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眾生,幾乎人人都以為有個我,且那麼真實,那麼實感。但卻少有人去思考“我”到底是什麼?在哪里?何模樣?那些思考、尋證,且如實知見的人,則都成了證悟者、覺者、大解脫者。實際到底有沒有“我”呢?如果說有,為何世間一切高僧大德、諸證悟者都說無我?如果說沒有,為什麼普通大眾卻人人感覺有個我在?
若想談我,首先得確定“我”是什麼?有哪些特徵?具備何性可稱為我?我者須具備兩點:一是恒常不變,二是能夠持物主宰。具備這兩點才能稱我,否則憑何說我?有一樣東西,如果昨天是這樣,明天是那樣,後天、後年、大後年、數十年後又完全是另一個樣兒,則不能說是我。何以故?我則不變,變了何再說我(不是我了嘛)?這是其一。其二,是我則得能隨心所欲,而行持事物,凡事得能當得了家作得了主,不然何故稱我?考察一下我們的身與心,凡事你能當得了家作得了主嗎?于身,該老時你能不讓它老嗎?肚子餓時你能讓它不餓嗎?生病時你能不讓它生病嗎?于心,煩惱時你能不煩惱嗎?頭腦想時你能不讓它想嗎?貪嗔癡起時你能控制它不起嗎?于身於心,你都不能作主、掌控,也不能保持它不變,是故可知,遍尋一切,沒有符合這兩點的一個“我”存在。
這是從理智上找不到一個能符合上述兩點的存在,故說無我。但這只是理論上的,要感性地知道無我,還需要你去實際地考察、認證,這就是修證。既然沒有我,那麼誰知誰覺?能思考的是誰?誰在見聞覺知、吃喝拉撒?到這裏,正是你該起疑,該去弄明白的!!到這裏,即使佛陀也不會把你說明白,故有“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之說;不是他們不傳不說,而是他們說了傳了不少,只是你不明白。因為這事非得親見一回不可。譬如世尊咬了一口庵摩羅果(蘋果),嘖嘖讚歎,說它的味道多麼美多麼好多麼脆甜可口,但不管他描述得那味道再真實、再準確、再貼切、再形象、再豐富,你還是不明白,除非你也咬上一口。這就是證道的關鍵和重要性!
無我之時,諸事諸物,見聞覺知,一點沒少。沒有我,但能知能覺,這其中的妙味,惟自證者能知。智乃自知,非關人我。恒沙妙用,自然而出。知、做但沒有一個我,在身心的背後或裏面,沒有一個作者,沒有一個做者,也沒有一個接受者,但一切事務作業照常完成,且行事高效,不生煩惱,甚妙甚妙。無我之知,知盡一切能知;無我之用,用盡一切能用。總之無我,具足恒沙妙德。有知,但不知上立知,只用本知,即是無我之知(智)用。譬如明鏡,本來能照,能照之鏡,不說我能照。若鏡說我能照,即是鏡神出。鏡神出時,鏡失本來,入於虛妄,所見都是虛幻。若鏡神不於本照之中妄生我照能照,斯即神鏡本來。我們的生命就是一面神鏡,其情況和這一樣,理無二致。諸君深味此喻,能否從此豁然契入?智乃自知,此中無我。無我而知,是名真知。真知之知,同於佛知。
無我的體驗並不是神秘莫測、遙不可及,普通大眾也常體驗,也常進入。只是不知。例如,專注的投入工作,忘我的進入娛樂,夜晚無思無夢時等,這些時刻我去了哪里?這些都是普通大眾進入無我狀態的時刻,只是他們不知,不能從中領悟本來無我有智!這些忘我的時刻,都是進入和領悟無我的契機、入口。我們通常以為,忘我就是有一個我,是你把它暫時給忘了。如果真有一個我你忘了,誰在那個忘的狀態裏見聞覺知,高效精確地處理正發生的一切呢?我們忘我的體驗,是領悟無我的時刻與契機之一;我們忘我時卻能見聞覺知、應對一切的那個能和知,是我們所要認識和遇見的生命之神、之光(本識、本覺)!通常,當我們感覺不到我——忘我、無我的時刻,卻能更好地服務、應對一切;而我們感覺有我時,卻又事事物物當不了家作不了主。由此可知,“我”實虛幻,無我時並不是真無我,有我時並不是真有我。在那本來狀態,即不是有我,也不是無我,其實際狀況,讓人如何說?
本來無我,大眾為何卻又有明顯、真實的我感(我的感覺)?一切生命,本來無我,但因最初一念錯覺、錯認、錯信而有我生,念念認同、念念加強而有我的主體感、存在感,長久無明地如此思、如此想、如此覺而使我的主體感、存在感,真實、逼真、堅固,從而使我們不再懷疑和思考“我是什麼、到底存在不存在”這回事。社會大眾普遍這樣認為我存在,且我們的故事相互支援,社會的法則也依此建立,因此有了今天閻浮提眾生普遍我執的現狀。這個世界的大眾,因知識見解不同而對“我”的主體認識有所不同:一般,孩子們會將“身體”視為我,普通成年人會將“心”視為我,對身心現象作過思考探索、稍有些知識見解的人,則會進一步抽象出“靈魂”、“大我”、“梵我”、“神”等虛妄之物視為我。但,不管大眾怎樣認為,事實不變,即使那我的感覺再真實、再逼真、再強烈,也只是個虛妄的認為,毫無堅固性的認同!
雖然本來無我,但大眾感受到了“我”,大眾所感受的“我”是什麼樣?居於何處?如何來去?一切有情本來無我,“我”是尋思時刹那一念,是無始以來堅固錯覺,它虛妄如夢中之物,如鏡中之像,如水中之月,如空中之響,如石女之子,如人之第二頭,幻想而有,認同而真,不覺而實!如何描述“我”的樣子?如同畫鬼,如同描神,如同繪龍,如同八歲的童子描述他第十八代子孫的模樣,如同……。總之,本來無我,無所居處;本來無我,不來不去;本來無我,幻生幻滅。最後還要清楚的是:本來無我,但有本智;本智亦幻,一切不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