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是什麼就愛什麼》(五)


意識到你的故事

    我常用故事這個詞,來談論我們讓自己信以為真的念頭或一系列的念頭。故事也許有關過去、現在或未來,也許有關事情原本應該怎樣、本來可以怎樣或為什麼是這樣。每天故事都會成百上千次地出現在我們的腦海:當有人一言不發站起來走出房間,當有人沒微笑或沒回電話,當一個陌生人在對你微笑;在打開一封重要的信之前,或感覺到胸口一陣不熟悉的感覺之後;當你老闆邀你去他的辦公室,或你的伴侶用某種語氣和你說話時。故事是指未經檢驗或調查就告訴我們那一切意味著什麼的理論。我們甚至都沒意識到它們僅僅是理論。

   一次,我走進我家附近一家餐館的女廁所,一位女士正好從唯一的單間裏出來,我們相互微笑了一下。當我關上門時,她開始一邊唱歌一邊洗手。唱得真好聽!我想。接著,在我聽到她離開的同時,我注意到馬桶座圈濕淋淋的。怎麼竟有這麼無禮的人?我想,她怎麼能撒的整個座圈都是?她是站在上面撒的嗎?然後,我想到她也許是個男人——一個在女廁所裏用假聲唱歌的易裝癖者。我想追出去讓她(他)知道他把廁所弄得多髒。清理馬桶座時,我盤算著所有我想對他說的話。然後,我按了一下沖馬桶的按鈕,水從馬桶裏沖上來淹了座圈,我不由站在那兒大笑。

   在這件事上,事件的自然發展,在我的故事變得更離譜之前,仁慈地暴露了它的不真實,但通常情況不是這樣。在我發現功課之前,我根本無法停止這類想法,小故事滋生成大故事,大故事釀成有關人生的重要理論:這簡直太糟了。世界是個多麼危險的地方。最後,我感到如此害怕和沮喪,我甚至無法離開臥室。

   當你不知不覺地依據未經調查的發什麼了什麼的理論來行事時,你在我所稱的中。常常,夢會變得令人困擾,有時它甚至成了噩夢。在這樣的時刻,也許你想用針對它們做功課的方式,來檢驗一下你的理論是否真實。功課總是讓你不舒服的故事變少。沒有你的故事你是誰?你的世界有多大一部分由未經檢驗的故事組成?沒做功課之前,你永遠也不會知道。

找出痛苦背後的念頭

   我從未體驗過一個有壓力的感覺,那不是由執著一個不真實的想法而引起的。每一個不舒服的感覺背後,都有一個對我們而言不真實的念頭:不該颳風。” “我先生應該贊同我。一個與現實對抗的念頭出現了,我們感到壓力,然後我們據那感覺行事,為自己製造了更多的壓力。但通常我們不是去理解壓力的源頭——念頭,而是在自身之外尋找途徑,企圖改變自己有壓力的感受。我們試圖改變他人,我們用性、食物、酒精、藥物或金錢來獲取短暫的安慰及掌控的幻覺。

   強烈的情緒很容易將人徹底卷走,所以記住這點對你也許會有所幫助;那就是,任何有壓力的情緒,都象只富有同情心的鬧鐘,在告訴我們:你陷在夢裏了。憂鬱、痛苦和恐懼都是禮物,它們在告訴我們:親愛的,看一下你此刻在想什麼。你正活在一個對你而言不真實的故事裏呢。陷在夢裏,我們向外尋找,企圖改變和影響那有壓力的感覺。通常我們是先意識到情緒、後意識到念頭,所以我說情緒是個鬧鐘,它讓你知道你有個也許你想做一做功課的念頭。調查一個不真實的念頭,將總會把你帶回真實的你。除了做你真正的自己、實踐幸福,相信你是任何別的什麼或活在任何故事裏都只會讓你痛苦。

   如果你把手伸進了火裏,你需要有人來告訴你把手移開嗎?你需要做決定嗎?當然不。當你的手被燒到,它自會移開;不需要你指揮,手自己會動。同樣,一旦你通過功課,明白是不真實的念頭引起了痛苦,你自會離開。念頭出現前,你不痛苦;有了那個念頭,你感到痛苦;認識到它不真實,又不再有痛苦。功課就是這樣起作用的。當我有那個想法時,我有什麼反應?手在火裏。沒有那個念頭時我會怎樣?不再被燒。考慮一個想法,感到手在火裏,我們自然移回到原先的位置,不需有人告知。下次那個念頭再出現時,心自動從火裏移開。功課邀請我們開始覺察內在的因果關係,一旦識別了內在的因果關係,我們所有的痛苦都開始自行化解。

調查
    我用調查這個詞作為功課的同義詞。詢問或調查,指的是在一個念頭或故事上應用四個提問和反轉(在下一章裏會有解釋)。內在調查是一種方法,它終止困惑,讓人即便在一片貌似的混亂裏,依然得以體驗內在的平安。最重要的是,內在調查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我們所需的一切答案一直都在我們的內在。

   調查不僅僅是種技巧,它從我們內心深處喚醒了生命本質的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練習一段時間後,調查會自行活在你的內在,念頭一出現,它就作為它們的平衡和夥伴出現。這種內在的合作關係,讓你可以自由地活著,作為一位親切、隨和、無懼、愉快的傾聽者,一名自己的學生,一位可以信任不會去怨恨、批評或記仇的朋友。最終,覺悟是一種被自動體驗的常態,寧靜與喜悅,自然地、不可避免亦不可逆轉地進入到你心靈的每個角落,進入到你所有的親密關係和體驗裏。這個過程如此微妙,也許你根本一點都沒意識到或覺察到,你可能只是知道你曾經痛苦,但現在不了。
  
你要麼認同你的念頭,要麼調查它,

再無其他選擇。



2013年8月29日

《是什麼就愛什麼》(四)

管好自己的事

   我發現世上只有三種事:我的、你的和老天的。(對我而言,老天這個詞意味著現實。現實就是老天,因為它統治一切。所有超越我的控制、你的控制、所有其他人的控制的事,我稱為老天的事。)

   我們大部分的壓力,都來自在心裏插手自身以外的事。當我想你需要找份工作,我要你開心,你應該準時,你需要更好地照顧自己時,我在管你的事。當我擔心地震、洪水、戰爭或我何時會死,我在管老天的事。如果我在心裏插手你的事或老天的事,就會產生分離感。一九八六年初,我注意到了這點。我發現,當我在心裏插手我媽的事時,比如,當我有類似我媽應該理解我這樣的念頭,我立刻會感到孤獨。我認識到,一生中每當我感到痛苦或孤獨時,我都在插手別人的事。

   如果你在過你的日子,我也在心裏過你的日子,誰在這兒過我的日子? 我倆都在那兒過你的日子呢。在心裏插手你的事,讓我無法把心放在自己的身上,我與自己是分離的,難怪我過得不好。

   認為我知道什麼對他人最好,是插手自身以外的事,即使是以愛的名義,那也是純粹的傲慢,後果是緊張、焦慮和恐懼。我知道什麼適合我嗎?那是我唯一的事。讓我先把那搞定,再來嘗試為你解決你的問題吧。

   如果對這三類事的理解,足以讓你待在自己的事裏,那將給你人生帶來你無法想像的自由。下次你感到有壓力或不舒服時,問問自己在心裏正插手誰的事,可能你會笑出聲來!那個問題能把你帶回你自己,你可能會認識到你從未真正把心放在自己身上,一生你都在心裏操心他人的事。

   練習呆在自己的事裏一段時間後,你可能會認識到你的事也不是你的,你的人生自行運行得很完美。

用理解迎接念頭

   念頭是無害的,除非我們相信它。不是我們的想法,而是我們對想法的執著造成我們的痛苦。執著一個想法,意味著未經調查就相信它是真的。信念是一個往往執著了多年的想法。

   大部分人認為他們就是自己想法中所描述的自己。一天,我注意到我沒在呼吸——我被呼吸了。然後我又驚異地注意到我沒在想——我實際上是被想了,且那想法並非專屬或針對誰。你早上起來對自己說,我想,今天我不想?太晚了,你已經想了!念頭只是出現,它們出自無又回到無,象晴空飄過的雲,只為經過不為留駐,在我們把它們當作真的一樣地執著之前,它們完全無害。

   從未有人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儘管也許有人會講他們能的故事。我不放下我的想法——我用理解迎接它們,然後,它們放下了


   念頭像微風,像樹上的葉子或墜落的雨滴,它們就那樣出現。通過調查,我們可以和它們做朋友。你會和雨滴爭辯嗎?雨滴不針對個人,念頭也不。 痛苦的概念一旦被理解,下次再出現,你可能覺得它有趣,曾經的噩夢現在僅僅有趣而已;再下一次,你也許發現它好笑;再下一次,也許你根本沒注意到它。這就是是什麼就愛什麼的力量。



2013年8月28日

壓抑與發洩的迴圈(1)


通常我們處理妨礙實現自己目標的情緒,和我們處理一般情緒的方式一致;那就是,大部分的時間我們不處理,我們讓我們的情緒來處理我們。它們擺佈我們,它們告訴我們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簡言之,大部分的時間,它們操縱局勢,它們甚至影響我們最客觀的決定。

因此,我們常常裝著沒情緒,我們把它們壓下去,試圖繼續追逐我們的願望,結果創造了令人筋疲力盡的拉鋸戰。

這類的壓抑,佔據了我們人生很大一部分。失望、挫折感、煩心事、延遲、小不爽,都會對我們產生負面影響。實際上,我們對壓抑自己的情緒如此在行,我們一直不知不覺地在壓抑著。

例如,心情不好時,我們常常是試圖逃避!我們會喝杯酒或喝到醉;我們會看電視,會強迫性地鍛煉;我們在憤怒中封閉自己,或最極端的情況,陷入嚴重的上癮。我們的一生,常常是逃避自己不舒服的情緒的一生。

在某些方面,壓抑就像試圖前行,可兩隻腳卻同時踩在加速器和刹車上。就像隨時都肩負著整個世界的重量,壓抑不僅阻止你獲得完全的領悟,它也給你帶來巨大的心理及健康問題。

大部分人都是壓抑、壓抑、壓抑,壓抑到再也無法忍受,然後發洩。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最微不足道的事也會讓我們暴跳如雷;工作上的不愉快,可能導致對伴侶或小孩的發火;一點挫折就讓人淚水滿眶;我們會說或做事後後悔的話或事。即便那些十分善於壓抑的靈修人,在已經造成傷害之前,也認識不到自己在這樣做。

從很多方面來說,我們就像不斷在加壓的走動著的壓力鍋,就等著爆炸。當然,發洩的確可以放掉一些蒸汽。但那僅僅是暫時的,它並沒把火滅了。有時,發洩讓人感覺好受點、更有利於健康點,但那個你發洩的對象呢?還有你不得不面對的影響——他們的反應的後果?他們的感受?以及你對自己剛才所做之事的感受?即便在某個有益於健康的情況下所做的發洩,儘管它有可能十分有益,但並沒有效地化解造成我們痛苦的內因,因此事後我們會再次試圖壓抑,我們仍然困在迴圈裏。


這真是一團糟。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誇大,但我們生活在一個建立在完全否認這個問題之上的社會,所以有時需要誇大來引起我們的注意。現在我可能已經引起了你的注意,讓我們來看看除了壓抑與發洩的迴圈之外的另一選擇吧。



2013年8月27日

生命的矛盾

奧修OSHO 靜心觀照 by 奧修OSHO 靜心觀照白雲之道通向開悟成道之路


看看生命;到處都是矛盾。但是矛盾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你的邏輯頭腦受不了。如果你能獲得一種神秘的頓悟,它就會變得優美。其實,美是不能離它而存在的。如果你不能恨你所愛的人,那麼你的愛就沒有張力。它將是一件死氣沈沈的事。沒有截然相反的兩極存在,每一件事都會變得乏味。怎麼回事呢?如果你愛一個人,早上你還在愛,可是到了下午它就變成了恨,為什麼?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生活是這樣的?……因為當你恨的時候,你們分開了,又回復到了最初的距離。在陷入愛之前,你們是兩個分離的個體,當你們陷入了愛,你們成了一體,你們成了一個共同體。

你必須理解「共同體」這個詞。它是相當優美的,它意味著共同的整體。你們變成了一個共同體,你們達成了一個共同的整體。在一段時間內,共同體是優美的,但是隨後,它看起來就像是奴隸制度。達成共同的整體在一段時間裏是很美的,它會把你引導到一個高度,一個山頂——但你不可能永遠生活在山頂上,否則誰會生活在山谷裏呢?山頂的美好只是因為山谷的存在,如果你不能重新回到山谷,山頂就會失去它所有的頂峰性,與山谷相對的那才是山峰。如果你在那兒建了一間屋子,你會忘記這是山頂——愛的全部的美好將會被失落。

早上你在愛,到下午你充滿了恨。你已經回到了山谷,你已經回到了在你陷入愛之前的最初的位置——現在你們又是個體了。成為個體也很優美,因為它是自由。呆在山谷裏也同樣優美,因為這是一種休息。呆在黑暗的山谷裏是和緩的,它幫助你恢復平衡,然後你又準備好再次登上山頂。晚上的時候,你又進入愛。這個過程就是分離然後合一的過程,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當你在充滿恨的時刻之後,又一次陷入愛,它就是一次新的蜜月。

如果沒有變化,生命將是凝固的。如果你不能走向對立面的話,一切會變得乏味而令人厭倦。這就是為什麼太有教養的人會變成無聊——因為他們總是微笑著,他們從不發火。侮辱他們,他們微笑;讚揚他們,他們微笑;詛咒他們,他們也微笑。他們讓你無法忍受。他們的微笑是危險的,他們的笑不可能非常深入,它只是停留在嘴唇上,它是一張面子。他們不在笑,他們只是在遵循一種準則,他們的笑是醜陋的。

那些一直在愛、從沒有恨、也從不生氣的人,你會發現他們是膚淺的——因為如果你不走向對立面,你能從哪兒獲得深度?深度來自于流動到對立面。愛就是恨。事實上,我們不能使用愛和恨這兩個詞,我們應該只用一個詞:愛恨。愛的關係就是愛恨的關係——這是很美的!

恨沒有什麼不對,因為是通過恨你才獲得了愛。

生氣也沒有什麼不對,因為是通過憤怒你才達到的寧靜。

你注意到嗎?每天早上飛機轟然作響地掠過這裏,當飛機飛過以後,一片深探的寂靜隨之而來。飛機飛來前沒有這麼安靜,沒有。當飛機飛走了,就更安靜了。一個漆黑的夜晚,你正走在街上,突然一輛車開過來了。它全速地從你身邊開過,燈光耀眼——當車子開過以後,夜色比原來更加黑了。

通過對立面,通過對立面的張力,一切都活了——並且變得更加深入。離開,這樣你才能靠近;走到相反的一面,這樣你才能再一次地更加接近。

愛的關係就是一次又一次墜入蜜月的關係。如果蜜月結束了,事情安定下來了,它就已經死了——任何安定下來的事都是死的。生命通過不安定的運動延續著。任何安全的事都已經在墳墓裏了。你的銀行存款是你的墓地,你在那兒已經死了;如果你完全安全,你就不再是活的。因為要活著,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對立面之間運動。



2013年8月26日

發洩你的憤怒~奧修

奧修OSHO 靜心觀照 by 奧修OSHO 靜心觀照白雲之道通向開悟成道之路


如果你覺得生氣,而你瞭解到它將會對你和對別人有所傷害,那麼你就微笑,表現出一個虛假的臉,然後進入你的房間,關起門來,打你的枕頭,將那個人的名字寫在枕頭上,做任何你想要對他做的事。

不要壓抑它,因為壓抑是非常危險的。憤怒是毒素,身體準備要抗爭,血液裏充滿毒素,你必須將它付諸行動,如果你不發洩,那麼你將會為它受苦,它或許會變成身體的疾病,它或許會損壞你的身體,它或許會毒化你的人際關係,因為那個憤怒已經存在,而你又不敢生氣。你老闆侮辱你,你不能夠還嘴,所以當你回家,你就找藉口對你太太生氣,你認為她做錯了什麼事,但那只是一種合理化的解釋,其實你只是想要找一個比你弱的人,找一個你可以成為他主人的人。你會將你的憤怒發洩在太太身上,而她將會等小孩放學回家。壓抑的憤怒會找較弱的人來發洩,她會等小孩回家,然後挑他的毛病,你總是能夠挑一些毛病,那是不成問題的。她可以說:你的衣服為什麼那麼髒?它們一直都很髒,每天從學校回來,他的衣服都很髒,他是一個小孩,不是一個老年人,他不會照顧衣服,他會玩泥土,那比那些衣服更有價值,然而母親會打小孩,而小孩將會怎麼做呢?他將會去打他的狗,或是將他的書丟在街上,或是做一些他所能夠做的事,憤怒就以這樣的方式一直傳動下去,它會創造出永無止境的微波,一個簡單的現象就變成多層面的,這是不必要的。

所以我要告訴你,不需要對那個使你生氣的人生氣,沒有這個必要,但也不需要壓抑它,將它表現在空中。在你家裏找一個房間,你靜心的房間,當你的憤怒來臨時,不管它會發生什麼,你就進入那個房間去做它,你將能夠非常享受地做它,這是你想像不到的,這整個練習非常美。剛開始的時候,它將會看起來很荒謬,但是不久你就能夠進入它,你就能夠享受它。枕頭不會回答,枕頭也不會產生任何連鎖反應,相反地,枕頭將會感到非常高興你跟它發生連結關係。永遠不要壓抑,但是也永遠不要創造出連鎖反應,這就是規則。記住:不要壓抑,也不要創造出任何連鎖反應。

一旦你學會了那個藝術,你就能夠免於所有這些來到你身上的瘋狂,而不必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產生任何打擾。每天都需要發洩。生命是很複雜的,有很多進入頭腦的東西必須被丟出來,那就是為什麼我非常強調要做動態的靜心。你不知道你在這裏做什麼,當你進入它,你是在做各種事情,有人將憤怒丟出、有人將嫉妒丟出、有人將恨丟出、有人將悲傷丟出、有人尖叫,整個人生的痛苦都可以在動態的靜心當中被丟出。使它成為每天的要點,就好 像你每天在洗澡,你每天也將你的頭腦清理一下,這是頭腦的洗澡。將每一樣東西都丟出,但是不要丟在任何人身上,因為那是一種暴力,將它丟入空中,天空是夠大的,你不必擔心枕頭會怎麼樣,你不必擔心天空會怎麼樣,不會有什麼事發生,所有你丟進它裏面的都會被吸收,而永遠不會再回到你身上,也不會創造出連鎖反應,那個行為就這樣終止,你不會透過它而創造出一個業,你要以這樣的方式來做,使得不會透過那些事情而創造出未來。任何發生在你身上的,你都必須讓它舒解,你都必須讓它發洩,但是不要將它發洩在別人身上。如果你能夠記住這一點,不久你將會瞭解,當它能夠被發洩在枕頭上,而你都將它發洩在別人身上,那是非常愚蠢的。當你發洩在枕頭上,你也能夠感覺到同樣的放鬆,甚至更放鬆,因為每當你發洩在別人身上,結果你都會感到懊悔,你會覺得心情很不好,你會覺得你沒有把事情做好,然後你就會覺得如果你沒有這樣做一定會更好,但是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你無法挽回已經發生的事,任何你所做的事,它已經存在,你無法洗刷,已經不可能洗刷,因為你無法再退回到過去,它將會一直停留在那裏。

那就是印度教所稱的業的理論,任何你所做的都將會保持,而且會對你的未來有所影響。發洩是需要的,每天都需要,除非你已經成道而不會累積過去。就目前而言,你會累積灰塵,每天都要清洗。每天晚上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將過去這一整天所發生的全部發洩掉。任何別人對你做的,以及你對別人的,或是你想要對別人做的,感情、憤怒、恨,有很多東西,每天睡覺之前,將它們全部丟棄。在西方,睡眠已經變成一個難題,在東方,它也正在變成一個難題,而那個難題只是:你不知道如何將當天發生的事情拋開。它一直跟著你,它一直在你的頭腦裏繼續著,而你無法停止它,除非你將它丟掉,否則你無法停止它,任何受失眠之苦的人都應該在晚上嘗試做動態的靜心。就在上床之前,洗一個內在的澡,將每一樣東西都丟出去,然後再上床睡覺,你將會再度覺得好 像一個小孩——很天真、沒有負擔。這樣做的話,你的睡眠將會變得完全不同,你睡眠的品質將會改變。不要壓抑,要表達,但是不要表達在別人身上。



2013年8月22日

拒絶覺醒--因為害怕孤獨

耶穌的禪意 --- 覺醒的對話

問:我不願接受更高的覺知,是因為我不願相信自己的真我嗎?

答:我能告訴你,你拒絶覺醒,是因為你擔心,一旦你選擇覺醒,你將會與你周圍的人,周圍那些對瞭解自己靈性定位沒有興趣的親朋好友們,失去共同點。

如果你決定放下我執,允許自己重新記起真我,你擔心與他們會形同陌路。

問:這是真的嗎?這些擔心會成真嗎?

答:不,恰恰相反。你對實相的理解,決定了你如何去看,去理解每一個人。

隨著你不斷的擴展你覺醒的狀態,你將只會更瞭解每個人的真實面目。

打個比方,你是否還記得,當你還是小孩子時,曾仰望你的父母,認為他們就是神,因為他們無所不知。然後,當你慢慢的長大,瞭解世界多一些,你又覺得自己的父母什麼都不懂,而你才是知道一切。然而,突然有那麼一天,你恍然大悟,驚奇的對自己說,“天啊,我的父母怎麼會這麼聰明,這麼有智慧?”。這個轉變,是因為你突然跨入了與父母同等的意識程度,你瞭解了他們早就擁有的智慧。

這是一個比喻。你對每一個人看法的轉變,會與這個過程很相似,當然不會一模一樣。

你看,這一刻,每個人都是覺醒的,我們每個人仍如上帝創造時一樣的永恆、完美。如果我們沒有看到這一點,我們就是如<<奇蹟課程>>中提到的,在用幻相的濾鏡看世界,你看到的不過是“真實”的幻覺、真相的陰影。當你拓寬你的頭腦、接受更高的真理時,你會看到你周圍的人、事、物,一直在反射著實相的光芒。

你目前體驗到的,不過是你自編劇本裡的情節。在任何一刻,你認知的侷限程度,直接決定了你所編寫的人生劇本。因為你的認知決定了你的體驗,所以,如果你能看到週遭的世界是真實而覺醒的,那麼你也會體驗到真實的世界。

如果你個人世界的侷限和你的信念毫無關係,那總是有可能,讓某人某事,使你成為一個無助的受害者,或者讓某個人擋你的路,拖你的後腿。這一點對你來說,是很難明白,因為你環顧四周,會爭辯說,“可世界就是這樣運作的!”。

要改變這一認識,你必須獲得完全的明了,那時你再看週遭世界,你會說,“啊,這個世界看似如此運作,是因為我是這樣看它的,當我改變看它的眼光,世界好像也改變了。”。

但是你看,世界並未改變---沒有世界需要去改變,需要改變的是我們侷限的認識,這樣周圍的事物也隨之改變。

如果你錯誤的相信,世界變,所以你也得變,那麼你是把前因與後果顛倒過來了。這個世界是果,前因是你頭腦中如何去想、如何去看。當你去改變因,果就只會反射因。

問:這麼說,如果我不先去預想,當我選擇覺醒後,我會與週遭的人發生矛盾,那這種事情根本就不會發生,是嗎?


答:完全正確,你只會體驗到你已預先選擇的經歷,你只會演出你頭腦中已經編好的劇本。



2013年8月20日

沒有故事的活著

圓覺道場 by 一念行者

沒有故事的活著,
是最美好的活著;
幸福的感覺不用你操心,
它自然而然地生起。

沒有故事的看一棵樹,
那是最美的樹;
沒有故事的看一座山,
那是最美的山。

沒有故事的看一隻鳥,
那是多麼神奇之物;
沒有故事的看一隻貓,
你不知道它是什麼。

沒有故事的看一個人,
你對他充滿親切美好之情,無論他是誰;
沒有故事的看一個人,
即使他充滿痛苦,你覺得那完全沒問題。

沒有故事的活著,
所有的苦難結束了;
現實世界成了最美的天堂,
此刻你正身置其中。

沒有故事的活著,
是方法也是結果。
作為方法,它使你出離世間故事的繞纏;
作為結果,它使你立刻處在佛國。

沒有故事的活著,
故事在進行,
你在所有的故事之外,
你體會到不可言說的生存之美。

無論在哪里,
沒有故事的活著你無所畏懼;
無論你是誰,
沒有故事的活著你充滿安詳。

沒有你所有的故事,
你是出世間的佛;
一邊連著世間,
一邊連著非世間。

沒有故事的活著,
是真正醒來者的生活。
所有的清醒者,

都沒有故事的活著。



2013年8月19日

失去平衡的靈性追求

心靈園丁著

追求心靈上的平靜與追求物質上的豐盛,兩者的差異點是什麼?否定物質世界與無視心靈世界有何不同?

在身心靈追求者的身上,我看到一種狂熱。在物質追求者身上,我依然見到一種狂熱。如果兩者間要我說出有何不同的話,那我想應該會是『追尋目標』不同。

若要我說出兩者有何相同點的話,我想應該會是『對目標的狂熱』。

  • 失去真實的心靈平安
在汲汲營營追尋名利者身上,我見到對於名利的追逐,使追求者陷入一種盲目的永無止盡追求中。在追尋天堂涅槃的尋道者身上,我見到對於合一、永恆平靜的追求,使尋道者陷入一種盲目的永無止盡的頭腦幻覺中。

尋求心靈平安的尋道者,懷者不平靜的心情進入尋道行列,腦中充滿對永恆平靜、無盡喜悅、諸佛顯現、唱頌環繞、上主天使引導的熱烈嚮往。努力冥想只為平安、時時禪坐只為合一。在這些短暫的平安中,卻更加彰顯生活的痛苦與混亂,我並未見到活生生的佛,卻看見一堆『裝模作樣』的佛像。

  • 死氣沈沈的心靈平安
在那些整天將心靈平靜掛在嘴巴的求道者身上,我始終聞到一種死氣沈沈的腐爛味道。在那些整天將經典、上主、佛、耶穌掛在嘴邊的求道者身上,我始終看到一種行屍走肉般的夢遊型態。我見到的,不是活生生的存在,卻只見到一堆死屍、一堆夢遊者,整天活在頭腦所編織的『美麗天堂』幻相中。死人般的平安、嗑藥般的極樂、吃迷幻藥般的天堂景象。


如果追求物質享樂是癡迷,那麼追求永恆心靈平安便是愚癡。物質享樂何錯之有,如果需要用『否定』物質,來成就『靈性的偉大』,那麼,那將是一場災難的尋道旅程。所尋獲的,將是一個失去平衡的人生。



2013年8月16日

當下圓滿

圓覺道場 by 一念行者  

你能坐在這裏,
什麼都不做,
就能感到一切圓滿嗎?

如果你做不到,
那說明,
你的修行還沒完成。

一直坐在這裏,
無所事事,
是什麼讓你感到不安?

認出它,
認清它,
這就是你當下的修行目標。

修行是具體的,
當你感到不安,
總有一個具體的心念等你去處理。

不管在什麼地方,
是什麼身份,
當你感到不安,你的任務來了。

你的任務是,
不管上刀山,還是下火海,
都能心平氣和,無所畏懼。

如果要是一輩子
無所事事、碌碌無為,
你怕什麼?

如果要是一生,
平平庸庸,毫無建樹,
你擔心什麼?

如果明天你將淪落街頭,一無所有,
如果今天你將死去,千真萬確,
你有什麼可怕的嗎?你擔心什麼?

那些擔心、害怕,
曾經是菩提樹下魔羅射向佛陀的箭,
現如今又射向你!

小心別被箭射中,
化解它如同佛陀化解那魔羅的次次進攻。
不管外在怎樣,安詳寧靜。

不管你有什麼、是什麼,
就在當下,
你能否擁有絕對的、百分之百的自由?

我不關心你是誰,
你有什麼,
我只關心你是否就在當下感到圓滿安寧。

別期待你有了這、有了那,
要是這、要是那……然後才能安寧,
你能跳過這一切當下就安寧嗎?




2013年8月14日

石頭的故事

在萬物之中,我對石頭情有獨鐘。我喜歡它的安靜、沉靜和乾淨,尤其那些水邊、河灘、山裏的石頭。我喜歡石頭,不是因為它奇形怪狀,是什麼、像什麼或含有什麼,我只是喜歡它顯現給我的品質。當然,那是我的心借著一種叫石頭的存在反射給我的美好感受,我喜歡的是這。

石頭在那兒,它可以在任何地方,它安靜,它沉靜,除了以它自己的真實存在,它不需要語言。它以作為語言,以你對它的作為它的說,我喜歡它的這種生命存在和表達方式。對我而言,全世界滿是石頭,大石頭,小石頭,金石頭,鐵石頭,銅石頭等。凡具備石頭特性的,均可以稱為石頭。

2013年8月13日

自言自語:論『念頭』

心靈園丁著
  • 身體的感覺,透過頭腦的解讀,而形成一種『意義』。而這樣的解讀若是危險的,則身體會自動產生防禦機制,會緊繃、腎上線素激增、肌肉充滿力量、瞳孔放大充血等防禦啟動。這一切雖來自感受,但,卻是經由『頭腦』的解讀。
  • 譬如『恐懼』。很多時候,並沒有什麼東西真正讓我們恐懼,而是頭腦因為某種外在因素,產生一種『恐懼念頭』,於是身體不自覺的就處於一種『恐懼狀態』。有時我們真的不知道我們在害怕些什麼、或者所害怕的東西其實一點也不可怕,但,頭腦卻『已經』將它解讀成恐懼,因此,你會不停的處在恐懼狀態下,而不明所以。
  • 更有甚者,頭腦會不時的『想像』出各種不同令你感到害怕的『情境與故事情節』。你依然會因此而進入『恐懼狀態』中。
  • 於是乎,身體的反應有時是被頭腦誤導,而我們又被身體反應誤導,並且再加以錯誤解讀。
  • 所以,人就像一部機器,而我們的『思想念頭』就像電腦指令,我們依循這些指令(思想念頭)去行動、去體驗。然後再由頭腦來解讀我們所經歷的經驗,並加以判斷其重要性。
  • 但我們卻沒有想過另一種可能性,這些判斷解讀的『真實性』。如果這些解讀都是虛妄的,那麼就算頭腦認為很有意義的體驗,其實也是一文不值。充其量,就只是『另一個』體驗罷了。
  • 當我看著另一個人,其所說、所做、所反應的行為,其實,只是『無形念頭』的『有形展現』。主體是『那念頭』,而非『那個人』。人只是展現那『無形念頭』的工具。當然,這裡所說的『無形念頭』,包含慾望在內。
  • 這就變成,人的行為,其實只是『念頭的展現』。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念頭』。只不過我們並不這樣認為,我們認為我們面對的是『某個人』,而非『某種念頭』。
  • 而當我們對此起了反應,事實上,是我們的『念頭』對『那個念頭』起了反應,所以我們的念頭就下達『身體反應』的指令,而我們就如實的『表演詮釋』出來。
  • 在這其中,並沒有所謂『我』的存在。若真勉強定義的話,『我』就只是『念頭』+『身體演出』的一個綜合體。它充其量只是一個『象徵』、一個『代表名稱』。你從中是找不到有一個所謂的『我』存在著。
  • 如果『我』是如此,那麼『你』、『他』也都是如此。整個所謂的人類社會,就會變成『念頭』與『念頭』的反應,而每一個『軀殼』都是一種表達與接收的工具。而每一個自稱的『我』,都只是一個不知所以然的『念頭認同』所產生的『虛幻存在』。
  • 於是,這就變成『念頭』去認同『某個念頭』,然後變成『我認為.....』。
  • 當你感受到『美妙的感受』,你可能會將他詮釋成是『與高靈合一』的絕妙境界,但,『絕妙感受』只是另一個『想法、念頭』,他與『他真是王八蛋』一樣,都是屬於『念頭』。可惜的是,前者顯然比後者更讓我們覺得高尚且有靈性,而這,便是用『念頭』去認同某一個『念頭』,事實上,虛妄的很。
  • 這裡,出現了一個弔詭的地方,當我說『念頭』認同『某個念頭』,那,『誰』『看見了』念頭?
  • 事實上,念頭是一種『無形的波長』,既是無形,如何『看見』念頭?又是『誰』看見它?如果如剛剛所論述,『我』是『念頭+身體演出』的綜合體,我是一個『虛幻存在』,那麼,所有宗教、哲學與科學,若無法解開『這根本問題』的話,顯然,都只是在敷衍並真的讓大眾沈睡。且,顯然,它是最根本的議題。因為如果『我』是虛妄的,那麼當你說『我認為、我喜歡、我想要』時,其實都是在虛妄的基礎上,不斷增建更多的『念頭』。『在虛妄上增建更多的虛妄(念頭)』,這便是你的處境、也是多數靈修教派不會讓人更加清醒,反而讓人更陷入追求美麗新世界的『念頭』中。
  • 不管新世界如何讓你『感受』到平安、喜樂、合一,事實上,這都是你『頭腦的詮釋』。而前面說過,頭腦的詮釋,充其量,也只是另一個『念頭』。你因『這個念頭(慾望)』,驅使你不斷去追求、修行、冥想。
  • 『因念頭而驅使你去做某事』。這句型就如同前方我所指出的,人就像是一個機器人,而念頭(慾望)就像是電腦指令,指令一輸入,身體就會自動的『詮釋演出』這個指令。
  • 所以,當我說『追求』時,事實上,你只是在『演出』這指令,而當你說『我感受到合一』時,事實上,你只是將那種『身體感受』詮釋成『合一』,然後就『認為』它就是合一。
  • 『慾望(念頭)』下命令,『身體』去執行,然後『頭腦』來『解釋』身體的感受,然後『頭腦』再來認同『這個解釋』。
  • 你是否發現,從頭到尾,都是『一堆念頭』在轉來轉去。你真的以為你去到了『天堂』?你以為感受到合一的『感覺』會比踩到狗屎的『感覺』還偉大、還高尚、還靈性、還值的追求?
  • 你真的以為你修行10年後,會比一隻貓還『合一』?植物界與動物界經常在合一的狀態,只是他們不知道那叫合一,且那境界居然是你們這些人類花了好幾百輩子一直在追尋的。
  • 你說你在天堂裡,我說,你哪裡都沒有去。你除了住進頭腦的『念頭』裡之外,你真的以為你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