷思,但,這又是誰造成的呢?

今天對年輕人說的話,也的確苛了一點!抱歉了!






2022年1月27日

高速公路塞車啟示

 阿郎撰寫


又快過年了,大家興高采烈的迎接即將到來的連續假日,但這一切對我來說,顯得陌生。我因緣際會下離開了職場,同一時間,朋友快樂的去旅行、有些迎接轉職、有些則是高升加薪。我們好似在同一地方,但我們的存在狀態,卻是完全不在同一個頻率上。面對同一個社會實相,我們居然可以有如此不同的感受,顯然,我們是活在不同的流動中。

我正在前往某地的路上,安坐在朋友的車內,看著車流不斷增加,行車速度不斷減慢。沉浸在剛才的思緒中,被朋友的一句三字經喚回現實。「這下好了,動彈不得,現在被卡在高速公路上了」。一時間,車上4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調侃著高公局的一些管制措施,但我被朋友一些討論觸動了心弦。

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A:高公局做了很多改善措施,若跟以前的情形相比,其實進步很多了。
B:有嗎?塞成這樣叫進步?我怎麼不知道他做了什麼改善?
A:以前,有車的人算是少數,所以就高速公路的承載量來說,基本上都很順暢。但後來有車的人變多了,一到上下班及假日時段,就會一下子湧進大量的車潮,使得車速變慢甚至不會動。
B:是阿,以前甚至塞到可以在高速公路上下車做運動順便尿尿咧!
A:對阿,那是因為大家都是從繳費亭開始回堵,為了繳費,每一輛車都得要停下來繳錢。
C:我有印象,後來好像實施南北調撥車道來舒緩。
B:對,原本用現金繳費,後來變成回數票,那時大家的車上總有一本回數票。
A:是的,從現金變成回數票,就不需要找零錢,縮短大家停下來的時間。
B:以前有許多路段是二線道,後來都拓寬成三線道,這樣本來三線進入二線道時,會發生的塞車狀態好像也就不見了!
A:對阿,二線轉三線沒問題,但三線轉二線時,就會有一堆車塞在銜接處。
C:我記得以前很會塞車的地方,還有下交流道的地方,經常回堵,甚至影響到了其他線道的車輛。
A:對,後來開放路肩行駛。反正閒著也是閒著,開放讓車子行駛,回堵在交流道口的情形改善不少。
B:之後出現OBU裝置,車上有裝的人,不用停下車繳費,可以快速通過,回堵的情形更少,車流順暢改善很多。
A:是阿,接著就是這幾年的ETC收費系統,容許車子速度比當初的OBU更快,幾乎沒有減速就可以通過。
B:對阿,最後乾脆連收費亭都拆掉了,一了百了,一堆收費員失業,當時引起不少風波。
A:後來高公局為了對尖峰時段做管控,設計了匝道管制,減緩進來高速公路的車輛頻率,讓下交流道的車輛可以等於進高速公路的車輛,形成一種動態平衡。好像打點滴時,一滴一滴的慢慢滴。
B:對阿,之後更狠,頒布高乘載管制措施,直接打掉一些不滿4人的車輛進入,搭配匝道管制後,下交流道的車輛就多於進交流道的車輛。整條高速公路的流動更順暢了。
C:這樣一說,那夜間不收費也是囉!把尖峰車潮導引到夜間去,讓白天的車輛更少,就不會通通擠在一塊了。
B:那我還有一例,就是高架道路。它幾乎可以說是一條專用道路,好像高鐵也有這種班次。上下出入口很少,對於那些不需要途中上下交流道的車輛來說,完全不受其他車輛的影響,可以說是暢行無阻。

這些朋友還真是博學多聞,我讚嘆著,而車內的對話也還在繼續。

如果高速公路是一條生產線
如果你是一個廠長,負責掌管生產進度的人,那麼這些因應高速公路塞車,而採行的改善措施,你是否會有一絲熟悉?

每一輛車所要下的交流道不同,你也無法預估現在進高速公路的這一輛車想要在哪一個交流道下去。如果每一輛車代表一個產品,每一個交流道代表製程的最末端,下了交流道,就代表「營收」。所以,讓每一輛車可以最大量、最快速的下交流道,代表這條生產線的貢獻營收。

  • 塞車代表損失
我明明只要一站就可以下交流道,但卻與其他北上車輛塞在嘉義,原本20分鐘的路程,硬是拉長到40分鐘。這中間的時間損耗、油錢損耗、司機僱用費用等等,通通延長了一倍時間才能轉成收入。所以,塞車時間代表產線損耗的時間,也代表企業實現營收時間的損失,

  • 改善由減少浪費開始
看看高公局的改善方式,並非看到塞車,就以為產能不足,然後整天想著新建產線、擴充產能!不,他們的作法是「減少浪費」,如同精實管理中的「七大浪費」般。當我們塞在路上,便是屬於「等待的浪費」。在產線上,隨處可見半成品或成品躺在待處理區或倉庫,一躺就是好幾個月。但管理者對於這些浪費,可以說是麻木不仁、視而不見,他們眼中只看到員工閒閒沒事幹,就忙著叫主管派工作給他們做。如同明明已經很塞車,還不斷放車子進到高速公路一樣。

  • 移除會「降低流暢性」的阻礙
從回數票、改三線道、開放路肩行駛、OBU設置、ETC、拆除收費亭,這些改善措施,它們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那些會降低車速的阻礙,一個一個移除掉,他們不是建設新的,而是移除不合時宜的、會阻礙的。在公司產線上,這種「等待處理」的狀況實在太多了。若能一一改善,那麼整個產線的流暢度,就會像高速公路般的流暢,而不會像打結的童子軍繩,一節一節的結凸在那邊,躺在每個機器旁邊。

  • 限制過度的投入
生管一接到業務的訂單,馬上轉成製令單,就急著丟到生產線去。他們認為越早投入生產,產品就可以越快完工。這是常識,但真是這樣嗎?如果沒有採取匝道管制、高乘載管制,而是像生管一樣,急忙讓更多車輛開上高速公路,你真的認為他們會更快到達目的地?同時,其他車輛也都可以同樣快速到達目的地?老天,看看擺在你眼前的高速公路的事實吧!那是不可能的,不然我們現在怎會塞在這裡?20分鐘的路程,都已經過了40分鐘了,尿都要憋不住了,還越快到達咧!

你必須限制工單進入生產線的速度及數量,如果有總量管制,出一張工單,再入一張工單,這樣的話,讓投入等於出庫的速度,那麼就可以讓在產線中的工單,不會因為過度擁擠而動彈不得;或者,也不會讓成品躺在倉庫,然後放到呆滯過期,最後帳面上打掉,裝作沒有看見!

改善的兩種方向
在我眼中,改善其實是有兩個方向的。一是增加正面、第二則是減少負面。

多數公司的改善,都只知道增加正面。只想要建制更多管理規章制度、設置更多KPI、張貼更多標語海報、舉辦更多活動、增加更多管控點、更多分析報表、更大的倉庫、更多的產線、讓員工學會更多技巧、兼任更多事務....。這種勞民傷財的管理手法,除了滿足管理者自我的虛榮之外,只會讓基層員工在私底下,有罵老闆白痴、無能、自以為很懂的茶餘飯後的笑話題材,真正的效果,實在很少。然後一段時間,老闆又會再找一批空降人員,再玩一次,然後員工就是陪玩家家酒罷了。

但減少負面效應,是花費更少成本、成效更快、又不勞民傷財的另外一條道路。只是我不懂的是,為何這些自以為高高在上的老闆們,很少會採用就是了!我想最有可能的是,「有錢人跟我想的不一樣」!

塞吧!反正我目前時間多得是,只是,尿急該怎麼辦!!



2022年1月24日

老人家的「按件計酬」

 阿郎撰寫


無所事事的在家裡遊蕩,冷冽的空氣,把家變成了冰庫。實在太冷了,心裡嘀咕著。念頭一轉,拿著自己釘的板凳,到門外曬曬太陽吧!
住的地方是一個小巷弄,裡頭住的,多數都只剩下老人而已。他們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拿一些工廠的小細活回來做,順便賺點吃飯錢。一箱一箱的半成品堆在家裡角落,這些老人家就整天做著小活,按件計酬。當然,你也不能做太慢,工廠的人也是會催的,而且會影響你下次可以拿的數量。

按件計酬的現象
  • 雖然一開始是為了打發無聊,但既然是按件計酬,它會在無形中,讓人越做越快、越坐越久,就是為了拼多一點的數量,可以多一些錢。
  • 既然要拼數量,那麼在正常情形下,品質便會有折損,因為大家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
  • 累積一定數量才會繳交給工廠,這代表整條生產線上的半成品數量非常大、製程間的移轉速度慢,也就代表從原料投入到最終產出間的時程,被拖的很長;資金積壓在半成品的比重就會比較高。
  • 在工廠完成製程並交貨給客戶的時間,應該會大於發錢給老人家的間距,代表公司的資金收回速度是緩慢的。
  • 沒有工廠的人在監督,這些老人依然從一大早就拼到晚,肯定不會偷懶,因為生產數量直接與他的薪水掛勾。

現象背後的運作盲點
算是無聊吧,看著這些老人工作,我居然坐了快2個小時!還真是容易打發時間。索性,拿起了紙筆,想起了工廠管理這檔事:
  • 「人」的閒置 vs 「物」的閒置
管理者最見不得的,就是看到員工沒事做,這是過得太爽、浪費成本、管理鬆散的象徵。嗯,好像有點道理。但,這一堆又一堆的「半成品」放在這,跟「人」閒在那,那個比較嚴重?我想,開公司就是要賺錢的,而賺錢的要件之一,就是「出貨」,而不是「出人」,若不是為了出「貨」,可能不會請「人」。為了賺錢,按常理,公司應該更重視「商品」閒置在那的問題,但,為何管理者眼中,只看到「人」閒置,卻看不見「物」的閒置?

  • 數量至上,效率至上
KPI,喔,My God!我真的痛恨「KPI」這個詞!以前從多少間公司的管理者嘴中,不停的聽到各式各樣的「KPI」,好像公司不賺錢,都是因為「缺少」設計KPI一般。我始終不懂這玩意!各單位拼命衝數量,每個單位的KPI都好到不行,但為何還是一堆逾期訂單?為何還是缺貨缺料?效率都已經這麼高了!阿,我知道了,一定是產能不夠、倉庫空間不夠,那來購買機器、擴充廠房、擴充倉庫好了!真的這樣嗎?

挑戰觀念一:一昧效率高就真的好嗎?
舉個簡單例子。A製程生產100個單位,代表公司可以出貨100個單位嗎?生管怕B製程沒事幹,所以要他們生產200個單位,那代表公司可以出貨200個單位嗎?假設兩個單位產能是200個單位,那代表B製程的效率是100%,比A的50%好太多了,B單位主管真是好棒棒!

如果,C製程產能是50個,而製程順序是A-B-C,那公司最多可以出貨幾個?100?200?還是50?廢話,當然50個,代表C製程是瓶頸。那為了不想看到員工沒事做,B製程所多生產的150個怎麼辦?這些半成品就是「閒置」不是嗎?結果這居然是為了不想員工「閒置」而搞出來的。B製程這樣的產能利用率100%,真的值得鼓勵嗎?

挑戰觀念二:個別部門KPI
好,那你這樣說,我讓B製程只生產50個,總可以了吧,這樣就不會有一堆半成品在等待加工了吧!

當然,但你的產能利用率只有25%,如果你是老闆,你會不會把B製程主管釘到牆壁上射飛鏢!KPI只有25%!而如果你是B製程主管,為了不被老闆在你身上射飛鏢,你當然只能選擇衝刺自己單位的績效衡量指標。沒辦法,公司就是這樣衡量我的價值阿!公司請我來,不就是要我提高單位績效的嗎?我創造了被利用的價值,我真棒!但,真的嗎?

挑戰觀念三:公司只是各部門加起來嗎?
業務部+財會+生產+採購+管理+...,合起來就是公司了,對嗎!手+腳+頭+身體+各器官。合起來就是「我」了,對嗎?怎麼想都不對!

這些看得見的器官當然重要,但「我」之所以能順暢運作,是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力量在運作著。這些貫通全身體的血液、肌肉、血管、細胞、養分等,是要歸屬在手、腳、還是身體?肝難道可以選擇只處理心臟的廢物而不處理胃的廢物嗎?這些到處流竄、彼此相互支援、相互影響的力量,就如同部門之間相互影響、支援、上下游作業等等的關係總和。

當KPI追求個別部門、個別製程、個人效益時,你等於無視這些看不見的力量的重要性,你把公司拆成個別部門的總和,而不是一個「整體」!難道你會因為「胃」在忙著消化食物當下,卻因「手」沒有事情做,而去責備「手」閒置嗎?

小結
慘了,我撞牆了,且我真該死,我怎麼可以挑戰多數主管都擁抱的KPI呢?我居然這樣指責「效率」的不是?這個兩相矛盾的地方,又該怎樣解開呢?唉,還是曬我的太陽吧!





2022年1月19日

7-11教我的存貨管理

 阿郎撰寫


近日離開職場,突然之間多了好多時間,人清了、心也靜了。悠哉的散步到附近的小7,看著每天一次的補貨車人員,推著推車,將補貨的商品送進超商的小倉庫中。俐落的作業流程,真是有效率阿,我驚嘆著!這麼一間小小的店舖,所有商品的週轉率高的嚇人,營業額肯定也高的嚇人吧。但奇怪的是,卻鮮少出現缺貨的情形。我啜飲手中的飲料,拿起手機,饒富趣味的思索著這些現象:
1.員工人數很精簡
2.小小的店面
3.擁擠的商品陳列架
4.種類多到嚇人的商品
5.每一種類商品少的可憐的存貨數量
6.小小的儲存倉庫

這種條件若放在多數的公司,肯定虧錢。所以,為了賺錢,多數的公司會怎做?
1.大量專業分工的員工
2.大大的倉儲空間
3.滿滿的庫存
4.每一商品囤積很大的一定數量
5.每次生產就是大批量的生產,以降低單位成本
6.設置一大堆的KPI

咦,怎會與超商的狀況,完全相反了呢?這下,有趣了!

現行的倉庫管理模式
不行,這太有趣了,閒著也是閒著,老子現在有的是時間,反正也沒工作。急忙的衝回家,打開電腦,列出幾項我所知道的倉庫管理模式:
  • 依據銷售預測來準備庫存
  • 設定安全庫存區間,一到最低安全存量,便啟動採購補貨
  • 怕缺貨,所以增加庫存。
  • 要降低單位採購成本,所以加大每次採購數量
  • 為減少運費,所以每一次運送時,最好都塞滿貨車,並降低配送的頻率

嗯,很多公司把「降低採購成本」當成一項KPI來衡量。唉,採購跟廠商說好,故意預留議價空間,這樣每一次都可以議價成功,既可以達成公司的KPI,廠商也得到訂單,大家都開心,訂這種KPI真是無趣。

再看一下這幾項管理模式,嗯嗯,有趣的一幅畫就在我眼前展開了。

普遍性的現象
  • 以前有幫公司做過財測,銷售預測是其中必備的基本假設之一。但,我印象中,很少有準過。啊,我真蠢,「預測」這兩個字,不就代表不準嗎?我怎會這麼傻這麼天真的認為「它應該準」呢?這就糟了,如果預測不準,那麼根據預測而準備的庫存,又能準到哪去?
  • 難怪公司的庫存,不是缺貨就是囤積太多。更扯的是,兩種現象是同時存在的。需要的貨總是短缺、不需要的卻一大堆庫存。
  • 寧願有多餘的庫存,也不可以缺貨,因為會被老闆釘到牆壁上。我常聽到因為缺貨被老闆責罵,卻鮮少聽到存貨太多被飆罵的,頂多念一念而已。我想,那是因為大家認為缺貨造成的傷害,比庫存過多還大吧!
  • 「安全庫存區間」的設置。當庫存水位低到最低時,就會下採購單補貨。但,這些安全庫存標準並不是經常變更。怪異的是,如果真有貨過多,為何沒有馬上發現馬上處理?為何都是等很長時間後,才會打掉認列損失?且既然有設置安全庫存,為何還會缺貨?

7-11的補貨觀察
供應商生產 -供應商倉庫 - 物流中心 - 補貨車 - 小倉庫 - 陳列架 - 顧客

這是小7的大致物流節點。
  • 這一個顧客會買什麼商品?:無法預測。
  • 商品賣不好怎處理?下架
  • 商品暢銷怎處理?多排一些位置
  • 店員每天補貨幾次:好像四次,不確定。
  • 每次補多少數量?:白天班補大夜賣出的量、大夜補日班賣出的量。
  • 小倉庫多久補一次?:好像一天一次吧。
  • 物流中心多久補一次?:不知道,我猜也是一天一次吧。
  • 供應商多久生產一次?:不知道
  • 供應商每次生產多少量?不知道

我的疑惑
  • 為什麼一樣無法預測市場,超商缺貨的情形會比較少?囤積的情形也比較少?
  • 為什麼存貨這麼少,不會發生缺貨?
  • 為什麼補貨次數這麼頻繁?
  • 為什麼每次補貨數量這麼少?
  • 為何商品週轉率這麼高?

答案原來這麼明顯
最準的預測是怎樣的?以市場實際狀況來反應。
最佳的安全庫存量是多少?以市場的實際狀況來反應。
哪裡最貼近市場?陳列架的即時銷售狀況。

當貼近市場時,預測最準,猜錯的機率最低。若以此點來推論,小7的行為就非常明朗了。
  • POS系統的即時銷售狀況:每一間小7的即時銷售品項及數量,透過POS系統,可以頻繁的回饋給公司。
  • 賣多少就補多少:不去猜測市場需求後,補貨的數量等於上一個班別的銷售數量。
  • 降低庫存的波動幅度:透過頻繁的補貨,補的貨都是有賣掉的數量,都是有需求的,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如此一來,從市場端到物流中心整條環鏈的商品,其週轉率都可以維持在高水準狀況,整個庫存水位不會一下太高一下又太低。
  • 動態調整商品:如果商品多日都沒有銷售,店長會下架並由物流車送往其他有需要的店舖,這透過固定時間的補貨車來回穿梭,正好起到了在對的地點販賣對的商品的效果。這種頻繁的運送,不但不會造成運費的浪費,反而減少缺貨造成的損失,以及囤積過多造成的呆滯損失。

改變觀念即可創造營收
上述作法看起來沒有什麼,也很合理,但仔細一想,它到底特別在哪裡?仔細一想,實在太令人吃驚了!

  • 不再塞貨給下游
我發現這是一個創新的觀點,顛覆了一般傳統的做法。供應商不塞貨,而是由零售店拉貨。由「塞貨」轉移到「拉貨」,而數量則是由實際市場來決定。透過少批量補貨加上高頻率的補貨,完美的配合在一起。

  • 補貨依據是「時間」而非「數量」
一般補貨時機是當庫存數量低到安全庫存低水位時啟動,但這裡是「定時」每日補貨。透過頻繁的補貨,除了更貼近市場實際狀況外,庫存數量就算降低到一定水準,也不會造成缺貨;同時頻繁的補貨,也滿足快速動態調整商品項目的需求,更貼近當下市場的真正需求,妙阿!

這已經顛覆以往大家所認知:「缺貨就是因為庫存太少」的傳統觀點。所以以往要解決缺貨,最常被提出的解套方法就是「增加庫存」,但就算增加庫存,缺貨情形依然頻繁發生。若有人直接跟你說:要解決缺貨問題,就要減少庫存,你會相信嗎?

啊,我醉了!




出離職場

 阿郎撰寫

近日因緣際會下,離開了職場,走出俗事之外。在離開公司的那一天晚上,作了一個夢。

晚上作夢夢到公司老闆。他坐在中間,臉色紅潤,嘴裡嚼著檳榔、嘴角又叼了根煙,臉上露出詭異的笑容,並且那眼神,充滿操控、主宰、玩弄他人的輕蔑。

他的四周坐著他的員工,而從每一位員工身上,延伸出一條管子,連結到這位老闆身上。

我看到他正在吸食每位員工身上的能量,而為了不讓這些「食物」跑掉,他用金錢圈養這些員工,這些員工為了金錢而留了下來。員工成了他飼養的動物,也成了他飽食一餐的食物來源。

他透過精神霸凌入侵員工的能量疆界,因而激發出員工的恐懼情緒,他再吸食員工身上的恐懼能量來強大他自己。他臉上的詭異笑容及目光就是這樣來的。此時,我看見他肉體裡,隱身著「蜥蜴人」的樣貌,以吸食人的精神能量,尤其是恐懼能量為食物的一種物種。

那輕蔑的眼神,恣意的玩弄員工的忠誠。在這樣場域中,我看見每位員工逐漸變得馴服、畏懼,同時也變得虛弱,我想起「待宰羔羊」一詞。每位員工不敢反抗、畏首畏尾,害怕被老闆召見,又離不開老闆提供的薪資,一日復一日。

我醒了,不是嚇醒,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甦醒,平靜而無有恐怖的清醒。



2022年1月13日

點國的國王

 埃德溫·A·艾勃特在他1884年出版的《平面國》一書裡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許多不同維度的奇幻故事。書中提到,二維世界的主角被一個來自三維世界的球體帶入一個更廣闊的現實,它們拜訪了一個無維度的點,對這個點的自大非常輕蔑——這個無維度的點確信自己就是存在的全部,並對此非常滿意,且堅信不疑。這個點到底是全部,還是空無?它是充滿智慧,還是愚蠢?本章內容節選自這本書。


“向那邊看,”我的嚮導說,“你久居平面國,但也曾見過線國(一維世界)的景象,曾與我一同飛升至立體國(三維世界)的廣闊空間。現在,為了讓你的體驗更完整,我將帶你降到存在的最底層,點國的國土,無維度的深淵。


“看看那可悲的生物,那個點是個與我們無異的存在,卻被限制在無維度的深淵中。他就是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宇宙。對自己之外的其他事物毫無概念。他不了解長度,寬度和高度,因為他沒有體驗過這些;他甚至不認識數字'二',也沒有想過任何事物居然可以多於一。對他來說,他就是唯一的存在,是一,也是萬物,雖然他其實什麼都不是。然而,請你注意他是多麼滿足,並從中吸取教訓:自我滿足就是盲目和無知,擁有渴望總比盲目而無能為力地開心要好。現在,你聽。”


他停止說話。然後,從那個嗡嗡響的微小生物那兒傳來一陣細微、單調卻非常清楚的叮噹聲,就像你們立體國的留聲機發出的聲音一樣。我從那個叮噹聲中聽到這些話:“存在的無窮恩典啊!它是唯一的存在,除它以外,絕無其他。”


“那個小傢伙說的'它'是什麼意思?”我說。


“他說的就是它自己,”球體說道,“你之前沒注意到嗎?嬰兒和某些幼稚的成人無法把自己和世界區分開來,所以會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小聲點,繼續聽。”


“它填滿了所有空間,”微小的生物繼續自言自語,“而在它填滿的空間中,它無處不在;它所想的,它便說出來;它所說的,它便聽到。它本身就是思考者、說話者、聆聽者、思想、語言語和被聽見的聲音!它是唯一的,卻也是全部的全部!啊,多麼快樂,這存在的快樂!“


“你就不能嚇唬嚇唬那個小傢伙,讓它停止沾沾自喜嗎?”我說,“跟他說他到底是什麼,就像你告訴我的那樣。讓他意識到自己的狹隘,引領他到更高的地方去。”


“那可不容易,”我的師父說,“你自己試試。”


我隨即用最大的音量,對那個點喊道:


“安靜!安靜!你這渺小的生物,你說自己是全部的全部,其實你什麼都不是。你所謂的宇宙,不過是直線上的一個小點;而直線比起平面,也不過是一道陰影,”


“噓!噓!你說得夠多了。”球體打斷我,“現在,注意聽聽你所說的話對點國的國王有什麼影響。”


那位國王聽了我的話之後,反而發出更耀眼的光芒,清楚顯示出他依舊十分自滿。我剛停下來,他又繼續說:“啊!喜悅,思想的喜悅!它透過思想可以達成一切!它的思想對它自己展現出輕蔑,只不過是為了增強它的快樂!這一點有趣的反叛思想,最後增長了它的顯赫威名!啊!萬物歸一的神聖創造力量!啊,多麼快樂,存在的快樂!”


“你看,”我的老師說,“你的話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那個國王就算理解那些話,也只把它們當做自己的說的話——因為他無法想像自身之外的任何事物。你的話只不過讓它有機會以自身思想的'多樣性'而自豪,並以此作為創造力量的證據。我們就不要管這個點國的上帝了,讓它沉浸在他的無所不在和全知全能的造成的無知裡吧。你我無論做什麼,都沒辦法把它從自滿的泥沼中拯救出來。”


本文摘自「開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