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有一個磅秤

 阿郎撰寫


有一個無與倫比的磅秤,它可以秤天下間所有「有形」與「無形」的重量。不論多大、不論多微小,它都可以秤。

但它有一個困腦 - 「它無法稱量它自己」。世間每一事物都可以被它稱量,唯獨它自己。




它想盡各種方法、拜訪各個大師、學盡各種法門、甚至跑去深山修行,就是為了去秤量出它自己。但,它怎麼努力去獲得它本來就是、本來就有的東西呢?它早就永恆具有的東西,還需要獲得嗎?

這是一個誤解,如果它看透了這個誤解,一切都會變得輕鬆。




2020年12月17日

我們不在同一個時空

 阿郎撰寫


工作上,經常會有一些麻煩。這些麻煩事,也都牽扯許多人。

這件事在我眼前上演,但似乎與我無關,沒有影響到我。而且我覺知到,在那一刻,事件中的每一個人,有著各自獨特又個人化的體驗。而我似乎意識到,每個人的時間線,並非朝向同一個方向。我發現在那特定的時空,每個人的時間線是縱橫交錯的「同時在發生」著。

我們真的在同一時空嗎?我看到事件發生,但我卻覺得與我無關,好似那是另一個時空發生的事情。好似隔著透明帷幕,親眼就近看著另一維度世界所發生事情那般。

「同步性」並不一定會是朝向同一個方向前進的。

我可以「同步」看到每個人的反應,每個人都朝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在進展,在體驗著各自的生命情境。「抬頭看看世界,不要悶著頭苦做」,常聽到這句話,但這句話的另一層含意是,看看在你眼前所發生的同步性,每個人是完全不同的生命方向,卻在此刻,你可以像神那樣的,博覽每個人生命情境的展開。

有事情發生,但不是發生在你的玻璃通道內,所以,你沒有影響。但你可以看到它發生,就在你眼前發生,但那是在別人的玻璃通道內發生。



如同去海生館看魚,我們與魚是各自處在不同的玻璃管道內。那管道發生的事,我們雖然看得到,甚至也可以有一些感受,但,那不在我們的通道中。如同大魚殘忍的撕裂小魚,就在你眼前,你們好似同處同一時空,但真相是,你們不在同一時空。

我與他人正是如此,那帷幕更薄、更透明、更無形,好似能量組成的通道,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真相是,它真實存在著。

同步性,在自己身上,可以是現在與未來的同步。在更大層面上,則是同一時間,我可以同時看到多條生命線,在我眼前,同時運作開展。



2020年12月10日

無念?什麼鬼?

 阿郎撰寫


經常遇到一些修行者,將「無念」視為一種很崇高的成果。但,無念?

念頭,只是一個念頭。念頭沒有好、沒有壞、也沒有中立,因為這些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夠變得有覺知,覺察到所有念頭的存在?

所以,「無念」是什麼?你會想要拋棄「好」念頭嗎?嗯嗯,我想,大家只是想要拋棄「壞」念頭而已。那麼,重點是拋棄念頭嗎?

顯然,答案是:「不」。對自己的念頭保持覺知。觀察自己的念頭,並在觀察中改變念頭,那麼,你周圍的事情就會改變。但你沒有改變世界、沒有改變事情發生,你只是改變你自己。

所以,你現在的「念頭」是追求「無念」嗎?ㄜ............好吧。



2020年12月4日

「固執」該被譴責?

 

阿郎撰寫

我改變看法,從一種看法,轉變到另外一種看法。而看法的轉變,將令我感覺並經歷到一個看似新的世界。但其實:

我沒有改變世界、沒有改變任何人,甚至也沒有改變自己

一個固執的人,其實是做出「選擇」的人,從眾多可能性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做出「我是誰」的同一個聲明。

他沒有做錯什麼!這種選擇也沒有什麼「不好」。所以,何必譴責「固執」?你又為何要這麼「固執」的,想要去改變一個固執的人呢?

固執,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堅持

不是嗎?

所以,我要某些人前進,我才能前進嗎?為何要盯著某些你看不過去的行為不放?沒有人擋住自己的去路,但若你死抓著某人的缺點,而繼續留在原地,那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人可以成為自己不前進的理由,因為,這是自己要去做的「選擇」。



2020年11月24日

掙脫群體意識

 

阿郎撰寫

我們渴望融入某些團體,並與他們做類似的事情,我會覺得舒服,就像是我的安全地帶、我的防空洞。這讓我覺得有伴、沒有被排擠、有被接納、有被支持。所以,我們很喜歡團體活動。


我們害怕孤獨,我們想要被東西、被人、被事情包圍、塞滿時間,我們渴望被注意。

我們把焦點,從自己身上移開了

我說,我是單獨的個體。但很多時候,卻又渴望團體的包圍。我們希望自己「屬於」某一群體,這會有一種「歸屬感」、一種「家」的意含。我可以被這群人所「接納」、所「支持」。如此一來,我便有同伴、有夥伴,不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存在。

但當我們有了獨立的思考,許多時候,我們將不會「融入」普世價值中。我們「離開」了群體意識,我們好似與他人「不同」了,好似與他人「分離」了。我們的一些想法、一些作法,不再被他人苟同,有一種「孤獨感」,漸漸的在自己心中滋長。

當孤獨成了你的常態

人的生活有許多矛盾的地方,渴望獨立自主,卻又渴望融入群體。希望超凡卓越,卻又害怕他人異樣眼光。我們內心不斷被撕裂,而撕裂的那個人,正是我們自己。



2020年11月19日

轉移注意力能夠改變你的整個人生

 阿郎撰寫


在人生旅程中,不需要整天問自己是否喜歡現在的生活,因為你總是會一直看到你不喜歡、缺少的那一部份。問自己,我能為自己的生活,添加哪些樂趣、添加哪種成就、增添何種價值。而非關注現在的生活帶給自己什麼。轉變關注的焦點,視野與心態也會隨之改變。

從關注生活帶給自己什麼,轉而變成關注自己能為生活帶來什麼。

改變看待事件的角度,有時候,真的會發現:「自己」是自己最大的限制所在。

有些老人為什麼變成老頑固?
不是因為年紀變老了,而是因為他們緊緊抱住過往已知的事情,不再「擴展」自己。

但這種情況也在我們年輕一輩身上看到。

我們喜愛旅遊,喜愛去世界各國看看,「增廣見聞」。
但,
國家去得再多,也不能擴展自己。多包容一種價值觀,才會擴展自己;
名牌包買的再多,也不能擴展自己。多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才會擴展自己;
照原狀多活一年,也不會擴展自己;多知道一種生活的態度,那才會增廣見聞。

所謂的「老人」,從來不是從年齡上來看。

一件事情中,有許多層面與面向,是我們不曾去思考過的。所以,我們對於生活,才會一直認為是在不斷的「重複」。但,許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從不改變自己看待事情的視角與立場。「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限制所在。


2020年11月13日

提升頻率?

 阿郎撰寫


聽說提升頻率,可以讓人活在平安喜樂中、可以讓人生順流、可以看見光、去到不同的地球實相.....

ㄜ,好吧!但提升頻率是靠嘴上或腦袋中不斷重複「提升頻率、提升頻率......」鬼撞牆式的複誦嗎?好像念經文,或者,有人規定自己一天要抄寫或背誦幾次的心經!!(驚訝阿!!)

好吧,前幾年「流行過」清理,口誦何歐波諾波諾的四句話或露珠什麼的。這種清理行為,是提升頻率的「實際行動」嗎?

在生活上、在工作中,隨時都有事情發生,有些會影響你,有些不會。一件事情的發生,有人覺得好事,但到你這卻成了壞事,為什麼?

事情的發生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壞,只是發生且存在!!

中性的事情,加上自己視角或立場,好或壞的屬性便覆蓋在中性屬性之上。依自己的立場而認為「壞事」時,你會感受到相對應的「情緒感受」,並立即在頭腦中,產生相對應的思維,如憤怒、抗拒、攻擊等。這些情緒感受 + 相對應的思維,便會強化自己立場認為是「壞事」的這個判斷。於是,這件中性的事情,在你的眼中,是一件壞事。

所以,現在你要清理,請問要清理什麼?請作答!
或許我應該天真的說:這世界是不存在的、這事情是不存在的。我在別人身上看到的,表示我也有。好吧,你在別人身上看到的可多著了。

你該清理「中性事情」嗎?
事情只是發生,不是嗎!你加諸自己看法於事件之上,才是讓事情變成「壞事」的根本原因。恭喜你:

看法是可以改變的。你怎麼看,你便會怎樣感受。你會「活出」你的看法。

改變「看法」,自然改變「作法」,而「感受」自然會改變。一旦這些改變了,身體自然會改變「頻率」來配合。

所以,不要擔心頻率。真的,頻率沒有你想像中那樣重要。去覺知你看待事情的方式,然後做出你更喜愛的看法,去選擇,有意識的去「選擇」。

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到,你是可以選擇怎樣看待事情的。而這些機會,會不斷在生活中、工作上出現,一些小事、一些瑣事,都可以讓你練習去「選擇」你偏好的那一種看法。

所以,不要擔心頻率,去關注生活。



2020年11月6日

玄奘2

 

阿郎撰寫

玄奘,你走過無數村莊,每當你離開一個村莊,那裡發生的事情,不再與你有關。你放下它,然後前進。

我看似一直待在同一間公司,但隨著每一次的下班,我其實也如同玄奘般,離開這一個公司(村莊)。

在空間上,我沒有離開,但在「時間」層次上,我每天都離開了。隔天,我其實是去到「不同」地方了。只是。那裡有著類似的情境。

玄奘體驗一個又一個的村莊,我在「時間」中而非「空間」中,走過一天又一天,如同一個又一個的村莊。放下前「村莊」的事,如同放下前「一天」的事。

玄奘以「空間」旅行,我以「時間」旅行。我在同一地方,旅行過它的不同「時間」。我是「縱向」旅行,玄奘是「橫向」旅行。他經歷不同「村莊」,我則經歷不同「時期」。他體驗空間上的一切,我則體驗時間(期)的一切。

空間與時間的遊歷,都是覺知上的擴展,兩者一致。

玄奘,你曾待在某村莊,但,你並不屬於哪一個村莊。你只是體驗它、面對它、穿越它,便放下了它。

我也不屬於哪一個時間,我體驗某一時間的事情,面對它、穿越它,便也放下了那些事情。

該落葉放手,便讓它自然飄零。該開花結果,便讓它自然展現。一切如此順應,無須努力。是草,就不會硬想要開花。不驕傲、不自憐,只是「是」。

玄奘寺

 阿郎撰寫


前幾天,去了日月潭的玄奘寺,有感而寫!

玄奘帶著自己渴望的目的進入人世,經歷人世間的貪嗔癡慢疑。看遍眾生的醉生夢死、名利浮華。你不遠離人群、亦不刻意避開紅塵。

你遠至印度取經,你的每一步,都在你的體悟中,刻出了智慧的光芒。你的每次經歷、每次感悟,都在心中蝕刻出字字句句的經典。

你帶著對經典的渴求,千辛萬苦向遠方尋求而去,在不知不覺中,隨著一次次對各種生命情境的經歷與體悟,在自己心中,灌溉並孕育了屬於自身的經典。這部經典非是由文字堆砌而成,而是由覺知的擴展與體驗而成。

取經的「空間」距離,遠不及你生命的「時間」長度,你不僅路過了空間,也行經了時間。你帶回寶貴的經典,獻給了人類,人人都以你取回經典而榮耀你,但其實,你還取回了「自己」。


經典中的智慧,已經一點一滴,透過你對生命的用心體會,而灌注了你。你成就了經典同時,你也成了經典本身 - 活生生的經典。



世人歌頌你的貢獻,收藏你的舍利,卻遺漏了你真正的教導 - 隱藏在你的「行動中」。我遙祭玄奘,敬你一顆經典的阿婆香菇茶葉蛋。

2020年10月28日

報應是自己給的

 阿郎撰寫


業力、報應,我們以為與他人有關。是欠「他人」的。但,這其實是我們自己在收割自己之前播下的「因」。我們每一次選擇對事件的回應方式,都是在宣告自己所播的「因」。

-> 這是一個反射性的宇宙,你播下何因,你便會親身經歷那個「果」。
-> 物質世界是稠密的,所以事情的顯化,不會是當下就出現,它會有遞延現象。
-> 「果」的顯現,甚至會相隔很多年,以至於我們早已忘記當初曾經做過哪些選擇、哪些決定。

結果,當「果」以某事件呈現時,我們忘了那是當初「我自己」做的決定,是我當初所種下的「因」。
-> 如今我的遭遇,不是報應、不是他人害的。
-> 我是親身經歷自己當初的能量,我只是收割自己當初所播下的種子。

報應是自己給的,業力是自己射回來給自己的。
-> 我創造了我的生活,我是一名創造者,而這是一個事實。
-> 那麼,我現在想怎麼回應我生活中的事件呢?我是否能重新做出更合適的選擇呢?

除了自己,還有誰能替我選擇、替我決定呢?以憤怒回應,我只會再次親身經歷憤怒。我怎看待事情、怎麼回應事情,便會在回應的當下,種下我需要收割的「因」。



2020年10月27日

群體意識是機械化的

 阿郎撰寫


群體意識是一種機械化意識,它嵌入我的意識之中。

例如:因有巨大天災,有人請你捐款,但你不是很想捐。這讓他們不是很高興,認為你這個人真的很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很自私。當然,你自己也這樣認為。

如果,你不想捐,那為何還得不得不捐呢?

助人有很多方法,為何只能是捐款這一種?

如果,你因不捐就真的覺得內疚,那你就陷入這「機械行為」,而沒有主動思考。

如果,他人因你不捐而不高興,那他人的行為也不是主動思考,它是機械行為。

這些雙方都會有的機械反應,其實是一種社會風俗、是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群體意識」。我們自小就活在其中,我們對它熟悉到成為一種「理所當然」、「本來就這樣」。

成為一位「觀察者」,你才有可能有「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讓他人決定把內疚給你。

我們害怕「自私」,但,我們真真切切都是「自私的」,我們不得不「自私」。因我們本來就有我們各自的選擇與決定,都是基於某個我們認同的目的而做的決定。而這目的,也只是我「自己」認為的,別人不見得也這樣認為。縱使別人剛好也這樣認為,那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所以,「自私」是真實的,但我們將自私定義為負面的,使得真實狀態變成是負面的。我們又怎麼敢做「當下真實」的自己?


2020年10月21日

我該原諒你,真的嗎?

 阿郎撰寫


你說你對於誤解我而感到抱歉,你希望我能接受你的道歉。恩,我接受。

但首先,我不認為我有做錯什麼。

你的誤解是你的「選擇」,與我無關。所以,你的道歉也是「你的」選擇,也是與我無關。

但我還是接受你的道歉,但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替你接下你自己的道歉。

因你認為「我」應該接受,「你」選擇認為我是「受害者」。但我代表的。其實是你內在的自己,你成了那個「選擇」下的受害者,而不是我,所以「你」才覺得內疚。

但你將之投射在「我」身上,所以「我」接受,便代表「內在的你」接受。「你的」愧疚便得到了圓滿。

是我之功嗎?不,一切都是「你的」能量、「你的」誤解、「你的」道歉、「你的」釋懷。其實,一切都在你之內上演。


也許,你可以先參考這一篇:「外在世界室內心意識的投射


2020年10月16日

外在世界是內心意識的投射

 阿郎撰寫


一張圖來綜合這個觀點:

外在事件是「中性」的發生,非「正」面也非「負」面

->若我有負面的情緒感受,那是因我以「某信念」來衡量所產生

->這樣「負面」事件的真正組成:中性事件 + 負面衡量(特別說明)
->我自己是這「負面事件」的「共同創造者」。

->我所體驗到的「負面感受」,其實是在體驗「內在的信念」,也就是我自己的「內在狀況」,也就是我的「意識狀況」。

->所以,要改變所體驗的,便該改變內在的想法,而非外在事件。這會變成:

外在事件還是發生 + 正面看待 = 正面感受

->我沒有改變世界,但卻體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特別說明):
負面衡量所引發的痛苦,會逼我我去做一些事情來緩解。如喝酒、逛街買東西、看電視。

->然,一旦我停止做這些事情,痛苦便會又再度回來。

->改變看待痛苦的存在:是為了讓我正視並找出產生痛苦的「觀念」。

->找出「中性事件」上,被我無意識疊加上去的「負面衡量」下的「某一觀點」或「某一定義」。
->所有的痛苦,都是由這「某一定義」開始的,都是從我的內在發生的。
->我自己正是這些定義的「創造者」。
->重新定義、重新形塑「觀念」,拿回那「力量」,成為我的本質 - 創造者。

->我創造我的實相
->我「選擇」我的實相


2020年10月13日

做自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阿郎撰寫


常聽人說要「做自己」,但多數時候,那更像是一種我不想改變,別人要包容我、適應我、遷就我的「靜態自己」。

認識自己會伴隨著對自己思、言、行的「覺察」,並且有意識的選擇「想要的自己」。而這樣的自己,也包含著在各種關係中,自己如何反應、如何感受、如何行動的有意是的「選擇」。

所以你看,認識自己、做自己,變成了一個不斷提昇自己、完善自己,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它是一個「變動」的動態

一個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在接受新任務時,總會在心中懷疑自己是否能剩任、總會害怕、總想逃避。「沒有信心」是你的代名詞,或者說,你正在「活出」沒有信心這一個詞彙。所以首先,你是否「覺察」到你正在活出怎樣的自己?

難道你要告訴別人說:我要做我自己,這就是我,所以,你們不要丟新工作給我,你們應該讓我繼續做這樣的自己?你們應該包容這樣的我?

你看,「做自己」根本不是「靜態不動」的。當你看到這樣的自己時,你其實可以重新「定義」自己。沒做過的工作,不代表我沒有能力做。做不好新的工作,也不代表自己沒有能力。這些經歷所代表的意義,是需要你「有意識去定義」的,而這同時也是「了解自己」的過程。

在「覺察」自己的過程中、在做自己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是如何定義自己的」。如果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你需要做的,就是「選擇」重新去定義自己的思、言、行。一旦你重新定義了自己,你自己也就跟著改變了。而做自己這個「過程」,永遠也不會結束。


2020年8月9日

三位一體的太極

 撰寫:阿郎


太極,傳統道家文化中的代表,象徵「陰」與「陽」的二元世界。是非、男女、美醜、上下等。

陰、陽,是一種「顯化」的能量屬性,它是由「未顯化」的「中性」分裂而出,因此,太極圖除了兩個半邊、容易看見的區塊外,尚有一個「整合」的整體圖存在。

  • 信念創造實相
賽斯觀念中的名言,很多新時代迷朗朗上口。但「信念」是什麼?它何以具有如此強大力量?這力量來自何方?

信念就像「燈泡」,當電力通過燈泡,燈泡便會發出亮光。燈泡有大有小、可發出各式各樣的顏色,裝上紅色燈泡,便會以紅光照亮四周,裝上綠色,便以綠光照亮四周。

燈泡真有力量「發光」嗎?

  • 力量來自自己
一樣的電流,流經不同顏色的燈泡,便會發出不同顏色的亮光。事實上,燈泡本身不具備電力,它是一種指示、一種載體。而「信念」就像「燈泡」,信念是沒有力量的,這力量的來源是源自我們自身。但當力量灌注於不同信念時,信念所發出的亮光,會將四周暈染成不同的顏色。憤怒的信念,四周都會是令人憤怒的樣貌。感恩的信念,四周則會充滿令人感恩的奇蹟。創造個人實相的「信念」力量,源頭是來自於我們自身,是我們賦予信念力量,我們並非受控於信念,實際上,給予信念力量的人,正是我們阿!

  • 世界是中性的
在我們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一開始都是「中性」的屬性。但透過我們「信念燈泡」的投射,它們染上了各式各樣的顏色:是非、對錯、好壞等「二元」屬性的亮光。在我們詮釋、解讀事件為好事或壞事之前,事件只是一種發生,既不好也不壞,它是「中性」的存在。事實上,就算我們用「負面信念燈泡」看待事件,而將它視為壞事時,事件本質上,依然保持「中性」的存在,只是,在我們的心中,它是「壞事」。

  • 三位一體,同時存在
事件本質是中性的,透過信念燈泡會被照成不同屬性的顏色,這是屬於各自的實相,而非實相本身真是那樣。但,以哪一種信念燈泡去看待事件的「選擇力量」卻是在我們自己手上。以感恩的思維去看待事件,那麼事件將會散發令人感恩的能量。但若以倒楣的心態去看待事件,則事件將會是令人憤怒的。你要過怎樣的生活?體會怎樣的人生?那你必須先了解,你才是那個做選擇的人!之後,去選擇你要的實相吧。

類似的事件,總會在我們生活的不同時期反覆出現。如同自己照鏡子,與其盼望鏡中的你微笑,然後你才要微笑,還不如自己先微笑,那麼鏡中人自然會跟著微笑。同樣的事情如果再次發生,而你面對的方式、面對的態度改變了,那才證明你已經有所改變,而不是外在環境的改變。若想要體驗微笑,自己先微笑吧,不要等待外在(鏡中人) 得先維微笑。自己先微笑吧、讓自己(是)微笑狀態吧,你會發現,你也已經收到鏡中人對你的微笑。力量 - 就在自己的身上阿!



2020年7月5日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阿郎撰寫

我近來,喜歡探討職場上所發生的一切,而非虛無飄渺的神、開悟、靈性、看開等等,因為生活很「真實」,它是最貼近我們一般人的「真實」。

每一間公司,都有其完全獨特又獨立的營運環境、規章制度、人員組成。對我來說,他就像一個獨立的「泡泡」,每一間公司都是各自的一顆泡泡,它是一個獨立的世界。

當我在這一間公司工作,我遇到的,是屬於這一間公司專有的經營文化。當我轉換工作到另一間公司時,我又會再度遇到另一種經營文化。每一間公司的老闆,都如同泡泡中的「總統」,換了公司,就如同換個一個國家生活般。

職場也像是一個大棋盤,老闆或高層少數人是幕後下棋操盤之人,我們都是棋盤上的棋子,任何調動,皆由下棋者操控。這無關公平或不公平、合理或不合理、這樣比較好或那樣比較好等評論,老闆(皇帝)心中自有他的一把尺。

在棋盤上,我怎麼可能「贏」?我得到老懶的重視,而壓過其他人,我以為我「贏了」,但,一切都在老闆的一念之間,我何來的「贏」?個別的棋子何來的贏?

有些看法可以幫助我在職場一條道路上,可以少受內心掙扎與折磨。每一次的痛苦,都刺激我以另一種不同的眼光,來重新看待眼前的事情。我們都會經歷成功、也經歷挫敗,但我依然是「我」。我是否真的有增減半分?當然在過程中,我們都很痛苦,但我們之所以難過痛苦,是否是因為「內心過不去」呢?還是「身體」過不去?

眼睛睜開,時間便繼續往前。再難熬的情境,我們怎麼躲都避不了。身體直挺挺的穿過時間,毫無困難,但內心呢?讓我們痛苦的,顯然不是情境,而是內心怎麼看、怎麼想眼前之事。



2020年6月28日

我們是公司的過客

阿郎撰寫

職場,聽說是修煉場。衝突、不滿、委屈、憤怒、隱忍、算計、詛咒,貪瞋癡慢疑,毫無遺漏。難道,我只能在這樣的環境中,載浮載沉?那些開悟者為何都沒有長期在職場?甚至完全沒有進職場?他們說的那些理論,是否過於虛無飄渺?

眾多企業的壽命,超過50年以上的數量,寥寥可數。換句話說,我所待的企業壽命,甚至都比我的壽命短。換句話說,我只是這間企業的過客、是這個職位的過客。說白的,就是「客人」,老闆是這間企業的主人。

主人、客人的分別是很大的、也是我所熟悉的場景。主人會請一些人來,這次包含了我。這些客人當中,有些人我喜歡、有些人我不喜歡,主人也會有自己的喜好。

主人要對哪一個客人好,是他的自由與權力,我管得著嗎?
客人要對主人怎樣的巴結,是他的自由與權力,我管得著嗎?

我是個客人,會待上一段時間,時間一到,該走的就會離開。或者,我還沒有要走,但企業壽命終了,我依然得離開,畢竟企業壽命比我短。

客人的本分是什麽?如果主人請我幫忙做一些事情,那身為客人,便盡力盡責的做好主人家委辦的事情,如同食客般。而在組織內的爭鬥、算計、不滿、爭寵,如果你了解你「客人」身份的意義、如果你了解我們是主人家的過客的意涵,那麽,你會雲淡風輕的看待。

如果你是外星人,你對於地球上視為珍寶而爭奪不休的金錢,視為糞土,那麽你不會委屈自己。如果皇帝擁有的天下,卻不是你要的,那麼,就算皇帝來到你面前,你也只會將他視為一般人而已。所以關鍵點是:我要什麼?

再來個毛毛蟲與蝴蝶。如果蝴蝶再次來到那曾經孕育它生命之地,真的與其他地方會有所不同嗎?他曾經追求的公平正義,如今安在?

主人家的一切,都是主人的,沒有一樣是我的。誰重要、誰不重要,都只在老闆的一念之間。這裡發生的一切,要看你是不是主角而定。如果你只是配角,你當然不會有主角的那種際遇,甚至你的命運會很悲慘,以延續主角之後命運的鋪排做準備。但,這主人家的事,輪得到你來說三道四嗎?如果不滿主人家的安排,隨時可自行離去,不是嗎?這是主人家的地盤。

所以,如果有要離開,你想要以怎樣的姿態離開?我想,我會以「客人」的姿態離開。雲淡風輕、超然、淡然的灑脫,微笑離去並前往自己的下一站。



2020年6月21日

乘著船遊覽人生景緻

阿郎撰寫

這是一篇來自靜坐恍惚間,轉譯於一些畫面的文字版,以此篇收錄之。

河岸的景色是一段一段的。有時美麗、有時惡臭、有時會有人對你咆哮、有時河道兩旁空無一物。

人生就是如此。在一間公司期間,有時平順、有時充滿挫折與憤怒。但這些「狀態」都不是永久的。隨著生命往前推進,這些狀態(如同河岸風景)會延續一段時日,然後改變。

反問自己:遇到不好看的風景,我會對它咆哮嗎?會想報復它嗎?會去抵抗它嗎?不會。那,如果是不喜歡的「人生狀態」呢?我又會如何回應?

「內在狀態」是核心,外在事件不是焦點,重點是解脫於內在狀態,而非外在事件。「內在狀態」決定了我對外在事件的「感受」

如果岸上的人對你咆哮,其實對你是毫無影響的,因為我是在身體這艘船上,航行於人生這河道中。

自我反問:當外在出現令自己抓狂的某人時,我又該如何活出內在,而非死盯外在呢?

在如此處境下,我受他人嚴重影響,此時,「我」在外面,我是一個「具體」的人,我的內在狀態完全由外在環境決定。

但若將這一切視為搭船時沿途的景緻,「我」還是待在「船上」,內心清楚的知道,這些事情只是在我前行河道的兩旁。當我繼續讓小船前進,這些景色也會過去,好看或醜陋,終究只是陪我一小段的路程而已。此時,我會漸漸釋懷,我在「內在」。

意外發現:待在身體內,有意識的「覺知」外在事物,你會隱約發現「時間」的流動。

並非「專注」於外在某一事物,而是「覺知」外在事物。前者會將我吸出到外在,後者則會保持在內在,如同待在船上,去經歷河道岸上的一切。

反問自己:這樣的方式,不會加深內在、外在的分離與衝突嗎?

河道的觀想,並不會在外在設立出一個「外在目標」,而是將每一種外在處境,視為遊河過程中的河岸景色而已。因我依然在船上,故心中清楚知道河岸上的一切,並無法真的可以對我怎樣。且,船會繼續前進,這些擾人的景色,慢慢的,會成為過去式,他們依舊在岸上咆哮,但我已經不在那裡。



2020年6月19日

你真的沒那麼重要

阿郎撰寫

職場上,我們會遇到一些強勢、不可一世的人,跟他們相處,是一件苦差事。有時,我們自己便是口中那種人而不自知,但,為什麼會這樣?

當我們辛苦努力、經歷一些事情、有了不少經驗後,我們會看重自己這些經驗,也認為這些對他人、對公司會很有用,所以,他人或公司也應該看重我的意見、我的建議、認同我的作法。我們擁有這些經驗,所以我們會覺得自己很重要。

漸漸的,別人都喜歡來問我們的意見,我們也參與許多高階人員的會談,我們好似擁有了一些他人不知道的資訊,我們將自己捧上了天,以為別人都應該重視我、應該仰望我。

日子一天天再過,他人忙碌於自己的日常工作,始終沒有抬起頭來仰望我。對此,我咆嘯、我憤怒不滿、我覺得不被尊重。但這些怒吼,並沒有響徹雲霄,反而只像馬路上的車聲,一下子就復歸寧靜,彷彿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

原來,「我沒有那麼重要」。隨著時間滴答流逝,這個世界依然以它的步調,繼續運轉前進,他人依然隨順他的命運,在生活中打拼。而我則停留在自己想像的天上,繼續咆嘯。


2020年6月17日

靈性優越感 VS 資訊優越感

阿郎撰寫

職場上,資訊是不對等的,這是一個非常普遍化的行為。它當然會干擾工作的進行,但它還會造成另一種現象 - 資訊傲慢。

「八卦」現象橫行於職場,依據我的觀察,某些人很容易成為這些資訊的集中地,或許他不是什麼大人物,但這些資訊不但讓當事者有一種「特殊地位」的尊榮感受,也讓其他沒有資訊的人,有一種被「排擠」的效應。

因著你有更多的資訊,你會想要「教導」別人。在「教導」別人的過程中,「自我」似乎得到很大的力量,那給予自我一種優越感、與強大的自信,自己似乎像老闆般,是一個「給予者」。

修行界,他們不稱「教導」,而改名叫「分享」,所以,稍微了解一些身心靈的東西,他們便迫不及待的想要「分享」。

我觀察到,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分享一個「結論、結果」,而非探索的精神。因此,只要有人質疑我們所分享的,我們便會防禦、辯護、甚至攻擊。因我們以為我們所分享的,是一個「終點」 - 結論、結果,我們已結束「過程」不再探索,所以我們自然不容許別人的質疑、甚至否定,因那代表我還沒到「終點」,但真相卻只不過是「過程」。但我們在內心已經自行結束這「過程」,所以不會想跟他人一起走「探索過程」。

生活,永遠都在「過程中」

「八卦」便是這種自行結束的資訊,它無法帶人更深入核心。但它有「數量」,收集越多,讓你以為自己懂得比他人「多」,一種「博學多聞」的形相。

我,真的能超越「八卦」的誘惑嗎?



2020年6月14日

以「我」為中心

阿郎撰寫

如果晚上回家或假日不開電視、不聽音樂、不打電動、沒有什麽事情可以做,通常,我們會感到「無聊」。

與此同時,當我坐著,周遭永遠有一些聲音、身體永遠在呼吸、頭腦永遠胡思亂想,「世界永遠在發生事情」。但只因為我沒有關注這些「活動」,所以我感覺生活空白、無聊、停滯。但,是我沒有覺知這些活動,我麻木、遲鈍,我只想更大、更強烈、更針對性的事件。

我與同事、家人的生活空間重疊,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用自己的方式」過日子與做事。「用自己的方式」已被擴大解讀,它已經把「他人」都納入「自己的」。當「我」與「他人」都想要以「以我為中心」生活,衝突便產生。

有一種現象,當人的內在開始質疑生活的一些面向時,那是一種「旁觀者覺知」的甦醒。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我」是有100%的控制權,而一旦出現「旁觀者」,「我」便已經無法完全控制,「旁觀者」的存在,已足以讓「我」攤在陽光下。那份「以我為中心」的全然合一被打破了,滲入了某種「覺知觀照」,「我」反倒成了「被觀察」對象,而非「中心」。

至此,「我」會經常感到痛苦與無能為力,誰想要一直被觀察監視呢?「我」會想辦法轉移他自己成為那個「觀察者」,他會開始以「觀察者」自居,並開始批判、糾正、審判那個「被觀察對象」,要求他修行、改善、忍耐等。而真正的那個「旁觀者」依然默默的覺知這一轉變。

生活中,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在發生,生活的「事件」從不曾停止。諺語說事不關己,關心則亂。「事件」與「心」並不總是連結,兩者可以是兩條平行線。

當「與我有關」時,「事件」便容易影響「我」。而我會變得「嚴肅」,這時,「思維」似乎會開始僵化、思考變慢、變得循規蹈矩、創新思考能力受到壓制。這裡,「嚴肅」似乎是一個關鍵轉變。渴望「得到」或害怕「失去」,都會使「我」在乎。

另外,當我們認定人應該利用時間做一些事情,否則就是浪費時間、沒有成長。這種習以為常的信念,成為我們評量別人與自己人生的一項標準。如果有一段時間的「空白」,我們面對一個沒有加入任何調味的「白開水」時,我們開始感覺焦慮、懷疑自己、擔憂未來,這樣純粹的自己,反而讓自己恐慌、不知所措,並且急於逃離如「白開水」般狀態的自己。

加入紅茶、果汁、珍珠,它讓「飲料」更豐富、更有變化、更有驚喜。漸漸的,原汁原味的「白開水」被人遺忘、嫌棄、避之唯恐不及,我們已經不再習慣本無事的人生。我們想要「成為」某一種型態、追求某一種型態,但:

不是非我不可
不是非你不可
不是非這間公司不可
不是非這種謀生方式不可

好人、壞人,都是二元化中的一個角色。好人、壞人皆需有人扮演。我們拒絕看清「它」只是角色,因此苦苦的讓自己只能是一種角色,於是追求去「成為」它。

但一旦「旁觀者覺知」存在,這一切理所當然的行為,便會從內心開始出現雜音。


2020年6月9日

河流上的枯葉

阿郎撰寫

工作上發生許多令人憤怒、看不過去的事情,但這些事,依然是生活。如同處在河流中,河水會不停的從上游,帶來一些枯葉、樹枝、死魚或其他一些我喜愛的與不喜愛的。

如果腦袋夠清楚,我不會讓自己沈迷在那些樹枝枯葉之中,我只會讓它被河水帶走。就讓它流經我的身邊,然後往下流。

某些事與我「有關」,但「有關」只是「有關」,那代表它不是「我」的一部分,它是存在於「我之外」。當我們說某事與我「有關」時,便是如上述的說明。那代表它們也只是像枯葉樹枝,會被河水往下帶。在過程中,它會慢慢接近我、甚至會撞到我、纏住我,然後慢慢的,它又再遠離我,然後消失不見。當然,又會有其東西,會被河水帶下來,之後又離開。

生活中的一些煩心事,可以如是觀。不需要沈溺在枯葉樹枝中,它們自會離開。

2020年6月2日

神的眼光與生命精華

阿郎撰寫

神存在於一切生命與無生命之中,因此,當「我」以神的眼界看生活,應該會在生活的每一件事物中,看到祂自己。藉由「身體的感官」,看到隱含在一切事物中的自己。

既然是祂自己,當然不會痛恨、忌妒祂自己。同時。「我」這個個體性,不再有影響,也許還存在著。既然都是祂自己,那軀體的界分,自然早已超越。沒有了軀體,自然不會有「我」能夠介入。

於是,每一個「人」的區分,便會被統一。「每」軀體內的「獨立」思維系統,便如同「一個」軀體內的各種思維般。這是一個整合版的「大個體」。

軀體本身沒有意義,只有當「生命精華」進入軀體,使得「生命」在個別軀體中發生時,「我」便得以存在。

"一旦生命精華加入,我們便是三位一體之存在體"

「生命精華」並非「一滴」,祂是無窮無盡的,只是祂濃縮、嫉妒的濃縮,而後得以涵蓋這軀體為止。當軀體結束,祂便會回到祂原本無窮無盡的本質。

「個體性」是表象的,當你我擦身而過,看似兩個「明顯獨立」的個體存在。「我」看著「你」、「你」看著「我」,的確,就是「兩個」,毫無疑問。

當「神」的視野在一個軀體發生時,個體性的感官便已融入「生命精華」之中,成為眾多有形存在的一部分。如同「一條」河流承載各式各樣的有形存在。承載A的河水、與承載B的河水,看似不同。但當你的視野夠寬廣,足以從AB不同河水的「點」擴展,你會看到整條河流,而非承載AB的不同河水。

承載你這副身體的生命精華,與承載我這副身體的生命精華,並非不同,祂們其實都是整條生命精華河流的一部分,祂們從來都不是「二」。

2020年5月31日

蝴蝶與毛毛蟲2

阿郎撰寫

一隻毛毛蟲,在它的世界中,取得很多證明,拿到很好的成就,它對自己的能力、看法、見解,充滿自信,並覺得自己可以教導很多人,其他人都應該聽它的建議。

一隻蝴蝶靜靜的停在高處,俯看這群毛毛蟲們的一切。曾經,它會與那隻毛毛蟲爭個是非對錯,以彰顯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價值。可如今,蝴蝶默默地佇立在高處,它發現過往自己自豪的經驗、自己的見解與看法,是如此的受限。看著那隻毛毛蟲,蝴蝶意識到自己的傲慢。它無語、也無意去戳破那隻毛毛蟲的說法,更無意與它爭辯。

我是毛毛蟲還是蝴蝶?

它了解到,除非自己親眼看到更寬廣的世界,否則,說再多又有何用?一旦親眼看到,根本無需爭論。不論蝴蝶如何說,毛毛蟲永遠不會相信世界運作的方式,不是它口中的那個樣貌。它不會相信除了它們所在的巢穴之外,還有更雄偉的地方。

蝴蝶無法幫毛毛蟲撐開眼睛,因為它自己知道自己曾經經歷過的過程。那代表的,是一種生命形態的大跳躍,這代表「舊」的必須死去,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與信任?毛毛蟲又怎會相信自己沒有睜開眼睛!



2020年5月26日

別人認同的戒斷

阿郎撰寫

職場上,我們經常會處在一種狀態:渴望上層的關注、上層的認同、尊重與重視。這一份渴望,驅使我們不斷盡力求表現,並在其中經歷沮喪、失望。當另一個人更受主管賞識,並且得到眾人眼光時,我們對那人會感到憤怒、不滿、挑剃他、批評他,並對上層的決定感到失望,進而鄙視上層識人的能力。更進一步的,會不想要配合這位主管、不想搭理這位主管,甚至希望這個單位出大事,來證明那一個人的能力真的是不好,是你主管沒有眼光,最好是回過頭來請你幫忙處理問題。

這應該是非常常見的職場生存戲碼。忌妒之心已經在心中萌芽,對於相關人,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客觀的觀察。報復心態已經佔據主位,我們整個人會傾向批判立場,好像一顆炸彈般,動不動就自我引爆。

自我價值、肯定、尊重、重視,這些事物,我們都以為需要別人給予,才能證明我們擁有。但其實還有另一個方法,就是給予別人,這樣你更能「親身經歷」你早已擁有的這些價值。

當他人做得好,真誠的給予他人讚美與認同,你便可以證明你真的不需要「別人的」認同,因你擁有「自己的」,且那是源源不絕的,不像別人給予的那種時有時無的肯定。主管不認同你的表現不代表你沒有「重視」的力量,當你對別人的表現給予讚美時,它就從你身上流出。

自身的力量,需要我自己,由內而外展露表現時才能經驗它。我們的確就像是坐在寶藏上的乞丐,我們不知道我們內在已有的,卻不斷向外在的某人,苦苦的乞討。

2020年5月20日

拼圖與全圖

阿郎撰寫

工作或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令我們不爽的事情,這會讓我們卡在這久久過不去,回想起來還會忿忿不平。

常聽人說:「此刻是最好的安排」,但當你遭遇到這些「不公不義」的事情,讓你不爽到極點的事情時,你真的會相信這句話?你真的會「感恩」?你真的會「寬恕」?

用拼圖來說明一些概念。

我所經歷的這些事,只是整幅大拼圖中的一小塊拼圖。對於整幅圖來說,每一小塊拼圖都是不可或缺、都是「對的」、都是「圓滿」的。但對於只能見到眼前這一小拼圖的我來說,卻可能只會覺得是「痛苦」、「遺憾」、「錯的」、「不公平」的。

我能看見整幅拼圖的全貌嗎?看來是不行。但這樣就什麼都不能做了嗎?我想,至少能做到不批判眼前所經歷的一切,不論它是多麼的「錯」。
整幅圖早已圓滿完成,我只是「依序」的經歷每一小塊拼圖,當然,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體驗,也證明我的視野是非常狹隘與受限的。我只能經驗到整體的一小面向而已。

如果我已經稱它為「災難」、稱它為「痛苦」,我又怎麼可能感恩?若我一昧的這樣做,那只會造成內心更大的衝撞。但我想,現階段可以練習先不批評、不妄加評論。

2020年5月7日

人容易對購物上癮

阿郎撰寫

當生活平淡時,總會希望有點變化,若不行,很容易以「購物」來替代變化,因為那也是「新」事物。所以,人容易對購物上癮,尤其是當你覺得無聊時,想要買些什麼東西的慾望會升起,因為那會一直有「新」事物進入你的生活中。

然,一成不變的生活,真的是「舊」的?真的「一成不變」?還是,我沒有能力去發現那些細微但卻一直在進行的改變?所以才會認為自己的生活是一成不變?所以才會不斷追求幅度較大的改變?




2020年5月6日

幸福,就在我們隨手可得之處

阿郎撰寫

假日已經過了,我們是否不斷告訴自己,假如假日沒有出去遊玩、或沒有讀些什麼書、或沒有做到什麼事,我便覺得自己浪費了時間! 我便覺得懊惱!!

這些念頭,不只是休假時跑出來,甚至在平常工作時,也常常伴隨著我們。

有沒有可能正是這些觀念的存在,使得我們無法輕鬆自在的生活著?假日就渴望出去旅行的人們,看到了新風景,便覺得開心。如果新風景能夠令人放鬆與愉快。那麼,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就可以具有發現新風景的眼光與心態,那麼我們將能在看似一樣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幸福與愉悅的心情。

這有可能嗎?問問自己,有多久沒有在傍晚氣溫微涼時,一個人或攜伴,漫步在微風中,感受皮膚的輕拂、享受夕陽的美麗?有多久,沒有在星空下散步,將一望無垠的星空盡覽眼底?週末,一杯茶、少許零食、輕柔音樂、幾個好友,感受友誼的支持與溫度?

當我們再度以重新的眼光,看待我們熟悉的環境時,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再將生活中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時,我們會感到幸福。而這樣的幸福,就在我們隨手可得之處。


2020年4月28日

看待世界的方式

阿郎撰寫

世界也許混亂、政治舞台上的人心也許醜陋、不公不義之事也許在各地上演。

這個世界看似如此運作,是因為我是這樣看它的。如果願意改變看它的眼光,世界好像也改變了。

看看在危難中還願意互相扶持的人們的善良。
感受在疫情下,地球正不斷換上全新地貌的重生力量。
感受在困苦中,多數人尚願意限縮自身的自由,來換取大家健康安全的偉大情操。

在我們自身的生活周遭中,從不缺乏令我們感動的事情在發生。當我們願意這樣看世界,世界似乎不再是那樣的難以忍受。世界改變了嗎?不,沒有,改變的,只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已。

2020年4月27日

滿滿的幸福回憶已經足夠

阿郎撰寫

我將皇冠給予你,因為你比我更能彰顯它的價值。
我將權力給予你,因為那本是屬於你的。
我將責難扛起來,因為這裡的未來,需要你眼中的那種光芒與熱情。

清晨,我看著你們,這是一趟多麼感恩的陪伴與旅程。

我將屬於這裡的,都給予你們,因為我本不屬於這裡。我心中已經有了那圓滿之境,我靜靜的感謝這一趟旅程,我願臣服於那圓滿,我還需要什麼呢?


滿滿的幸福回憶已經足夠,能夠與你們一起走過這一回路程,令我滿是感恩與豐盛。該是「我」融入那圓滿之境的時候了,該是我回歸的時刻到了,讓這身份盡它最大的價值吧,這是它的榮耀時刻啊!旅程中的一切盡在不言中。



2020年4月24日

遺失的美好

阿郎撰寫


公司一位副總退休了,一個月之後,我發現公司裡,幾乎聽不到有人會再提起這個人的名子。

職場上都是短暫而善變的,來來去去的人、來來去去的事物、來來去去的合作與攻擊、來來去去的職稱、工作責任與職場友誼。

如這位副總,公司的人很快就遺忘了他、很快就習慣沒有他,也不再會有人談論他、找他幫忙。每個人繼續面對每日的生活,忙著應付每日工作上的要求。現在火紅的人,在不久的將來,也不會有誰會記得。你所痛恨的人也終將走入歷史,不論他現在如何盛氣凌人。有人因勢而起,但沒人保證睡一覺起來,你的職位、權力是否還存在。

生活中的困難不少,令人沮喪。
但生活中令人欣喜的部份也很多,卻被人忽視與遺忘。
讓我們慢慢的找回那遺失的美好,用他來填滿生活。




2020年4月20日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


阿郎撰寫

在工作上多年,有些人都已身為某個單位的主管,每天努力的堅守自己的崗位,這的確得來不易,不是嗎?

你可曾想過,如果有一天你的部屬不再需要你,縱使他有問題,他寧願向其他單位的主管商量,也不願向你透露。你會有何感受?
你可曾想過,如果有一天你的主管不再需要你,縱使他要交辦事情,他寧願直接給你的部屬,也不願向你透露。你會有何感受?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覺得自己在辦公室,好似變成一個外人。辦公室發生的事,好像都不再需要你出意見、也不想聽你的意見。你會有何感受?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覺得在辦公室中,每個人都有工作忙,而你卻被晾在一旁,好似一個可有可無之人。你會有何感受?
你渴望再往上,但偏偏公司升的是別人,甚至還是你的部屬。你會有何感受?

你突然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了,你覺得沒有什麼事情是你可以掌控的。你渴望被看見被重視,但沒人在乎你。你渴望出一點意見,但沒人願意傾聽你。你在辦公室坐如針氈,深怕老闆來問你:你在忙什麼?

「完全的掌控」是100分,而這是永遠不會達到的地步,所以,這種渴望本身就是以「減分」來呈現的。這是一個會「永遠失分」的願景,而這過程就會伴隨「永遠痛苦」來呈現。因為你總是無法完全掌控、總有人不喜歡你、總有人不甩你、總有人就是要跟你唱反調。

這會是你工作上的寫照嗎?有沒有可能是你未來的寫照?




2020年4月13日

第四維度


阿郎撰寫

如果畫在紙上的人是活的,那麼他是第二維度的人,他不具備「立體空間」的思維。所以,當你在他前面畫一個框框,並問他框框裡面有什麼時,他會回答不知道,因為他「看」不到裡面有什麼。

但對你這個第三維度的人來說,你可以從上面看進去,你對裡面有什麼,可以說是一目了然。同樣的,當我將東西藏在一個保險箱時,我問你裡頭有什麼,你也只會回答不知道,因為你「看」不到裡面。但對第四維度的人來說,裡頭有什麼,根本就是一目了然。

第四維度,沒有裡面與外面、沒有上面或下面、沒有前面或後面、沒有起點與終點,它是非線性的,所以線性的過去、現在、未來,在第四維度並沒有這樣的區分,他們都是「現在」。裡面外面不存在,只有「存在」。

在夢中,我們的夢境很跳,毫無時間性與邏輯性,但他們正是第四維度的現象。當你投影垂直的一條線在紙上,他只會顯影一個「點」。當你投影一個立方體在紙上,他只會出現一個「面」。透過投影,二維變一維、三維變二維,依此推論,我們的三維立體是四維投射出來的。

怎可能?我們一定不會相信,就如同紙上的人也不會相信在紙上顯現的一個框框,居然真實是一個立方體,怎麼可能?那超出紙上人的想像,因為在他們的思維中,並不存在「立體」,所以他們永遠也無法想像這種事情會存在。所以,我們又怎麼能想像四維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中,根本不存在「四維」的任何畫面,我們完全無法想像四維會是怎樣的。

如果,四維中的「我」才是真實的,那就代表現在的我是投影、是虛幻的,你相信嗎?你相信我們其實是四維我的夢境嗎?他們睡了,所以我們才醒了!!作夢時,那一個空間在哪?那時,我的身體在三維世界,但「我」回到了四維世界。身體進不了四維世界,所以它被留在三維世界中,這身體只有在三維世界中才能存在、才有用處。身體是屬於三維世界中的,它是三維世界的特有產物及載體,如果要在三維世界中生存,這個載體是必需的,你必須透過身體,才能與三維世界中的人事物進行交流。否則,你就只能像看電視劇般,只能在電視前面看劇,無法跟劇中人事物有任何交流。如今,我已經身在這膠卷中,每天與膠卷中的人事物互動交流。膠卷內這裡的每一個人並不知道,他們所身處的世界,是一個被排定的世界,而他們的真實,並不屬於這裡,這裡的一切,只有一段很短的時刻與他有關,剩下的時刻,完全沒有他存在的痕跡,好似他不曾存在過似的。

對四維我來說,三維其實像一捲捲的影片膠卷,他可以進入任何一段膠卷,每一捲膠卷都是一段人生。在他眼前,三維我的過去世、現在、來世,通通展現在他眼前,因為,四維是沒有時間序列存在的。他可以從某一膠卷中抽離出來,然後再投入另一個膠卷中。每一個膠卷都已經拍完了、結局都已經拍完了。就像電視劇的結局早已經拍完了,但劇中人物還是要一分一秒的按時序過下去,劇中人絕不相信他的結局早已完成了。但看電視的我,可以隨時看結局、或跳到任一集去觀賞。不論我看或不看,那一齣戲依然在那頻道,依序的播放著,劇中人依然活在一集又一集排序的人生中度過。

現在,身為三維我來說,具備這樣一個四維觀點,能幫助我什麼?
我真實是「四維我」投身某一膠卷而來的。生活中,依序發生的事情,就像是一片又一片的膠卷被依序播放。我所看不見的「未來」,只是還沒有播放出來而已,他們已然存在,但這不代表未來只有一種。只要在任一時刻,我對選擇有所遲疑,就代表那裡是有分叉路的,每一條分叉路是屬於不同膠卷的,他們能在三維世界中播放出不同的「未來」情境。

我對膠卷內的人感到憤怒,是不是很可笑?我企圖追求並擁有膠卷內的事物,是不是很荒謬?膠卷內的人事物,每一項都是如此的真實,連三維我都如此真實。一切都是因為這副身體緣故。


如果沒有身體五感,我感受不到風,我感受不到擁抱,我感受不到疼痛,我感受不到體溫。這是這具身體獨有的。




2020年4月10日

無聊其實是本質


阿郎撰寫

愛旅遊的人不能去玩,他會產生無聊。
愛運動的人不能運動,他會產生無聊。
確診被關在負壓隔離病房的人,他也產生無聊。

似乎,人用盡方法創造各種活動,依然無法埋葬無聊,總會在各種情境中,再見到無聊。好似無聊是生命的本質,而我們的生命是用無聊塑造而成。

無聊是空無,而所有物質的組成,依然是空間。細胞內最大的部份,便是「空間」。天上星星繁多,但其實星星之間,是無窮盡的空間。

活動的不在,是無聊。
專注焦點的不在,是無聊。
事情的不在,是無聊。

似乎人需要很用力的維持活動,否則會馬上回到無聊。需要用盡一生來維持活動,不正說明了它是虛假存在嗎?

自由是本質,限制自由是需要用力去做的,否則,它會馬上回到自由狀況,所以,「不自由」是假象、非本質的。

「無聊」才是本質,「有事做」是非本質的。所以,人們會經常又回到本質 - 無聊。


2020年4月9日

時空旅行者

阿郎撰寫

一個時空旅行者,來到2020年,進入一個身體並在某一間公司工作,他是一個絕對的旁觀者。

他看著眼前這些各種性格的人,各自以他們獨特的方式,面對問題、反應問題,並承受反應後的情緒感受。時空旅者尊重這些人各種各樣的行為展現,他不去干涉他們的自由展現,他只是觀察並留意這種性格會有的獨特道路。

這些獨特性格幾乎是一種內在設定,使得人類在外貌不同之外,還有內在性格的不同,造就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印象。然而時空旅者知曉,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時空旅行者,只是眼前這些人類並不知道也不接受這一個事實。但又何妨呢?縱然不知道也不接受,事實永遠是事實。

我透過身體五官,實際感受到五蘊的魔力與威力,思維系統深陷五蘊之中,連帶使得這些時空旅者,也一併在身體期間,深陷五蘊之中。眼前人事物,每一樣都在刺激五官、每一樣都在強化五蘊,親情、愛情、友情,各式各樣的關係,團團將人捆綁在其中。

不論在何時何地、面對怎樣的處境,時空旅者是永恆的「旁觀者」。與境遇有關的,是身體及身體內配備的思維系統,而非時空旅者。時空旅者走過一個世代又一個世代,進入一副又一副的身體,體驗一個又一個的思維系統、經歷一段又一段的關係。

眼前所見任何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道路、有他們自己命定的遭遇與經歷。這具肉體內的思維系統,所認定的是非對錯,不是唯一的答案。

一個時空旅行者去到過去,他已經知曉事情的結局,他沒有辦法憑一己之力改變未來。對我來說,未來是未知的,但對時空旅者來說,未來是已知的,「未來」根本不是未來,因為他早已看到「未來」,只是因為「時間軸」的關係,尚未來到我們眼前。

時空旅者知曉未來,但他只能是一個旁觀者,他頂多可以因為知曉未來而趨吉避凶。他知道結果,但他不知道過程是怎樣發展的。他從未來來到現在,他觀看這些細節,但他不會批判這過程的人事物,因為,這些過程是達成結局的必要行為。


新冠狀病毒讓人性顯露無疑,一些自私自利的人,真的令人痛恨到想罵髒話。但對時空旅者來說,這些自私的人是必要存在的、他們自私的行為是必要有的,因為這些是達成既定結果的必然要件,所以沒什麼好批判的、沒什麼好憤怒的,只要觀察,像時空旅者那樣的旁觀者。



2020年3月31日

我們該感謝有這身體

阿郎撰寫


如果沒有身體五感,我感受不到風,我感受不到擁抱,我感受不到疼痛,我感受不到體溫。這是這具身體獨有的。某人死了,她將無法感受到伴侶的擁抱,她將穿體而過,她只剩下記憶中,關於擁抱該有的感受。

你信這法門、他信那法門、他排斥這法門、他批評那法門。這些「法門」有何分別?何需信或不信?何需批評別人的信教呢?微微一笑,不做任何評論即是。我們只需留在屬於自身的航道上,若真有緣,他人自會對我們所行之道感到興趣,進而自願跟隨。何須勉強、何須說服他人?

這世界的一切,由此身體而生。沒有了這身體五官的連結,這世界對於我們來說,將好似不真實似的無感。五感,將我們牢牢的錨定在這層世界維度中,讓我們能夠與這層維度的世界進行交流與互動。




2020年3月30日

蝴蝶與毛毛蟲

阿郎撰寫





蝴蝶終究不再是毛毛蟲,雖然它渴望再融入毛毛蟲的生活中,但,它只會遭受毛毛蟲的排斥。它已經失去毛毛蟲彼此之間的友誼,但蝴蝶卻擁有更寬廣的世界、可以看見更寬廣世界、可以飛向無界限的世界。

是的,它不再能與毛毛蟲做朋友,那是它曾經生活的一切,那是它所熟悉的世界。如今,蝴蝶已被毛毛蟲所排斥、隔離,它感到孤獨、孤立,它為此嘆息與難過。但終究,它不再是毛毛蟲,毛毛蟲之間的竊竊私語、團體生活,已經與蝴蝶不再有關係了,它終究要振翅高飛。

為此,蝴蝶前身,先隔離了自己與同伴的聯繫,他自己吐絲結蛹將自己包裹起來,他忍受舊身體剝離的痛苦,他忍受自己一個人在蛹中孤獨的痛苦,最終,他拋棄了原先的自己,也拋棄了他所熟悉的同伴、拋棄了他習慣的生活方式。迎接他的,是全新的身體、全新的生活方式、全新的視野、全新的世界觀、全新的運作方式、與全新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