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日

臣服並非是無為

阿郎撰寫

臣服,意味著要有智慧去分辨現在什麼能做,什麼無法做,然後有勇氣去做能做的,並且放下不能做的。所以臣服是積極的行動,行動也包含了去執行「不行動」,並非只有表面上的行動才叫做積極,學會「執行不行動」是更進一步的積極行為。沒有智慧的人學不會這一點,沒有耐性的人學不會這一點。

臣服有一種要人不要在事情上鑽牛角尖的意味,因為只要你在事情上鑽牛角尖,你就會停在事情上,而不是讓事情繼續前進、讓自己繼續前進,那有一種讓自己停在原地對抗事情的意味。如果臣服,你會接受已經發生的事情,然後你會衡量這件事情,並做出你的回應與處置,而不是待在原地生氣、抱怨、不滿,然後什麼處置都沒有。所以臣服更像是協助你脫離思維的掌控,讓你超越思維,進而充分運用思維的力量。

比方想買一塊地,你透過管道去詢問、去拜託,一段時間過去了,依然沒有什麼消息。如果你抗拒這結果,你會焦慮、你會心煩意亂、你會整個腦袋都在想這件事情,然後你會更加急躁的橫衝直撞。但如果你臣服,你會判斷,是否這地區近期沒有你要的土地出售,那麼是否還可以有其他管道試試?如果的確都試過各種管道了,那麼你也許會決定暫緩買地的「念頭」。你不會被念頭驅使,而盲目的踩著風火輪往前直衝。

上述是用一個簡化的例子來闡述,臣服並非「什麼都不做」的「無為」,相反的,臣服是一種更加積極的處理態度,它不讓情緒阻擋自己的前進,不讓思維情緒綁架了自己,更不讓自己活在思維與情緒層次中。每當你拒絕接受某件事情的結果,你的思維便會開始衍生各式各樣的故事、編造各樣的情節,然後這些故事會帶出各種情緒感受。

「接納」讓我們更加貼近事實,而非活在「自我想像」中。自我總是站在自己渴望結果的立場,去認為外在應該如何。但外在事物的運作牽扯很多人的意願,並沒有義務要滿足你、配合你的慾望。因此,「臣服」可以幫助我們走出思維與情緒,讓我們更加貼近當下的現實。接納需要警醒,需要一定程度的覺察力。

有時當下沒有什麼事情,但因你想到工作上某些令你生氣的事情,然後你會順著這個情緒,自行編出更多的發展。經常,如果你是生氣的,那麼你會編出更多令你生氣的故事,然後在故事中你會反擊對方。如果你是悲傷的,那麼你會編出更多自己悲苦可憐的情節。這時,透過接納,你會意識到自己陷入胡思亂想裡但卻出不來了。這時,分心去做一些不需要太用腦的活動,可以幫助你阻斷這思想流及情緒漩渦,比如手工藝、做菜餚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