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

ISO22000認證

阿郎撰寫

ISO體制是一個我比較陌生的領域,在以往的工作中,只是被動、少量的參與。日前被交辦ISO22000的認證工作,開始對它有了一些心得。

  • 被動狀態不會帶來領悟
事實上,一開始我是排斥且抗拒的,因為公司的事務人員只有3人,其他不是業務就是生產人員,所以,這件事情就這樣落在自己身上。因為陌生、不熟悉、不屬於自己工作職掌等種種原因,因此心理會抗拒、會排斥,「為什麼是我做」的心態油然而生。

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我只會過得越加痛苦。職場上這種天外飛來的工作的頻率,實在是非常多,而我們每一次的抗拒,並沒有真的讓我們「躲掉」這上天的「禮物」,因此,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更加具有彈性,是每一位上班族都應該去認真思考的。

其他部門的人員對於這種「多出來」的工作,其抗拒與排斥的心理,幾乎跟我差不多,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主要推行的人,那麼,你除了要先轉念之外,還要去推動其他人的行動與配合。這部份總是令人挫折。

  • 應付心理與臨時抱佛腳
這部份大家都心裡有數、心照不宣,有多少表單平時沒有做,都是在要檢查時才趕工做出來的?大家對於這種認證的東西,有多少又是打從心理認同其價值的?這些表單又有多少,根本都是一個人包辦大部份的?當然,公司規模不同,徹底落實的程度就有差異,只是,捫心自問,你有多認同?來審核的人、要被認證的公司,有多少是相互做做樣子的?認真的當然有,只是到最後,也就是變成一種例行性工作罷了。這種心態下,大家的配合度就有差異了,因此在跟催時,你會經常遇到這種心態,這也是要有心裡準備的。

  • 高層沒有你以為的那樣重視
我承認這有點偏頗,但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高層口頭上會說這認證很重要,但其實他們的意思是:認證過後,公司才能爭取更多的訂單。他們在乎的是後面的利益,這張證書是手段、是達成目標的工具。也許有些公司不是這樣,但至少我遇到的一些公司,管理階層有不少都是這種心態。

有了這一層認知後,你就要了解,很多時候高層只會出一張嘴,並且會認為花錢請顧問、請你負責,這認證就一定會過。所以你會發現他們對於「過程」不是很重視,然後你就會發現你推不動,你會發現其他單位都不配合、其他主管都不在乎、不關心,好似這認證只是你的事情而以。如果你真的遇上這樣的企業,恭喜你,但真的,很多公司都是這樣,你沒有比較倒楣。

  • 拆解專案成可行動的小步驟
當我們遇到這麼一個大案子時,我們經常會因為被它的龐大外觀給嚇到,然後就會因恐懼而動彈不得,之後就會出現前三段的反抗心理,然後就會停滯不前。對於大案子,我習慣去找尋容易讓自己踏出第一步的突破點,它可以幫助我進入「行動」階段,而非只是在頭腦「規劃想像」中。因此,將專案拆解成「可以執行」的小步驟,就可以幫助我進入狀況。

  • ISO22000概觀

前三段有一點抱怨,但裡頭卻非常真實,尤其規模比較小的公司,這種情況更加嚴重,我不會粉飾太平、盡說些場面話。現在讓我言歸正傳。我不熟悉ISO架構,雖然它只有四階,但看完這四階後,還是搞不清楚該怎樣進行才更有效率。因此,我需要一個對ISO22000的一個整體概觀,來協助我快速了解並可以掌握進度。



我不用條列式的方式,因為那種方式無法讓我一眼就了解整體概況,所以我選擇以「心智圖」方式來呈現,將所需要的表單列在最後,一目了然。

  • 重點還是在執行
ISO22000前三階都是一些規章條文,又臭又長又難以理解,重點是,非常八股也非常理想化,說的好像實行ISO後就可以飛天遁地,品質可以獲得保證,獲利就可以一飛沖天一樣,實在是非常不切實際。抱歉,每每看到這種規章制度或認證,我都會覺得噁心跟虛偽。尤其是自己遇過的一些顧問,專業能力不錯,但統籌與執行力上,真的很他媽的糟糕,如果你真的依賴他們,你最後會死的很慘。

我認為說穿了,還是在最後這些表單上,因為它是控管點被設置、被紀錄的地方,因此,原則上把這些表單準備妥當,通過認證是八九不離十。


透過將ISO22000所需要的表單,列出一張明細清單,每月就按表操課,就算要作資料,也要讓自己從容不迫的,這就是我的原則。

  • 別對ISO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我自己是財會出身,待過上市櫃公司的稽核,也待過一些公司的生管、業務與管理部。對於ISO制度,我自己是不會給予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與期待。在工廠,影響品質的因素非常多,一些品質相關認證制度並不是品質的保證,一些阿貓阿狗的公司也都有ISO相關認證。雖然身為專案負責人不應該說這種話,但,事實就是這樣,這些事情,大家就心照不宣吧。

  • 小結
當然,這篇文章只是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其中的酸甜苦辣,還是只有主辦的人才能體會,但不論你願不願意承接,事情既然遇到了,就選擇比較有效率的方式來完成它。不敢說經過這一次之後,對於ISO可以有多了解,只是對我來說,它只是某種專案類型,應該可以用更有組織的方式,來讓自己從陌生到進入狀況,分享給也同樣在煎熬的人。

對了,很多顧問的偉大之處,就是可以將簡單的事情,弄得很複雜、也說得很複雜,然後再對你說:「相信我,ISO真的不複雜」。他們沒有說錯,ISO真的不複雜,複雜的是這些人。他們的專業讓他們以為別人都聽的懂他們的專業術語,他們有一種專業的傲慢、盲點與本位主義,所以沒有將專業轉成一般人容易了解的話。這也是我們應該要警惕自己,不要變成他們這種人,也要知道,在職場上充斥著這種「說的一口專業」的顧問,由其是一些訓練機構。小心!小心!



2016年6月4日

論「信仰」

阿郎撰寫

之前一位朋友的邀約,去聽一位他們口中已經成道的妙禪師父的法,當然,我很快就奪門而出。多年之前,我也針對另一位信徒口中成道者的派別:「心識解構」寫了一篇分享文。對我來說,「信仰」是一件需要被小心並嚴肅檢視的事情。

  • 信仰,是一種極度的信任
信任別人,其實真相是與自己分裂,信任別人,是將自己的信任從自己這裡脫離出去,並投射到別人那裡,這是一種與自己分離的作法。而這樣做不可避免的,就在你與別人身上創造出「關係」,一條被你實體化的連結線。但,你怎麼可能信任一個在你之外、並與你分離的人?這是一種自我欺騙。而這一定會導致失望與受傷,因為,這種投射在別人身上的信任連線是虛幻不存在的,你怎麼能信任一個不存在的事物呢?

你的信任是利用你之外、與你分離的人來界定、來定義,而非以你的當下存在,所以,這是懦夫的表現。利用別人來掩蓋不信任自己的藉口與面具。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信任神或信任某位成道大師。我們其實是在信任中製造出思維、情緒、畫面、聲音,而這些東西囚禁著我自己。



  • 信任別人是一種自我的不負責任
信任真的就像一條連接線,將你自己從內在拋出到外在的人事物身上,透過建立關係來維持這一個對自己的界定與定義。這是一種與自己分離的標準做法。那是一種不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而是要別人為你負責任的逃避與不誠實心理。你無法接受自己遭透了的生活,你無法接受這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你期待一個「他人」,你將你的未來託付給一個「他人」,甚至是一個存在於過去的「死人」,你奉獻你的力量給他們、餵養他們、跪拜它們、信仰他們。

  • 你用信仰來證明自己的無能與卑賤
信仰,象徵鞠躬與崇拜,代表我是渺小、弱小、低下、毫無價值、代表無能為力。代表我之外的某個人可以拯救我、幫助我、為我做某些事情、為我承擔責任。祈禱,是一個人類極度羞恥於自己現在顯化於世上的一切,他們拒絕面對當下這樣的自己,不想為這樣的自己負責任、不想看清、不想站起來戰鬥。

  • 信仰囚犯
妙禪師父在台灣擁有非常廣大的信徒,他認為開悟有所謂「小悟」、「中悟」、「大悟」。但在我眼中,卻是一位自我囚禁的「師父」,對,我就是這種看法並且直接大剌剌的說出我的看法。有人大剌剌說出他是成道者,感歎他、禮讚他,所以我也就大剌剌的說,他其實只是活在自己「關於開悟者」的定義裡。如果你相信你是某種東西,你去看這信念,裡頭只有知識、資訊、畫面組合而成。如果你真的去相信了你定義你是誰的這個定義,你就是在僵固化你自己,你就是在實體化你內在的思維。所以我看著他,他將自己塞進那個他的信念所界定關於「開悟者應該怎樣」的角色裡,所以他就那樣說話、那樣的坐姿、那樣表情、那樣穿著,他被自己「關於開悟者」應該怎樣表現的「信念」所奴隸、所控制、所操控。他的一生毀了,因為他除了「繼續扮演開悟者」這一個角色外,他哪裡都去不了,它僵化了他自己,他成了一個不自由的囚犯。所以,他必須在他活著時,經常坐在那裡、像個死人般閉起眼睛一動也不動的僵坐在那裡供人跪拜,活著卻像死人般活著,那樣的開悟真的是大家所追求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開悟者!

  • 開悟的「信念架構」
你怎麼知道你開悟了?除非你有一個關於開悟的定義、關於開悟的形象,你才能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但,這些關於開悟的定義、形象、影像,本身就是屬於「心智系統」的,只要你還在心智系統內,怎麼可能開悟?你只是活在「符合開悟定義」的狀況而已,所以你會逼迫自己不斷塞進那定義中的開悟、不斷表演出符合的那個樣貌,看上去,真的很像裝模作樣的樣子,而非活生生的樣貌。


  • 我不是這個信念

他不是這個信念、他不是這個定義下的角色。他怎麼會相信那個由信念實體化的角色就是他?他怎麼會將自己塞進那個信念所界定的角色裡頭?那個小小而受局限的角色? 如果你信任你的知識,你就會以自己豐富的知識而自豪,你用知識來定義你自己,你讓自己等同於知識並活出那個樣子。事實上,是知識控制了你,知識透過你而活出它自己。你其實不必一定要是一個開悟者,但如果你相信你是,那麼,你就會演出「你所認為開悟者應該要怎樣」的那個樣子,事實上,你只是在模仿你內在「關於開悟者」的那個知識。那個知識抓住你、取得了你的信任與認同,所以,那個知識就會指揮你、操控你。你認為你開悟、你是自由的,但其實你正是被奴役、被控制而不自知。




2016年6月3日

論「恐懼」

阿郎撰寫

我發現,我的行為中有很多「恐懼」的成份存在,而很多情緒,追根究底後,還是會發現「恐懼」的存在。它幾乎無所不在、它成了我的基本情緒。到底怎麼回事?

  • 透過想法與情緒的連結

雖說我們都是一體的,但一早夢醒,我卻覺得我與所有的櫃子、事物都是分離的,除非我透過「想法及情緒」與這一切產生「關聯」、產生「連結」。我一個身體,怎麼可能真的「擁有」另一個物體呢?我如何「擁有」呢?它能「融入」我之內嗎?再怎麼擁有,這些物件依然是在我之外。顯然,除了透過「想法」連結,我根本不可能與這些物件產生「關係」。那麼,這樣的關係,根本不是我與這些物件的關係,而是,我與「想法」的關係,我根本沒有連結到這些物件,我只是跟「想法、情緒」產生連結,我是跟「我自己」產生連結。


  • 害怕死亡
我害怕死亡。死亡令我害怕,所以,第一句話變成「我害怕我的害怕」。

我害怕XXX。「我害怕」先存在於我的思維裡,後面接著的內容物,也就是這世間的顯化物。我先讓自己認同於思維,再將內在思維連結至外在事物,等於我將「我」連結外在事物 - 透過思維,我將自己連結外在事物。我將我自己的一部分化成想法,並將這想法連結於外在事物,所以,我發現自己很容易去認同外面許多事物,因為,那些事物之中有一部分我的能量投射。

害怕死亡,其實是害怕失去。我們在這世間用來定義自己的每一件東西,都讓我們留戀、讓我們不願失去。用父母親來定義我們小孩的角色、用金錢來定義我們是成功者的定位。這就是架構 - 以外在各種事物以及行為,不斷的定義自己,不斷地讓自己被固定在各種角色裡。這是一種思維架構,它界定了我自己。

我害怕死亡,這個思維就這樣跟著我一生,但我一直存在著。我居然讓恐懼的陰影控制著我的一生。我依賴能量來告訴我,此刻我應該如何體驗我自己。能量也是心智系統的產物,由思想開始,透過說出;我好害怕,而真的顯化了這個害怕的能量。

  • 害怕失去依靠
所謂上癮,其實是過度依賴、其實是將自己等同於某一件事物或關係,如毒品、名牌包。你的思想完全認同到相信自己就是毒品,毒品好像你的血液,你離不開它、不能沒有它,因為毒品定義了你是誰、賦予你是誰一個定義與影像,因此,毒品與你連結並等同了你自己,所以你離不開它。但其實離不開它的不是真正的你,離不開它的,其實是你的思維。是你的思維欺騙了它自己,因為認同它的,正是思維它自己。

  • 貪婪又是什麼
其實是害怕失去。當相信這種信念到一個極致,你會為了「獲取」而不顧一切代價,縱使要傷害其他人也無所謂。不擇手段的滿足自己的渴望,重點是滿足渴望,其餘一切都不重要了。他們不想體驗到「失去」,因此他們不斷的「獲取」。恐懼「失去」化成一種向外「獲取」的動力。利用不停的「獲取」來壓抑內心對於「失去」的恐懼。貪婪,最終會掌控你、奴役你、淹沒你,會使你失去你自己。

  • 為什麼整天憂慮
憂慮,其實是害怕未來,而害怕未來,其實是害怕死亡。但憂慮,只是憂慮,裏頭甚麼也沒有。憂慮是存在思想意識系統中,透過連結外在實體,讓你以為你的憂慮是來自於外在。若你願意覺察,你會發現「我不是這個憂慮」的事實。

所有的情緒都像憂慮,是一個樹,他們抓取各式各樣的外在形象掛在他們的樹枝上,他在你的內在形成一棵大樹,它形成一個系統。憂慮最終是害怕死亡,但在後退一步,其實憂慮裡頭甚麼都沒有,除了憂慮本身之外,甚麼都沒有。但更加重要的是,你不是憂慮,你不是這個思想。

  • 害怕與自己親近
孤單,這是源自自己裡面,一個自己不肯接受自己的看法,自己不肯跟自己親密,自己只是對與自己一起感到不滿。我們要更多,更多朋友、更多資訊、更多關係,我們不敢只是單純的接受自己,所以我們害怕無聊,我們逃避無聊、恐懼無聊。

孤單,不正是代表你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嗎?這不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嗎?沒有二個人是黏在一起的。孤單,讓你渴望去獲得各種關係。孤單,是一種思想、一種缺少,我們需要從其他人那邊獲得能量、獲得支持、獲得定位。孤單是一種思想上的產物。


還有什麼?我發現很多情緒都跟「恐懼」有關,應該說,大部分的情緒都是從恐懼這裡吸取能量與支持。而這樣的恐懼遍佈我的整個存在,「恐懼」就像一個幽靈一樣附身在我身上。「當下的力量」作者托勒說「餵養情緒能量」,但我認為這句話錯了。因為,我不是在餵養情緒能量,而是這些幽靈透過思維來啟動身體的情緒能量,並餵養它們自己。我根本就是被心智控制、被奴役的、我是無意識的跟隨思想與情緒來行動,我的行動幾乎都是反射式的。我沒有餵養這些幽靈,而是幽靈寄生在我身上,透過「心智結構」控制我,並壯大它們自己。

顯然,我還需要更專注的覺察力來幫助我自己,我還需要看的更深,這樣的洞察力還不夠。





2016年6月2日

定義自己

阿郎撰寫


害怕改變,為什麼?因為我用來定義自己、「我的」喜好、「我的」習慣、「我的」人際關係等,都是在定義我自己。若改變了,這些定義將會被刪除,那當然也代表我將會刪除我自己,我會不知道我自己,也就是,我會失去我自己。


  • 害怕改變
改變後,一切都變成未知與陌生,我就必須依照新環境的人事物來重新定義我自己,我的世界改變了。過去用來界定我自己的,都會消失,都要重頭來過。這時,我會消失,至少是我過去那個熟悉的自己會消失。「害怕失去」會讓我「害怕改變」,當我失去原有定義自己的那些關係時,我會同時間失去一部分的自己。

但事實上,失去這些界定我自己的東西,並不會真的讓我消失。我們不希望自己世界的一切變動,各種人事物、各種關係,所以,我們其實會操控這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一切,我們不希望他們變動,因為那也代表我將會失去我們自己。所以,當我們投射更多情感於外在事物,當這些事物變動時,我們將會感受到痛苦,因為他們是用來界定自己的一個標誌。

  • 害怕失去
所以,當我們拿掉這些人,如伴侶、父母、車子、職稱時,我會怎樣定義我自己,我會感受到怎樣的自己?好像一個座標,我們需要透過外在事物來錨定自己的相對位置,我們需要透過外在事物來定義自己的角色。而這是讓自己處在一種架構中,是一種思維架構在其中運作著。我們更像是這思維架構的產物,我們依附在這思維架構中,因為這架構定義了我自己。

  • 透過工作定位自己
試想,如果我無法藉由我的工作內容來定義我自己。我處在不明確之中,而這是會令人想要逃、想要掙扎、想要抓取、想趕快定位的處境,它是難受的。成為是nobody,體認到頭腦思考的無能為力,這會產生恐懼,所以會產生掙扎。我無法實現自己,就代表我進入了「恐懼架構」中,它掌控我所有的思維及感受,因此,我整天就會焦慮不安、我會對目前的工作心不在焉、我會一直想要找新工作、我會一直挑剔。

所以無聊,人人害怕的孤單與無聊,只有我一個人,我很難活在那樣的場景中太久。沒有「關係」,我就會發現很難定義自己,我是誰?我該怎樣看待這樣的自己?顯然,這又會是一個艱澀的思維架構。



2016年6月1日

論「知識」

阿郎撰寫

每一個當下我都需要覺察,但我發現,我的思維會受到某個頑固的想法或對形式的執著阻礙。我透過投射,將內在的思維連結並實體化於外在所發生的事物上。我腦袋到底裝著些什麼?知識嗎!到底什麼是知識?



  • 我是一個記憶體
看看小孩,當你問一個問題,而他會舉手說:「我知道,我知道,答案是...」。人類就像海綿,不斷吸進別人想灌輸給他的,然後他自己會稱作知識並以此為榮。但,我只是在吸收資訊,我有真的改變什麼嗎?我好似一個記憶體,不斷吸收從外而來的資訊,但我覺得,我其實沒有真的活過,我只是讓知識控制我,代替我生活,我變成了知識的奴隸。

  • 小孩的教育

政府透過書本、再透過老師將課本內容複製給我的小孩,我的政府就這樣在控制小孩。而小孩花了20多年的歲月,只為了將一大堆書本上的文字,拉拉雜雜的刻印在他們的腦袋瓜裡,而這些書本上的文字甚至是被精心設計過的。這20多年,這些小孩幾乎不能說是活著,他們根本沒有活過,只是忙著將一大堆資料抄入他們的腦袋裡,他們不斷吸食這些資訊,而政府還設計考核機制,用來衡量這個學生的吸收程度。人類變成專吃資訊的機械人。然後又在這剩下的一生,去實體化他們前20多年所學的,就是在公司、在社會上運用,真是完美的設計。

  • 說的一口專業的專家顧問
我們喜歡溝通,我們動不動就在溝通,但我們真的有溝通嗎?我們將我們透過其他地方吸食而來的資訊,轉述並加油添醋,然後吐給別人,嘰嘰喳喳的說個沒完。看看那些學者專家,就是塞入一大堆某類資訊,排列組合後,吐出一大堆垃圾的怪物。這世界就是被它們這些人,由簡單搞得複雜,各種學派、各種立論、各種學說。以工作上來說,PDCA、5W2H、魚骨圖、各類ISO、各類認證、重要緊急四象限,等等、等等,無限多的派別,就是這群自視甚高的專家學者。但,懂的這些資訊就是專家嗎?顯然如此,我共事過一些專家顧問,他們真的是說的一口好知識,但真正要他們實際去執行他所傳達的,卻做的一塌糊塗,比一個最基層的員工都比不上。

  • 知識的附屬品
自恃知識,知識就會掌控我,每一件「新」事情,都會被我以知識儲存起來,然後「新」事物就變成「舊」的、「死」的。知識會演生出慾望,它會不斷擴充它自己,然後,我會迷失在它裡面。我以為我擁有知識,但其實是我將自己等同於知識,我以知識的多寡來定義我自己、來衡量我自己,我成了知識的附屬品,而這樣的覺察令我震驚。我看著這些專家學者,它們的確是活生生的知識附屬品,他們以他們的專業知識為榮、他們依賴他們的知識來定義他們的地位,他們以它們所塞進去的知識來定義別人、來指揮別人、來評論別人,當然,同時也在定義自己。

這是一篇頗具爭議性的自我剖析,但我是在說「知識無用論」嗎?不,我自己不會這樣認為。知識應該被運用,但不該被知識掌控。經常看到人們自恃自己的專業並咄咄逼人,然而,抽掉專業知識後,你是誰?你接受那樣的自己嗎?但那正是原原本本的自己。只是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斷在自己的腦袋中,塞入一堆資訊,而這些資訊無形中形塑了我,但我不禁要問的是,這些資訊等同於我嗎?在我每日的應對進退中,這些資訊幾乎是是站在我的前面,好似我的皮膚、我的外表。我需要更加的專注於內在才能稍稍看到這一狀況,究竟,還有什東西在屏障著我與真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