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

小我的兩個面向

阿郎撰寫

有人著迷於一塊土地的獲得,可以帶給她圓滿。同時間,有人陷於自己兒子不爭氣而痛苦失望。我們以為兩者是天差地遠的不同,但核心本質上,一樣都是深深受困於思維所投射於外界的形相上,都是受困的狀態。小我有兩個面向:內容和結構。小孩因玩具被奪走而哭,玩具代表了內容,它任何其他內容都是可以互換的,如職位、薪水、福利、自尊。這個劇烈的痛苦之所以產生,是因為這個字:「我的」,這就是結構性的小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心智結構就是「認同」,或者稱「等同」。等同什麼?等同於我,玩具等同於我,是我的一部分。你所認同的事物就是內容,而你的意識、強迫性的去認同,就是結構性的。而這一切等同中,最大的等同,就是「等同於心智」,它是所有等同的第一個等同,是所有等同的最基礎、最根本原因,或者你也可以說是「等同於思維」

做事的過程中,因為思維主導這一切,我們很容易就有了立場與堅持。一旦與別人不同調,衝突就會發生。或者我們有某一種預期的結果,為了確保結果可以如期,我們便會想要控制別人的作事方式,偏偏每一個人都是這樣認為,衝突也就不間斷了。加上在工作中,這些目標是被命令的,你有不得不達成的壓力。且工作上的表現與你的薪水是連結的,那代表工作表現代表你的生存。

因此一旦執行工作,你會自動的進入某一種模式或某一種立場中,你會以這個模式去回應周遭發生的事情,而遺忘「你」不是這個「思維模式」這個不易察覺的事實。

不論你因某人某事暴怒、還是悲傷難過、還是憂鬱不樂,雖然情緒上有程度上的差異,但,在深受思維所苦這一件事情上,完全沒有差別。情緒上的差異只是表相,核心本質上,都是一樣的迷失於思維中。


如果你因對別人發怒,感到愧疚,而希望自己之後可以是和顏悅色的對待他的話,那麼這是沒有幫助的。問題不是因暴怒而指責別人,而是自己的意識狀態。所以讓自己成為好人,並不是解答,因為問題不是自己欺負了別人,而是所有這些底下的意識狀態。如果你不是調整自己的意識狀態,光只是做一個好人,作用根本不大。那個想要成為好人的企圖,正是思維本身。「認同」某種角色,如好人,就是一種架構,只要架構在,不管內容是什麼,都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但在我們的切身感受上,卻會有很大的不同,而因著這樣的不同,我們就很容易認同這些內容。比如我們認同當一個好人勝過當一個壞人、認同是一個有錢人勝過一個貧窮者,我們以為兩者真的有所不同,但在架構層次上,「認同」的本質完全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