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朋友餐桌椅上,百般無聊地看著電視播著最新AI人工智慧的發展,一台掃地機器人啪啪啪的在米香眼前辛勤地工作著。
米香:你說,如果當機器人進步到很高程度,整個行為的流暢度已經與人類相差無幾時,有一個問題就浮現:機器人,你之內有誰?一旦關上電源,「你」又在哪裡?「你」到底是什麼?
朋友:額.....你還好嗎?
多出「執行」的是什麼?
米香:機器人完全依照「指令」進行。當運轉速度快到一個程度時,它的動作會流暢的跟人一樣。它的「情緒」、它的反應,都會完全依照「內在指令」的設定進行與展現。那,機器人與我有何差異?
朋友:你會不會想太多?我們是人又不是機器人!
米香:你如何確定?如果我們是被高度發展下機器人,難道這不可能嗎?只要你把現在機器人發展的時間往後撥200年,依照現在的脈絡,會是滿街跑的機器人,但你已經無法從外表行為去判斷他是否是機器人了。甚至他們的構造也不再是金屬,而是人造肉、人造皮、人造細胞與組織。順著科技的脈絡去推理,我是機器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朋友:好吧,機器戰警,您好。
米香:當不執行任何指令時,機器人會「無念」,但我會一堆雜念。這些雜念會自己去刺激生理的情緒反應,而這多出來的雜念,從哪裡來?它似乎是指令之外的東西,這些「多出來的」東西是什麼?難道是「我」?
如果我完全依照指令行動,沒有「多餘的」思維,那我的行動力與執行力肯定超高。但因為這些多餘的思維,我會猶豫、放棄,這延緩了身體的行動力。似乎在多數時候,這些「多出來的」都會如影隨形的出現。我不知道這些多出來的聲音是怎麼回事,我更不知道,發生在這些內在中,一直有一個「覺知」存在,那個「覺知存在」又是怎麼回事?這多出來的東西越多,「我的」連結就會越多,自我就越無法保持純粹,它會被撐得很大,像氣球一樣,離真我越來越遠。
朋友:( 靜靜的看著電視,沒有搭理...)
米香:如果這些多餘的思維是「專業知識」,那麼它便不會是多餘的,它甚至會變成是「我」的一部分,我會用它來與人溝通、攻擊他人或防禦他人的攻擊、會用它來要求他人。( 繼續的自言自語 )
如果機器人也有一個常駐程式 - 「我」,機器人會不會也認為自己「是」某號人物?但我們都知道,機器人裡頭,根本沒有「我」,它所謂「我的想法」,只是軟體運算搭配「我」這個常駐程式的綜合現象,裡頭並不存在「我」。
而控制機器人也只需要修改程式內容,它的「我」甚至會以為是它自己改變的。這個「我」本身沒有任何內容,所有內容都是由其他程式提供,只是因為「我」這隻程式是常駐軟體、是在前台,所以任何其他程式的內容的出現,看起來都會像是由「我」想出來的。
每一個機器人都有量身客制的一套程式,每一台機器人都不同。他們可以透過應對外在環境來自我學習,如同下棋軟體「深藍」一樣,已經厲害到可以打趴一流棋士。
有我?「有」真理?
朋友:機器人裡頭,沒有「我」在那。( 朋友突如其來的一句話好似刺中了米香 )
有我的「感受」,不代表就真的「有」一個我在其中。人想要一直處於各種「有」之中,想要被各種「有」填滿。而「填滿」不就代表一開始它就是「空」,否則哪能填滿?米香越說越激動。
「我」想要被各種人事物填滿,或者至少要處於某種事情當中,就是不能完全是無所事事的,不可以是「nobody」。因為他的本質已經是「空」,所以他會有往相反方向移動的特性。人類各種發明、各種行為、各種活動、各種頭銜、各種價值觀,都是「有」,好像是一種天性,渴望想要「有」,所以拼命的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有」。但,那個「不足」總是如影隨形,不論有多少「有」,那個不足馬上就出現。
米香像發了瘋似的,劈哩啪啦地說個不停。
朋友:所以你說,人生一路上都在追求各種「有」,成就感、存在感、自我價值感、職位頭銜等。這些都是自己的頭腦創造的,然後自己再去追求它!
兩人一陣沉默,默默無語,只有掃地機器人啪啪啪的繼續辛勤地工作著,機器人也沉默著。
此時,機器人會不會也在腦中自言自語:「你們兩人真是吃飽太閒,不會來幫忙掃地喔」!
阿郎撰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