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7日

兩點之間

 

周末清晨,放個輕柔的音樂,米香盤坐在墊子上,回想著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試圖透過回想這些經歷,想要得到一些工作心態上的調整。因為他發現到,自己似乎一直在繞圈圈,他總是一再的經歷類似的場景。「為何我總是對未來充滿不安全感」?米香在心中浮現這樣的疑問。


兩餐之間
「我看FB上的一堆朋友,忙著去這裡打卡、去那裏打卡、做這個活動、做那個活動,每個人只要放假都忙於各種活動。但,為什麼?為什麼這些活動對我毫無吸引力?」米香緊緊皺著眉頭。

如果我吃飽沒有疑慮,人生為何還如此擔心與焦慮?滿足了生理需求,便會要求心理需求,但,何謂「心理」?

米香爬起來坐在電腦前,敲著鍵盤:
兩餐之間本無事,人卻拼了命的追求、忍耐,深怕失去現在的工作或名利。但,真失去了,又會怎樣呢?兩點之間本無事,人卻拼命安排各種活動來塞滿這段時間,深怕有了空閒,就是代表浪費時間、無所事事、沒有成長,所以人變得焦慮不安。兩點之間的虛空,不論發生什麼,都是內心想像力的物質顯化經驗,起因於內心的想像力凝聚成慾望,這裡才是一切開始的地方。

這一年,我不斷地失去工作,對上班族來說,我算失去工作、失去生活保障、生活重心、失去同事等,但,又怎樣呢?我依然活得很好,比上班時期還要更好。所以,誰說「失去」是負面的?誰說「失去」就真的一無所有?離開職場,就代表回到單純的「兩餐之間」而已,而兩餐之間可以發生什麼?任何事,想得到或想不到的每一件事,都有機會顯化在生活中。所以兩點之間塞滿活動與無所事事,兩者根本毫無差異。若有差異,那差異是來自心理判斷、來自頭腦。

兩點之間的自由
看著所敲打的文字,米香靜靜的沉思著。

兩點得到圓滿保障,剩下的就是滿滿的體驗,這是禮物、這是祝福,是該享受它而不是苛責它。應該帶著喜悅感恩的心接受它,而非憤怒不滿的仇恨它。它是為了讓我體驗而顯化的。
為何以前我沒有這樣看待兩點之間的「自由」呢?如果餐與餐之間加以擴大後,會變成出生與死亡之間、一世與一世之間。那,我又可以怎樣重新看待我的工作、我的生活呢?我是否過度嚴肅地看待每一件事了?兩餐獲得保障,兩餐之間就應該是自由的,但我為何從沒有體驗過這樣的輕鬆自在呢?我總是焦慮、總是掛心、總是有無數可以抱怨的事情。以這樣的心態,工作是否可以具有不同的體驗品質呢?

人生的第二春
寫了一些心得後,米香再度盤坐著。心慢慢地靜下來,看著紛雜的思緒紛飛,但盡量保持在「覺知」之中。這是多年來自己獨處時的狀態。

這一年的職場驚魂,讓米香開始忍真思考人生下半場。但那又是甚麼意思?雖然很多人分享他的下半場心得,但那都無法讓他滿意。就在他即將進入昏沉狀態時,突然靈光一閃:

「人生第二春不代表一定要是不同的工作型態,真正的核心是,我的態度是否已經是全新的。只要是全新的態度,那麼就算重回職場,它也是我的「第二春」、第二人生、人生下半場。也就是,面對同樣的事情,卻有著不同的看待事情的角度與態度。」

米香再度起身到電腦前,趕緊記下剛剛的靈感。


阿郎撰寫



2022年11月10日

機器人

 

坐在朋友餐桌椅上,百般無聊地看著電視播著最新AI人工智慧的發展,一台掃地機器人啪啪啪的在米香眼前辛勤地工作著。


米香:你說,如果當機器人進步到很高程度,整個行為的流暢度已經與人類相差無幾時,有一個問題就浮現:機器人,你之內有誰?一旦關上電源,「你」又在哪裡?「你」到底是什麼?

朋友:額.....你還好嗎?

多出「執行」的是什麼?
米香:機器人完全依照「指令」進行。當運轉速度快到一個程度時,它的動作會流暢的跟人一樣。它的「情緒」、它的反應,都會完全依照「內在指令」的設定進行與展現。那,機器人與我有何差異?

朋友:你會不會想太多?我們是人又不是機器人!

米香:你如何確定?如果我們是被高度發展下機器人,難道這不可能嗎?只要你把現在機器人發展的時間往後撥200年,依照現在的脈絡,會是滿街跑的機器人,但你已經無法從外表行為去判斷他是否是機器人了。甚至他們的構造也不再是金屬,而是人造肉、人造皮、人造細胞與組織。順著科技的脈絡去推理,我是機器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朋友:好吧,機器戰警,您好。

米香:當不執行任何指令時,機器人會「無念」,但我會一堆雜念。這些雜念會自己去刺激生理的情緒反應,而這多出來的雜念,從哪裡來?它似乎是指令之外的東西,這些「多出來的」東西是什麼?難道是「我」?

如果我完全依照指令行動,沒有「多餘的」思維,那我的行動力與執行力肯定超高。但因為這些多餘的思維,我會猶豫、放棄,這延緩了身體的行動力。似乎在多數時候,這些「多出來的」都會如影隨形的出現。我不知道這些多出來的聲音是怎麼回事,我更不知道,發生在這些內在中,一直有一個「覺知」存在,那個「覺知存在」又是怎麼回事?這多出來的東西越多,「我的」連結就會越多,自我就越無法保持純粹,它會被撐得很大,像氣球一樣,離真我越來越遠。

朋友:( 靜靜的看著電視,沒有搭理...)

米香:如果這些多餘的思維是「專業知識」,那麼它便不會是多餘的,它甚至會變成是「我」的一部分,我會用它來與人溝通、攻擊他人或防禦他人的攻擊、會用它來要求他人。( 繼續的自言自語 )

如果機器人也有一個常駐程式 - 「我」,機器人會不會也認為自己「是」某號人物?但我們都知道,機器人裡頭,根本沒有「我」,它所謂「我的想法」,只是軟體運算搭配「我」這個常駐程式的綜合現象,裡頭並不存在「我」。

而控制機器人也只需要修改程式內容,它的「我」甚至會以為是它自己改變的。這個「我」本身沒有任何內容,所有內容都是由其他程式提供,只是因為「我」這隻程式是常駐軟體、是在前台,所以任何其他程式的內容的出現,看起來都會像是由「我」想出來的。
每一個機器人都有量身客制的一套程式,每一台機器人都不同。他們可以透過應對外在環境來自我學習,如同下棋軟體「深藍」一樣,已經厲害到可以打趴一流棋士。

有我?「有」真理?
朋友:機器人裡頭,沒有「我」在那。( 朋友突如其來的一句話好似刺中了米香 )

有我的「感受」,不代表就真的「有」一個我在其中。人想要一直處於各種「有」之中,想要被各種「有」填滿。而「填滿」不就代表一開始它就是「空」,否則哪能填滿?米香越說越激動。

「我」想要被各種人事物填滿,或者至少要處於某種事情當中,就是不能完全是無所事事的,不可以是「nobody」。因為他的本質已經是「空」,所以他會有往相反方向移動的特性。人類各種發明、各種行為、各種活動、各種頭銜、各種價值觀,都是「有」,好像是一種天性,渴望想要「有」,所以拼命的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有」。但,那個「不足」總是如影隨形,不論有多少「有」,那個不足馬上就出現。

米香像發了瘋似的,劈哩啪啦地說個不停。

朋友:所以你說,人生一路上都在追求各種「有」,成就感、存在感、自我價值感、職位頭銜等。這些都是自己的頭腦創造的,然後自己再去追求它!

兩人一陣沉默,默默無語,只有掃地機器人啪啪啪的繼續辛勤地工作著,機器人也沉默著。

此時,機器人會不會也在腦中自言自語:「你們兩人真是吃飽太閒,不會來幫忙掃地喔」!


阿郎撰寫



2022年11月3日

電影的餘震

 拖著一身疲憊,米香決意去看場電影以宣洩上班的無奈。「好久沒有吃爆米花跟可樂了」,米香決意放縱自己,感覺有點自暴自棄、但又心事重重。


一場地震的輕度搖撼
就在米香跟隨電影情節而情緒高低起伏時,突然的一個地震,震驚的場內的所有人。緊張不安的情緒蔓延、眾人的竊竊私語,打亂了原本沉浸在電影裡的情緒。一段時間的驚嚇後,米香慢慢的平復了下來。但奇怪的是,剛才對於電影情節的認同,出現了奇怪的視角。

電影的出離狀態
「奇怪,好像有一個很微細的感受阻隔了我與電影的連結。到底是什麼?」米香靜靜的等待著,她直覺感覺到這份感受好似會慢慢凝聚成文字般,她說不出為什麼。

「不論放映的是毀天滅地的戰爭、人倫悲劇的痛心還是忌惡如仇的憤愾,完全影響不到布幕。天地大火焚燒,布幕還是一如往昔的布幕,它超越放映內容。事實上,是布幕的存在,讓電影得以發生存在。就算沒有放映電影,布幕還是存在,靜靜的存在,完全不受電影內容的影響,完全超越電影內容的存在。哪怕電影內容放映的是宇宙創始之初,布幕也早已存在於放映之前。電影開始前它存在,電影結束後它依然存在。」米香腦袋漸漸有了一些比較清晰的領悟。

「布幕不批判電影內容、好壞善惡、迫害或受害、得意或悲傷,布幕完全不介入。電影內的神與撒但,都碰觸不到布幕。」

「電影內好多人、好多事情發生,但真相是,有誰在那裡?有誰在移動嗎?只有膠卷在移動,影片內的一整個世界,都是膠卷移動造成的結果,而膠卷正是我們的心智。發生的是什麼?消逝的又是什麼?沒有發生,也沒有逝去。」米香試著加入自己的感受。

米香拿起手機錄下一些心得:「覺知就像黃金,而黃金可以被創造成各種名稱及形狀的金飾,然而,不論外型如何變化,一切都只是黃金,這些形狀及名稱,沒有任何是真實的。我只看到覺知,知道一切的存在無非是出於覺知,如同電影螢幕上的世界其實不過是光罷了。」

電影持續放映,但米香的心思不知飄飛到哪裡去。

電影後的餘震
今晚,米香翻來覆去無法入眠,有一些問題不斷抓住她:
「我是誰?」、
「布幕跟我有什麼關係?」、
「如果我可以進到電影中,會怎麼樣?電影內容對於角色的感知來說是真實的,如果我對他們談論布幕的存在,我會不會被抓起來送進精神病院?」

「放映機又是什麼?如果沒有放映機,電影根本不存在,電影劇情也不會存在」

「超越呢?那又是什麼?布幕不是電影,布幕看著電影發生一切,它知曉它不是它們,所以布幕是超越電影的存在」...

「慘了,我明天還要上班,今晚註定要失眠了」米香心裡嘆了一口氣,但依然倔強的緊閉眼睛,決意不管這些念頭自顧自地跑個不停,她就這樣靜靜的躺著,直到失去意識為止。


阿郎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