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奧修描述自己開悟的過程-2


你不能停止願望,你僅僅能理解它,在一個深深的理解中它停止了。記住,沒有人能停止願望,並且真實的發生只有在願望停止的時候。

所以這是一個困境,怎麼做?願望在那兒,佛陀們一直在說願望必須被停止,接着他們在下刻說你無法停止願望,那麼怎麼做?你使人們處於兩難。他們在願望中,一定的,你說它必須被停止——okey。然後你說它無法被停止,那麼,應該怎麼做?

願望必須被理解,你能理解它,你能看到它的無用,一個直接的領悟是需要的,一個立刻的領悟是需要的,看進願望,僅僅看它是什麼,你將看到它的虛偽,你將看到它是非存在的。願望落下了,同時什麼東西在你裡面也落下了。

息心:解脫悟道的關鍵

圓覺道場 by 一念行者


一、好事不如無事

一位禪師的侍者在佛堂裏拜佛,老師看見了,用拄杖敲了他一下,說:你在幹什麼?侍者回答說:我在拜佛。老師說:拜佛作什麼!侍者回答說:拜佛也是好事嘛。老師說:好事不如無事!

好一個好事不如無事,它像一副良藥一樣,救了世間多少禪修者不安的病心。短短一句話,像一粒石子投入修禪者的心,千餘年來,在每位禪者的心中震盪不已,繼續發揮著療愈的作用。好事不如無事,它向人們顯出一種修禪的關鍵。

二、悟道的關鍵——息心

有另一位禪師也對我們說:沒事的時候,莫謾用心,欲求無上大道,你不用到處尋找真理,只要能夠息下你到處攀求的心就夠了。他又說,假如你能夠做到,心像樹木石頭一樣毫不動搖,遇到事情像虛空一樣地不被攪和,這樣才有些接近悟道的份兒。

這話是虛假的嗎?決非假話!你只有讓自己的心接近無心,再加上一悟,才有可能見到自己的心體、事物的理體。若不然,你每一次動心,每一次用心,心都把你帶走了,而且愈走愈遠,如此悟道,千年也難。

三、在息心上做功夫

欲求無上大道真解脫,不要在技巧上下功夫,在息心上下功夫。息一份心得一份清淨,增一份清淨多一份悟道的可能。從上以來,未悟道前,諸大禪師都教我們息心、莫亂用心,豈非不是他們自身的經驗之談?聽之信之,悟道有份兒。

四、息心的利益

千劫以來,我們之所以不能見道,是因為我們心地上的煙塵太多了。這既遮蔽了心自身,也擋住了事物的本來面目。為了能夠見到事物本來的面目,也能見到心的本來樣子,我們要讓這些煙塵消退。怎樣讓它們消退?這要點便是息心

息心後有兩重利益:一是能夠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二是能夠見到我們的本心。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能夠去除我們的知見障;見到我們的本心,能夠去除我們的煩惱障。這就是息心的利益。

五、怎樣才能息心

怎樣才能達成息心?有三點可以供參考:一、不胡亂造作,二、不輕意攀緣,三、有意識的修定修觀。

不胡亂造作:平時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走路就是走路,工作就是工作,全都一心一意,全神貫注心無旁騖,二六時中不無事生非,不胡思亂想,不沒事找事兒。不輕意攀緣:平時不要多求,遇好不要豔羨,遇利不要起貪,遇名不要想沾,心田常種平常意,一切動念常看管。有意識的修定修觀:對於那些平素心地境風常吹,不能安止的人,要有意識的修定修觀,例如修觀呼吸和持覺照行等,以逐漸改變心的妄動習慣。

總之,欲達息心,不能多求,要求就求無求,要求就求無心,要求就求無念!如此做功夫,方與道接近,否則,那是南轅北轍的修行。

南無阿彌陀佛



2013年4月29日

奧修描述自己開悟的過程-1



你問我:當你開悟後發生了什麼?

我笑了,真正令人捧腹的大笑,明白了企圖去開悟的完全荒謬。整個事情是可笑的,因為我們一生下來就是開悟的,而企圖達到一個已經是的狀態是最荒謬的事情。如果你已經擁有它,你就不能再努力去得到它;只有那些你沒有的東西,那些不是你這個人的固有本質部分的東西,才能通過努力後得到。然而開悟正是你的本性。

2013年4月26日

耶穌的禪意- 覺醒的對話




(十一你做什麼--與覺醒無關

問:過去一年裡,我一直在掙扎是不是該繼續做我的義工,同時,我心中又有一個聲音在說,我不應該如此輕易的放棄,應該有始有終。如果我辭去義工,那會不會有一個真空,那麼宇宙會填補這個真空嗎?

答:讓我告訴你兩件事。首先,我要消除環繞著以下這個老問題的許多謎團。這問題 就是,我現在該做什麼?我現在可以做點什麼事,好讓我能更快的認識到、體驗到我內在的安寧,並最終發現、記起真我呢?。我要告訴你,你具體做什麼事, 對你的覺醒並不重要。真的,它毫無關係。請記住我說的,好好想一想。

你做什麼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為什麼要做它?

讓我們再次回到之前提到很多次的原則:在你的世界裡,任何一刻的經歷,只會是反射、展現你那一刻的思維過程 。如果你選擇參與任何義工性質的理事會,那就做吧。做的時候,問一問自己,為什麼我在這裡?你希望在這個工作中發現些什麼?你想從中學到些什麼?

不管是怎樣的選擇,都讓它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功課。具體的任務不重要,你為什麼要做它,才是關鍵。當你越來越能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意,你會發現,你其實可以選任何事情去做,或者什麼都不做,結果都是一樣的。

不過再一次,我建議你不要去批評自己,或者去比較這個靈修方法是不是比另一個更高。活在當下的每一刻,敬重、榮耀當下的每一刻。不要去批評,或者排斥任何進入你頭腦的念頭、迎面而來的挑戰、正面或負面的體驗。冷靜的看著它,請求聖靈幫助你明白為什麼它會出現在你面前。你可以選擇任何情況來幫助你瞭解、學習你所選擇的任何課程;你也可以選擇任何情況,只因為你想體驗它。

我可以告訴你,此時你做的選擇,是基於你自己的一種觀念,即通過改變你周圍的環境,你會為自己,為別人帶來更好的世界。單純從動機上看,這是值得稱讚的。如果把它當成一種學習的途徑,它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你是在期望外在的事件給你答案,而不是向內找到答案後,通過外在的事件來證明答案。你看, 這中間有非常細微的差別。前者呢,你將注意力放在外面的事情上,以為它們就是答案,而後者呢,你將注意力朝內看,明白你自己就是答案。不管是哪一種方式,外面的事情還是一樣。

有多少次,我們說到世界並沒有改變;要改的是你對世界的看法。那你的看法如何改變呢?先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那你對世界的看法自然就會變,你看出去的世界也就變了。你看到的世界,沒有哪件事不是在反射你思維的結果。

心態的轉變,將直接影響你的體驗。讓我直截了當地回答你的問題,你必須與你所尋求的東西更加和諧一致。要主動去問,多問。只有在問的過程中,你才會有意識的將注意力轉向你要追求的答案上。我之前提過很多次,許多問題早已回答了,但你們沒有聽到。你不會聽到答案,除非你打開頭腦去接受它。你要先確定清楚,你究竟希望知道些什麼,這樣頭腦才會去準備接受到答案。

這個時候,你的我執會很快畫地為牢,先給答案設定範圍。它是根據你過去對這些經歷的看法,來設定接受的範圍;當然,這些限制,正是你想突破的。我對你的唯一建議就是,打開心胸,接受來到你面前的任何答案,不管它與你之前所知道的有多麼的不同。

給你一點提示。許多次,你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接收到了正確的答案,你問完一個問題,就會不確定的說,這是我聽到的答案嗎?你會懷疑這會不會又是我執的 一個詭計,還是你確實聽到了真我的回答。要想區分它們之間的不同,問一問自己,在這個答案中,我是不是變得更有愛心?我的心是不是更加安寧?在這裡面, 我感受到喜悅了嗎?事實上,這三個問題,都是相通的,只是一個問題。基於以上這些標準,你就可以判斷答案是來自於你那完整的真我,還是你侷限的小我。



2013年4月25日

【天堂來信#4531】《愛不是一味地姑息讓步》


作者:Gloria Wendroff 中譯:隨意兒   來自天堂来信


天父說:
有時你必須劃清愛與姑息讓步之間的界線。有時,你必須說不。做一個有愛心的人,但同時你可以說不。有時面對非善意的境況,你不必總是妥協,愛不是一味地姑息讓步。
你當然可以愛,但不需要進一步地投入個人感情。當然,你期望每個人都愛你,欣賞你,但並非每個人都想要與你在一起,那麼就遠遠地愛,祝福而不互動。給予愛並不意味着要進行表演或者懺悔。你到地球上來的目的並非是為了擴展你的耐力極限。

有時,在某些情況下,你必須與他人互動。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可以突破界限,你會找到解決方法的,你已經這樣做了。常常,你得去關心某個你之前已經遠離的人。有時你們可以再次成為朋友,極親近的朋友。

當有人為難你,你不必與他來氣與他對立,你不必在此事上創造個世界記錄。你能懂我的話嗎?聽起來我是否在給你傳遞矛盾的信息?

你不必在每個情況下都要求自己是耐心耐性的聖人。

你不必參加每一個聚會,你不需要成為每個人的好朋友。當然,要體貼愛護他人,也要體貼愛護自己。

當那杯茶不適合你,你不必不停地喝。你可以說實話,你不必強迫自己喝。

不要懷恨在心,不要耿耿於懷,但你可以選擇離開。

如果影院裡放映的不是你喜歡看的電影,你肯定不會呆在那兒繼續觀看。

你可以愛自己,你的愛不必只為他人而存。你愛,但並不意味着不惜一切代價。當然,你不必倉促輕率的作出決定和行為。

當你與某人不和,比如,他在這一刻禮讓,下一刻粗魯,你有義務必須回覆他嗎?在這種情況下,親愛的,愛並不意味着你必須犧牲掉你的自由意志,你有權自行決定你行為的準則和方向。

我現在並非是在談密切的個人關係,我說的是非正式的協作關係。你不必把時間花在你的心不以為然的地方,你不必把生命浪費在忍氣吞聲上面,你應該在歡樂中度過一生。
結論就是:你不必犧牲自己來維持你表面的優雅。給生活,給周圍的每個人他們所值得的機會,但永遠要記住,你沒有義務把你的時間作為祭品犧牲掉,怎能這樣來愛?

當一個陌生人只能給予你憂傷的時候,你欠他什麼?有時候,你必須得畫清界限,為你自己畫清界限,親愛的,你不需要假裝沒有受傷,你的感覺也是重要的,你不必苦着臉來奉獻自己。

在喜悅中奉獻。如果在某種情況下你不能在喜悅中給予和奉獻,那麼你可以選擇放棄,你不是手拿賣身契的僕人,你不必忽視自己的心。你聽從別人的心,也聽從你自己的心。慈悲並不意味着就要扔掉你自己的福祉。請自由地代表你自己,你不必秉持着贖罪的心態來生活。



2013年4月24日

修行的故事


一念行者

真相不是修成的,它本然存在。修行就像考古,你不是去創造一件事物,而是去發掘某件早已存在但被遮藏起來的古物,並去除那古物上的泥沙,從而讓它更加明顯的顯露出來。只要你看到真相,假的東西就自然不會干擾你;當你不被假的事物所干擾,苦惱就不會生起。這樣,就能達到修行除苦的目的。

真相不是修造而成,若是修造而成,它必然是假的。所謂修道,就是對假的東西做功夫——你不可能直接作用於真的——雖然你不可能直接作用於真的,但它和真的有關。當假的被除盡,真的自然顯露出來。修道就是這樣:所修的對象不是真相,但和真相有關;當修到沒有所修,修行宣告成功。

就像考古學家拿著小刷子,去刷除古物上的泥土、沙子一樣,修行人用智慧之刷,去刷除人們賦予事物的一層又一層的概念、故事、意義,直到什麼也不剩餘。


從整體來說,修行是為刪除它自己的。當它刪除自己成功,說明你修行成功了;當你一輩子在修,說明你修行不果。從某種意義上說,修行是件多餘的事;它就像,你在自己的頭上又安了一個頭,你一輩子造作努力,就是為了除去這個假頭。除去這個假頭有什麼目的?認出你本來存在的真頭!修行便是認識你本來有頭,你有真頭,什麼也不缺少,你很正常;然後快樂地過好從今以後的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修行,都是首先製造一個假頭,然後再去除這個假頭的過程。修行是繞一個彎,然後再回到原點重新出發。也許有人會問,幹嘛我們要做那麻煩事,直接使用真頭不行嗎?幹嘛我們要繞彎,直接從原點出行不可以嗎?當然可以。但問題是:一、從很久以來,我們的心智被污染得太甚,我們根本辨不出哪個是真頭,哪個是假頭,我們不知道哪個是真假,所以我們無法直接應用真頭生活;二、我們就像在迷霧中待得太久,我們找不出哪個才是我們的原點,我們沒有參照,所以也無法直接從原點出發而快樂旅行,享受人生。

基於這兩點原因,修行變得必要和重要。修行像一件傻子在做的事,但實際我們也並不聰明,所以這件事必須做。不回頭親自認出自己的傻和見證自己傻的事實,你怎樣才能變得聰明呢?修行是傻子認出自己確實很傻,曾經傻過,而不是認為自己一直不傻。


認出你的確很傻,曾經傻過,真正的聰明開始從這裏誕生。及至等你丟棄所有的聰明與傻的概念——換句話說,等你停下一切造作,你才真正回歸真人的生活。在這之前,你一直是位假人,在過假的生活。認出真,歸於真,以真人的樣子生活,就是古往今來的每位修行者的旅程。

一人要想變得不傻,首先得承認自己傻,認出自己傻的事實,不然他就會一直傻下去。你在哪個地方認出自己曾經傻,你就在哪個地方開始變得聰明。不管修行前或修行後,你認出自己那些傻的行為了嗎?如果你或悲著,或喜著對自己說:在某某方面,我真傻,恭喜你,覺醒之光開始從那個地方照進你的生命。


有位修行者清醒後曾經這樣歌唱:

三十來年我一直很傻,
傻得表淺,傻得稀疏,傻得不夠;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了這點,
回首往事,我淚眼模糊。

我總是用左手扳自己的右手,
一生從晝到夜鬧個不休;
愛是我的左手,恨是我的右手,
我在自己的家、心和國土上發愁。

像魚冒出了水面又鑽入水中,
現如今我仍選擇繼續待在傻裏,
不過這時,
我傻得濃密,傻得深入,傻得夠厚。

家門前有塊石頭,
我一生來去都拌我的腳,
現如今我才將它發現,
這石頭變成我的寶。

人們以為自己聰明時,
恰是傻得烏天地黑;
當他們覺得自己有點傻,
智慧的光才開始稍稍進入。


從這意義上說,修行是有意識地尋找你那些傻,你做的那些傻事,你那些傻的地方,從而讓自己開始有個轉變。轉變到,不再給你帶來痛苦,不再給你帶來煩惱,不帶給你帶來任何壓力,不再有任何焦慮和恐懼的地方。

有人說,修行是一場朝聖,如果說修行是朝聖,那麼那個,便是沒被世事污染前的你;有人說,修行是一種回家,如果說修行是回家,那麼那個,便是你一直沒有離開過的中心。叫我說,修行是一種停止朝聖,發現聖堂就在你裏面和你周圍,聖人就是你自己,你的家人及一切;修行是一種停止尋找,當下發現,你所尋找的家名叫此時此地

修行人有一個移動的家,它在這裏、這裏、這裏——不管它在哪里;修行人有一座聖堂,它建築在一直在變、永遠不變的寂靜的現實之上。修行人在找尋一種提前安息,呼吸著的安息。在活著時,看著自己天天安息是一件極為幸福的事。


——那歌者繼續唱到:

好多年前我已經撒手西歸,
像死亡一樣地鬆開了我的手,
看著那我所緊抓之物,
像蒲公英花一樣的漫天飛……

我睜著眼睛安息在我的巢中,
感受時光像水;
我提前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觀看幻象是如何製造生的。

我有一個巨大的墳,
它的名字叫宇宙;
當我安靜的躺在裏面,
卻發現:它是一個巨大的子宮。

最後一次輪回,
我發現,我從有名到無名;
最後一次入滅,
我發現,我一直從未生過。

我走過一段荒唐的路,
但它不夠荒唐;
我走過的最為荒唐的路是,
騎著驢找了一輩子的驢。

哦,真夠爽,
我是坐騎下小毛驢嗷出的一聲響;
哦,真快樂,
原來沒有系著我的樁。


修行是點一把火,回頭燒掉你那些傻氣,但重新給你一件新的傻瓜的外衣。你穿著那件外衣,重新回歸家園,真傻子和假傻子在一起,快活一時間,我幫幫你或我被幫幫,多麼美好的不能再定義為遊戲的日子。

王舍城和蘭毗尼園,是一群傻子的樂園。在那樂園裏,傻子們正通過一種遊戲將自己變得不傻——向傻得更深處遊去。我曾是其中的一員,參與了整個遊戲的過程。現如今,我將這樂園的故事,講述給你;只為,你能以本原之智,傻到不再有任何分別和痛苦的份兒。

南無佛陀耶,南無法耶,南無僧。合我清淨掌,禮敬一切眾;低頭獨自默,抬頭共歡喜。



2013年4月23日

【巴關】《在關係中經驗喜悅》



問:為什麼人們在關係中不瞭解彼此?瞭解彼此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巴觀:人們之所以不瞭解彼此,正是因為他們試圖瞭解彼此,人類的問題就出在試圖去瞭解無法被瞭解的。沒有人可以真正被瞭解,因為有無數個因素導致你以現在的方式行動,像是你的前世、受孕的時刻、四個藍子中發生的事情、分娩的過程、出生後六個小時內或六天內,以及後來的生活……這些因素都控制着你,甚至連大氣壓力,氣溫都會影響你的行為方式。

因此你沒有辦法瞭解他人,試圖瞭解他人就像剝洋蔥,你可以不斷的剝洋蔥,最後卻 一無所獲。因此,解決的方法就是學習經驗他人的藝術。當你學會了,無論那人是誰,無論他是什麼樣子,在經驗中都有純粹的喜悅,最後就會有一段非常美好的關 係。但是如果你試圖去瞭解彼此,今天的瞭解將成為明天的誤解。因此,別再試圖瞭解他人。

問:該如何去經驗他人呢?
巴觀:比方說你結了婚,妻子經常嘮叨,而如果你讀過許多心理學的書,就會先解釋她的行為,或忙着去瞭解她。但如果你都不做這些,而是真正開始經驗她的嘮叨,那麼奇妙、美好的事情就會發生。唯有當你沒有任何解釋或批判時,才可以經驗他人。

這就是為什麼在合一狀態時,許多人學會了經驗彼此。合一之前,他們會抱怨伴侶的嘮叨,但現在當另一半開始嘮叨時,他們會處在狂喜中。尚未到達合一狀態前,他們會逃家,但現在不會了,因此從親密關係開始去經驗他人是很好的。

在伴侶關係中,有個常見的問題是彼此不斷努力想瞭解和改變對方。你一直都在分析你的伴侶,事實上有無數的因素,甚至整個宇宙每時每刻的發生都會影響你的伴侶。而一個人若是一直都在改變,又怎麼可能被瞭解呢?任何為了瞭解所做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因為當你瞭解時,他們又改變了。你已經試了許多方法來改變伴侶,例如保持沉默、反擊、建議、表示愛與關懷、離開等等,可悲的是,預期的改變往往沒有發生。

藉着試圖改變伴侶,你在無意識中暗示了另一半並沒有好到可以被愛,這種傷害進而導致了關係中的疏離。試圖改變伴侶就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看同一步電影,卻期待電影有一天會改變一樣。如果你認為幸福的關鍵在於看見他人改變,那會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透過改變伴侶去打開幸福之門只是幻想。所有的轉化都是自動發生,當你接納,並如實如是地經驗你的伴侶時,就是愛的開始。 



2013年4月22日

怎樣從內在變得強壯和自信?


奧修:
  
太多能量浪費在自我搏鬥上;在拒絕上,在譴責上。

  
太多能量浪費了。

如果你接受你自己,你成為一個能量的水庫,因為那麽一來衝突終止了;那麽就沒有內戰了;那麽你是一。如此,能量保存下來,而能量的流動即是創造力。
  
一個自我衝突的人決不可能具有創造性。他是破壞性的,他毀掉他自己,而且通過他的手將同樣破壞其他人。

所有他的親朋好友將被毒害。最基礎的和最基本的戒律是愛自己。

我不僅僅說接受,因為那個詞還不夠--你可以接受但是你可能不愛。

你可以接受,因為還能做什麽呢?--你處於一個深深的無助狀態,但那不是接受。
  
除非你把自己作為一個祝福來接受,除非你接受並且歡迎自己,除非你帶著深深的感激接受自己,除非你愛自己,否則你決不會成為一股流動的能量。

然後,那股能量能夠流動於歌唱,舞蹈和繪畫。

一千零一種創造的法門會迸發,或者它可以直接流入深深的寧靜。

而不論是誰,接觸到那深深的寧靜,都將蛻變,而且會第一次聽到天堂的音樂。

所以,不僅要接受,而且要帶著深深的感激來接受。
  
要感謝上帝創造你成為你自己的樣子,不是別人的樣子。

每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作用,那是他存在的原因。

當我說每一個人的時候,我指的是每一個個體。

需要猶大就像需要耶穌一樣。沒有猶大,耶穌將缺憾;故事將缺少一些東西。

所以耶穌也必須感謝猶大。不僅接受你自己,還要接受別的作為他自己的每一個人。 



2013年4月19日

【愛的奧秘】~ 變成「空」的,愛會自然而然地流向你


世界上最柔軟的東西有兩種:
在外在世界,最柔軟的東西是水;
在內在世界,最柔軟的東西是愛。

水和愛這兩樣東西在很多很多方面都類似,
它們必須被瞭解。
水尋找空的地方,
愛也是尋找空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個自我主義者,愛就達不到你,
因為你是一個自我的頂點,你是一個高峰,
你太充滿你自己,所以愛達不到你,
愛需要你成為一個空,
一個沒有阻礙的空間。

水也是尋找空的地方,
那就是為什麼它從喜馬拉雅山一路上一直走、一直走,
直到進入大海為止,
海洋是世界上最空的地方,
所以水會進入它。

河流誕生在喜馬拉雅山的最頂峰,誕生在冰河裏,
然後向越來越低的地方移動,它繼續移動,
直到到達世界上最空、最低的地方--海洋,
海洋變成了它的家。

愛也是移向空的地方,
那就是為什麼自我主義者無法愛,也無法被愛。
他們欲求很多,他們要求愛,
他們做盡一切能夠做的事想要去達成愛,
但是他們仍然保持是一個失敗者。

他們完全失敗,
因為重點不在於如何達成愛,
重點在於如何變成中空的,
如何變成空的。

愛不應該被直接追求,
它無法被直接追求,
你只能夠間接地隨時準備好,
讓它來眷顧你。

你只要變成空的,
然後看--有一千零一條河流將會開始流向你,
未知的陌生人將會愛上你!
不僅人們會愛上你,
星星、石頭、沙子、海洋、樹木、和鳥類等都會愛上你。
不論你去到哪裡,
愛都會突然開始流向你,
因為愛就好像水一樣,
它找尋中空的地方,
好讓它能夠休息。

當你經過一棵樹,
如果你是空的,
突然間那個樹的愛將會開始流向你,
那是很自然的,它並不是一項奇蹟,
它就好像水一樣:你將水倒出來,
它會找到最空的地方停下來。

~~
奧修



2013年4月18日

【合一教導】: 《談世俗與靈性的平衡》(2013-04-07 17:04:21)


問:我有時會覺得矛盾,不知該花較多時間幫助人們提升意識,還是去賺更多錢來過更舒適的生活。我要如何在世俗和靈性之間取得平衡?



巴關:假設你有些工作要做,但是你餓了,那麼最好先填飽肚子再去工作。同樣的,如果你有自我需求,那麼在幫助他人前,先滿足你的需求比較恰當。滿足自己的需求是很自然、正確和合宜的。



   
如果你不是如此,那麼你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被培養出來的。美德必須自然產生,而不能用培養的,這就是為什麼合一大學的教導說:如果你沒有開悟,不要表現得像個開悟者;如果你還未覺醒,不要表現得像個覺醒的人。你有你的需求,為什麼先專注在他人身上呢?這是行不通的。你的存在必須被表現出來,你的飢餓必須得到滿足。



   
最奇特的事情是,當你滿足了自己的需求,會發現你自然產生了幫助他人的渴望。這並非強迫自己或矯揉造作,而是你很自然地就會想幫助他人,變得無私。



   
在此之前,成為自我中心的人吧。以自我為中心並沒有什麼錯,只有當自我採取危險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時才是錯的,也就是說,不應該只為
​​自己的利益而行動。有時你可能認為是在表現自己,卻變成了自私自利的行為,所以一定要小心注意。表現自己,同時在靈性道路上幫助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妥,因為你很滿足,渴望就會消失,到了下個步驟,靈性就會開始成長。但是絕對不要為了幫助別人而否定自己的存在與需要,這麼做遲早會惹上大麻煩。所以,請自在的表現自己。



(以上摘錄於《覺醒時刻》第97頁,巴關達顯問答)



2013年4月17日

從嫉妒到解脫


一念行者

嫉妒是意識到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他人,處於劣下,而生起的情緒上的攻擊。嫉妒是一種攻擊,它是一種自我出於對自己的保護而產生的奮戰。當你在某方面嫉妒他人時,反觀你的內心,跟隨那嫉妒看清它,看看它是如何把你拉入一個嗔恨的故事的。

每一種嫉妒都含有五種元素:貪、嗔、癡、慢、疑。首先,嫉妒是起於無明的,當你對一種內心的狀況不能了了分明的知道時,當遇到他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強,就很容易生起嫉妒的情緒。其次,嫉妒的本質是一種嗔恨,一種煙霧彈,一種炸藥,一種內心像火一樣的東西。再次,嫉妒也是一種貪婪,貪什麼?貪你現在沒有的能力,不具備的素質和條件。當一個人貪求自己暫時還沒有的能力或素質時,也是一種貪,貪的一種形式。

第四、嫉妒也是一種傲慢。常常一個內心平素傲慢的人才會生起嫉妒。你不服輸,不能允許別人比自己強,這就是傲慢。憑什麼別人不能比你強?當你持有這種傲慢心,見不得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強,嫉妒會生起。嫉妒是一種不允許。嫉妒是一種不允許狀態。第五、嫉妒也是一種疑惑、不確定的狀態。當一個人在內心裏不能確定別人到底比不比自己強,或疑惑自己到底比不比他差,在這種不確定的狀態下,容易生起嫉妒。當你十分確定你比別人強,你不會生起嫉妒;當你十分確定別人比你強,你也不會生起嫉妒。只有在那種模糊、不確定的狀態裏,嫉妒才會生起。嫉妒誕生於模糊、不確定的搖籃裏。

嫉妒也源自於比較,而比較是自我的習性。通常,比較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是比出快樂,比較幹勁,比出喜悅的心情;二是比出嗔恨,比出壓力,比出十分懊惱的心。比較是二元世界,心最為常見的心理活動。良性的比較產生羡慕,惡性的比較便是嫉妒。嫉妒通常是和自己接近的人比較而產生的妒恨,它只發生在某方面和自己接近的人之間。如果兩個人某方面差距很遠,則不會比較;比較也不會產生嫉妒,只會產生羡慕。例如,一個乞丐一般不會和國王比較財富,比較也不會嫉妒國王,但可能會羡慕他。一個乞丐可能會嫉妒另一個乞丐,但不會嫉妒一個國王。

遙遠的星辰不是用來嫉妒的,而是用來羡慕的;嫉妒通常發生在左膀右臂和手足之間。你很可能會嫉妒你的鄰居,你的辦公對桌,你的同事,你的同學,但一般不會嫉妒距你很遠的人。比較是有半徑的——物理半徑和心理半徑。超過一定的心理半徑或物理半徑的人之間一般不會比較,比較通常也不會產生嫉妒。嫉妒像一種傳染病,它是接觸性傳染的。它因而生,因而成,它的本質只是一個虛妄的念頭,混合了感受、辨別、判斷等心理元素。超過一定的距離——物理距離或心理距離的人比較,比較產生的是羡慕,不是嫉妒。

羡慕和嫉妒不同:嫉妒裏面有嗔恨存在,而羡慕裏只有欣賞;嫉妒讓人難受,羡慕讓人感覺欣悅;嫉妒讓人產生壓力,而羡慕讓人產生動力。嫉妒通常表現為批判、挑刺兒、不屑、嘲笑或遠離;羡慕則是遠觀、流口水和快樂。嫉妒是負性的,它像一種陰冷的風吹一股無明的火,它吹得凍結了別人,燒傷了自己;羡慕是正面的,它像一束陽光投射于他方,溫暖了別人,照亮了自己。如何轉嫉妒為羡慕?如何轉羡慕為欣賞?要想轉嫉妒為羡慕,轉羡慕為欣賞,不外乎對上述五種元素進行覺察、瞭解、看清和解構。貪嗔癡慢疑和合成嫉妒,當這種五元素被看清,被消解,則不會有嫉妒的誕生了。

嫉妒是來自地獄的信號,每當你感到自己在嫉妒,那說明你正深處地獄。或許因為無明很深,你並沒意識到這點。但嫉妒是個信號,它似地獄裏的鬼卒射向你的箭,但它同時也像菩薩向你發出的照明彈。嫉妒在準備把你帶離那個內心裏無明深暗的地方,你注意了嗎?每當嫉妒出現一次,它都在提醒你,解脫它,解脫它,從它的上面把自己解救下來。有覺明的菩薩應藉借嫉妒情緒的出現而讓自己解脫,而不是一千次地被它束縛。

對於已進入覺修的人來說,嫉妒不是一件壞事。從某方面說,嫉妒也是菩薩的化身,它為你的解放自由做出貢獻。你是一個愛嫉妒的人嗎?每當嫉妒時刻正是解脫時刻,好好利用每一次嫉妒出現的機會,讓自己從嫉妒到解脫,到快樂,到大自在!

南無阿彌陀佛。



2013年4月16日

我與無我


凡夫眾生,幾乎人人都以為有個我,且那麼真實,那麼實感。但卻少有人去思考到底是什麼?在哪里?何模樣?那些思考、尋證,且如實知見的人,則都成了證悟者、覺者、大解脫者。實際到底有沒有呢?如果說有,為何世間一切高僧大德、諸證悟者都說無我?如果說沒有,為什麼普通大眾卻人人感覺有個我在?

若想談我,首先得確定是什麼?有哪些特徵?具備何性可稱為我?我者須具備兩點:一是恒常不變,二是能夠持物主宰。具備這兩點才能稱我,否則憑何說我?有一樣東西,如果昨天是這樣,明天是那樣,後天、後年、大後年、數十年後又完全是另一個樣兒,則不能說是我。何以故?我則不變,變了何再說我(不是我了嘛)?這是其一。其二,是我則得能隨心所欲,而行持事物,凡事得能當得了家作得了主,不然何故稱我?考察一下我們的身與心,凡事你能當得了家作得了主嗎?于身,該老時你能不讓它老嗎?肚子餓時你能讓它不餓嗎?生病時你能不讓它生病嗎?于心,煩惱時你能不煩惱嗎?頭腦想時你能不讓它想嗎?貪嗔癡起時你能控制它不起嗎?于身於心,你都不能作主、掌控,也不能保持它不變,是故可知,遍尋一切,沒有符合這兩點的一個存在。

這是從理智上找不到一個能符合上述兩點的存在,故說無我。但這只是理論上的,要感性地知道無我,還需要你去實際地考察、認證,這就是修證。既然沒有我,那麼誰知誰覺?能思考的是誰?誰在見聞覺知、吃喝拉撒?到這裏,正是你該起疑,該去弄明白的!!到這裏,即使佛陀也不會把你說明白,故有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之說;不是他們不傳不說,而是他們說了傳了不少,只是你不明白。因為這事非得親見一回不可。譬如世尊咬了一口庵摩羅果(蘋果),嘖嘖讚歎,說它的味道多麼美多麼好多麼脆甜可口,但不管他描述得那味道再真實、再準確、再貼切、再形象、再豐富,你還是不明白,除非你也咬上一口。這就是證道的關鍵和重要性!

無我之時,諸事諸物,見聞覺知,一點沒少。沒有我,但能知能覺,這其中的妙味,惟自證者能知。智乃自知,非關人我。恒沙妙用,自然而出。知、做但沒有一個我,在身心的背後或裏面,沒有一個作者,沒有一個做者,也沒有一個接受者,但一切事務作業照常完成,且行事高效,不生煩惱,甚妙甚妙。無我之知,知盡一切能知;無我之用,用盡一切能用。總之無我,具足恒沙妙德。有知,但不知上立知,只用本知,即是無我之知(智)用。譬如明鏡,本來能照,能照之鏡,不說我能照。若鏡說我能照,即是鏡神出。鏡神出時,鏡失本來,入於虛妄,所見都是虛幻。若鏡神不於本照之中妄生我照能照,斯即神鏡本來。我們的生命就是一面神鏡,其情況和這一樣,理無二致。諸君深味此喻,能否從此豁然契入?智乃自知,此中無我。無我而知,是名真知。真知之知,同於佛知。

無我的體驗並不是神秘莫測、遙不可及,普通大眾也常體驗,也常進入。只是不知。例如,專注的投入工作,忘我的進入娛樂,夜晚無思無夢時等,這些時刻我去了哪里?這些都是普通大眾進入無我狀態的時刻,只是他們不知,不能從中領悟本來無我有智!這些忘我的時刻,都是進入和領悟無我的契機、入口。我們通常以為,忘我就是有一個我,是你把它暫時給忘了。如果真有一個我你忘了,誰在那個忘的狀態裏見聞覺知,高效精確地處理正發生的一切呢?我們忘我的體驗,是領悟無我的時刻與契機之一;我們忘我時卻能見聞覺知、應對一切的那個能和知,是我們所要認識和遇見的生命之神、之光(本識、本覺)!通常,當我們感覺不到我——忘我、無我的時刻,卻能更好地服務、應對一切;而我們感覺有我時,卻又事事物物當不了家作不了主。由此可知,實虛幻,無我時並不是真無我,有我時並不是真有我。在那本來狀態,即不是有我,也不是無我,其實際狀況,讓人如何說?

本來無我,大眾為何卻又有明顯、真實的我感(我的感覺)?一切生命,本來無我,但因最初一念錯覺、錯認、錯信而有我生,念念認同、念念加強而有我的主體感、存在感,長久無明地如此思、如此想、如此覺而使我的主體感、存在感,真實、逼真、堅固,從而使我們不再懷疑和思考我是什麼、到底存在不存在這回事。社會大眾普遍這樣認為我存在,且我們的故事相互支援,社會的法則也依此建立,因此有了今天閻浮提眾生普遍我執的現狀。這個世界的大眾,因知識見解不同而對的主體認識有所不同:一般,孩子們會將身體視為我,普通成年人會將視為我,對身心現象作過思考探索、稍有些知識見解的人,則會進一步抽象出靈魂大我梵我等虛妄之物視為我。但,不管大眾怎樣認為,事實不變,即使那我的感覺再真實、再逼真、再強烈,也只是個虛妄的認為,毫無堅固性的認同!

雖然本來無我,但大眾感受到了,大眾所感受的是什麼樣?居於何處?如何來去?一切有情本來無我,是尋思時刹那一念,是無始以來堅固錯覺,它虛妄如夢中之物,如鏡中之像,如水中之月,如空中之響,如石女之子,如人之第二頭,幻想而有,認同而真,不覺而實!如何描述的樣子?如同畫鬼,如同描神,如同繪龍,如同八歲的童子描述他第十八代子孫的模樣,如同……。總之,本來無我,無所居處;本來無我,不來不去;本來無我,幻生幻滅。最後還要清楚的是:本來無我,但有本智;本智亦幻,一切不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