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7日

高速公路塞車啟示

 阿郎撰寫


又快過年了,大家興高采烈的迎接即將到來的連續假日,但這一切對我來說,顯得陌生。我因緣際會下離開了職場,同一時間,朋友快樂的去旅行、有些迎接轉職、有些則是高升加薪。我們好似在同一地方,但我們的存在狀態,卻是完全不在同一個頻率上。面對同一個社會實相,我們居然可以有如此不同的感受,顯然,我們是活在不同的流動中。

我正在前往某地的路上,安坐在朋友的車內,看著車流不斷增加,行車速度不斷減慢。沉浸在剛才的思緒中,被朋友的一句三字經喚回現實。「這下好了,動彈不得,現在被卡在高速公路上了」。一時間,車上4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調侃著高公局的一些管制措施,但我被朋友一些討論觸動了心弦。

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A:高公局做了很多改善措施,若跟以前的情形相比,其實進步很多了。
B:有嗎?塞成這樣叫進步?我怎麼不知道他做了什麼改善?
A:以前,有車的人算是少數,所以就高速公路的承載量來說,基本上都很順暢。但後來有車的人變多了,一到上下班及假日時段,就會一下子湧進大量的車潮,使得車速變慢甚至不會動。
B:是阿,以前甚至塞到可以在高速公路上下車做運動順便尿尿咧!
A:對阿,那是因為大家都是從繳費亭開始回堵,為了繳費,每一輛車都得要停下來繳錢。
C:我有印象,後來好像實施南北調撥車道來舒緩。
B:對,原本用現金繳費,後來變成回數票,那時大家的車上總有一本回數票。
A:是的,從現金變成回數票,就不需要找零錢,縮短大家停下來的時間。
B:以前有許多路段是二線道,後來都拓寬成三線道,這樣本來三線進入二線道時,會發生的塞車狀態好像也就不見了!
A:對阿,二線轉三線沒問題,但三線轉二線時,就會有一堆車塞在銜接處。
C:我記得以前很會塞車的地方,還有下交流道的地方,經常回堵,甚至影響到了其他線道的車輛。
A:對,後來開放路肩行駛。反正閒著也是閒著,開放讓車子行駛,回堵在交流道口的情形改善不少。
B:之後出現OBU裝置,車上有裝的人,不用停下車繳費,可以快速通過,回堵的情形更少,車流順暢改善很多。
A:是阿,接著就是這幾年的ETC收費系統,容許車子速度比當初的OBU更快,幾乎沒有減速就可以通過。
B:對阿,最後乾脆連收費亭都拆掉了,一了百了,一堆收費員失業,當時引起不少風波。
A:後來高公局為了對尖峰時段做管控,設計了匝道管制,減緩進來高速公路的車輛頻率,讓下交流道的車輛可以等於進高速公路的車輛,形成一種動態平衡。好像打點滴時,一滴一滴的慢慢滴。
B:對阿,之後更狠,頒布高乘載管制措施,直接打掉一些不滿4人的車輛進入,搭配匝道管制後,下交流道的車輛就多於進交流道的車輛。整條高速公路的流動更順暢了。
C:這樣一說,那夜間不收費也是囉!把尖峰車潮導引到夜間去,讓白天的車輛更少,就不會通通擠在一塊了。
B:那我還有一例,就是高架道路。它幾乎可以說是一條專用道路,好像高鐵也有這種班次。上下出入口很少,對於那些不需要途中上下交流道的車輛來說,完全不受其他車輛的影響,可以說是暢行無阻。

這些朋友還真是博學多聞,我讚嘆著,而車內的對話也還在繼續。

如果高速公路是一條生產線
如果你是一個廠長,負責掌管生產進度的人,那麼這些因應高速公路塞車,而採行的改善措施,你是否會有一絲熟悉?

每一輛車所要下的交流道不同,你也無法預估現在進高速公路的這一輛車想要在哪一個交流道下去。如果每一輛車代表一個產品,每一個交流道代表製程的最末端,下了交流道,就代表「營收」。所以,讓每一輛車可以最大量、最快速的下交流道,代表這條生產線的貢獻營收。

  • 塞車代表損失
我明明只要一站就可以下交流道,但卻與其他北上車輛塞在嘉義,原本20分鐘的路程,硬是拉長到40分鐘。這中間的時間損耗、油錢損耗、司機僱用費用等等,通通延長了一倍時間才能轉成收入。所以,塞車時間代表產線損耗的時間,也代表企業實現營收時間的損失,

  • 改善由減少浪費開始
看看高公局的改善方式,並非看到塞車,就以為產能不足,然後整天想著新建產線、擴充產能!不,他們的作法是「減少浪費」,如同精實管理中的「七大浪費」般。當我們塞在路上,便是屬於「等待的浪費」。在產線上,隨處可見半成品或成品躺在待處理區或倉庫,一躺就是好幾個月。但管理者對於這些浪費,可以說是麻木不仁、視而不見,他們眼中只看到員工閒閒沒事幹,就忙著叫主管派工作給他們做。如同明明已經很塞車,還不斷放車子進到高速公路一樣。

  • 移除會「降低流暢性」的阻礙
從回數票、改三線道、開放路肩行駛、OBU設置、ETC、拆除收費亭,這些改善措施,它們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那些會降低車速的阻礙,一個一個移除掉,他們不是建設新的,而是移除不合時宜的、會阻礙的。在公司產線上,這種「等待處理」的狀況實在太多了。若能一一改善,那麼整個產線的流暢度,就會像高速公路般的流暢,而不會像打結的童子軍繩,一節一節的結凸在那邊,躺在每個機器旁邊。

  • 限制過度的投入
生管一接到業務的訂單,馬上轉成製令單,就急著丟到生產線去。他們認為越早投入生產,產品就可以越快完工。這是常識,但真是這樣嗎?如果沒有採取匝道管制、高乘載管制,而是像生管一樣,急忙讓更多車輛開上高速公路,你真的認為他們會更快到達目的地?同時,其他車輛也都可以同樣快速到達目的地?老天,看看擺在你眼前的高速公路的事實吧!那是不可能的,不然我們現在怎會塞在這裡?20分鐘的路程,都已經過了40分鐘了,尿都要憋不住了,還越快到達咧!

你必須限制工單進入生產線的速度及數量,如果有總量管制,出一張工單,再入一張工單,這樣的話,讓投入等於出庫的速度,那麼就可以讓在產線中的工單,不會因為過度擁擠而動彈不得;或者,也不會讓成品躺在倉庫,然後放到呆滯過期,最後帳面上打掉,裝作沒有看見!

改善的兩種方向
在我眼中,改善其實是有兩個方向的。一是增加正面、第二則是減少負面。

多數公司的改善,都只知道增加正面。只想要建制更多管理規章制度、設置更多KPI、張貼更多標語海報、舉辦更多活動、增加更多管控點、更多分析報表、更大的倉庫、更多的產線、讓員工學會更多技巧、兼任更多事務....。這種勞民傷財的管理手法,除了滿足管理者自我的虛榮之外,只會讓基層員工在私底下,有罵老闆白痴、無能、自以為很懂的茶餘飯後的笑話題材,真正的效果,實在很少。然後一段時間,老闆又會再找一批空降人員,再玩一次,然後員工就是陪玩家家酒罷了。

但減少負面效應,是花費更少成本、成效更快、又不勞民傷財的另外一條道路。只是我不懂的是,為何這些自以為高高在上的老闆們,很少會採用就是了!我想最有可能的是,「有錢人跟我想的不一樣」!

塞吧!反正我目前時間多得是,只是,尿急該怎麼辦!!



2022年1月24日

老人家的「按件計酬」

 阿郎撰寫


無所事事的在家裡遊蕩,冷冽的空氣,把家變成了冰庫。實在太冷了,心裡嘀咕著。念頭一轉,拿著自己釘的板凳,到門外曬曬太陽吧!
住的地方是一個小巷弄,裡頭住的,多數都只剩下老人而已。他們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拿一些工廠的小細活回來做,順便賺點吃飯錢。一箱一箱的半成品堆在家裡角落,這些老人家就整天做著小活,按件計酬。當然,你也不能做太慢,工廠的人也是會催的,而且會影響你下次可以拿的數量。

按件計酬的現象
  • 雖然一開始是為了打發無聊,但既然是按件計酬,它會在無形中,讓人越做越快、越坐越久,就是為了拼多一點的數量,可以多一些錢。
  • 既然要拼數量,那麼在正常情形下,品質便會有折損,因為大家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
  • 累積一定數量才會繳交給工廠,這代表整條生產線上的半成品數量非常大、製程間的移轉速度慢,也就代表從原料投入到最終產出間的時程,被拖的很長;資金積壓在半成品的比重就會比較高。
  • 在工廠完成製程並交貨給客戶的時間,應該會大於發錢給老人家的間距,代表公司的資金收回速度是緩慢的。
  • 沒有工廠的人在監督,這些老人依然從一大早就拼到晚,肯定不會偷懶,因為生產數量直接與他的薪水掛勾。

現象背後的運作盲點
算是無聊吧,看著這些老人工作,我居然坐了快2個小時!還真是容易打發時間。索性,拿起了紙筆,想起了工廠管理這檔事:
  • 「人」的閒置 vs 「物」的閒置
管理者最見不得的,就是看到員工沒事做,這是過得太爽、浪費成本、管理鬆散的象徵。嗯,好像有點道理。但,這一堆又一堆的「半成品」放在這,跟「人」閒在那,那個比較嚴重?我想,開公司就是要賺錢的,而賺錢的要件之一,就是「出貨」,而不是「出人」,若不是為了出「貨」,可能不會請「人」。為了賺錢,按常理,公司應該更重視「商品」閒置在那的問題,但,為何管理者眼中,只看到「人」閒置,卻看不見「物」的閒置?

  • 數量至上,效率至上
KPI,喔,My God!我真的痛恨「KPI」這個詞!以前從多少間公司的管理者嘴中,不停的聽到各式各樣的「KPI」,好像公司不賺錢,都是因為「缺少」設計KPI一般。我始終不懂這玩意!各單位拼命衝數量,每個單位的KPI都好到不行,但為何還是一堆逾期訂單?為何還是缺貨缺料?效率都已經這麼高了!阿,我知道了,一定是產能不夠、倉庫空間不夠,那來購買機器、擴充廠房、擴充倉庫好了!真的這樣嗎?

挑戰觀念一:一昧效率高就真的好嗎?
舉個簡單例子。A製程生產100個單位,代表公司可以出貨100個單位嗎?生管怕B製程沒事幹,所以要他們生產200個單位,那代表公司可以出貨200個單位嗎?假設兩個單位產能是200個單位,那代表B製程的效率是100%,比A的50%好太多了,B單位主管真是好棒棒!

如果,C製程產能是50個,而製程順序是A-B-C,那公司最多可以出貨幾個?100?200?還是50?廢話,當然50個,代表C製程是瓶頸。那為了不想看到員工沒事做,B製程所多生產的150個怎麼辦?這些半成品就是「閒置」不是嗎?結果這居然是為了不想員工「閒置」而搞出來的。B製程這樣的產能利用率100%,真的值得鼓勵嗎?

挑戰觀念二:個別部門KPI
好,那你這樣說,我讓B製程只生產50個,總可以了吧,這樣就不會有一堆半成品在等待加工了吧!

當然,但你的產能利用率只有25%,如果你是老闆,你會不會把B製程主管釘到牆壁上射飛鏢!KPI只有25%!而如果你是B製程主管,為了不被老闆在你身上射飛鏢,你當然只能選擇衝刺自己單位的績效衡量指標。沒辦法,公司就是這樣衡量我的價值阿!公司請我來,不就是要我提高單位績效的嗎?我創造了被利用的價值,我真棒!但,真的嗎?

挑戰觀念三:公司只是各部門加起來嗎?
業務部+財會+生產+採購+管理+...,合起來就是公司了,對嗎!手+腳+頭+身體+各器官。合起來就是「我」了,對嗎?怎麼想都不對!

這些看得見的器官當然重要,但「我」之所以能順暢運作,是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力量在運作著。這些貫通全身體的血液、肌肉、血管、細胞、養分等,是要歸屬在手、腳、還是身體?肝難道可以選擇只處理心臟的廢物而不處理胃的廢物嗎?這些到處流竄、彼此相互支援、相互影響的力量,就如同部門之間相互影響、支援、上下游作業等等的關係總和。

當KPI追求個別部門、個別製程、個人效益時,你等於無視這些看不見的力量的重要性,你把公司拆成個別部門的總和,而不是一個「整體」!難道你會因為「胃」在忙著消化食物當下,卻因「手」沒有事情做,而去責備「手」閒置嗎?

小結
慘了,我撞牆了,且我真該死,我怎麼可以挑戰多數主管都擁抱的KPI呢?我居然這樣指責「效率」的不是?這個兩相矛盾的地方,又該怎樣解開呢?唉,還是曬我的太陽吧!





2022年1月19日

7-11教我的存貨管理

 阿郎撰寫


近日離開職場,突然之間多了好多時間,人清了、心也靜了。悠哉的散步到附近的小7,看著每天一次的補貨車人員,推著推車,將補貨的商品送進超商的小倉庫中。俐落的作業流程,真是有效率阿,我驚嘆著!這麼一間小小的店舖,所有商品的週轉率高的嚇人,營業額肯定也高的嚇人吧。但奇怪的是,卻鮮少出現缺貨的情形。我啜飲手中的飲料,拿起手機,饒富趣味的思索著這些現象:
1.員工人數很精簡
2.小小的店面
3.擁擠的商品陳列架
4.種類多到嚇人的商品
5.每一種類商品少的可憐的存貨數量
6.小小的儲存倉庫

這種條件若放在多數的公司,肯定虧錢。所以,為了賺錢,多數的公司會怎做?
1.大量專業分工的員工
2.大大的倉儲空間
3.滿滿的庫存
4.每一商品囤積很大的一定數量
5.每次生產就是大批量的生產,以降低單位成本
6.設置一大堆的KPI

咦,怎會與超商的狀況,完全相反了呢?這下,有趣了!

現行的倉庫管理模式
不行,這太有趣了,閒著也是閒著,老子現在有的是時間,反正也沒工作。急忙的衝回家,打開電腦,列出幾項我所知道的倉庫管理模式:
  • 依據銷售預測來準備庫存
  • 設定安全庫存區間,一到最低安全存量,便啟動採購補貨
  • 怕缺貨,所以增加庫存。
  • 要降低單位採購成本,所以加大每次採購數量
  • 為減少運費,所以每一次運送時,最好都塞滿貨車,並降低配送的頻率

嗯,很多公司把「降低採購成本」當成一項KPI來衡量。唉,採購跟廠商說好,故意預留議價空間,這樣每一次都可以議價成功,既可以達成公司的KPI,廠商也得到訂單,大家都開心,訂這種KPI真是無趣。

再看一下這幾項管理模式,嗯嗯,有趣的一幅畫就在我眼前展開了。

普遍性的現象
  • 以前有幫公司做過財測,銷售預測是其中必備的基本假設之一。但,我印象中,很少有準過。啊,我真蠢,「預測」這兩個字,不就代表不準嗎?我怎會這麼傻這麼天真的認為「它應該準」呢?這就糟了,如果預測不準,那麼根據預測而準備的庫存,又能準到哪去?
  • 難怪公司的庫存,不是缺貨就是囤積太多。更扯的是,兩種現象是同時存在的。需要的貨總是短缺、不需要的卻一大堆庫存。
  • 寧願有多餘的庫存,也不可以缺貨,因為會被老闆釘到牆壁上。我常聽到因為缺貨被老闆責罵,卻鮮少聽到存貨太多被飆罵的,頂多念一念而已。我想,那是因為大家認為缺貨造成的傷害,比庫存過多還大吧!
  • 「安全庫存區間」的設置。當庫存水位低到最低時,就會下採購單補貨。但,這些安全庫存標準並不是經常變更。怪異的是,如果真有貨過多,為何沒有馬上發現馬上處理?為何都是等很長時間後,才會打掉認列損失?且既然有設置安全庫存,為何還會缺貨?

7-11的補貨觀察
供應商生產 -供應商倉庫 - 物流中心 - 補貨車 - 小倉庫 - 陳列架 - 顧客

這是小7的大致物流節點。
  • 這一個顧客會買什麼商品?:無法預測。
  • 商品賣不好怎處理?下架
  • 商品暢銷怎處理?多排一些位置
  • 店員每天補貨幾次:好像四次,不確定。
  • 每次補多少數量?:白天班補大夜賣出的量、大夜補日班賣出的量。
  • 小倉庫多久補一次?:好像一天一次吧。
  • 物流中心多久補一次?:不知道,我猜也是一天一次吧。
  • 供應商多久生產一次?:不知道
  • 供應商每次生產多少量?不知道

我的疑惑
  • 為什麼一樣無法預測市場,超商缺貨的情形會比較少?囤積的情形也比較少?
  • 為什麼存貨這麼少,不會發生缺貨?
  • 為什麼補貨次數這麼頻繁?
  • 為什麼每次補貨數量這麼少?
  • 為何商品週轉率這麼高?

答案原來這麼明顯
最準的預測是怎樣的?以市場實際狀況來反應。
最佳的安全庫存量是多少?以市場的實際狀況來反應。
哪裡最貼近市場?陳列架的即時銷售狀況。

當貼近市場時,預測最準,猜錯的機率最低。若以此點來推論,小7的行為就非常明朗了。
  • POS系統的即時銷售狀況:每一間小7的即時銷售品項及數量,透過POS系統,可以頻繁的回饋給公司。
  • 賣多少就補多少:不去猜測市場需求後,補貨的數量等於上一個班別的銷售數量。
  • 降低庫存的波動幅度:透過頻繁的補貨,補的貨都是有賣掉的數量,都是有需求的,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如此一來,從市場端到物流中心整條環鏈的商品,其週轉率都可以維持在高水準狀況,整個庫存水位不會一下太高一下又太低。
  • 動態調整商品:如果商品多日都沒有銷售,店長會下架並由物流車送往其他有需要的店舖,這透過固定時間的補貨車來回穿梭,正好起到了在對的地點販賣對的商品的效果。這種頻繁的運送,不但不會造成運費的浪費,反而減少缺貨造成的損失,以及囤積過多造成的呆滯損失。

改變觀念即可創造營收
上述作法看起來沒有什麼,也很合理,但仔細一想,它到底特別在哪裡?仔細一想,實在太令人吃驚了!

  • 不再塞貨給下游
我發現這是一個創新的觀點,顛覆了一般傳統的做法。供應商不塞貨,而是由零售店拉貨。由「塞貨」轉移到「拉貨」,而數量則是由實際市場來決定。透過少批量補貨加上高頻率的補貨,完美的配合在一起。

  • 補貨依據是「時間」而非「數量」
一般補貨時機是當庫存數量低到安全庫存低水位時啟動,但這裡是「定時」每日補貨。透過頻繁的補貨,除了更貼近市場實際狀況外,庫存數量就算降低到一定水準,也不會造成缺貨;同時頻繁的補貨,也滿足快速動態調整商品項目的需求,更貼近當下市場的真正需求,妙阿!

這已經顛覆以往大家所認知:「缺貨就是因為庫存太少」的傳統觀點。所以以往要解決缺貨,最常被提出的解套方法就是「增加庫存」,但就算增加庫存,缺貨情形依然頻繁發生。若有人直接跟你說:要解決缺貨問題,就要減少庫存,你會相信嗎?

啊,我醉了!




出離職場

 阿郎撰寫

近日因緣際會下,離開了職場,走出俗事之外。在離開公司的那一天晚上,作了一個夢。

晚上作夢夢到公司老闆。他坐在中間,臉色紅潤,嘴裡嚼著檳榔、嘴角又叼了根煙,臉上露出詭異的笑容,並且那眼神,充滿操控、主宰、玩弄他人的輕蔑。

他的四周坐著他的員工,而從每一位員工身上,延伸出一條管子,連結到這位老闆身上。

我看到他正在吸食每位員工身上的能量,而為了不讓這些「食物」跑掉,他用金錢圈養這些員工,這些員工為了金錢而留了下來。員工成了他飼養的動物,也成了他飽食一餐的食物來源。

他透過精神霸凌入侵員工的能量疆界,因而激發出員工的恐懼情緒,他再吸食員工身上的恐懼能量來強大他自己。他臉上的詭異笑容及目光就是這樣來的。此時,我看見他肉體裡,隱身著「蜥蜴人」的樣貌,以吸食人的精神能量,尤其是恐懼能量為食物的一種物種。

那輕蔑的眼神,恣意的玩弄員工的忠誠。在這樣場域中,我看見每位員工逐漸變得馴服、畏懼,同時也變得虛弱,我想起「待宰羔羊」一詞。每位員工不敢反抗、畏首畏尾,害怕被老闆召見,又離不開老闆提供的薪資,一日復一日。

我醒了,不是嚇醒,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甦醒,平靜而無有恐怖的清醒。



2022年1月13日

點國的國王

 埃德溫·A·艾勃特在他1884年出版的《平面國》一書裡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許多不同維度的奇幻故事。書中提到,二維世界的主角被一個來自三維世界的球體帶入一個更廣闊的現實,它們拜訪了一個無維度的點,對這個點的自大非常輕蔑——這個無維度的點確信自己就是存在的全部,並對此非常滿意,且堅信不疑。這個點到底是全部,還是空無?它是充滿智慧,還是愚蠢?本章內容節選自這本書。


“向那邊看,”我的嚮導說,“你久居平面國,但也曾見過線國(一維世界)的景象,曾與我一同飛升至立體國(三維世界)的廣闊空間。現在,為了讓你的體驗更完整,我將帶你降到存在的最底層,點國的國土,無維度的深淵。


“看看那可悲的生物,那個點是個與我們無異的存在,卻被限制在無維度的深淵中。他就是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宇宙。對自己之外的其他事物毫無概念。他不了解長度,寬度和高度,因為他沒有體驗過這些;他甚至不認識數字'二',也沒有想過任何事物居然可以多於一。對他來說,他就是唯一的存在,是一,也是萬物,雖然他其實什麼都不是。然而,請你注意他是多麼滿足,並從中吸取教訓:自我滿足就是盲目和無知,擁有渴望總比盲目而無能為力地開心要好。現在,你聽。”


他停止說話。然後,從那個嗡嗡響的微小生物那兒傳來一陣細微、單調卻非常清楚的叮噹聲,就像你們立體國的留聲機發出的聲音一樣。我從那個叮噹聲中聽到這些話:“存在的無窮恩典啊!它是唯一的存在,除它以外,絕無其他。”


“那個小傢伙說的'它'是什麼意思?”我說。


“他說的就是它自己,”球體說道,“你之前沒注意到嗎?嬰兒和某些幼稚的成人無法把自己和世界區分開來,所以會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小聲點,繼續聽。”


“它填滿了所有空間,”微小的生物繼續自言自語,“而在它填滿的空間中,它無處不在;它所想的,它便說出來;它所說的,它便聽到。它本身就是思考者、說話者、聆聽者、思想、語言語和被聽見的聲音!它是唯一的,卻也是全部的全部!啊,多麼快樂,這存在的快樂!“


“你就不能嚇唬嚇唬那個小傢伙,讓它停止沾沾自喜嗎?”我說,“跟他說他到底是什麼,就像你告訴我的那樣。讓他意識到自己的狹隘,引領他到更高的地方去。”


“那可不容易,”我的師父說,“你自己試試。”


我隨即用最大的音量,對那個點喊道:


“安靜!安靜!你這渺小的生物,你說自己是全部的全部,其實你什麼都不是。你所謂的宇宙,不過是直線上的一個小點;而直線比起平面,也不過是一道陰影,”


“噓!噓!你說得夠多了。”球體打斷我,“現在,注意聽聽你所說的話對點國的國王有什麼影響。”


那位國王聽了我的話之後,反而發出更耀眼的光芒,清楚顯示出他依舊十分自滿。我剛停下來,他又繼續說:“啊!喜悅,思想的喜悅!它透過思想可以達成一切!它的思想對它自己展現出輕蔑,只不過是為了增強它的快樂!這一點有趣的反叛思想,最後增長了它的顯赫威名!啊!萬物歸一的神聖創造力量!啊,多麼快樂,存在的快樂!”


“你看,”我的老師說,“你的話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那個國王就算理解那些話,也只把它們當做自己的說的話——因為他無法想像自身之外的任何事物。你的話只不過讓它有機會以自身思想的'多樣性'而自豪,並以此作為創造力量的證據。我們就不要管這個點國的上帝了,讓它沉浸在他的無所不在和全知全能的造成的無知裡吧。你我無論做什麼,都沒辦法把它從自滿的泥沼中拯救出來。”


本文摘自「開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