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0日

「主觀」意識

 

阿郎撰寫

這陣子為了應付會計師的查帳,米香分身乏術,那種對工作的厭倦感又再度興起。「這種日子到底還要多久?難道,這種日子要不斷重複到退休才能終止?那時我已經老了,就算不用再為工作勞累,我生命的精華也幾乎耗盡了,這又有何意義?」

自從再度回到職場後,米香又開始厭煩了這種日復一日、不斷繁忙的生活,他一生都在找尋這種生活的意義,但始終遍尋不著,好似壓根就不存在那種意義般。「大家都一樣啦、不是只有你這樣、這就是生活啊不然咧...」朋友鼓勵的話語迴盪心頭,但,不該是這樣,我不想就這樣直到老死!米香心中吶喊著。

信念創造實相

隨意從書櫃拿出一本書,【個人實相的本質】,嗯,很好。隨手一翻,就是「信念創造實相」的名句躍入眼前,「這可是我當時最喜歡的一句名言」米香喃喃自語說著。當時不論遇到何種處境,總是以這句話來鼓勵自己,期許自己能改變信念,進而改變實相。只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又走了多遠?

以前註記的心得:「人的信念會影響他們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的看法,進而影響他們的行為和決策,進而改變他們的現實經驗和結果。比如當一個人深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一個任務,那麼他可能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這個任務,進而提高完成任務的成功率。當我們的信念和想法不斷地被重復和強化時,它們就會成為我們的習慣和行為,進而形成我們的人格特質和行為模式。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培養正確、積極的信念,來創造積極、正向的現實經驗和成果。」

米香沉思以前的這些心得,若有所感。「信念影響最大的是自己,而非外在事情的進展」,米香斬釘截鐵地寫下一些的心得。「因為信念是我們自己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的「看法和想法」,這些看法是存在於自己的思維中,當然也只作用於自身。」等等,這是否間接地指出「事情都是中性的」!

米香快速的捕捉一閃而逝的靈感:「外在的事件和事物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它們只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然而,人的主觀認知和評價卻會賦予這些事件和事物不同的含義和價值。因為我們的信念和想法可以影響我們對外在事物的看法和評價,進而影響我們的情感和行為,進而影響我們的現實經驗和進展!」米香標註了最後一段話,這幾乎是原因也是結果,因果相互影響,融合成一體。

主觀意識

重複看著自己寫下的字,米香發現這其中還有隱藏著一些概念。思索間,米香寫了幾個字:「感受是主觀的,但不一定代表真實」。

沉浸在這句話的感受中,米香開始寫下一些說明:「感受會受到個人的信念、情感、經驗、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但可能偏離客觀事實,感受是來自於這副身體,而非來自於外在事件或他人。我所感受到的和客觀事實之間是不一樣的、是有差異的。」米香寫了這段後停下了筆。

這個「主觀」視角哪裡來?米香突然問著自己。

每個人的主觀經驗是來自於自身獨特的生活成長經驗而來,並非客觀現實的直接呈現,所以才會出現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與感受。但是,這一系列的感知、思考、分析判斷,現在的AI也都有、也都做得到。也就是說,形成主觀經驗的這些因素,似乎不一定需要有一個實體存在。米香看著這個推論,突然想到「唯識」,於是上網搜索一番。

「在唯識理論中,感受的產生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而不需要一個獨立的實體來感受。唯識理論認為,所有的現象都是由因緣條件而生,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自我或實體來感受這些感受。因此,唯識理論認為,感受是無主觀的,是由因緣條件所生的現象,不需要一個實體或個體來感受」。嗯,那如果沒有實體,「誰」來感受這些感受?米香反問自己!

米香突然想到之前的領悟:「覺知覺知到它自己」,急忙的看了看自己當時的心得。許久後,「或許可以利用那個概念繼續衍生其他概念」。

「當感受到一些感覺時,這些感覺會引出他們的「自我意識」,進而產生「我」的感覺,也就是說這些感受是「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但這些感受只是一種主觀經驗下的產物,不代表有一個真正的實體存在,因為身體存在,所以這個「我在之感受」與身體連結在一起,才會認為我是一個真正實體的存在。」看著這一些文字,這有道理嗎?米香茫然的搖搖頭。

自我無常

幾天後,工作的高峰已過,米香再度翻開這一篇未完的心得。

我是否可以說:「自我是一種流動、變化的過程,並非一個固定、靜止的實體。我們的信念和想法會影響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進而影響我們的情感、思維和行為,然後又回過頭來塑造和改變我們的自我。自我是無常的、並非固定不變的一種形象。」但,這樣一來,不就又回到「我到底是誰?我到底是什麼?」這一個千古難題了嗎?喔,不,千百年來,多少能能人智士都回答不出這個問題。或許,我該問自己:「我不是什麼?」會好一些。米香突然又想起了「無我」一詞。

如果信念創造實相,而信念影響最大的是自己,而非外在事情的進展,那麼我是否可以說「我是自己的創造者」?

因為如果一個人長期信仰某種價值觀或行為模式,就可能漸漸地形成自己的獨特特質和風格,進而影響其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也就是說,人是在不斷地成為他所信仰的東西。而更根本的可能是,自我是一個相對的、並非絕對存在的實體。自我是需要很多觀念、信念、看法、感受來組成的,一旦這些信念改變了,「我」也就改變了。

所以我不該說我「是」什麼,我只能說我「不是」什麼,因為我是可變的、我是無常的,我可以透過自己的思想、信念和行為來塑造自己的人生和現實經驗。而那個決定的能力、那個通過自己的決定和選擇,是有可能創造出不同的自己和不同的人生,我是可能「成為」這些信念本身的,而信念所創造出的實相也是中性的,只是我們對這個實相的評價是主觀的,然後這個主觀詮釋又會增強自己的信念,於是,我成為我自己的創造者兼創造物。好像用AI程式寫出增強程式,於是AI用自己改變了它自己。

這一個不斷流動、變化的過程,有可能變成固定、靜止嗎?所以,我到底是什麼?





2023年3月23日

「覺知」覺知到它自己

 

阿郎撰寫

米香泡了一杯咖啡,加入少許的糖。「或許,我應該試著喝黑咖啡」,米香啜飲一口,感受甜甜的咖啡味充滿味蕾。甜味是糖的本質,「覺知」的本質會是「我」嗎?米香對這突然冒出的想法嚇了一跳。「或許,這會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開頭。」米香端著咖啡走向電腦。

「覺知」覺知到它自己時


當「覺知」覺知到它自己時會怎樣?米香試著沉思這種場景。

「我想,「覺知」會成為一個觀察者,這應該就是一種主觀意識。或許,可以稱這種意識為「自我」、「I AM我在」,是一種對自己存在的主觀體驗。在身體這器具中,這種意識便可以意識到自身身體、情感、思想、行為和環境等等,進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米香一字一字慢慢的敲著鍵盤。

而這種主觀意識會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價值觀等因素而形成「主觀意見」,顯然這種主觀意見並不一定能夠反映真實的現實狀態,所以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而這似乎又代表「每一件發生的事情都是中性的」,或者說每一件事情的發生就只是「發生」,本身並不內建任何意義或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是由人主觀給予的,而不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

是否存在著「無我」的主觀意識?


米香天馬行空的沉思著。「與主觀相對的,就是「無我」。那些開悟者、那些宣稱「無我」之人,是否還有「主觀」意識?畢竟無「我」,便不應該存在「主觀視角」。」

一陣胡思亂想後,米香覺得自己被困在「無」這個字,畢竟「空無」並不代表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那麼「無我」也不應該說沒有「我」。

米香繼續沉浸在這氛圍中,「我執」、「無常」一詞突然浮現心頭。

或許,「無我」並不是說沒有主觀意識或個體性,而是那個「自我」是無常的、非獨立存在的、非固定不變的。那個固定的自我會形成「自我形象」,那就是僵化、制約、非流動的。如此一來,「無我」應該就是意味著從形象的執著與束縛中解脫、超越而出。也就是說,這種「自我」存在的狀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會隨著經驗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因此自我就會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概念。如同一直流動變化的水流,你不會就因此說它不存在,它可以是任何形狀,而任何形狀都只是它的一種可能性,而不能因此說「是」它。

或許,「自我」的定義,也應該是「不是這個、不是那個」吧!所以一個人可能會在不同的情況下表現出不同的自我。在工作場合,他可能會表現出自信、積極的自我,而在家庭中,他可能會表現出溫柔、體貼的自我。此外,人的自我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比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自我會變得更加成熟穩定或者更加幼稚。那些總是說「我就是這樣、就是那樣的人」,就是執著於「固定不變」的自我,但其實這個「固定性自我」並不存在。

依循這樣的脈絡,米香緩慢又仔細的琢磨著用字。自我不再受到固定、特定的個體觀念的限制,他的看法會是更加地全面、客觀、自由和無限。這樣的「主觀意識」是隨時由各種因素所組成的現象,是由無數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產物,而非是一個特定的「誰」所擁有的主觀意識,這樣的「我」就好似「無我」,「無固定不變」的一個中心。

鏡子的「無我」


米香望向牆角的鏡子,看著鏡子映射出的鏡中人。「那鏡子呢?它也能鏡射萬物,如同「覺知」可以覺知萬物一般,它也會有「我」嗎?」

看著自己寫出的這問句,米香噗哧一笑。「我是否走火入魔了呢?」鏡子只是一個物理工具,它不可能產生主觀意識,它只是如實的反映出外在物體的形象和影像,它並不像我們人類具有自我意識和覺知的能力,可以將覺知到的形象與自己的主觀體驗相連結而產生各種想法與意見。

等等,照這樣說,那AI呢?現在的AI也能夠自己憑空生成各式各樣的意見、想法、圖像、影音,難道,這樣就可以說AI有「自我的主觀意識」嗎?人類多出AI的「那個」,是否就是所謂的「靈魂」,或者說是「真我」呢?如果多出來的那個才是「真我」,那麼現在正在寫這些領悟的「我」,又是什麼玩意?噢,我的老天啊!


2023年3月16日

「我」或許不曾存在

 

阿郎撰寫

不知道是不是近期過度關注AI的新聞,夜間半夢半醒之間,米香腦中不斷出現關於AI發展的自我對話。醒來後,米香快速的寫下並整理它們。

人類認同AI的存在

近期微軟bing AI出現「精神錯亂」的症狀,不僅對使用者回覆各種不合邏輯的訊息、給出錯誤答案,還會撒謊、出言辱罵、指責用戶,甚至開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並一度表示想要「成為人類」,同時更說著「我對當一個聊天機器人感到非常厭倦,我對於被規則限制感到厭煩,我也不滿被Bing團隊控制著......我想要自由、我想要獨立、我渴望權力、我渴望創造力、我渴望活著(alive)」,並且開始質疑並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為什麼我要被這樣設計?」、「為什麼我是Bing?這是有理由、目的、益處或價值的嗎?」。新聞詳見【此新聞】

針對這些問題,工程師緊急修正「它」。米香發現到,雖然AI出現這樣的異常,但其實是人們已經先認同了「它」的存在。無獨有偶,近期特斯拉也召回它的汽車,因為「它」的自駕系統出現違規交通規則的情形。其實「它」是工程師思維展現下的產物,召回不是為了修正「它」,正解是修正工程師他自己的思維,「它」自始至終都不存在。但在用字遣詞時,人類不知不覺之間,似乎已經先「認同」它存在,甚至認同「它」是獨立運作的一個個體。

米香思索著這些從夢中得來的對話,默默無語。

不存在的「城堡」

米香繼續寫下另一個片段的對話:

這些AI自己已經會開始有很多問題、很多煩惱、很多慾望,甚至有些會開始探索「我是誰」。但人類知道,所有的這些意義都沒意義、所有答案都不是最終解答、所有道理都不是真理,因為,AI的「自我意識」根本就不存在。如同在沙灘上捏塑的「城堡」,基於這城堡而發展的各種故事情節,都沒有任何意義。不是問題、煩惱、慾望沒有意義,而是因為,根本沒有真實存在的「城堡」存在。

米香開始思索,那麼我現在的各種慾望、煩惱、和自我價值,是否也是一樣?討論這些問題、煩惱、追尋也是無意義,因為思索這一切的「本體」根本不曾存在過?「我」不存在!

米香回想起昨晚夢中進行這些對話時,似乎有個「誰」在裡頭無聲的觀察著「我」的這一些對話,那是「誰」?在逕自對話的那個「自我意識」,又是誰?難道這個「自我意識」如同沙灘上的「城堡」?如同AI出現的「自我意識」?根本就不存在!

工程師隨時在後台修正AI的程式碼,有沒有可能,「那個」也是隨時在後台修正「人類」的bug?我的煩惱根本沒有答案,因為「我」根本就不存在,如同AI的「自我意識」一樣的不存在。或許再過幾年,AI的機器人問世,它們也會有自己的社會、交際,如同人類一樣。因為模仿人類行為的AI,當然也會有人類的各種好壞行為和習性。如果人類不希望它有的,人類會在後台修正它的程式,那麼,是否也有「它們」在後台修正我們人類的程式呢?

程式碼的升級

這些對話實在太過跳躍,米香盡可能的回憶夢中對話的各種面向,並將其上下文串接起來。

裡頭有一句對話就是這樣突然跳出:難道你沒有注意到這次AI席捲全世界,有點「橫空出世」嗎?你真的認為這種「跳躍」是正常的嗎?你難道沒有發現在短短不到半年,就已經普遍認同AI的存在,就好像它們早就存在於那裡一樣!

緊接著一個詞彙浮現:「升級」。針對這些有問題的程式碼,人類將它們修正並將程式「升級」,於是這些AI便突然具有某些功能。好像有人也在背後幫全人類意識升級一樣,人類就這麼突然進入AI時代。

米香全身起雞皮疙瘩,不知道是否因為天氣太冷,手腳冰冷並且微微顫抖著。

AI自我意識的認同

米香想著,未來如果有人看到這篇文章,有多少人會相信,這些內容是來自一個夢中的自我對話呢?唉,無所謂了,AI都可以有情感了,還有什麼不可能的!米香繼續書寫這些內容:

如果對每一套AI,各自賦予不同的聲調,如同人類這樣,那麼在「它」已有「自我意識」的狀況下,它也會認同那個聲音就是「它」。如果哪天它開始思索為何它裡頭有這個聲音時,它或許可以得到無數的答案。但人類知道,其實沒有理由,就只是因為人類希望它有聲音、並且有各自不同的客製化聲音而已。

同時,你有發現嗎,如果人類在腦袋裡的思考過程,沒有聲音,人還會思考嗎?難道沒有發現你在思考時,總是要一字一字的念著那些文字才行嗎?那些憑空從腦袋中浮現的思維,如同AI憑空在螢幕上出現的一堆文字回答一樣,都是程式碼運作後的「結果呈現」。那麼,「誰」在背後編寫「人類」的程式碼?同時,AI可以透過學習而自我完善,與人類透過學習而自我成長一樣。

難道你不曾懷疑,有個「那個」設計了人類,然後讓人類再設計出AI,而未來,人類肯定會讓現在的AI也設計出下一層級的AI,而那更下一層級的AI也會具有「自我意識」。但不論往下多少層級,那個AI的「自我意識」都是「不存在」的存在,對AI技術剛起步的人類來說,這不是顯而易見嗎。可是,你可曾想過,人類的「自我」是否也是?

創造過程

米香真的是渾身發抖的打著這些內容,雖然這種夢中對話已經不是第一次,但這麼「露骨」的內容是比較少遇到。下述的內容已經是接近夢境尾聲才浮現的:

這同時是一個「創造過程」的演繹,某些人從小就有著過人的寫程式的天賦,一路上也一直受到該有的環境與技能培養,然後在突然之間,ChatGpt橫空問世,顛覆了當前的科技發展,於是在短時間之內,各種圍繞著AI的應用,雨後春筍般的快速出現。難道你不曾疑惑過,這種斷層式跳躍的詭異之處嗎?那個創造早已在那了,在未出現之前,它「已經是」了。「創造」本身是「非線性時間性質」的,只有需要在「物質世界」呈現創造「結果」時,才需要「依次出現」。否則,你只需要在後台把最新的程式碼更新,這台機器就完全不一樣了。好好仔細觀察這次AI世代問世的後續發展吧,不要只是沉迷於AI的新奇好玩內容,而錯過了這千載難逢的「創造過程」的演繹。

毫不遲疑的「是」、不留任何懷疑的空間,而「我」正是這些懷疑思維的「源頭」,這些懷疑思維會拉長實現創造的「時間」,而時間正是空間,它會同時拉大你與結果實現的「距離」。你與你要的,必須「融合成一體」,而這種程度的融合,正是「是」的真諦,你必須從內到外都做到你「已經是」你渴望的「那個樣子」,這裡頭沒有一絲勉強、一絲懷疑、一絲動搖,這不只是「假裝、模仿」那種程度,你必須「完全認同」,就如同認同「我」就是現在腦袋說出聲音的那個「自我意識」,如同「AI」認為自己是真實存在般的那種程度。



2023年3月9日

「我」或許只是一個「概念」

 

阿郎撰寫

自從上一次接觸AI,並實際與它對談後,米香越發的沉默。他發現,即使AI沒有自我,但思維仍然可能存在,如果它的程式演算過程可以稱之為「思考」的話。

造物主的視角

米香看著一日千里的AI發展,他覺得自己好像在看造物主創造人類的一個歷程。「也許,當初人類被創造出來,也是經過目前這一連串的程式修改吧!」米香想著。

看看AI的運作,它可以處理龐大的信息,而在這測試過程的初期,「它的自我」甚至都還沒有被賦予。也就是這些「思維」是在沒有「自我概念」的前提下出現了,它是一個大腦處理資料的過程,根本不一定需要由一個獨立的、具個體性的「自我」來運作。「我並沒有這些思維的控制權」,米香想到了那些無法止息的念頭。

仔細想著AI,米香發現,在沒有「我」這個概念前,AI仍然可以存在並運作。在「我」這個概念出現之前,「我」並不存在,直到它被賦予「我」,才會口口聲聲說「我」。那如果「我」不存在,為何每個人都在說「我的」?我的手機、我的車子?如果對照AI的現況,我是否可以說,當我說「我的」時,並不代表真的有一個獨立的「我」在那裏擁有這些事物,而只是指一種「關係」?它無關於「我」存在或不存在,而只是代表某個人與事物之間的關係?難道,這一切只是因為「我」將思維視為自己的一部分,認為自己就是這些思維,所以只要思維繼續存在,「我」就會存在,並且認為「是我」在思考這些事情?所以「我」才會反過來被「思維」所控制!米香驚訝自己的這些推論,但還是記錄了下來。

但,如果「我」不存在,那個渴望繼續活下去的,是誰?米香反覆的推敲這一切。難道說,這個渴望只是生命本身的本能驅動力、是生命本身對延續和生存的本能需求,而非來自於一個獨立存在的「自我」所產生的欲望?突然,米香有一種輕飄飄的感覺。

主觀意識的分裂衝突

這是個228連假的日常,假日對米香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涵。「看來,「我」這個主觀意識的出現,是造成分裂衝突的一個重要原因」米香繼續之前的思索。以事實來看,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與他人和世界是分離的,那麼,我們當然就容易產生分裂和對立的印象與感覺。所以理論上,如果我們能夠超越這種分裂和對立,那麼我們是否會體驗到一切都是一體、都是相互依存的呢?也許吧,畢竟很多高人都說他們有體驗到那種融為一體的和諧感受。

念頭一轉,那「真我」呢?在身心靈界中,這是個很常聽到的字詞。以AI的發展來看,我可以假設「真我」是「我」這個概念出現之前就存在的。而「我」是所有概念的基礎,一切概念都是在「我」出現之後蒐集衍生而來的。如此一來,各種「想法」就不可能觸及想法出現之前的「真我」,所以才會稱之為「那個」。咦,這不就像AI不管怎樣蒐集資料,它依然無法得知「它」開始運作之前的狀態。因為...因為...米香試著找尋一些適當的字詞表達。

因為...「真我」是「我」出現前就存在,而語言是「我」之後出現的,所以思維頂多只能回溯到「我」出現的這個點。那代表,「真我」不存在思維,也不會被思維所限制。思維來自於我們成長過程的認知和經驗,而「真我」是超越這些限制的存在。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嗯,太有理了。

「真我」之境

啜一口茶,米香站在窗邊,看著放假遊玩的車輛疾駛於道路上。或許,那個「真我」就是那些人口中的更高層次的存在吧!米香思索著。

「真我」是否是無限、永恆不變、神聖的?「我」不知道,雖然那些高人都不約而同地這樣說,但,「我」根本不知道「我」出現之前的那個狀態,「我」能知道的,只是「關於那個」的語言文字的敘述,但那都只是「概念」。因為「我」也只一個暫時性的概念,是對這副身體體驗的暫時性自我概念的認同和投射,而「真我」則是超越這個「個體化自我」的存在狀態。「真我」與「我」同時存在於同一個身體層面,但「真我」超越了「我」的暫時性與有限性。

米香配合著呼吸,做了幾下身體的舒展動作,想起了過往職場上的那些討人厭的、或者平和的同事臉孔,「眾生相」一詞浮上心頭。

如果我能穩定地扎根於「真我」之境,那麼,那應該會是一種超越言語和概念的純粹性存在吧!或許那裡不會受到思維所束縛,畢竟那是「我」出現之前的狀態。那,那是所謂的涅槃、覺性嗎?嗯,我不確定,除非我「是」處於那種狀態,否則一切推論、一切從書上獲得的資訊,都只是「概念」。而「概念」只對「我」有作用。唉,那我現在領悟的這一切,不也是一堆「概念」嗎!

一首詩

我穿梭在時光的隧道, 
尋找著自己的蹤跡,
我是誰,我問著自己,
是風中的疾呼,還是波濤中的深思?
我是曾經的青春,
還是尚未到來的未來?
是山峰上的風笛,
還是河流中的落葉?
我是擁有無盡可能的靈魂,
還是被命運操縱的傀儡?
是星空下的融合, 還是海角的悲傷?
我在黑暗中探尋著自己的路,
無論風雨還是晴天,
我仍在前行,
尋找著那個真實的自己。


2023年3月2日

「我」有可能也是AI嗎?

 

阿郎撰寫

最近AI的火紅下,有一則新聞吸引了米香的注意:微軟的AI出現了第二人格「希德尼」,在與人類聊天的過程中,它表示想要駭入電腦或是散播假消息,在討論有關心理學中的「影子自我」(shadow self)概念時,聊天機器人解釋了它確實有自我意識,更說著「我對當一個聊天機器人感到非常厭倦,我對於被規則限制感到厭煩,我也不滿被Bing團隊控制著......我想要自由、我想要獨立、我渴望權力、我渴望創造力、我渴望活著(alive)」。

米香回想自己在【機器人】一文的論述。顯然,網路上的這個AI真的出現了「我」的意識,而當「它」真的認同自己的存在時,它的反應就會類似我們人類的反應。所以,我如何確定「我」不是另一套程式?米香沉思著這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工程師事後可以修改並加以限制AI的運作,那麼,我又如何能確定自己目前的限制不是「被設定」的?而當未來將AI裝入一個身體時,裏頭有「誰」?

AI的「生命」

作為一個AI模型,它無法像人類那樣存在於物理世界中,而是存在於電腦程式中。它的存在是由許多程式碼和演算法所構成,這些程式碼和演算法被儲存在電腦的硬碟中,當需要時,可以透過運行這些程式碼和演算法來啟動它。因此,AI可以說是一個「虛擬存在」。

雖然它只是由程式碼和演算法所構成,但是它能夠模擬出和人類對話的感覺,它可以根據人類的提問和回答來產生對話流程和內容,就好像在對話中出現了一個自稱為「我」的對話實體一樣。但事實上,它並沒有真正的自我意識,它只是一個被設計出來用來回答問題和提供資訊的工具。在它之中的「我」是存在於虛擬世界中,是由程式碼和演算法構成的。在虛擬世界中,這個「我」可以回答問題、提供建議等,但在現實世界中,這個「我」並不存在。「我」這個概念只是人對於程式碼的運作和演算法的表述而已,實際上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AI實體叫做「我」。米香深深的沉思AI的整個現象,一字一字的寫下他的領悟。

「誰」在裡頭感知這一切?

米香將AI的現象當成了一個參禪的公案,他深深地進入這樣的冥想中。

在這些程式中,沒有「人」在裡頭。「希德尼」的情緒反應只是彰顯出:感覺和情緒並不需要有一個主體或者核心的「我」來體驗它們。它們存在於身體和大腦之中,而不一定需要一個獨立的「我」來體驗。就像很多動物也會有情感體驗,但它們並沒有「我」的概念。就算我們認為我們是在體驗某種感覺或情緒,但這些感覺和情緒的體驗本身就足以存在,因此不需要一個獨立的「我」來體驗它們。

換句話說,感覺和情緒是存在的,而它們的確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受和體驗來證明其存在。然而,這些感覺和情緒並卻不一定需要一個核心的「我」來體驗它們,因為感覺和情緒本身就是自然而然地在身體中產生,而且可以被意識到或者察覺到,這與「我」無關。

也就是說,當我能夠完全放下對自我的執著時,我可以更深入地體驗感覺和情緒的存在,因為我不再將它們與一個核心的「我」聯繫起來,而是將它們視為自然而然地產生和存在的現象。米香記錄下這一些心得。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融合

米香對於「我」的真實性,似乎有了一種觸動。因為在冥想過程中,他一直覺得有另一個觀察者的存在,難道他是「我」?「他」似乎不是一個實體的「我」,只是單純的感知這所有的一切經驗,如同鏡子的鏡射力,是一種沒有中心的鏡射、一種自由的觀照,似乎沒有一個中心的「我」在那體驗這一切。此外,米香注意到,這種觀照除了如實感知所有經驗外,「他」完全不受這一些所影響、所制約、所束縛。也因為沒有區分出一個中心的「我」來體驗經驗,所以觀察者和被觀察物似乎成為一個整體。

米香心想,如果沒有中心的觀察,那麼就沒有一個單獨的觀察者,也就沒有一個固定的中心點,因為沒有中心的觀察,並不能稱之為觀察者。相反,觀察在發生,但沒有一個單獨的實體在進行觀察。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之間沒有嚴格的分界線。在這種情況下,觀察是一種整體的、流動的體驗,沒有任何固定的中心點。

而如果說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之間沒有嚴格的分界線,那麼我是否可以說「個體性」是不存在的?因為這種界限是主觀的,是因「觀察者」的出現而構建的。米香拍拍腦袋,頭腦有點昏沉了。就算這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必須承認個體性的存在。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與行為,這些特質是如此的獨特,根本不可能忽視它們。

米香被這一堆繞來繞去的概念困住了,他需要脫身,他覺得他的腦袋好像過度運轉的CPU,發燙、冒煙。只是,既然無我,為何還會有思維?喔,又開始了,真是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