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

家人生日禮物 - 電視



三年前買了一台電視,分期付款看了三天就因地震,沒了。剛好家人的生日快到了,決定買一台送給她當生日禮物,這樣她就可以有大螢幕可以追劇了,對,就偷偷這麼辦。而電視算是大型家電,面對市場琳瑯滿目的電視品牌及型號,「選擇」真的是一大難題。

使用情境(Why):
  • 不看第四台:月租費過高,想看的頻道只有少數,且多數都是不斷重播的舊片。知識型的頻道如國家地理、Discovery,還是得另外付費。
  • 不用MOD:如第四台,算了。
  • Youtube:這應該是目前有花時間的地方。
  • 追劇:韓劇、陸劇,這是主要需求。
  • 有無4K畫質:其實我根本不在乎,看看現在網路上還是一大堆1080P以下的影片你就知道,4K沒有那些廠商所宣稱的那樣普及,懶得唸他們了。

電視的用途已經確認,依循這樣的大方向,開始進入最令人沮喪的細節。(雖然我輕描淡寫,但了解自身需求真的很重要阿)

決策(How):
依著上述的目標,可以往三種方向思考:
  • 智慧連網電視
    • 電視本身就具有上網功能,這是目前市場的主流。在了解一些規格後發現,目前電視的上網功能很陽春,且多數都非Android電視,就算是,安裝app的限制也非常多。就算都有預內建Youtube,但電視廠商顯少有相關更新軟體的動作,也就是Youtube會變成舊版而無法運作。不過連網電視的好處,就是手機的Youtube,可以直接透過電視裡Youtube的電視代碼來操控,不論安卓或Apple都可以用,這對於喜歡看Youtube的我們來說,是很棒的一個功能。
    • 更多電視本身是不接受apk安裝,所以如果沒有內建的話,這台電視的功能會大大受到影響,且一些追劇app是在google商店找不到的。
    • 這種電視本身具有手機串流或鏡射功能,也就是在大部分使用下,可以手機投射到電視的方式來運作,這樣就算電視不能安裝apk,也可以用手機鏡射功能來追劇。這功能其實很方便,值得考慮,畢竟手機可以裝的app,真的是比連網電視多太多了。
  • 普通電視+電視盒
在不接第四台或MOD的前提下,這樣的電視,只是一台昂貴會發光的機器,除非接上電視盒。若以接電視盒來看,的確也可以滿足追劇的用途,當然也可以達到一台智慧連網電視的功能,甚至更多功能。一些電視盒內建cast功能,再透過裝設app或apk,安卓跟蘋果系統都可以鏡射,會更加符合現在家庭同時有安卓跟蘋果系統手機的現實。

  • 手機+Chromecast
這是最簡單、最直覺的方式,手機能看什麼,電視就能看什麼。我自己個人其實滿喜歡這種方式,因為不需要做什麼功課,就是將手機螢幕完全鏡射到電視或串流到電視就可以,將手機全螢幕播放並且拿橫的,電視就會變成全螢幕播放。


標的物(What):
經過一段時日作功課後,目標及滿足追劇的方式已逐漸清晰。剩下的,就是荷包的問題,這才是許多人選擇時的重要參考。但釐清了自己「想要」與「需要」之後,便需要做出取捨,「選擇」就是一種「得」與「失」之間的衡量行為,越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選擇便越不會迷惘。
  • 電視
選定好市多剛好特價的TCL50吋P6。當然,這一型號的硬體規格只算是普通,但,夠用也算平價,它的智慧網路功能不需特別期待,我會以電視盒來補足這一塊。現在有沒有連網功能的電視價差其實很小,所以就選一台連網功能堪用但價錢便宜的就好,但一定要有3年以上的保固,因為現在這種電視的使用壽命就跟一隻手機一樣短暫,但維修卻是貴的離譜,所以,保固很重要阿阿阿。為了降低成本,自己去載再加上自己安裝壁掛,又可以省下一些開銷,這一點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壁掛要壁掛阿。

  • 電視盒
若以比較常見的品牌,則以安博盒子、OVO盒子、郭董的便當盒子、小米盒子。當然,還有亞馬遜或ShieldTV或appleTV,電視盒品牌的複雜就跟電視一樣,真令人頭昏。

真正google系統的電視盒,為郭董的便當盒子、小米及其他較高檔的安卓盒子。一番掙扎後,決定就是你了 - 小米盒子s。它的系統很乾淨,沒有預裝一大堆app,我想要什麼,我自己裝就好,跟手機一樣。

其實計畫來到這個階段,已經差不多了。我一開始便是以「專案」的型態來看待這一次電視的選購,畢竟,這是要送給家人的生日禮物。雖然禮物沒有辦法自己親自製作,但至少要親自挑選、親自安裝、親自灌軟體,並且是自己從網路上一點一滴的投入時間研究,為自己家人的需求而量身製作的家庭影音系統,心意無價(手握拳)。

原本還想要介紹一點有關「電視盒」(不是機上盒或mod設備),因為身邊朋友很少人了解這一塊。但,要說清楚實在太麻煩,重點是網路很多資訊可以參考,所以,嘿嘿,可以自己網路上找找。但簡單來說,電視盒,可以把它理解成一隻沒有螢幕、不能打電話、用遙控器操作的手機。所以你想要什麼功能,就只是安裝各種app便是,這樣應該很好理解。你可以用電腦螢幕、可以用大電視當作它的螢幕,只要有HDMI孔就可以用。

家人生日禮物的硬體應該算是齊備了,接下來,就是要花時間找合適追劇的app來用,這又是一項功課了,但為了家人追劇的需求,拼了,這個年一定要來追劇到天荒地老,延禧攻略、如懿傳,我來了。

2018年6月2日

欲求的苦


阿郎撰寫

朋友聚餐,小朋友穿梭其中玩耍著。小孩子對每一東西都感到驚奇與好奇,他們總是充滿好奇的全然關注手上的東西,沒有評論、沒有意見看法、不分好壞的把玩著它們。這些東西沒有一樣是他們的,但這無法阻止他們遊戲的熱情,他們不擁有任何事物,卻更全然的享受其中。

朋友與她的小孩靜靜的坐著,臉上滿是憂愁。他們表示有些許困擾,想與我私下聊聊。

小孩問:我與女朋友是遠距離戀愛,最近與女朋友發生爭吵,她要離開我卻不願給我一個理由。而半年後我要參加國考,我現在根本沒有辦法好好靜下來唸書,我只想要去台北跟她問個清楚,我不要她離開我。

母親:我們全家人都花了一些時間勸他,分析現況給他聽,希望他可以好好專心的準備考試。可是他怎樣都聽不進去,怎麼講也講不聽,全家人都搞的心神不寧,真是不懂事。

郎:「欲求」讓你們痛苦不堪,不論你們欲求的是什麼,對嗎?你希望小孩能成熟懂事一點,可以專心的去考試。小孩則希望北上去留住他的女朋友。當你們一心一意的想著自身的欲求,不論是打著「愛小孩」還是「愛女朋友」的名義,你們只會製造衝突與混亂,對嗎?目前的現況就是如此,不是嗎?你們心中早已有自己的成見,這樣的溝通,只會造成衝突,你們只是在互相試圖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不是嗎?

母親:(流著眼淚沈默不語)...

郎:當你們內心煩亂、充滿憤怒、失望、哀傷的情緒時,你們帶給別人的,是「愛」還是「憤怒、失望與哀傷」?在你們口口聲聲說愛小孩、愛女朋友的同時,你們帶給對方的,真的是「愛」嗎?

小孩:我感到很痛苦,我有一種被背叛的痛。我無法接受沒有告訴我理由,就要我接受分手的事實,我想要知道為什麼。我更希望她不要現在跟我提分手,至少在我考試完之前。我很痛苦,所以如果她是希望我趕快去工作賺錢,這樣她才不跟我分手的話,那麼,我願意放棄考試,然後趕快去找工作賺錢。

郎:極力想要挽留對方,是基於愛,還是基於恐懼呢?基於害怕失去而設法維持的關係,難道沒有企圖掌控、卑微、野心、手段等等的存在嗎?愛裡頭存在著這些嗎?又或者,這樣的關係能稱之為自由的愛嗎?這樣雙方能自由自在的活出自己嗎?自由的愛只變成一個概念,而非真實。

讓我們痛苦的,是愛嗎?還是失去依賴後的不安全感呢?我們是希望用愛來抵擋不安全感嗎?如果愛不是不安全感的成因,那麼,愛如何解決不安全感呢?一個內心充滿不安全感、不成熟的人,對於伴侶,不論多麼認真,除了用佔有、掌控、強迫的方式之外,還能有其他的方式嗎?他始終都會是膚淺並且是依賴的,不是嗎?

所以,我們在討論的,是「愛」嗎?或者,那是否更像是失去依賴、習慣後產生的痛苦呢?那是否更像是自憐呢?也就是你的痛苦是否來自於自我可憐?

小孩: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想跟她分手,我知道她還是愛我的。至少,她還是當面哭著對我說不想離開我。

郎:顯然你已經抓住一個答案、一個肯定、一個承諾,你想要消除心中的那份不確定所引發的痛苦,至少,這樣可以讓你自己有一種安心感、安全感及確定感。你想要消除自身痛苦的那個渴望,讓你失去勇氣與耐心去了解自己。

小孩:我不知道

郎:你希望你的孩子選擇去考試,是否基於你自身的「恐懼」?你從自身經驗了解到,想在現實社會中生存,是多麼的困難。沒辦法在社會上生存下去,還有什麼資格談感情,所以你更加希望小孩能求得一個穩定的工作。

這樣的希望裡頭,有著對生活的壓力與恐懼。為了解除自身因恐懼害怕而帶來的情緒痛苦,你語帶些許要求,要你小孩選擇考試,這樣你比較能心安,也不再遭受擔心害怕所帶給自身的痛苦。因此,你是希望你的小孩要為你的痛苦與擔心負責嗎?

母親:沒有,我沒有要他為我的情緒負責,我只要他為他自己的人生負責。

郎:在你的觀念中,你認為小孩怎樣的行為,符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故事仍然在繼續......)


我思索著,「擁有」一個人是可能的嗎?在法律保護下,物品的擁有權似乎是比較穩固的。但當我們說「我的孩子」、「我的女朋友」時,究竟是在指什麼?人能擁有另一個人嗎?或者,人只能擁有關於「與這個人關係」的「概念」呢?當實質關係改變,但關於那關係的「概念」還沒有改變時,就會出現「現實」與「應然」之間的衝突,難道不是這樣嗎?

而我們不停的擴充自己所擁有的,是否想透過依賴這些東西或意義來逃避空虛所帶來的痛苦呢?是否透過依賴某種關係或活動,來逃避自己的空虛呢

而我們所作的這些努力,是想要真正了解真相,還是只是企圖逃離這些情緒所帶來的痛苦呢?一個答案、一句承諾都好,只要撫平自身的痛苦就好,能安自己的心就好,是否這才是真相呢!

2018年5月20日

一點都沒有自己想像中那樣理性與了解自己


阿郎撰寫

我仰頭望向玻璃門外的天空,蔚藍的天空中,一些白雲在微風的帶動下,緩慢且變化的往前慢慢移動。我所見的蔚藍天空,真的存在嗎?我真的「見到」那蔚藍的「天空」嗎?我注意到,剛剛那些雲,已經不再是剛剛的形狀了。

一位訪客帶著她的小孩來到家中,希望內人能幫她小孩撥撥眼睛,因為小孩一直划手機,最近眼睛很不舒服。而她自己則是帶著一個困惑,想與我聊聊。

問:我是一個很理性的人,但我的老公則是一個很自我中心的人,他什麼事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想,並且認為自己是對的,他甚至可以說一大堆理由來證明自己是對的,所以要聽從他。他從不把我放在心上,一點也不溫柔跟體貼,根本就是大男人。

我最近遇到一個男生,他對我很好,他總是把我放在心上,他關心我、在乎我的看法跟感覺,他很重視我,什麼事都會替我著想,他現在所做的,正是我為我老公所做的。我喜歡這種被關愛、被呵護、被放在手掌心上的感覺,被愛真的是一種奢侈的幸福。而這一切,是我現在的伴侶絕對不對做的舉動,我太了解他了。

郎:你似乎已經將自己全身心靈都投注到新戀情上了,你要不要在觀察新男生一陣子?

問:我已經很確定了,這個男生對我很好。而且我很理性的釐清了自己的想法,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很理性的人。

郎:你如何能確定你與那男生的未來?你難道能預知未來?顯然你不能。但你又說的如此的堅定,是為什麼?我們來聊聊「理性」,好嗎?

問:因為他每一件事情都有為我著想,他計畫他將來想做的事情中,都有把我放在計畫中。他並非只要我順從他的決定而已,他並非只考慮他自己,然後屆時就要我照做,他跟我現在的伴侶不一樣。

郎:所以你的意思是,你是根據他現在對你的表現,然後再透過你過去累積的經驗來判斷,得出他就是我在尋找的對的人。

問:我有很理性的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我相信他才是我渴望一輩子相處的人,我花了幾晚的時間去釐清自己、認識自己,我現在很清楚了。

郎:你內心的聲音是真實的聲音嗎?你內心的聲音真的能非常清楚的了解這一切嗎?這個男生的好,顯然是與老公的不好做一個比較而得出。而這個男生的行為,顯然是有滿足你希望被對待的樣子的渴望。所以這男生的好,是建立在他滿足了你的需求之上。而這個需要,又是因與老公相處多年之後,而被突顯強化了出來。也就是說,你現在渴求的,是建立在過往的經驗上,而你判斷這男生與你老公的好壞,也是建立在過往與你老公的相處經驗上。你是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看待現在,並藉此想像與新男生的未來樣貌,你相信這幅未來圖。而你確定這個男生是對的人,就是基於這幅未來圖而來的,對嗎?而你是因為嚐到被呵護、被關注、被體貼、需求被滿足的美好感受,而渴望延續這樣的感受,而生出一種「慾求」,你口中所謂的「愛」,並且認為他永遠都會像現在這樣對你,對嗎?

問:你說的真的很難理解,我不確定是不是這樣。

郎:當在換工作時,我們常說那是一種賭注,因為我們無法知道新工作一定會比舊工作好,但因為我們厭倦了舊工作的不好,所以寧願相信新工作「應該」會比較好,所以才會選擇跳槽。對嗎?

問:差不多是這樣。

郎:也就是這樣的選擇,有理性或盲目的分別嗎?有分析判斷過,就代表理性了嗎?涉及到「未來」,並且確定未來的結果,還能稱之為「理性」嗎?這難道不是基於對過去的厭倦,並且無法改變現狀,然後才去投射一個與現狀不同的未來圖嗎?而這樣美好的未來想像,難道不是源自過去痛苦的經驗嗎?這樣的未來就攜帶著過去的經驗,不是這樣嗎?那樣的未來,不就是過去的一種變化的延伸嗎?

問:我不知道,我甚至聽不懂你所說的。

郎:常聽說人在新戀情中遇到的問題,總是與之前的戀情類似,也許對象、爭吵的內容不同,但本質上相差無幾。

問:是有此一說。

郎:當你的新未來包含了舊有的經驗時,它還會是全新的嗎?當你還是以前的你時,你除了用「以前」的經驗來回應事情、考慮事情之外,你還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嗎?有新鮮感是否就帶表是新的?探尋自己的需求,是否就代表釐清自己痛苦的原因、是否就代表認識自己了?

問:我不知道。

郎:那麼,當你說你已經清楚的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並且花時間去認識真正的自己時;當你堅信的說自己是一個很理性的人,這是否代表自己一點都沒有自己想像中那樣理性與了解自己呢?

問:我不知道,真的!

2018年4月20日

人為什麼會感到痛苦


阿郎撰寫

此篇文章緣由:
家人在為一位朋友撥筋時,這位朋友在身體放鬆之餘,提出一個問題:「人為何這麼痛苦」?並且請家人將這問題帶來給我,希望知道我對這問題有什麼看法。

初聽這問題,我靜默不語。

家人:是否沒有想法?

阿郎:嗯,就讓這個問題停留在那裡。

事實上,這是一個千古難題,歷代多少才智過人的專家學者高僧,都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並且解決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經歷人們自豪的「社會進步」後,不但沒有被回答、沒有被解決,人們的痛苦反而更加深了。所以,市面上所有身心靈或宗教的書籍加起來,也許也無法完整的回答這一問題,畢竟,佛陀證道後也說了40多年阿。

  • 這個問題是個問題
你悲傷時,你感到痛苦;你憤怒時,你感到痛苦;你無能為力時,你感到痛苦;甚至你快樂,你也會痛苦。當「我為何這麼痛苦」被當成問題提出來時,就註定快樂也會使你痛苦。因為想要一直快樂、想要留住快樂、想要「控制」快樂去留,就像你只想要硬幣的正面,否定硬幣的反面,就註定這枚硬幣無法完整,你的人生無法完整。這不是「想要快樂難道不對嗎?」的問題,而是,這是無法認清事實、無法接納現實,這是一種佛家所說的「癡」,意指「無明」、無意識的狀態。我們以為快樂與痛苦是兩個相反不同的東西,所以可以分開追求。但相反的東西會會合,你必須成為兩者,因為你是相反兩極的會合,你是一個綜合!不可能去否定其中之一,而只成為另外一個唯有當你能夠生病,你才能夠知道健康是什麼,否則你無法知道它;唯有當你知道緊張是什麼,你才能夠知道放鬆它們是一起進行的。緊張和放鬆是在一起的,你必須兼容二者,不抗拒其中之一,超越才有可能。

  • 頭腦總是在追求
看看身邊小朋友的發展過程,從第一個「我的」出現開始,便不斷增強聚集各式各樣「我的」質量,它幾乎成為一種慣性、一種制約。最後,當你暴躁時,你追求「平靜」;當你年老時,你追求「保持年輕」;當你在下位時,你追求「在上位」。頭腦總是在追求,總是從你目前這一端,拉著你移往另一個端點去。所以當你還在這一世,你已經在寄望下一世;當你在此岸,你卻眼巴巴著彼岸。

  • 無限擴大的「自我認同」
從「我的( )」出發,括號內填上的每一項內容,都成為一種自我認同。我們似乎很難以「nobody」的樣貌存活,縱使是修行,總還是會灌上XX教、XX法師、各種身份、角色、形象。認同形而上與認同物質金錢,兩者並沒有不同。認同「我在幫助人」與認同「我很卑微」並無不同,這其中,都含有對「我」的認同性質。更厲害的是,一個「永久的靈魂」的概念、一個「自己」的概念,繼續在人們的頭腦裏耍把戲,就算身體死了,你也想要確定「我將會活下去」。它死後要上天堂,要去天堂享受,像是一種成就、一種證明。某些教派叫人放下「我執」,卻同時提供一種上天堂、入涅槃的夢想供人們追求,這更像是慾望的變形金剛。我們不禁要問:一個知道自己不朽的人,能夠被征服嗎?他們不可能對任何征服者讓步。但多數相信永生的人,他們的真實是「恐懼」,恐懼才是真實的,永生只是一種信仰。如同那些讀經、抄經的人,他們喜愛這些經文,他們重複唸它,他們每天頌唸它,甚至規定自己每天要念幾次。他們喜愛這些經文,期待這些經文可以回饋給他們福報、平靜、消災解厄。「慾望」始終無所不在,他們念頌這些經文,但卻不去變成它;不是實踐它,而是「信仰」它。讀佛經,並不比讀一本小說高明或神聖。它們都是文字,如果一個人不以內觀的品質去讀,即使讀佛經,也同樣會把人帶進黑暗的意識之坑,像世俗的文字一樣。「我執」可以是任何東西、任何信念、任何形象,但最大的「我執」,卻是「我」。


  • 我是誰
從「人為何這麼痛苦」這一個大哉問,漸漸的,我們又接近另一個千古大哉問:「我是誰」?當說到最大的執著,是「我執 - 我 」時,不可避免的,就會碰上這一個難題。這讓我想起佛陀傳道40多年,說了無數的話,但有一件事情是稀少的,那是「花的傳道」:有一天他手上拿著一枝蓮花來,靜靜地坐著,一句話都沒說,有一萬個門徒在那裏,有一千個佛門弟子也在那裏,他們在等他說一些東西,但是他繼續看著那朵蓮花,那裏非常寧靜,同樣也非常不安,人們開始變得局促不安……「他在做什麼?他從來沒有這樣過。」然後有一個門徒……摩訶迦葉……笑了,佛陀叫摩訶迦葉,將那朵蓮花給他,然後向大家說:「能夠說的我已經都告訴你們了,不能夠說的我給了摩訶迦葉。」

它是老子道德經開頭的最佳寫照:「道可道,非常道」。你可以在各教派的教義中,發現「我是誰」的教導,它幾乎是通行法則,所以,還需要更多的嗎?

  • 小結
思緒至此,已顯疲態。一個問題被分析後,會得出一些答案,但這些答案,又會延伸出更多的問題。就像當你問:「樹阿樹,你為什麼是綠色的?為什麼不是黑色的?」如果樹聽了你的話,它肯定會發瘋:「對阿,為什麼我不是黑色的?為什麼?那個問題真是好問題,為什麼我是綠色的?」譴責綠色,讚美黑色,遲早你會發現那棵樹坐在某個心理治療家的椅子上接受分析、接受幫助。


2018年1月17日

為你好的父母


阿郎撰寫

最近身邊的朋友遭遇到家庭的一些風暴,裡頭的情節與大部分的家庭問題,幾乎都很雷同,所以讓我以自身感受來聊聊其中的一個議題:「為你好的父母」。

現況面:
大部分的父母親都是疼愛子女、關心子女,總是為了子女好,所以會做出某種程度的犧牲奉獻。期待子女成龍成鳳,所以會要求子女很多事情。這些要求的出發點都是良善的、是為你好的,所以經常會不准你作這個、要求你遵守那個、希望你成為這樣、期盼你取得怎樣的成績等等。

我想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這樣的父母要求與期待中長大的。我們長大後,也很容易會以這樣的方式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渴望面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幾乎是人的天性,看看孩子, 孩子幾乎是個小野人。他不懂傳統、也不知道社會,他只知道身邊的家人。他不知道文化,也不知道宗教,但他跟神一樣自由自在。你可以說,他不需學習便已經完整的做他自己。他是自由的,或者說,自由是透過小孩來展現在世人眼前。


衝突面
小孩最終必須被納入社會體系中,他必須進入社會中、融入各式各樣的體系之中。這些體系不可能放任他繼續這樣自由自在,所以會有很多規矩、很多命令、很多期望、很多制約,都會降臨在他身上。不可能對他放任自由,父母親了解這些,因為他們就是這樣長大的。

所以為了自己小孩的未來,父母親從小便會出於好意,而有輕微或過份的管控。他們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朝向更美善的方向前進,所以,父母親開始出現支配小孩的衝動與慾望,名義是:「我是為了你好」。

你可以反抗惡毒的父母親,因為你會有一個完美的好理由。但你怎麼能攻擊對你這麼好、為你犧牲奉獻那麼多的父母親呢?你怎麼能反叛這樣良善對你的父母親呢?那會讓我感到自責、愧疚與不孝順。但自己的自由怎麼辦呢?那幾乎是天性,渴望做自己幾乎是天性,顯然,衝突是必然的。

父母從小就是我的天、不可違逆的天,他們待我如此的無私,縱然有要求與命令,也都是為我好。而我的自由顯然造成了他們的痛苦,顯然「做我自己」是一件錯誤的事情。於是乎,從小,我們便開始學會壓抑、學會成為別人心中的那個樣子,至少,那會讓父母親很開心、為我的表現感到驕傲。

與自己分裂的行為便開始了,甚至會排斥心中渴望的那個自己。

出口
過份的好意是有害的。好的父母親,很容易製造壞孩子。這裡的壞,還可以擴大的解讀,比如不快樂、刻板、嚴肅等等。我們或多或少都受到「出於良善理由」的受支配的痛苦。那種無法隨心所欲、自由自在過日子的苦悶,隨處可見。

一、正視自己的確有這個情況,它並非嘴巴承認而已,而是真的觀察到自己的念頭、行為、語言中,都隱含著這成份在裡頭,它幾乎藏在我們的無意識之中,默默的、深深的影響著我們。

二、「成為自己生活情境的主人」。如果你成功,你會認為是自己的努力,但如果失敗,你卻會怪罪環境或別人,這就不是成為生活情境主人的態度。你也許無法改變你的際遇,但你可以「選擇」如何解讀自己的際遇。為自己負責,為自己的人生選擇你的下一步、選擇回應父母親期待的其他可能方式。成也自己、敗也自己,這樣你才能為自己「完全執政」。

三、重新檢視自己頭腦中批判自己的那些念頭。如果你害怕你的行為會讓父母親失望難過,那麼反問自己:如果不那樣做,我是否同樣也會難過?在選擇讓自己難過與讓父母親難過的衝突中,有沒有可能讓父母親了解你渴望的生活,以及你真心體會父母親的苦心,透過「真誠的對話」、「平等的對話」、「心平氣和的對話」。

四、請培養「勇氣」。因為「改變」是我們許多人都會害怕甚至抗拒的事。要有所改變,通常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現況、去做不同的作為。而要有嶄新的作為,往往必須做些自己不喜歡的事、甚至害怕去做的事。這是一種突破,而突破通常意味著你需要和過去的行為與態度做出切割,這表示你很有可能會面臨父母親的責罵,更重要的,你將面臨一直被你壓抑在無意識中,深怕惹父母親不開心的種種情境。

小結
想要牢牢抓住你愛的人,有時候反而會將對方推的離你更遠。你越是在乎那個人,你越會受到那個人的傷害。這世界雖然總是二元對立,卻總是二元並存。過份的好意是有害的,而想從那受害者循環中脫身,是需要強烈的「自願改變的意願」來推動。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出於自身生活的體驗,以及觀察別人生活的感悟。它並非代表全部,也不是什麼答案。你可以嗤之以鼻,但在這樣做的同時,請意識到自己頭腦中那批判的聲音。請回過頭去面對那「應該那樣才對」的念頭,你會發現,除了念頭,哪裡什麼都沒有,包含你一直放在嘴巴上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