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撰寫
又快過年了,大家興高采烈的迎接即將到來的連續假日,但這一切對我來說,顯得陌生。我因緣際會下離開了職場,同一時間,朋友快樂的去旅行、有些迎接轉職、有些則是高升加薪。我們好似在同一地方,但我們的存在狀態,卻是完全不在同一個頻率上。面對同一個社會實相,我們居然可以有如此不同的感受,顯然,我們是活在不同的流動中。
我正在前往某地的路上,安坐在朋友的車內,看著車流不斷增加,行車速度不斷減慢。沉浸在剛才的思緒中,被朋友的一句三字經喚回現實。「這下好了,動彈不得,現在被卡在高速公路上了」。一時間,車上4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調侃著高公局的一些管制措施,但我被朋友一些討論觸動了心弦。
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A:高公局做了很多改善措施,若跟以前的情形相比,其實進步很多了。
B:有嗎?塞成這樣叫進步?我怎麼不知道他做了什麼改善?
A:以前,有車的人算是少數,所以就高速公路的承載量來說,基本上都很順暢。但後來有車的人變多了,一到上下班及假日時段,就會一下子湧進大量的車潮,使得車速變慢甚至不會動。
B:是阿,以前甚至塞到可以在高速公路上下車做運動順便尿尿咧!
A:對阿,那是因為大家都是從繳費亭開始回堵,為了繳費,每一輛車都得要停下來繳錢。
C:我有印象,後來好像實施南北調撥車道來舒緩。
B:對,原本用現金繳費,後來變成回數票,那時大家的車上總有一本回數票。
A:是的,從現金變成回數票,就不需要找零錢,縮短大家停下來的時間。
B:以前有許多路段是二線道,後來都拓寬成三線道,這樣本來三線進入二線道時,會發生的塞車狀態好像也就不見了!
A:對阿,二線轉三線沒問題,但三線轉二線時,就會有一堆車塞在銜接處。
C:我記得以前很會塞車的地方,還有下交流道的地方,經常回堵,甚至影響到了其他線道的車輛。
A:對,後來開放路肩行駛。反正閒著也是閒著,開放讓車子行駛,回堵在交流道口的情形改善不少。
B:之後出現OBU裝置,車上有裝的人,不用停下車繳費,可以快速通過,回堵的情形更少,車流順暢改善很多。
A:是阿,接著就是這幾年的ETC收費系統,容許車子速度比當初的OBU更快,幾乎沒有減速就可以通過。
B:對阿,最後乾脆連收費亭都拆掉了,一了百了,一堆收費員失業,當時引起不少風波。
A:後來高公局為了對尖峰時段做管控,設計了匝道管制,減緩進來高速公路的車輛頻率,讓下交流道的車輛可以等於進高速公路的車輛,形成一種動態平衡。好像打點滴時,一滴一滴的慢慢滴。
B:對阿,之後更狠,頒布高乘載管制措施,直接打掉一些不滿4人的車輛進入,搭配匝道管制後,下交流道的車輛就多於進交流道的車輛。整條高速公路的流動更順暢了。
C:這樣一說,那夜間不收費也是囉!把尖峰車潮導引到夜間去,讓白天的車輛更少,就不會通通擠在一塊了。
B:那我還有一例,就是高架道路。它幾乎可以說是一條專用道路,好像高鐵也有這種班次。上下出入口很少,對於那些不需要途中上下交流道的車輛來說,完全不受其他車輛的影響,可以說是暢行無阻。
這些朋友還真是博學多聞,我讚嘆著,而車內的對話也還在繼續。
如果高速公路是一條生產線
如果你是一個廠長,負責掌管生產進度的人,那麼這些因應高速公路塞車,而採行的改善措施,你是否會有一絲熟悉?
每一輛車所要下的交流道不同,你也無法預估現在進高速公路的這一輛車想要在哪一個交流道下去。如果每一輛車代表一個產品,每一個交流道代表製程的最末端,下了交流道,就代表「營收」。所以,讓每一輛車可以最大量、最快速的下交流道,代表這條生產線的貢獻營收。
- 塞車代表損失
我明明只要一站就可以下交流道,但卻與其他北上車輛塞在嘉義,原本20分鐘的路程,硬是拉長到40分鐘。這中間的時間損耗、油錢損耗、司機僱用費用等等,通通延長了一倍時間才能轉成收入。所以,塞車時間代表產線損耗的時間,也代表企業實現營收時間的損失,
- 改善由減少浪費開始
看看高公局的改善方式,並非看到塞車,就以為產能不足,然後整天想著新建產線、擴充產能!不,他們的作法是「減少浪費」,如同精實管理中的「七大浪費」般。當我們塞在路上,便是屬於「等待的浪費」。在產線上,隨處可見半成品或成品躺在待處理區或倉庫,一躺就是好幾個月。但管理者對於這些浪費,可以說是麻木不仁、視而不見,他們眼中只看到員工閒閒沒事幹,就忙著叫主管派工作給他們做。如同明明已經很塞車,還不斷放車子進到高速公路一樣。
- 移除會「降低流暢性」的阻礙
從回數票、改三線道、開放路肩行駛、OBU設置、ETC、拆除收費亭,這些改善措施,它們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那些會降低車速的阻礙,一個一個移除掉,他們不是建設新的,而是移除不合時宜的、會阻礙的。在公司產線上,這種「等待處理」的狀況實在太多了。若能一一改善,那麼整個產線的流暢度,就會像高速公路般的流暢,而不會像打結的童子軍繩,一節一節的結凸在那邊,躺在每個機器旁邊。
- 限制過度的投入
生管一接到業務的訂單,馬上轉成製令單,就急著丟到生產線去。他們認為越早投入生產,產品就可以越快完工。這是常識,但真是這樣嗎?如果沒有採取匝道管制、高乘載管制,而是像生管一樣,急忙讓更多車輛開上高速公路,你真的認為他們會更快到達目的地?同時,其他車輛也都可以同樣快速到達目的地?老天,看看擺在你眼前的高速公路的事實吧!那是不可能的,不然我們現在怎會塞在這裡?20分鐘的路程,都已經過了40分鐘了,尿都要憋不住了,還越快到達咧!
你必須限制工單進入生產線的速度及數量,如果有總量管制,出一張工單,再入一張工單,這樣的話,讓投入等於出庫的速度,那麼就可以讓在產線中的工單,不會因為過度擁擠而動彈不得;或者,也不會讓成品躺在倉庫,然後放到呆滯過期,最後帳面上打掉,裝作沒有看見!
改善的兩種方向
在我眼中,改善其實是有兩個方向的。一是增加正面、第二則是減少負面。
多數公司的改善,都只知道增加正面。只想要建制更多管理規章制度、設置更多KPI、張貼更多標語海報、舉辦更多活動、增加更多管控點、更多分析報表、更大的倉庫、更多的產線、讓員工學會更多技巧、兼任更多事務....。這種勞民傷財的管理手法,除了滿足管理者自我的虛榮之外,只會讓基層員工在私底下,有罵老闆白痴、無能、自以為很懂的茶餘飯後的笑話題材,真正的效果,實在很少。然後一段時間,老闆又會再找一批空降人員,再玩一次,然後員工就是陪玩家家酒罷了。
但減少負面效應,是花費更少成本、成效更快、又不勞民傷財的另外一條道路。只是我不懂的是,為何這些自以為高高在上的老闆們,很少會採用就是了!我想最有可能的是,「有錢人跟我想的不一樣」!
塞吧!反正我目前時間多得是,只是,尿急該怎麼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