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9日

7-11教我的存貨管理

 阿郎撰寫


近日離開職場,突然之間多了好多時間,人清了、心也靜了。悠哉的散步到附近的小7,看著每天一次的補貨車人員,推著推車,將補貨的商品送進超商的小倉庫中。俐落的作業流程,真是有效率阿,我驚嘆著!這麼一間小小的店舖,所有商品的週轉率高的嚇人,營業額肯定也高的嚇人吧。但奇怪的是,卻鮮少出現缺貨的情形。我啜飲手中的飲料,拿起手機,饒富趣味的思索著這些現象:
1.員工人數很精簡
2.小小的店面
3.擁擠的商品陳列架
4.種類多到嚇人的商品
5.每一種類商品少的可憐的存貨數量
6.小小的儲存倉庫

這種條件若放在多數的公司,肯定虧錢。所以,為了賺錢,多數的公司會怎做?
1.大量專業分工的員工
2.大大的倉儲空間
3.滿滿的庫存
4.每一商品囤積很大的一定數量
5.每次生產就是大批量的生產,以降低單位成本
6.設置一大堆的KPI

咦,怎會與超商的狀況,完全相反了呢?這下,有趣了!

現行的倉庫管理模式
不行,這太有趣了,閒著也是閒著,老子現在有的是時間,反正也沒工作。急忙的衝回家,打開電腦,列出幾項我所知道的倉庫管理模式:
  • 依據銷售預測來準備庫存
  • 設定安全庫存區間,一到最低安全存量,便啟動採購補貨
  • 怕缺貨,所以增加庫存。
  • 要降低單位採購成本,所以加大每次採購數量
  • 為減少運費,所以每一次運送時,最好都塞滿貨車,並降低配送的頻率

嗯,很多公司把「降低採購成本」當成一項KPI來衡量。唉,採購跟廠商說好,故意預留議價空間,這樣每一次都可以議價成功,既可以達成公司的KPI,廠商也得到訂單,大家都開心,訂這種KPI真是無趣。

再看一下這幾項管理模式,嗯嗯,有趣的一幅畫就在我眼前展開了。

普遍性的現象
  • 以前有幫公司做過財測,銷售預測是其中必備的基本假設之一。但,我印象中,很少有準過。啊,我真蠢,「預測」這兩個字,不就代表不準嗎?我怎會這麼傻這麼天真的認為「它應該準」呢?這就糟了,如果預測不準,那麼根據預測而準備的庫存,又能準到哪去?
  • 難怪公司的庫存,不是缺貨就是囤積太多。更扯的是,兩種現象是同時存在的。需要的貨總是短缺、不需要的卻一大堆庫存。
  • 寧願有多餘的庫存,也不可以缺貨,因為會被老闆釘到牆壁上。我常聽到因為缺貨被老闆責罵,卻鮮少聽到存貨太多被飆罵的,頂多念一念而已。我想,那是因為大家認為缺貨造成的傷害,比庫存過多還大吧!
  • 「安全庫存區間」的設置。當庫存水位低到最低時,就會下採購單補貨。但,這些安全庫存標準並不是經常變更。怪異的是,如果真有貨過多,為何沒有馬上發現馬上處理?為何都是等很長時間後,才會打掉認列損失?且既然有設置安全庫存,為何還會缺貨?

7-11的補貨觀察
供應商生產 -供應商倉庫 - 物流中心 - 補貨車 - 小倉庫 - 陳列架 - 顧客

這是小7的大致物流節點。
  • 這一個顧客會買什麼商品?:無法預測。
  • 商品賣不好怎處理?下架
  • 商品暢銷怎處理?多排一些位置
  • 店員每天補貨幾次:好像四次,不確定。
  • 每次補多少數量?:白天班補大夜賣出的量、大夜補日班賣出的量。
  • 小倉庫多久補一次?:好像一天一次吧。
  • 物流中心多久補一次?:不知道,我猜也是一天一次吧。
  • 供應商多久生產一次?:不知道
  • 供應商每次生產多少量?不知道

我的疑惑
  • 為什麼一樣無法預測市場,超商缺貨的情形會比較少?囤積的情形也比較少?
  • 為什麼存貨這麼少,不會發生缺貨?
  • 為什麼補貨次數這麼頻繁?
  • 為什麼每次補貨數量這麼少?
  • 為何商品週轉率這麼高?

答案原來這麼明顯
最準的預測是怎樣的?以市場實際狀況來反應。
最佳的安全庫存量是多少?以市場的實際狀況來反應。
哪裡最貼近市場?陳列架的即時銷售狀況。

當貼近市場時,預測最準,猜錯的機率最低。若以此點來推論,小7的行為就非常明朗了。
  • POS系統的即時銷售狀況:每一間小7的即時銷售品項及數量,透過POS系統,可以頻繁的回饋給公司。
  • 賣多少就補多少:不去猜測市場需求後,補貨的數量等於上一個班別的銷售數量。
  • 降低庫存的波動幅度:透過頻繁的補貨,補的貨都是有賣掉的數量,都是有需求的,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如此一來,從市場端到物流中心整條環鏈的商品,其週轉率都可以維持在高水準狀況,整個庫存水位不會一下太高一下又太低。
  • 動態調整商品:如果商品多日都沒有銷售,店長會下架並由物流車送往其他有需要的店舖,這透過固定時間的補貨車來回穿梭,正好起到了在對的地點販賣對的商品的效果。這種頻繁的運送,不但不會造成運費的浪費,反而減少缺貨造成的損失,以及囤積過多造成的呆滯損失。

改變觀念即可創造營收
上述作法看起來沒有什麼,也很合理,但仔細一想,它到底特別在哪裡?仔細一想,實在太令人吃驚了!

  • 不再塞貨給下游
我發現這是一個創新的觀點,顛覆了一般傳統的做法。供應商不塞貨,而是由零售店拉貨。由「塞貨」轉移到「拉貨」,而數量則是由實際市場來決定。透過少批量補貨加上高頻率的補貨,完美的配合在一起。

  • 補貨依據是「時間」而非「數量」
一般補貨時機是當庫存數量低到安全庫存低水位時啟動,但這裡是「定時」每日補貨。透過頻繁的補貨,除了更貼近市場實際狀況外,庫存數量就算降低到一定水準,也不會造成缺貨;同時頻繁的補貨,也滿足快速動態調整商品項目的需求,更貼近當下市場的真正需求,妙阿!

這已經顛覆以往大家所認知:「缺貨就是因為庫存太少」的傳統觀點。所以以往要解決缺貨,最常被提出的解套方法就是「增加庫存」,但就算增加庫存,缺貨情形依然頻繁發生。若有人直接跟你說:要解決缺貨問題,就要減少庫存,你會相信嗎?

啊,我醉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