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

掙脫群體意識

 

阿郎撰寫

我們渴望融入某些團體,並與他們做類似的事情,我會覺得舒服,就像是我的安全地帶、我的防空洞。這讓我覺得有伴、沒有被排擠、有被接納、有被支持。所以,我們很喜歡團體活動。


我們害怕孤獨,我們想要被東西、被人、被事情包圍、塞滿時間,我們渴望被注意。

我們把焦點,從自己身上移開了

我說,我是單獨的個體。但很多時候,卻又渴望團體的包圍。我們希望自己「屬於」某一群體,這會有一種「歸屬感」、一種「家」的意含。我可以被這群人所「接納」、所「支持」。如此一來,我便有同伴、有夥伴,不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存在。

但當我們有了獨立的思考,許多時候,我們將不會「融入」普世價值中。我們「離開」了群體意識,我們好似與他人「不同」了,好似與他人「分離」了。我們的一些想法、一些作法,不再被他人苟同,有一種「孤獨感」,漸漸的在自己心中滋長。

當孤獨成了你的常態

人的生活有許多矛盾的地方,渴望獨立自主,卻又渴望融入群體。希望超凡卓越,卻又害怕他人異樣眼光。我們內心不斷被撕裂,而撕裂的那個人,正是我們自己。



2020年11月19日

轉移注意力能夠改變你的整個人生

 阿郎撰寫


在人生旅程中,不需要整天問自己是否喜歡現在的生活,因為你總是會一直看到你不喜歡、缺少的那一部份。問自己,我能為自己的生活,添加哪些樂趣、添加哪種成就、增添何種價值。而非關注現在的生活帶給自己什麼。轉變關注的焦點,視野與心態也會隨之改變。

從關注生活帶給自己什麼,轉而變成關注自己能為生活帶來什麼。

改變看待事件的角度,有時候,真的會發現:「自己」是自己最大的限制所在。

有些老人為什麼變成老頑固?
不是因為年紀變老了,而是因為他們緊緊抱住過往已知的事情,不再「擴展」自己。

但這種情況也在我們年輕一輩身上看到。

我們喜愛旅遊,喜愛去世界各國看看,「增廣見聞」。
但,
國家去得再多,也不能擴展自己。多包容一種價值觀,才會擴展自己;
名牌包買的再多,也不能擴展自己。多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才會擴展自己;
照原狀多活一年,也不會擴展自己;多知道一種生活的態度,那才會增廣見聞。

所謂的「老人」,從來不是從年齡上來看。

一件事情中,有許多層面與面向,是我們不曾去思考過的。所以,我們對於生活,才會一直認為是在不斷的「重複」。但,許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從不改變自己看待事情的視角與立場。「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限制所在。


2020年11月13日

提升頻率?

 阿郎撰寫


聽說提升頻率,可以讓人活在平安喜樂中、可以讓人生順流、可以看見光、去到不同的地球實相.....

ㄜ,好吧!但提升頻率是靠嘴上或腦袋中不斷重複「提升頻率、提升頻率......」鬼撞牆式的複誦嗎?好像念經文,或者,有人規定自己一天要抄寫或背誦幾次的心經!!(驚訝阿!!)

好吧,前幾年「流行過」清理,口誦何歐波諾波諾的四句話或露珠什麼的。這種清理行為,是提升頻率的「實際行動」嗎?

在生活上、在工作中,隨時都有事情發生,有些會影響你,有些不會。一件事情的發生,有人覺得好事,但到你這卻成了壞事,為什麼?

事情的發生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壞,只是發生且存在!!

中性的事情,加上自己視角或立場,好或壞的屬性便覆蓋在中性屬性之上。依自己的立場而認為「壞事」時,你會感受到相對應的「情緒感受」,並立即在頭腦中,產生相對應的思維,如憤怒、抗拒、攻擊等。這些情緒感受 + 相對應的思維,便會強化自己立場認為是「壞事」的這個判斷。於是,這件中性的事情,在你的眼中,是一件壞事。

所以,現在你要清理,請問要清理什麼?請作答!
或許我應該天真的說:這世界是不存在的、這事情是不存在的。我在別人身上看到的,表示我也有。好吧,你在別人身上看到的可多著了。

你該清理「中性事情」嗎?
事情只是發生,不是嗎!你加諸自己看法於事件之上,才是讓事情變成「壞事」的根本原因。恭喜你:

看法是可以改變的。你怎麼看,你便會怎樣感受。你會「活出」你的看法。

改變「看法」,自然改變「作法」,而「感受」自然會改變。一旦這些改變了,身體自然會改變「頻率」來配合。

所以,不要擔心頻率。真的,頻率沒有你想像中那樣重要。去覺知你看待事情的方式,然後做出你更喜愛的看法,去選擇,有意識的去「選擇」。

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到,你是可以選擇怎樣看待事情的。而這些機會,會不斷在生活中、工作上出現,一些小事、一些瑣事,都可以讓你練習去「選擇」你偏好的那一種看法。

所以,不要擔心頻率,去關注生活。



2020年11月6日

玄奘2

 

阿郎撰寫

玄奘,你走過無數村莊,每當你離開一個村莊,那裡發生的事情,不再與你有關。你放下它,然後前進。

我看似一直待在同一間公司,但隨著每一次的下班,我其實也如同玄奘般,離開這一個公司(村莊)。

在空間上,我沒有離開,但在「時間」層次上,我每天都離開了。隔天,我其實是去到「不同」地方了。只是。那裡有著類似的情境。

玄奘體驗一個又一個的村莊,我在「時間」中而非「空間」中,走過一天又一天,如同一個又一個的村莊。放下前「村莊」的事,如同放下前「一天」的事。

玄奘以「空間」旅行,我以「時間」旅行。我在同一地方,旅行過它的不同「時間」。我是「縱向」旅行,玄奘是「橫向」旅行。他經歷不同「村莊」,我則經歷不同「時期」。他體驗空間上的一切,我則體驗時間(期)的一切。

空間與時間的遊歷,都是覺知上的擴展,兩者一致。

玄奘,你曾待在某村莊,但,你並不屬於哪一個村莊。你只是體驗它、面對它、穿越它,便放下了它。

我也不屬於哪一個時間,我體驗某一時間的事情,面對它、穿越它,便也放下了那些事情。

該落葉放手,便讓它自然飄零。該開花結果,便讓它自然展現。一切如此順應,無須努力。是草,就不會硬想要開花。不驕傲、不自憐,只是「是」。

玄奘寺

 阿郎撰寫


前幾天,去了日月潭的玄奘寺,有感而寫!

玄奘帶著自己渴望的目的進入人世,經歷人世間的貪嗔癡慢疑。看遍眾生的醉生夢死、名利浮華。你不遠離人群、亦不刻意避開紅塵。

你遠至印度取經,你的每一步,都在你的體悟中,刻出了智慧的光芒。你的每次經歷、每次感悟,都在心中蝕刻出字字句句的經典。

你帶著對經典的渴求,千辛萬苦向遠方尋求而去,在不知不覺中,隨著一次次對各種生命情境的經歷與體悟,在自己心中,灌溉並孕育了屬於自身的經典。這部經典非是由文字堆砌而成,而是由覺知的擴展與體驗而成。

取經的「空間」距離,遠不及你生命的「時間」長度,你不僅路過了空間,也行經了時間。你帶回寶貴的經典,獻給了人類,人人都以你取回經典而榮耀你,但其實,你還取回了「自己」。


經典中的智慧,已經一點一滴,透過你對生命的用心體會,而灌注了你。你成就了經典同時,你也成了經典本身 - 活生生的經典。



世人歌頌你的貢獻,收藏你的舍利,卻遺漏了你真正的教導 - 隱藏在你的「行動中」。我遙祭玄奘,敬你一顆經典的阿婆香菇茶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