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撰寫
有一天,你的伴侶在電話中,向著銷售人員說:幫我拿一瓶XXX、幫我買2罐XXX、啊,那個好像不錯,不然也4包好了。這時,你情緒開始上升,你感到生氣。你不喜歡電話那頭的那個人員,你不喜歡伴侶跟她接觸了。你忍住脾氣,終於伴侶掛掉了電話,開開心心的哼著歌。你認住情緒說:錢不好賺,不要這樣亂買啦!她收起了笑容,心情不再愉悅。你們陷入了長長的沉默,甚至整晚不再有太多的對話,你們各自帶著這樣的思維及情緒,進入了睡夢中。
這是生活中很小卻很常發生的情境,這在兩人關係的相處中,很頻繁出現的類似劇情。對方做了你不喜歡的行為表現,你的內心開始翻攪。所謂的對方,不只是你的伴侶,更可以是你的小孩、父母、長官下屬、親朋好友、甚至電視上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造成你情緒上的沸騰。
「想法」,不只擅自決定了「我要的、我不要的」,甚至也要求「別人可以做的、別人不能做的」。「思維」想要緊緊抓住我及別人,它想要緊緊抓住這一切。但可能嗎?每一個人都知道不可能,所以我肯定痛苦終生。但要伴侶不要亂花錢有錯嗎?沒錯,但不是真的。大家認為對的,不代表就是真實的。在道理上、在常理上說的通的,被認定沒錯的,不代表就是「真實的」。
期待別人能做、不能做,並將自己心情好壞的原因,怪罪於此,是一種愚癡、一種無明。若你真的這樣做,你將活在地獄中,因為你隨時都會感到痛苦。同時,自己這樣期待的底下,潛藏著一種自身對於匱乏的恐懼感。對於安全感、金錢、幸福、青春,這些都涉及關於未來的概念,與一種「恐懼」的想法的結合,就形塑成這樣的行為。
「恐懼」可以與各種想法融合,它會以「慾望」、「為你好」等具有正面意義的新型態樣貌出現在你眼前。恐懼幾乎離不開「失去」與「匱乏」 - 「害怕失去」及「害怕得不到」。對於金錢感到匱乏、沒有安全感的人,一般會很害怕花錢、捨不得花錢。同時對於伴侶花錢時,他總會有諸多的批評與責備,因為那牽動了他內心關於匱乏的恐懼感,他下意識的進入防衛戰備狀態。而伴侶有時會因考慮對方感受而產生罪惡感、愧疚感、壓抑感。
換個角度,讓我來模擬伴侶的某種觀點:
因為有了你,我覺得圓滿、覺得不再有匱乏,而且我珍惜這樣的幸福。所以,我更不會亂花錢,除非我覺得我現在很想要它,而且在價格上,它也不是高價位,是我可以負擔的。我並不覺得我亂花錢,我只是偶爾想要一些東西而已。
我知道你是為我好,既然你那麼不高興,那以後我盡量少花錢,或者花錢時,盡量不讓你知道。這些反應,也是基於「害怕失去」而起的愧疚感。
這只是一種反應模式,並非每個人都是這樣反應。但重點不是怎樣反應,而是當「恐懼」與另一種念頭結合時,我們總會無意識的做出各種反應。「思維」會激發啟動身體的「情緒感受」反應,然後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們一輩子幾乎都受困於這連鎖反應中,我們甚少覺察到它們的存在。就算覺察到它們,我們也總是將它們視為敵人般,總想要消滅它們。所以我們研究它們、剖析它們、責怪它們、避開它們、壓抑它們、消除它們。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的是,這些行為,也是因為我們「恐懼」它們的出現。
我們在何處「陷入」呢?當伴侶下訂單時,這一個點都還只是單純的「生命情境」。當你的「思維」進入評判模式,而你沒有覺知到這一點的那一刻,便是你陷入生命故事的臨界點。
因此,若覺察能力夠強烈,你便可以在思維介入時保持警醒。你越是能臨在於當下,你越能夠不被思維牽著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