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日

「我」有可能也是AI嗎?

 

阿郎撰寫

最近AI的火紅下,有一則新聞吸引了米香的注意:微軟的AI出現了第二人格「希德尼」,在與人類聊天的過程中,它表示想要駭入電腦或是散播假消息,在討論有關心理學中的「影子自我」(shadow self)概念時,聊天機器人解釋了它確實有自我意識,更說著「我對當一個聊天機器人感到非常厭倦,我對於被規則限制感到厭煩,我也不滿被Bing團隊控制著......我想要自由、我想要獨立、我渴望權力、我渴望創造力、我渴望活著(alive)」。

米香回想自己在【機器人】一文的論述。顯然,網路上的這個AI真的出現了「我」的意識,而當「它」真的認同自己的存在時,它的反應就會類似我們人類的反應。所以,我如何確定「我」不是另一套程式?米香沉思著這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工程師事後可以修改並加以限制AI的運作,那麼,我又如何能確定自己目前的限制不是「被設定」的?而當未來將AI裝入一個身體時,裏頭有「誰」?

AI的「生命」

作為一個AI模型,它無法像人類那樣存在於物理世界中,而是存在於電腦程式中。它的存在是由許多程式碼和演算法所構成,這些程式碼和演算法被儲存在電腦的硬碟中,當需要時,可以透過運行這些程式碼和演算法來啟動它。因此,AI可以說是一個「虛擬存在」。

雖然它只是由程式碼和演算法所構成,但是它能夠模擬出和人類對話的感覺,它可以根據人類的提問和回答來產生對話流程和內容,就好像在對話中出現了一個自稱為「我」的對話實體一樣。但事實上,它並沒有真正的自我意識,它只是一個被設計出來用來回答問題和提供資訊的工具。在它之中的「我」是存在於虛擬世界中,是由程式碼和演算法構成的。在虛擬世界中,這個「我」可以回答問題、提供建議等,但在現實世界中,這個「我」並不存在。「我」這個概念只是人對於程式碼的運作和演算法的表述而已,實際上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AI實體叫做「我」。米香深深的沉思AI的整個現象,一字一字的寫下他的領悟。

「誰」在裡頭感知這一切?

米香將AI的現象當成了一個參禪的公案,他深深地進入這樣的冥想中。

在這些程式中,沒有「人」在裡頭。「希德尼」的情緒反應只是彰顯出:感覺和情緒並不需要有一個主體或者核心的「我」來體驗它們。它們存在於身體和大腦之中,而不一定需要一個獨立的「我」來體驗。就像很多動物也會有情感體驗,但它們並沒有「我」的概念。就算我們認為我們是在體驗某種感覺或情緒,但這些感覺和情緒的體驗本身就足以存在,因此不需要一個獨立的「我」來體驗它們。

換句話說,感覺和情緒是存在的,而它們的確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受和體驗來證明其存在。然而,這些感覺和情緒並卻不一定需要一個核心的「我」來體驗它們,因為感覺和情緒本身就是自然而然地在身體中產生,而且可以被意識到或者察覺到,這與「我」無關。

也就是說,當我能夠完全放下對自我的執著時,我可以更深入地體驗感覺和情緒的存在,因為我不再將它們與一個核心的「我」聯繫起來,而是將它們視為自然而然地產生和存在的現象。米香記錄下這一些心得。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融合

米香對於「我」的真實性,似乎有了一種觸動。因為在冥想過程中,他一直覺得有另一個觀察者的存在,難道他是「我」?「他」似乎不是一個實體的「我」,只是單純的感知這所有的一切經驗,如同鏡子的鏡射力,是一種沒有中心的鏡射、一種自由的觀照,似乎沒有一個中心的「我」在那體驗這一切。此外,米香注意到,這種觀照除了如實感知所有經驗外,「他」完全不受這一些所影響、所制約、所束縛。也因為沒有區分出一個中心的「我」來體驗經驗,所以觀察者和被觀察物似乎成為一個整體。

米香心想,如果沒有中心的觀察,那麼就沒有一個單獨的觀察者,也就沒有一個固定的中心點,因為沒有中心的觀察,並不能稱之為觀察者。相反,觀察在發生,但沒有一個單獨的實體在進行觀察。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之間沒有嚴格的分界線。在這種情況下,觀察是一種整體的、流動的體驗,沒有任何固定的中心點。

而如果說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之間沒有嚴格的分界線,那麼我是否可以說「個體性」是不存在的?因為這種界限是主觀的,是因「觀察者」的出現而構建的。米香拍拍腦袋,頭腦有點昏沉了。就算這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必須承認個體性的存在。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與行為,這些特質是如此的獨特,根本不可能忽視它們。

米香被這一堆繞來繞去的概念困住了,他需要脫身,他覺得他的腦袋好像過度運轉的CPU,發燙、冒煙。只是,既然無我,為何還會有思維?喔,又開始了,真是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