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9日

生命情境

阿郎撰寫

生命情境包含其他生命,它創造了「互動」。透過互動,它激活了你的心智系統,讓你的心智系統有了一個源源不絕的刺激物,它提供你的心智可以持續不停的運轉。若沒有這些外來刺激,你會空轉,你會耗用掉內在已有的故事材料,而漸漸的感到無趣與無力。透過互動,你的心智持續有不同的素材可以添加運轉的材火,同時,由於你的加入,你也為別人添加他運轉所需的材火,這樣的互動關係,成就了你的生命情境,也成就了別人的生命情境。

在生命情境中,你與別人會形成某種「關係」,這就代表你會扮演某種的角色,而你與別人的角色幾乎是相對的。迫害者與受害者、老闆與下屬、提供者與需求者、富有與貧窮、足夠與匱乏、慾望與滿足,也就是俗稱的「二元化」。這種分立於二端的現象,造成處於「關係中」的每一個人的矛盾與衝突,因為它需要「選擇」,需要選邊站。它同時造成「獲得」與「失去」的並存,所以你會想要分析、比較、衡量與判斷,你會想要獲得多一點、損失少一點,所以你會想要掌控、想要控制。

從一個點分化成線,再展開到面,一個點線面的組合,成了每一個人的生命情境、生命故事、生命內容。但這些是「生命」嗎?是否覺得「生命情境」好似一種由「外在」附加上去的,好像原本空無一物的地方,被放置了一些建築物及人物。你是否覺得,自己就在這一場又一場連貫的生命情境中,「完成」你來這裡的「一段」生命!不妨靜下心來,看看外面人來人往的景物,你是否會有一種彷彿置身於某一「場景」的微細感受。

如同「正在改變的山」一文所說,生命情境一定會改變,而這些改變也往往不在我們的掌控中。有時候我們拒絕接受這些變化,因為它打亂我們原本前進的方向。這些改變有時候只是一些小小的改變,我們稱之為生活上的瑣事,就足以讓我們暴怒。

現在,讓我們重新感受,重新思考「生命情境」與「生命」是否相同?這些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接不接受,都不斷在進行變化,而隨著這些變化,身體的思維及感受也不斷在變化的現象,是我們一直以為的「生命」嗎?當我們說「我的生命」很悲慘時,我們到底是在指「生命」,還是「我們生命情境」呢?


有一種背景般的向度與生命情境共存,更貼切的說,我的生命情境都是發生在這覺知維度的背景中,才得以展現。它靜默、廣闊,不論怎樣的生命情境發生,都無法影響它分毫,如同房間不管怎樣佈置,那個「空間」始終不受影響。




2017年4月28日

瘋狂的無意識追逐

阿郎撰寫

接納要你專注的監視你的痛苦之身,並直接感受它的能量,如你所知,全然地專注意味著全然地接納。 但這就是讓人不想接納的地方,因為這些能量是痛苦不舒服的,要感受它,就代表要待在這樣痛苦的感受中。人們寧願抱怨、憤怒、或者分心於其他事情,至少比較好過一些。要人不但不抱怨,還要回頭去直接面對「自己」的憤怒,並且待在那樣的憤怒情緒中,不讓自己為憤怒找外在理由、找外在藉口、或投射到外在的人事物上,這就讓人不想接納、不願接納、拒絕接納的一個很大的地方。

你不願意接納,更不用說還要你接納你的不接納,所以我們選擇抗拒。我們不想接納,但我們渴望內在和平,我們想盡各種辦法去追求內在和平。我們在外在很努力、很盡責的盡我們的責任,我們讓我們能過得更好、更成功。只是,我們的人生看似非常成功,內在向度卻沒有成長,我們還是會感覺到這些成功是如此的空虛而無意義,就像失敗一樣。成功,卻像失敗一樣的痛苦,我們還能怎麼辦?是否還不夠成功?

所以我們瘋狂的吸收資訊、瘋狂的迷上美食旅遊、瘋狂的購物、無止息的追逐名利、不停的抱怨、不停的不滿、不停的換伴侶、不停的做愛、不斷的有問題、不停的找答案。

我們繼續追求更多知識、更多錢、更美、更高職位、學的更多、更多尊重、更多權力、更多福利、更多朋友、更舒適的環境、更便利的產品、更有效率的工作、更多旅遊、更美的風景、更刺激的活動、更多的探討、更多的修行。一直一直、永無止盡。

更加瘋狂的是,當我們無事可做,正好可以悠哉悠哉、舒舒服服過日子時,我們卻抱怨太無聊、太沒有價值、太無意義、太懶散、太浪費時間。於是乎,便又匆匆忙忙的投入一些活動中,不斷的幫自己找事情做,然後又讓自己一直忙碌不已。

在這些瘋狂底下,是一種不知名的欠缺,它總讓你覺得自己還需要些什麼,所以你會一直覺得不安全、沒有保障,你充滿危機意識,你無法真正安心的滿足於當下的一切,你也就無法享受當下的一切。有時檢視自己目前所處的環境、自己所擁有的,你會發現自己並不真的缺少什麼。但那份「欠缺感」始終存在於那裡,它讓你恐慌、讓你焦慮。未來,令你躁動不安。

所以,怎麼能不渴望內在平安呢?怎麼能不追求內在和平呢?沒有錢我就去賺錢,沒有平安我就去追求平安,這不是很理所當然嗎?

只是依我自身的經驗,我想說的是,別去追尋內在和平,別去追尋任何當下狀態以外的狀態,否則你將陷入衝突和抗拒。在你能完全接納自己內心不安的那一刻,你的不安就會被轉化為內在和平。這就是臣服矛盾又神奇的法力,這就是讓自己在活著時先死去的意義。而這也是讓人不願意接納、不願意真的去執行的地方。怪罪他人、怪罪環境、繼續拿著問題找答案,比較有趣多了、比較有前進的感覺、比較有進步的感覺、比較身心靈一點。





2017年4月26日

「假我」的組成

阿郎撰寫

並不真的有一個有形有相的「我」存在於身體內,目前所知的我,其實是由一條一條的思維條索、一團又一團的情緒所構成。隨著每一次的累積,這些思維條索會慢慢形成硬塊變成固體化而成塊狀,而後形成信念。這些信念就是所謂的做人原則、做事風格,它們真的就像牆壁般的實際存在。只要外在事件逾越這面牆壁,就會引起某些信念的反彈,而信念會啟動身體的反應機制,你會感受到情緒感受。

但,沒有一個具體的「我」在身體內,就像龍捲風的內在沒有一個具體的「實體」在裡面,那是周圍不斷冒出來的思維、不斷流動不已的情緒,所構成的一種看似有實體,實則空無一物的一種現象。

話雖如此,但我們的感覺上,並不真的會這樣認為。就算我們相信事實是如此,也不代表我們能體會到這樣的事實。我們常聽到「假我」,也不代表身體裡真有「一個」假的我,如同我們說機器人裡頭有一個「假我」,其實是在說機器人裡頭,隨時都有成千上萬的資訊流在運作,這些資訊流如此的數量眾多、運作如此緊密,以致感覺上它們變成「一個實體」般的存在。這些資訊流若拆分開來,主要是由各種思維及情緒感受所構成,它們會依照情境不同而重新排列組合,而形成各種「角色」,不同的角色則會有不同的行事風格與思考模式。

為了應付日常工作及生活所需,你會需要進入角色中,然後就會自然的迎合角色所持的各項規定標準。而一旦這樣做,很自然的就會進入認同信念的模式,當然,就會產生相對應的情緒感受。而一旦你認同,你就很難察覺這個角色,你就很難擺脫這個角色。這是個困境。

旅行可以讓人短時間的跳脫一直在扮演的各種角色,所以旅行可以讓人比較放鬆、讓人比較活生生。參加身心靈工作坊的人也是同樣的道理。追求刺激的活動也同樣可以讓你短暫的擺脫這些慣性運作模式。如果你待業一段時間後再回去上班,也會有一種「超脫」的感受,但隨著上班越來越久,處理越來越多瑣事後,那種超脫的感覺便慢慢消退,那其實是表示自己越來越認同角色,角色的各種信念準則越來越「合身」的穿在自己的身上,自己越來越進入角色而脫不了身。也就是那個龍捲風越來越有實體、也越來越是一個實體。

「假我」感覺上並不假,相反的,它很真實。它之所以真實,是因為它有用,也總是被使用。在這個龍蛇雜處的社會上生存,你很難不去扮演某種角色、你很難不去堅持某些價值觀及做事原則、你很難不去遵守別人的遊戲規則、你很難不耍點心機、你很難不在某些情況下扮演好人或扮演壞人,在社會上生存,你的確有非常正當的理由去非得這樣或那樣做,久而久之,它成為理所當然的事。

「處在這個世界,又不屬於這個世界」,這的確是個矛盾的說法。每當你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時,這種說法更是刺耳。每當生活上各種煩人的事需要你處理時、小孩吵鬧需要你照顧時、家人生病需要你費心費力時、感情路上挫折滿佈時,這樣的身心靈詞彙更顯得軟弱無力,更令人耳朵長繭般的好生厭倦。

「假我」一點都不假對嗎!「真理」一點都沒有力量對嗎!「成道」一點都沒有實際用處對嗎!這樣的討論好像只是知識上的討論,一點實際效用都沒有對嗎!



2017年4月24日

正在改變的山

阿郎書寫於仁德麥當勞



你去到一座山,很美,你留下了深刻感受與印象。當你離開,有人開始開挖這座山,山正在改變它的形象。你一點都不知道山早已經改變了,你多年後,你帶著舊有的印象,再度來到這座山,你發現,這座山的現況與你的「印象」有了落差、有了差距。顯然,你需要去更新一下你的記憶庫,你需要以新版本來覆蓋舊的版本。若不這麼做,你一定會痛苦,因為落差一直在那裡。

你現在所知道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人,都像那座山,已經在改變,也都正在改變,但你還抓著那個舊記憶不放,你肯定會受苦。這世上的每一個有形或無形的事物,都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一直在改變了。這世界就是這樣的,你不想改變,但你無法阻止別人改變、無法阻止別人改變你、更無法阻止別人改變你不希望改變的人事物。所以,如果你執著於這世上的一切,不論是有形或無形,你最終都會受苦。

然而,你是那空間,如同你一眼望過去這世界的「空間」,從沒有改變過。這世界的山會改變樣貌,但那空間從來沒有改變過。這空間只是靜靜地看著山改變,這空間覺知著這改變的進行。

空間覺知到山的「改變」,同時也覺知到空間自己的「不變」。那變與不變同時在空間發生著。它是那個改變,它也是那個不變,它同時覺知到兩者,沒有對錯是非,只是發生著。如果你能覺知到自己正是那空間,而你的各種念頭及情緒感受都像是那座山,只是存在於那空間的一座山,而它們隨時都在變,但你不是它。


2017年4月21日

文字只是指標

阿郎撰寫

文字,永遠只是指標,它永遠無法指出「空」的所在,它永遠也無法指出「無形無相的覺知空間」的方向。不論是閱讀文字、背誦文字,透過文字,你永遠只會在「內容物」的層面上,而無法進入那個「覺知空間」。

關於對真理的領悟,大家都有很多話要說。但你是否會覺得文字非常的空洞,你發現這些文字根本幫不了你,也無法真正的拉你一把。每當生活的瑣事再次將你拖進情緒的深淵,那些曾經的領悟、那些深具靈性教誨的文章,卻一點都幫不了你。

文字寫的再優美,依然只是文字。你不可能在文字中、在言語中發現自己、找到自己。你所能在言語中找到的,就只會是一堆文字。但這不是叫你鄙棄語言文字,而是提醒你,語言文字有其先天上的限制,它在日常溝通表達上,是非常有用的。但如果是用來傳達真理,它是非常不足的,它只能算是一項指標,企圖指向那無法被指出的方向。

如果你執著在文字上,不斷的咬文嚼字,或是老想弄明白那些深奧難懂的靈性文章。以為只要弄懂了,就可以安定自己噪動不安的心,那麼你會失望,你會深深的失望再失望。讀著那些偉大的靈性經典,難道你還沒有厭煩嗎?如果那些文字真的蘊含真理,怎麼大家都會找不到呢?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我熱愛老子「道德經」的開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它直指整部經典所要傳達的,老子將它濃縮在開頭的第一句話了。它直指「真正的你」,雖然你可以感知它,但你永遠無法理解它,你無法真正的知道它。你可以知道某個「非你」的東西,也就是你可以知道一個「客體」,你可以知道任何一個可以被覺知的對象,比如一輛車。這輛車是覺知中升起的一個客體,而「覺知」正是真我存在的空間。或者有一個念頭出現了,它升起於覺知存在的那個空間,那是「我在」的空間。我可以知道這一些客體,它們都是覺知空間中的內容物。但「覺知」本身,你卻無法像是知道一輛車、一個念頭般的去知道它,因為它無法反照它自己,你無法把你自己變成一個客體,因為你正是那個無形無相的「覺知空間」。

因此,你自己無法是一個在知識上認知的對象,你只能是那存在,但無法知道它,否則,你就把它外在化了,你就把它客體化了。而一旦被客體化而被感知到的,都不是「真正的你」。那個被你感知到的你,是一個客體,也就是「假我」,也就是目前你所認識的你、你所以為的你。而這也是那些靈性文章之所以屢次失敗的原因,這也是那些文章總是安撫不了你的原因。因為它們只是指標,也永遠只會是指標,偏偏它們所要指出的目標,是存在於那無法被指出的方向。


你是那樣的存在,而存在只是存在,它不涉及任何「是」或「不是」的問題。你不是誰、不是什麼,你只是存在、不可說的存在。你寂靜無語、撥除了一切語言,你只是存在。這是一趟從「無意識」往「是意識」的方向,你越是那意識,你就越遠離「無意識」,就越不受思緒、情緒的掌控。



2017年4月13日

無念就是沒有執著

阿郎撰寫

你渴望追求無念,希望能達到沒有念頭的境界,因此你花很多時間靜坐冥想,希望藉此消滅念頭。

你不會成功的,因為「無念」並非沒有念頭,念頭本身並沒有問題,「執著」才是讓念頭成為問題的關鍵。無念正是「沒有執著」,沒有了執著,縱使有念頭,也是無念。如果你想要消滅念頭,想要控制念頭,你只會有更多的念頭,無窮無盡。

如果念頭是你的,你當然可以控制念頭、消滅念頭,但你成功過嗎?念頭從來不是誰的,所以也就不是你的。因為不是你的,所以你就不可能控制念頭、消滅念頭,你怎麼可能控制那不是你的東西呢?而那些耗費一生時間修煉,希望能達到沒有念頭的修行者,正是神智不清的例子,被「希望沒有念頭」的念頭控制的明顯例子。

念頭是與外在事物黏在一起的,它隨著外在事物變化而層出不窮。那喋喋不休、不斷持續冒出來的聲音,不斷企圖塞滿你的生命。而你就這樣被念頭拖著走,而念頭又被外在事物拖著走,就像那風箏,被一條線拖著走。風箏隨著那條線往東就往東,你目前的生命便是如此。你的生命中每發生一件事情,就好像風箏線被扯動一次,那風箏就會跳動一次,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的顯現,你的生命之線就不斷被扯動,永無止息的一日。

念頭是潛意識的使者,它的功能就是將訊息傳達給意識知道,傳達完成後,它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因此想去消滅念頭、控制念頭、仇視念頭,都是一種神智不清的行為。煙花在廣闊的天空中爆炸而展現了它內在的訊息,之後便自行慢慢消失,如同念頭在廣闊的意識空間中出現,而後它會慢慢自行消散。煙花何錯之有?何必控制煙花、消滅煙花?


當你不執著於它,它會自行慢慢消散。念頭或煙花本身沒有問題,「執著」才是關鍵。所以重要的不是你的頭腦高度發達這一事實,當你不認同於它時,它其實是非常有幫助的,你可以運用你高度發達的頭腦,為覺醒而服務、為靈性服務觀念、頭腦不是敵人,如果你把心智頭腦當作敵人,你永遠也打不贏與頭腦之間的戰爭。逐步練就我們的心靈肌肉,我們會變得對我們的意識越來越有意識,而且認識到思想只是在頭腦中的煙花


2017年4月12日

我的看法

阿郎撰寫

我不反對你的看法與作法,我也不堅持我的看法與作法,我在當下依循那個看法去做事,之後便不再擁護那個看法,因為,「我」不是那個看法與作法。一旦我認為「我的」看法是對的,我便會因此而受苦。不論是這樣的看法,還是那樣的看法,是正面看法還是負面看法,都是一種「立場」,都是一種認同,都是將看法等同於我。所以,當下後,便任憑事情自然發展,沒有任何屬於個人的堅定立場。

在情緒過後,你才有機會解析背後的念頭,否則,你只會看見情緒為你編織的景象,你只會看見情緒所要你相信的景象。如憤怒時,你只會看見讓你憤怒的那一面。因為情緒會遮蔽了你的雙眼與眼界,讓你窄化你的眼界,讓你只看到某一面向而看不到更大的景色。

我並不擁有前一刻的那個觀念,因此,我無須持續的去維持那份認同,此時,前一刻那個看法已經與我無關,你認不認同那個看法,我無所謂,我也沒有必要為他辯護,為他挺身而戰。

這樣的看法,那樣的看法,每一種看法都在吸引你的認同,一旦你認同,你便會擁護它,為它辯護,為它挺身而戰。但,「沒有一個看法」是真的,看法只是看法。你對任何事情的評論,都只是一種看法。這樣說夠清楚了吧!還需要「說更多」嗎?


「真實的」這一個詞是什麼意思?沒有一個看法是「真的」?那什麼是真的?或許,這正是這個問題最大的陷阱。我最該做的,不是一直追問「什麼是真的」,而是去辨認「這是否是假的」!依實際經驗,大多數的時候,我所以為是真的,到頭來都是假的。


2017年4月10日

平靜不是追尋來的

阿郎撰寫

你無法帶著瘋狂去追尋正常;你無法帶著煩躁去追尋平靜;你無法帶著小我去追尋真理;你無法帶著生病去追尋健康;你無法帶著缺憾去尋找圓滿。身體本是健康、心靈本是平靜、生命本是圓滿、真理本是長存,一切只是被遮蔽,它不需要追尋,說要追尋的正是遮蔽物。

重點不是怎麼追尋,真正問題是如何掀開遮蔽物。煩躁不是因為缺少平靜,而是心智製造問題並遮蔽在平靜之上,如同烏雲遮蔽住陽光一樣。既然問題不是因為缺少平靜,那麼積極追尋平靜就是一種誤導,因為平靜一直都在,那個渴望追尋平靜的心智,正是那蓋住平靜的烏雲。它只會將你引導到離平靜更遠的外境去,更加的遠離平靜。


你無法帶著瘋狂去追尋正常,因此你必須面對自己的瘋狂,你必須先承認自己是瘋狂的,並且看著自己瘋狂的行為,不帶著批判。漸漸的,你的瘋狂會平息,你的平靜會漸漸的浮現出來,你會了解到,平靜只是被瘋狂的心智覆蓋住,平靜並非遺失,只是被蓋住。你需要做的不是去追尋平靜,而是超越瘋狂,脫離瘋狂的掌控,平靜自會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