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撰寫
群體意識是一種機械化意識,它嵌入我的意識之中。
例如:因有巨大天災,有人請你捐款,但你不是很想捐。這讓他們不是很高興,認為你這個人真的很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很自私。當然,你自己也這樣認為。
如果,你不想捐,那為何還得不得不捐呢?
助人有很多方法,為何只能是捐款這一種?
如果,你因不捐就真的覺得內疚,那你就陷入這「機械行為」,而沒有主動思考。
如果,他人因你不捐而不高興,那他人的行為也不是主動思考,它是機械行為。
這些雙方都會有的機械反應,其實是一種社會風俗、是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群體意識」。我們自小就活在其中,我們對它熟悉到成為一種「理所當然」、「本來就這樣」。
成為一位「觀察者」,你才有可能有「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讓他人決定把內疚給你。
我們害怕「自私」,但,我們真真切切都是「自私的」,我們不得不「自私」。因我們本來就有我們各自的選擇與決定,都是基於某個我們認同的目的而做的決定。而這目的,也只是我「自己」認為的,別人不見得也這樣認為。縱使別人剛好也這樣認為,那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所以,「自私」是真實的,但我們將自私定義為負面的,使得真實狀態變成是負面的。我們又怎麼敢做「當下真實」的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