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誰說一定得這樣?

阿郎撰寫

在工作或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不如自己意思的事情或環境,可以說,我們痛苦不快樂的主要來源就是來自這不起眼的「不如自己意思」。當這「不如自己意思」所造成的後果非常巨大時,如巨額財產損失、如身體殘疾,就很容易引發「靈魂暗夜」的效應。

生命經常會提醒自己,一開始會輕輕的搖,然後大力晃,你再不注意就是用力摔。一開始的情緒只會是輕微的不舒服,然後會加大力道,最後就是讓你痛不欲生、讓你整個生命失去原有的一切。我始終對這些徵兆警醒,因為這是「生命的教導」,它遠比其他大師或書籍的教導,來的更加深刻、更加有切身之感。

平日,當不滿出現時,我喜歡在自己的腦袋中提出類似這樣的反問:「誰說一定要這樣做」、「誰說不能有這種人」等等。我對自己提出這樣的反問,是為了敲碎腦袋裡思想的堅硬外殼,試圖讓自己柔軟、讓自己更有彈性、讓自己走出對眼前的事實「死不承認」的鴕鳥心態。

喂,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你以為你沒有我說的這種鴕鳥心態嗎?捫心自問,在生活中,你是否會說:「這樣也可以當主管!」、「怎麼會有這種人」、「這樣做一定會失敗」等等。擺在你眼前的事實是什麼?這種人「就是」你的主管、「就是」有人這樣做、「就是」這樣爛還依然賺錢。

這是一種平日的練習,它會讓你越來越專注在自己內在的起心動念,它會讓你留意生命的教導。在這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許多事情。你會發現自己這麼高傲、你會發現自己看不起別人、你會發現自己生活無趣至極、你會發現自己活在自己的想像中、你會發現自己似乎在逃避某些東西、你會發現自己老是在談論一些自己沒有活出來的生活品質、自己經常在批判別人。你還會發現更多關於不為人知的自己!

我並非一個修行人,我只是對「我是誰」感到異於常人的疑惑。我也曾經像許多人一樣,在數不盡的身心靈典籍中找尋答案,但我最後停留在「生活」裡探索,因為它提供足夠多的「痛苦」,每一次的痛苦,都提供一個向內看的機會,看看自己到底「死抱」些什麼念頭。

我喜歡靜靜一個人,與空間同在一起,任憑四周景物、聲音,如同腦袋裡的思維、感受一 樣的生滅不息。我分享,只是因為這樣可以幫助自己釐清目前我所知道的,所以,我便繼續分享,你呢?為什麼要駐留瀏覽長長的文章呢?你是否也正在找尋什麼答案呢?


以這一篇分享來結束2016年,滿好的。



靈魂暗夜

阿郎撰寫

何謂靈魂暗夜:
靈魂暗夜:感知到生命意義的崩潰,對生命感到深度的無意義,它類似沮喪的感受,但它其實是空虛或無意義的感受,什麼都沒有意義了,任何事情都沒有目的了。

你給予你人生意義,你對自己的人生建立各種意義、各種希望。某事發生了,它使得你以前所給予自己的意義都無效了,這些意義、目的讓你得以努力、得以繼續走下去。所以靈魂暗夜代表某些東西瓦解了,那到底什麼瓦解了?真正瓦解的,是所有你對你生命的概念結構,而這些概念便是今天你所認為的自己。當這些身份瓦解了,便會產生黑暗的感覺、黑暗的地方。

許多修行派別強調靈魂暗夜對修行的重要性,但靈魂暗夜並非覺醒的必須過程,且經歷靈魂暗夜不代表就一定會覺醒。比如奇蹟課程就是在營造一種「人為」靈魂暗夜的方式,它第一課說:「我在這房間所見到的一切都沒有意義」。它主要是要讓人們心智所創造的意義、所投射的意義,自願瓦解、慢慢崩解。所以,可以看到的確有些學員開始混亂,他們開始轉入消極負面的模式、進入「暗夜」,他們突然對人生失去動力,他們開始與這世界衝突不斷。只是,有多少人的自我因此死去而得以重生?又有多少人因錯誤解讀反而被限制、被制約成「不能有意義」的生活!他們將自己「活生生的創造力」變成死沉沉的逃避人群、逃避生活!處處替任何事物貼上無意義的「標籤」!這種瓦解人生意義的「人造」靈魂暗夜,又何嘗不是在建構另一種人生意義?



2016年11月24日

零極限 - 荷歐波諾波諾

阿郎撰寫

最近在台南仁德圖書館閒逛,隨意翻到「零極限」系列的一本書,在快速的翻完書後,我興起想為『零極限 - 荷歐波諾波諾』寫心得的念頭,這可能是我第一篇的讀書心得。記的2009年,第一次看完「零極限」一書後,它就被我冰到書架上,再也沒有重見天日過,如今,在經過7年的生命洗禮後,我居然會想寫這樣的一本書的讀書心得,倒也令我期待。

這幾年來,這些新時代身心靈的書已漸漸的退出我的生活圈,因為「生活」本身的教導已經很豐盛。再次遇見荷歐波諾波諾,我試著融合這幾年的感受來給它不同的解讀與樣貌,也給熱衷此道的朋友一種不同的看法。

  • 「人類全是一體」的概念
人類的意識中,有一層名為潛意識、一層名為無意識,這我在「三層意識」一文中有提過。無意識與潛意識將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經驗儲存、累積、互通有無,形成一個「統一意識場」,所以我們會彼此相互影響。一件事情的發生,都包含角色、情緒、故事情節,它們共同組成一幅情境拼圖,不論你是主角或是路人甲,你都直接、間接參與其中,缺一不可。

  • 超越時空的「量子纏繞」糾葛
「量子纏繞」是一種量子力學的現象,主要是:兩個粒子一旦產生關係,不論兩個粒子距離多遠、隔了多久,只要你對一個粒子作用,另一個粒子馬生會出現相應的反應。外表看似獨立的個體,其實是一體。說的白話一點,我們每一個人像一顆顆長在大地上的樹,看似獨立的個體,但真實情形是,我們都是紮根在同一片大地上,受到同一片大地的影響。

與第一點結合起來說,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基因中,因著潛意識與無意識,而被串連成一體,我們活在一個統一意識場域中。所以遠距離療癒、靈氣、光子療癒、再連結療癒等另類療法才能發揮作用,就是因為在更深層的意識底下,根本沒有你我之分,只有一個共同的意識資料庫。

  • 認識「你是誰」的過程
如果你看過「駭客任務」,人們是活在一個「程式」構成的世界中,一切外在事物的運作,都是透過程式所運行而成,那個世界稱之為「母體」,一個人類被操控的世界。主角尼歐吃了藥丸離開母體進入一個到處都是機器人在追殺他的更瘋狂世界,他以為他已經脫離了母體的控制,但我想要提出一個更瘋狂的見解來進一步闡述這個故事。

那個充滿物質、塞滿人類、處處是動植物生命的世界,被稱為「母體」,其實真相是,你目前所知有關「你的一切」,也是母體,說白一點,「你」就是母體。就是因為你之外與你之內都是母體程式,所以,外在事件才能引起你的內在反應(思維及情緒)。而你的內在意識才能影響外在磁場。也就是尼歐,根本沒有離開母體前往美麗新世界,那個以為自己離開母體的人,正是母體本身,而母體內的尼歐,根本就不是真實的存在。(駭客任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部電影,或許,改天也來寫一篇心得)。

  • 都是記憶惹的禍
現在,身體的內在與外在都是母體、都是程式,套一句零極限一書的用詞,這是一個由「不斷重播的記憶」所構成的世界。其實要讓記憶重播而不被認出來很簡單,只要套上新的背景就可以。如同樣一件事件,改一個主角名稱、改不同的國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科技工具、不同的性別、不同的樣貌、不同的年代等等。同一個事件經過這樣的背景掩飾後,你就認不出它來了。

  • 我們都在記憶內
也許你以為「記憶」只在我們頭腦內,但你不知道的是,頭腦中的記憶,原本只是一張張會動的2D圖畫存在我們頭腦中,但經過語言、行為、情緒的「表達」,它已經被我們拉出一條縱深,進入這世界而形成3D存在體。而我們都身處在這全球性記憶之內,如金錢記憶,我們淪為這些記憶的細胞,幫這記憶運送、傳達、激發能量。我們無法脫離這記憶系統,否則就會無法生存,我們害怕失去這系統的支持,我們在它之內生活,同時,它已滲透進我的內在,佔據我的內在思維,所以它也在我之內,它成了我的內與外,我怎麼可能離開它後還能生存?我們都被這些全球性的各式各樣記憶系統所奴役、所控制。恐懼、悲傷、貪婪、憤怒、慾望、教育等等,各式各樣記憶的實化體,而我們身處其中,卻經常對此毫無所知。

  • 一切都是「記憶的重播」造成的,一切都在自己的「內在」
你眼前的每一刻景象,都會存進你的潛意識與無意識中,這景象的每一個人事物也都會繼續活在你的潛意識與無意識中,總會在夢中、不經意時刻,再度浮現出來影響著你。所以,清理每一個當下的景象、清理每一個浮現在腦海裡的景象內的所有人事物。是我們沒有清理它們,而將它們困在記憶裡,讓它們必須不斷的活出那樣的人生。這些景象事實上也都存在所有人類心中,因為透過無意識,它們也同時活在所有人類無意識中,但沒有人願意幫助它們脫困,所以,它們只能從無意識中試著尋找出路,最終,它們會衝出意識範圍而進入實體世界裡顯化,它們會在適當的時間地點找到適當的人,將它們自己從意識層次中實體化進這個物質世界裡。而因著量子纏繞理論,他們總會再跟我們產生某種程度的吸引,這些被顯化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總會以各種方式回來接觸到我們。

  • 回到「零」的狀態
回到「零」的狀態,就是停止心智意識系統,那也表示你所喜愛的「好事」與厭惡的「壞事」,都必須被停止,因為,它們都是心智意識系統的產物,換句話說,它們都是重播的記憶。要清理每一個來到你生命中的人事物,不論是親身經歷、只是聽到、看到、或者從別人那裡聽到,都沒有不同,因為那就表示你與這一段經歷有所連結,你與這一段經歷有關,你直接或間接在這段經歷中扮演某些角色,只要你清理自己所浮現的經歷,這幅拼圖便不再完整,這幅拼圖內的所有人事物便可以得到釋放。而已經在物質世界中實體化的,也照樣可以得到釋放。

而清理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或者獲得某種特定的期望結果。因為每當你追逐美好正面,你便是在激發醜陋負面的存在,因此,這是釋放記憶、中和記憶,回歸「零」的過程。清理並非要改變事情,而是讓自己學習「接納」。

  • 所有發生的事情,我都有責任
經過上述的種種解析,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你是離開自己夢境的鑰匙」。記憶中的拼圖,少了你就不再完整,而被囚困在裡頭的一切人事物,終於有了出口得以釋放。

  • 小記: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有人追求技巧、講求步驟、拘泥工具、誇大效果,但星爺說: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哪怕只是一碗簡單的叉燒飯,也可以既黯然又銷魂。不論是書中的四句話、還是佛家的阿彌陀佛、或是阿門,他們都不神聖也不神奇,它們是為了讓你的專注力回到自己內在,從看見大事慢慢注意小事,再慢慢意識到微小的波動。注意到它們的存在,就足以慢慢釋放掉它們對你的影響力。


相關文章:




2016年11月21日

ISO22000內部稽核員訓練

阿郎撰寫

最近接受ISO22000內部稽核員基本訓練課程,或許,它沒有內部稽核師 (CIA) 的響亮,但如同之前在「HACCP」一文中所說,企業內部存在著不只一種管理系統,各種管理系統各有其所要達成的目標。在此,我不再比較他們的異同,來聊聊「感受」吧。

  • 學而後知不足
這是我回家途中,浮現在心中的第一個感受。當我越是在自己會計領域外工作時,對於這一點的感受越深刻。隨之而來的後遺症,就是越加的謹言慎行。學歷、經歷、光環、頭銜、職位,雖然具有一定的識別力,但行家一開口便知有沒有。當我了解各種職位的工作內容越多,就發現自己懂的越少。

  • 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這句人人會說,但在職場上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溝通」更像是包裹著「命令」的糖衣,不斷在組織內重複上演。我提醒自己不斷的歸零、走出自己過往所依賴的那一套會計邏輯。「放下」,從來不是一件愉快的經驗。每當我在公司人員身上看見固執與偏執的見解時,我總是回到自己的內心進行釋放,因為,此刻對人員的的批評與感受,也是我此刻的偏見與傲慢。我自己必須從這專業的偏激性的慣性模式中,以耐性掙脫出來並釋放它。

  • 跳出專業來看專業
當我從一個專業領域走向其他領域,再回頭看原本的專業時,我經常會看見那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山洞。不只在自己身上,也在其他專業人員身上看到這一點。漸漸的,我不再「信仰」專業,因為那裡頭充滿過往經驗構成的「教條」,我越來越受到過往經驗的制約與捆綁。我開始回歸「常識」,我發現常識一點都不平凡,因為常識一點都不普遍,這真的很令我驚訝。

  • 基於主觀還是事實的意見
劃出一條線,不可避免的就會造成上方與下方、正方與反方。所做出的任何評論,勢必就會出現贊成與反對。爭論對錯的戲碼,如同在爭論誰在虛空中所畫的線比較正確一樣的荒謬。公司裡、家裡、國家大事、影劇版面、FB,處處可見爭是非對錯的戲碼與著迷的人們。

你以為我們都身處在同一個世界嗎?在我眼中,我們各自都是不同世界的人,我們各自依循自己成長、經歷,在自己腦袋中畫出一條又一條的對錯衡量線,我們習慣用這些虛擬線來衡量事情也評論別人。相同的,別人也是這樣對待我們!我們各自是生活在平行世界的眾生。

我們提出的意見中,有多少是個人的主觀?又有多少是基於事實?我們了解多少身邊的人?我們了解多少其他部門的工作?我們又了解多少其他職位的事情?但我們輕而易舉的就可以批評其他人、其他單位,包含批判自己。

  • 後記
還有好多,雖然這些心得與ISO22000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卻與自己更加貼近。我認為,我們對於眼前所發生事情的了解程度,遠低於自己所以為的。但我們很容易一頭就栽進這些是非對錯的爭論情緒中,我們擁護自己的觀點,然後再口口聲聲中我們樂於溝通,我們連身邊的親人都很難溝通,卻盲目的相信自己的溝通能力與溝通誠意。這些顯而易見的矛盾,不需要專業才能看出來,只需要常識,真的。

系列文章:




2016年10月19日

HACCP(重要管制點危害分析)

阿郎撰寫

前一陣子回到學校接受HACCP的基礎訓練課程 (是一種以科學為依據,旨在保證加工系統流程的食品安全。該系統的重點是以預防的角度來生產最低危害風險的產品以供人類使用 )。在課程中,總會讓我聯想到上市櫃公司的內控稽核。

  • 核心精神
食品安全 vs 交易紀錄正確性及法令制度遵循。一個是站在消費者角度,確保公司產品的衛生安全。另一個則是著重在財報數字的正確性與管理制度有被適當的遵行。所以出發點就已經是不相同的制度,我的看法是,重點不在於哪個制度更好,而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性。那麼,一般公司內控稽核與HACCP可以解決哪些問題?真的有解決了嗎?還是剩下做樣子而已呢?這可以留給大家思考!

  • 稽核方式
HACCP雖然也會需要不少表單,但它們更著重在「現場實地」的稽查,因為表單並無法確保食品衛生安全,所以現場人員如何作業、環境如何維護、進出貨或成品如何運送、溫度如何確保、量測等等實際上的運作。相較於HACCP對於產品上衛生安全的要求,公司的內控稽核相對就顯的「紙上作業」多了一些,當然,這是因為內控的核心精神(如前段)不在於產品,而是在財報數字及制度遵行上。

  • 稽核角色
我發現在公司運作中,內控的稽核人員所接觸的表單、制度並非是全面性的,在公司裡還有許多運作中的制度、表單是財會人員或稽核人員所不熟悉甚至毫無所知的。我會這樣認為,是因為我自己曾經是財會、稽核人員,但近幾年都是在生產、業務、管理、品管單位中流轉,剛好最近搞過ISO22000及HACCP,所以對此有一些心得。著重產品安全的HACCP可以替公司產品把關,而通過它的認證,也讓人覺得其產品安全是可以信賴的。藉此,可以有助於業務上的擴展及價格上的談判。

過去在應徵稽核工作時,有老闆問我一個問題:『如何讓稽核會計對公司更有幫助』?同樣在執行稽核,但受到公司的重視程度卻很不相同。或許,財會或稽核過度專注在數字的正確性,而疏忽了老闆的真正需求 - 「企業獲利與穩定」。

  • 數字的故事
表單上的一個數字,如生產報表上的當日生產數量,其實是有很多很多故事過程包含其中的。或許在財會或稽核人員眼中,只是一個必須可以被勾稽的數字,或者是兩期比較後需要被說明的「異常」。但在我自己體驗中,每一個數字都經常牽扯到部門計畫、主管做事風格、臨時突發狀況處理、原物料價格、品質波動的考量、承辦人員心情等等,太多太多無法被量化卻又具有主導的因素存在其中。光分析數據,你無法蓋出一棟大樓,你只有捲起袖子留下汗水,才能完成大樓的興建,偏偏主導大樓興建的,都是那些腦袋裝滿學問、眼中只有數字的「管理人員」。從政府組織到民間企業,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所以基層人員普遍對於管理人員,有一種不知民間疾苦的譏笑。

  • 表單的繁瑣度
以前還在財會領域時,以為內控九大循環及其中的表單已經是全部,在步入第一線基層後,我才發現自己錯的離譜。一間公司怎麼可能只有一套內控制度或表單在運作?基層人員要填寫各式各樣、各種不同制度所要求的表單,內控九大循環根本「只是」其中一種管理制度,內控的表單也「只是」眾多表單中的一些而已。而那些不會出現在表單上的,卻經常都是最關鍵性的決定因素。

  • 過度強調個別效益
當你過度側重在食品安全或者數字正確性,就會如同過度提昇「部門績效」一樣,有時候反而會危害「整體績效」,這一點我在探討「局部效益」時有分享過。如果某一「個別單位或功能」被過度強化,最終就會變成像癌細胞一樣,反而影響了整體的運作。

  • 企業的目標
這一點我最後談,不論是GHP還是HACCP,它們都是以「食品安全」為首要考量,因為這制度當初的對象是確保太空人的飲食安全。但當移到企業界之後,企業的目標是賺錢,所以除了衛生安全之外,尚有成本、品質、色香味、外觀、顏色、時效需要被考量進去,這也是為什麼實施HACCP的廠商照樣出食安問題。

那麼,強調交易紀錄正確性的內部控制也是一樣的道理,內部控制好的公司照樣出現舞弊的事情,因為內部稽核設計的出發點,就是確保紀錄的正確性,但,有太多事情是不會出現在表單上的,且紀錄正確依然不是公司的「目標」。

這些在公司裏運行的眾多管理制度,鮮少是針對「公司目標」而量身打造的。這些管理制度最後會產生一大堆表單與規定,最後僵化了原本活潑的企業,如同活潑好動的小孩,最終成了滿腦子禮義廉恥束縛的成人。當然,很有可能我歷練不夠,所以不知道的確有一些偉大的管理制度,是可以更貼近實際作業、又可以兼顧管理需求的。


所以,我不禁問自己:「我過去真的懂管理嗎」!而當我再度聽著那些什麼名校MBA畢業、滿嘴管理理論的高知識份子,談論各種管理手法時,我似乎越來越不了解了。或許,我們最該問的不是管理制度,而是.....「問題究竟是什麼」?



2016年9月10日

男人,你在哪裡?

阿郎撰寫


一位朋友看了「神阿,你在哪裡?」一文後,希望我分享一篇關於「追求愛情」的看法,因為他始終在愛情中分分合合,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找尋什麼,他有點厭倦這樣的迴圈,所以,這一篇就來聊聊我所觀察到的「世間情」吧!

你孤單嗎?

當你遇到了靈魂伴侶,你會怎麼做呢?


漸漸的,有什麼東西在你之內滋長著。


一環扣著一環,你正走向你最害怕的境地


夜深人靜時,你不禁要問.....


到底為什麼???


釋迦頭又出來說話了!




2016年8月25日

神的寬恕

阿郎撰寫

1、今天來說一說,關於罪惡感與寬恕。

2、你所憤怒的、喜歡的、討厭的,這些情緒都會在你內心累積。慢慢的,它會變成事實。

3、當它變成事實時,你事後會後悔、會愧疚、會恐懼。


4、只是,你要覺察到這一個事實。不然,你會不斷身陷其中。


5、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內在,但透過投射,你可以藉由外在而看清楚自己內在的真實樣貌。


6、外在沒有比你更為大更神聖的「神」,你要與「自己」合一。


7、開悟,只不過是看清這一切,並粉碎一切你賦予權力的外在形象。


8、你需要往回走,走回自己之內,並勇敢的去檢視 - 「什麼在我之內」!


系列文章:



2016年8月22日

神阿,你在哪裡!

阿郎撰寫(畫)


真是奇怪,到底在哪裡?

看阿神,你是多麼神聖偉大,你是多麼喜樂與慈悲,請撥點時間救救我阿!我這就給您跪下了!


到底誰聽到神真正的回答?所聽到的回答,真的是神嗎?我真的沒有幻聽嗎?

咦!是神在回答,但,神居然罵我蠢蛋!


依據神的指引,我想,會是這樣嗎???


什麼!神,你是說........我創造「神」!


不敢置信


怎麼辦!沒有天堂可以去了!


我不能依賴你嗎?我不能依靠你嗎?神,不要跑阿!!



系列文章:

2016年8月3日

部門不該分開來看

阿郎撰寫

我不是一個生產管理者、也沒有位居管理高層,我只是喜歡思考、讓自己保持好奇心。加上待過一些小公司、傳統公司,因此比較有機會接觸到財會之外的領域。而對於公司治理,我自己比較喜歡用身心靈的角度,嘗試去重新詮釋、另類的解讀,因為在我眼中,所謂的「組織」,只是如同一個人類般的存在。再加上身邊許多沉浸在新時代靈修系統的人,經常無法適應現實的社會,常常需要透過參加宗教團體、靈性工作坊來求得一個心靈的解脫與釋放。所以,我才有了這樣的念頭,嘗試以不同的思維,去找尋另一個看待現實社會的角度。


公司需要的是功能,而不是「某人」
我在之前的文章提過相類似的概念,主要是想要闡述一個概念:「注意你那沒看見的」。聽起來很玄嗎?其實不會,那是因為我們很容易將注意力放在「你想看的地方」,而自動放棄那「不願面對的部份」。而你想看的,又經常受限於自己的學經歷、背景、個性等等。

很多人都會以為自己很重要,但我認為站在公司角度,真正重要的不是「某人」,而是「功能」。每一個人只是「執行」這個功能的人,若你(部門)執行的功能很關鍵,那麼你(部門)當然就會受到重視。這個跟『有效管理』一文中所提到的「局部效益」的觀念非常有關連。公司裡頭的作業流程,經常都是跨部門的,原因不是因為這些部門很礙眼,而是因為這些部門都是以「功能」作為劃分依據。因此你經常會發現,公司內所發生的問題,經常都是跨部門的,是因為問題的出現,主要是某些「功能」沒有被適當的執行。但管理者經常只注意「人」,而沒有注意到「功能」的存在。



要關注流量、而非產量
產量比較偏向「設備」,一般生產效率的計算方式,主要也都是著墨在此。但流量代表的是「整條生產線」,只要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流量就會不順暢,也就會出現「存貨堆積」。這裡的存貨泛指原物料、在製品及製成品。所以你也可以說,流量代表的是整個企業、甚至整個產業。

關注產量,管理者就會為了拼產量,很容易就忽略市場的需求,而製造出一堆庫存,但效率卻很好看。當然,這主要也是因為公司衡量生產線的主要指標,是以產能利用率、機台價動率,而會計單位則以「單位成本」來衡量生產線,這都是以「產量」為衡量基準。

但若是關注流量,則你會想要平衡流量、你會注意廠內每個環節的流量,你的產量除了必須考量市場因素之外,你還必須考量整條生產線的配合狀態。你不能將特定機台的效能發揮到極限,因為那會造成下製程機台前面堆積一大堆庫存。當然,這就表示機台價動率有可能因此下降、生產批量有可能下降、某些製程換線生產次數的頻率增加,也就造成某些機台停機時間增加。但我還是認為,必要時候,讓產線停下來未必是壞事。停下來好像是造成人力及機台的閒置,但若是毫無策略的過度生產,浪費的不單是人力、還包含材料、零件、還有時間,這其實更可怕。



部門不該分開來看
前兩段主要是要帶出這一個觀念:「公司是一個整體」,公司好似一個人體,你不能把手切下來,然後去衡量手的重要性。很可笑嗎?那為何我舉目望去的公司,都是在衡量各部門績效、衡量某製程績效、某個人績效?這些「部門」績效與「公司」績效是否具有強烈的連結性?

花大筆金錢買昂貴的資訊系統,來加快結帳速度、提昇結帳正確性、提供更多元的分析報表,與「公司賺錢」如何連結在一起?為了降低單位採購成本而大量採購,導致原物料倉儲成本增加,這跟「公司賺錢」如何連結在一起?為了降低「單位成本」而大量生產,導致庫存增加,這跟「公司賺錢」如何連結在一起?公司裡頭這一坨績效衡量指標究竟何者為主?何者為輔?當每個都是重點就代表沒有重點,不是嗎?且如果每個單位各有各的績效衡量方法,那麼,每個單位不可避免的,就會只站在自己部門的角度來溝通,這時候,誰在乎公司的角度呢?部門主管如何確認你的角度是符合公司的角度呢?



本位主義、個人英雄主義、部門績效等名稱,我統稱之為「局部效益」。在男女關係中,如果你只在乎你自己、只以自己的感受為主,不可避免的,你們雙方關係必定經常有摩擦。在公司中,就會經常出現「部門衝突」。雖然在這裡主要在討論公司,但這些觀點卻是由「個人」衍生而出。如同自己過去在玩「魚菜共生」時,所延伸出來的公司管理觀察一樣,很多事情的核心本質,幾乎都很雷同。也許,正在看文章的你,也可以試著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這樣的蛛絲馬跡。





2016年8月1日

我並不重要

阿郎撰寫

一早,我的朋友「米粉」哭喪著臉來到家裡,「一杯咖啡」,帥哥。

阿!我這裡變成咖啡廳了!不過,觀米粉形色,就知道她最近遇上不盡理想的事情了。

米粉:他為什麼對待朋友比對我好?別人的訊息他可以不用看,但我的訊息他應該要看、要回的。因為我不是其他人,我是他的愛人阿,他怎麼可以說我給他很大的壓力!我只不過想要跟他說說話、想要看看他的回覆,我也不是要他給我一通電話,他就算只是在Line上回覆幾個字,我就會比較安心。我的要求很過份嗎?你們男人追我們時,甜言蜜語外加勤獻殷勤,追到手就開始嫌我們煩、嫌我們黏,這到底算什麼!

一滴滴的眼淚伴隨一聲聲的啜泣,這一陣子的委屈與辛酸,如今化為有形的聲音、有形的眼淚而來到這世間。我無意慰問、也無意消解她的不甘。我啜飲一口剛泡好的咖啡,微微的苦帶著微微的酸。我只是陪伴而繼續沉默,哭泣聲由小到大,到達巔峰後開始由大到小。能量一旦開始,就注定會消散,這正是一切事物的真實樣貌。


我並不重要
員工阿,不論你是在何種職務上,不要覺得你很重要,因為沒有你,老闆繼續存在。老闆阿,不論你的公司有多優秀,也不要覺得你很重要,離開你,員工依然可以活的很好。不論你是誰,你都沒那麼重要,離開你,其他存在體都依然活蹦亂跳。

覺得自己在某個團體或關係中重要,是來自你頭腦的詭計,它會讓你失去你自己、忽視你自己。因為你開始會用外在的一切來衡量自己、認識自己、界定自己。而所有外在的一切都不在你的掌控中,你的老闆、你的員工、你的子女、你的另一半等等。當你用外在這一切來衡量自己時,你的情緒必然會受到「一定會變動」的外在所影響。

我並不重要,不代表就要變成別人比我重要。「我並不重要」的觀念,能讓你釋放掉你過度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責任與壓力。那種「一定要...」、「不得不.....」、「絕對(不)要....」的信念會讓你繃緊神經、並且隨時鞭策自己。它不是不好,只是當它超過你的負荷時,你的內在系統會發出警訊,透過精神狀況、身體狀況、注意力狀況、情緒狀況等等。我並不重要,不代表你就要「無所謂」,不是要你做任何事情都無所謂、隨便做。我並不重要,那麼當你的愛人沒有將你放在特別位置時,你比較不會那麼受傷。你也無須苦苦逼迫別人要為你在心上留一個特別的位置。

外在是內在的顯影劑
之前紅透半邊天的「祕密」提出吸引力法則、提出「顯化」的法則,其實,那只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現象,它並沒有書中所形容的那樣神奇與偉大。我們無時無刻都處在「經歷自己內在」的外在世界中。這是一種「自己分離」的一個設計,如果你只看外在,你會對自己越來越疏遠、越來越陌生。

渴望得到別人的愛,那是因為你沒有真正愛自己,「愛自己」的那份渴望,在外在被實體化,而形成「透過別人來展現愛自己」的一種顯化,一切都被顛倒解讀了。我們以為外在事件而引起內在情緒、內在思維,真相是,思想、情緒感受已先在你之內聚集,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後,你的外在世界會出現某些事件,然後,你會經歷它、體驗它。其實,你經歷的,是一種「過去」的能量,你是在經歷自己的過去。而它真正想要展現的,是希望你回到自己的內在,看清自己內在的真實狀態。你在外在世界經歷的,正是你自己內在的真實樣貌。

透過外在事件而了解自己及他人內心的真實真相後,我們會遭受到很大的打擊與衝擊。從自己編織的美夢中醒來是一件痛苦的過程,但真相卻不會因此消失隱藏,除非自己繼續編織幻想讓自己沉睡。

全看你怎麼想
你以為只有佛家在講因緣論嗎?其實,因緣論也是現代邏輯思考的主要架構、它更是中醫辯證的思維方式。


因愛人的冷落而讓你身陷痛苦的情緒中,你責怪他、怨恨他、甚至想要報復他。我想,你搞錯對象了。愛人的冷落只是一個「外緣」,讓你感到憤怒是「結果」,但你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就是「你怎麼想」,這才是「因」。
你「認為」他應該要把你放在心上;
你「 認為」他應該要注意你的Line;
你「 認為」他應該要隨時陪伴你;
你「 認為」他應該要把你放在心的重要位置

你這麼「想」才是導致你憤怒、受到傷害的根本原因。如果你不從「源頭改變」,那麼,就算你換了下一個男人也不會更好,因為,你依然會因為「自己的」這些想法而再度遭受一樣的情境。

念頭在「你之內」,你不改變,沒有人可以幫你改變。你不願面對,沒有人可以替你面對。你要為自己的人生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每當你沉浸在這些受害情節中,你正是不斷在加強「你之內」的這些想法,你正在餵養它、你正在創造它。真相是,你正在不斷創造悲傷的未來,你創造你自己的未來。

行為模式的自動運作


一開始你委屈自己去迎合對方、然後你開始覺得自己付出太多、犧牲太大、你開始抱怨對方、然後怨恨對方、想要掌控對方,漸漸的,憤怒出現了,你滿腦子都是關於自己如何悲傷、如何受委屈,你無法理解對方怎麼可以這樣對待自己。這是你內在一連串的行為模式,這是自動化的行為模式。

一個外在事件就可以誘發存在你之內的這個程序,不論是愛情、親情、友情等,都可以誘發同一支程序。那看似不同的外在事件,其實都是誘發同一個內在情境。你正是不斷在經歷你曾經所經歷的,你正是不斷活在你的過往經歷裡,你的人生沒有前進,只是不斷在重複循環,透過不同的外在背景,塑造你有在前進的幻象。你所經歷的人事物看似不同,但真相是,你不斷活在自己的過去中,哪裡都沒有去。這就像一個骨牌,一旦一個被啟動,其餘的就會跟著啟動,如果你想要中止它,你就需要截斷其中一張骨牌。


米粉嘴巴開開、睜大雙眼,不敢置信的看著我,怎麼我會這麼沒有同情心。一陣子後,她停止了哭泣,長長的嘆了一口氣。「雖然我不想接受,但我知道你是對的,你的這一棒打的我好痛、好痛」。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你希望我做「寬恕」對不對!就像「零極限」那本書說的,藉由說「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這四句話來寬恕這痛苦經歷對不對!


我也搖搖頭的嘆了一口氣,對於這些滿腦子都塞滿新時代身心靈觀念的人,我實在有點厭煩。如果這四句話有用,那麼那些一輩子在念「阿彌陀佛」的人早就得道解脫了。為什麼這四句話會比其他的言語更有力量、更偉大、更聖潔呢?難道她沒有發現,自己只會在痛苦時才想要寬恕,而當自己快樂時,你壓根沒有想要寬恕!難道美夢可以在「非夢境」的地方存在?還是夢境只允許是美夢而不能是惡夢?難道她不知道惡夢是夢、美夢也是夢嗎?



2016年7月27日

有效管理

阿郎撰寫

待過大大小小公司,經常聽到「管理」這一詞,雖然許多主管說的一口「管理學」,但我一直弄不懂這名詞。若以「興利」及「防弊」來看,這些管理制度幾乎都是著墨在防弊上,一堆認證的管理制度也幾乎集中於此。但這樣的答案始終無法滿足我的好奇心。

  • 開始的加法,需配合日後的減法
我待過新成立的公司及成立很久的上市公司,我發現在小規模的新成立公司裡,沒有什麼拿的出來的「規章制度」,表單也只是少少的幾張,每位員工幾乎都是身兼數職(我現在就是了),所以根本不符合所謂的內控原則。

隨著經歷一些問題,公司開始建立表單來「管控」各項作業,以避免同樣問題再次發生,而各項管理認證系統也會要求一大堆表單,因此,人力開始擴編,部門間開始計較各種「責任」。主管走馬換將,都有其雄心壯志,因此各種分析報表與統計數據也被要求填寫。只是在我的眼中,要求其他單位填一大堆表單,經常只是因為「方便」自己單位的作業,或者只是因為某人「想要」了解。不停認證的管理制度、不停增加的表單、報表、規定,讓大部分員工都一直忙盲茫,卻顯少看到有主管進行「減法」管理,反而再次為了達成某些目的而繼續「新增」一些報表、表單、分析。

  • 組織重整
當公司營運發生問題,「組織重整」的辦法就會被提出並運用。人事上的大般風被賦予強烈整頓的意圖,但事實上,那正是代表主事者「毫無頭緒」。面對處處著火的內部經營環境,究竟應該從何下手?「持續改善」的口號不斷被一再提出,但就是沒有「實際上」的可行性方案,但奇怪的是,此時中低階主管甚至基層員工,卻有著一大堆「隨處可見」的問題可以反應,至此,經理人陷入了「假性問題堆」裡頭。

  • 對的事未必是最優先要被解決的事
這幾乎是管理階層(尤其是新手主管)最常碰到的事。在還沒有釐清「核心問題」之前,就進行改革,希望藉此可以一舉造成立即性的改變。縱使已經有ISO、ERP、TQM或XX式管理,但若改革者急就章的想引進這些外頭的管理手法來套用,經常都是以失敗收場。

但,為什麼呢?因為每一間公司現在的規則制度,都有其歷史背景,想要改變深值人心的企業文化可不簡單,若只是將網路上的規章制度、表單、流程改一改,就希望套用,那麼不可避免的會遇到「理想與實際作法差距過大」,而遭到人員反彈、不配合、混亂、最後惹的天怒人怨、沾的一身腥。還記的清朝效法外國的船堅炮利最後的結局嗎?

事實上,越是高層級的改革者所要面對的,往往都是更加全面、甚至是整個系統、整個企業文化的議題,那不是基層主管口中一個流程、一個表單、一個管制點可以解決的。在有限的資源下,各層級人員所希望馬上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輕重緩急的順序。只是,意見不被上層主管採納的挫折感與憤怒感將會開始在基層人員心中發酵。


  • 衡量指標的局部效益
我們經常可以在公司部門間看到衝突,為什麼呢?是因為沒有同理心嗎?沒有共同願景嗎?領導人能力不足嗎?依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衡量指標」,也就是KPI指標在這中間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

大部分的獎勵制度幾乎都是以「部門」為基本單位,做的更細的也有展到「個人績效」。而這樣的獎勵制度很容易就產生「局部優化」的現象。(可參考:「衡量指標」、「生產效率」二篇分享)。不可避免的,各部門主管會陷入「局部效益」的漩渦中。以生產效率為例,就是會追求高數值的機台價動率,而它會透過「大批量」生產來達成,當然,這樣的「單位成本」就會跟著降低,成本會計也是鼓勵這種「局部效益」的幫凶。但呆滯存貨怎麼出現的呢?積壓在庫存上的現金呢?失去的生產時數呢?這一連串衍生的困境,主要是因為過度強調「生產效率」所致,也就是我說的「局部效益」。

一個部門主管因受到局部效益的觀念制約,所以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出現解決了自己部內問題,卻造成別單位的問題。或者像業務單位因著業績壓力,採取先接單、或者對客戶過度的承諾、單價過低等,解決「當下」業績不足問題,卻造成「將來」自己或其他單位需要面對的狀況。

  • 假性的改善成果
我曾與一位在大型上市櫃公司待到一定職位的人公事過。那時他被交辦組織優化、提升辦公室人員工作效率的專案。他的改善成果不賴,藉由一些變革,他替這些人員節省不少工作時間,所以乘上每小時工資,他替公司節省XX 元的成本。正當老闆也表揚他的成果時,我這個討厭鬼提出二個問題:「公司是否因此每月有實際減少薪資支出或費用?公司是否因此增加收入」?

當然,透過數字統計與分析,他斬釘截鐵的認同自己的改善成果。只是,我解釋到,這些改善成果都是「帳面上」的數字遊戲而已,因為,沒有人因此被裁員、沒有人因此減少加班時數,而他們利用多出時間所做的分析性報表,沒有人認真在看。因此,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被耗用在沒有實際產出的事情上,也就是說,所計算出來的成本節省是假的,只是帳面上的一堆數字。

好吧,我承認我的確令人不爽,這部分的確有待改善。只是,這種假性的改善成績衡量方式,在公司中幾乎是經常看見,不可不慎,當然,這也跟「局部效益」的觀念不謀而合。

  • 忽略「人性」所佔有的關鍵性影響
一個改革者因為站的過高,以至於疏忽了「實際執行」的基層員工,對於「改革」所具有的各種「抗拒」心理。這些反抗看似小卻數量龐大的力量,最後往往變成改革失敗的最後一根稻草。

增加工作會引起反彈、調整工作內容也會引起反彈、學習新軟體會引起反彈、學習新產品的知識也會引起反彈、改變規章制度會引起反彈、更改既有的作業流程也會引起反彈、改變獎懲制度會引起反彈、組織重整也會也起反彈。這林林總總的人性抗拒,如同每個人所捍衛的舒適圈一樣,是一個主管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 危機可以是轉機
在自己待過的公司中,我發現那些能成功改變企業的高手,「得到主管的全力支持」是很重要的一項關鍵,當然,他本身也必須具有獨到的見解與手段。「對的人」又得到「主管支持」,那麼在推行各項變革時,經常會很有成效。而我的一位老闆曾經教導我一個觀念,搭配一起服用,效果會更好:「時機」。也就是地利、人和之外,你必須配合「天時」。我看過很多人都是率性而為,然後就硬推某些政策,結果就是其他單位根本不配合。你認為重要的事別人不見得也這樣認為,懂的利用時勢來推行改變,反而可以收到更加的效果。

以我自身經驗為例,我曾想要強化工廠上的一些管理強度,但被廠長以人力不足以及現階段不需要而被完全否決。因此,「接納不完美的現況」是必須有的觀念,而我就懷著耐性來跟「不完美」共存。一段時間的等待,一個政府公文函令對公司造成很大的危機,而這外來的危機讓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被提昇,於是乎,在處理外來危機的同時,我順勢提出管理辦法與簽呈,就這樣,過程幾乎沒有遇到阻礙而順利通過,「急事緩辦」是一項修煉。

  • 「公司是一」的整體觀念
站在部門主管角度,當月高機台價動率就是一種很好的管理績效,但站在公司立場,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辦法轉成銷售換成現金,那這樣優異的生產績效就沒有意義。相反的,為了繼續維持優異的生產效率,導致一方面成品庫存嚴重、一方面逾期訂單也嚴重的矛盾景象,對公司更是一種傷害。也就是,公司利益與部門利益有時候是「衝突的」、是「對立的」。如果有時候為了公司利益,而必須降低機台價動率,讓生產單位主管背負管理不善的懷疑時,身為主管的你做得到嗎?公司內部有多少因為強調「部門效益」而傷害公司的例子?

如果每個部門都不斷提昇自己單位的效益,真的對「公司整體」的效益是有正面幫助的嗎?每個單位不斷精進改善自己單位的效益,真的能正面反應到公司實際的營運上嗎?公司績效的重要性必須大於部門績效,也就是為了公司整體績效,有時候犧牲某單位績效是必須的。但公司績效是看生產績效嗎?是看手上還有多少訂單嗎?公司是否訂出真正符合公司整體利益的衡量指標呢?還是說套用會計上的那些財務指標就算了事?

  • 小結
「管理」這一碼事我實在還有很多可以學習的,至少,我認為它跟「人」脫離不了關係。走在身心靈這條路上,讓我得以反思另一種看待公司的角度。想要「有效管理」公司,就必須先站在「公司整體」的立場來看,當然那就表示你必須跳脫單位主管的本位立場,只是,跳脫財會單位的財會人員,你還剩下什麼?你擁有什麼非財會領域的知識?你還是誰?你有勇氣踏出習慣的觀點嗎?管理,是一場自我誠實檢視的道路阿。

系列文章:


2016年7月15日

有線手持式吸塵器選購

最近興起買吸塵器的念頭,但呆神(Dyson)不論是插電或無線,怎麼看都像是詐騙集團。看看之前買的吸塵器:

  • 鳳梨牌塵水扁吸塵器

原先是用10年前買的鳳梨牌塵水扁吸塵器,10多年前,它就已經有特色了:
1-早就是免濾網、不揚塵設計
2-無耗材
3-可吸水
4-將灰塵等融入水裡,有效降低過敏源
5-重點是吸力超強、電源線有5公尺,幾乎可以不用拔插頭,整層吸光光


可惜,停產了。這是2千多元的吸塵器,若拿來跟呆神或伊萊克斯一台動不動就2萬起跳的吸塵器功能相比,這些有名的吸塵器真的是詐騙。尤其是日新月異的科技與功能,下一代功能經常優於手上這一代,配備還不能共用,所以,我要一個吸力永不減弱的吸塵器幹嗎?

接下來要考慮的點有哪些?
  • 無線很重要嗎?
對,非常非常重要,因為方便性可以決定你使用的意願,而你的意願決定你的使用頻率。但,你願意用多少代價來交換?答案依個人而定。

  • 吸力很重要嗎?
對,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只為了便宜,或為了配合無線而犧牲吸力,那還不如不要買。所以坊間許多趕流行而生產的無線吸塵器,完全不考慮。

  • 體積很重要嗎?
對,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是有線的,過大的體積除了佔儲藏空間外,你用到最後,幾乎沒有動力想要去拿它來用。這跟方便性有著連帶的關係。如果是無線的,體積過大表示重量比較重,我試用過朋友呆神的V6無線吸塵器,一開始不會重,但吸到最後,手真的會酸。所以,重量真的很重要,當然,重量與吸力或聲音都是需要整體考量的點。

  • 價錢很重要嗎?
對,非常非常重要。一分錢一分貨,但現在的流行消費習慣,都已經被廠商催眠了。消費者越來越少去「理性思考」自己的真正需求。我們都需要獨立思考,才能不被這些廠商牽著鼻子走。

  • 主要用途是哪些?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沒弄清楚自己的需求,那你的頭腦就會為你編織一個非常夢幻的未來,然後你往往就在這樣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聽從銷售人員或網路業配文的說詞,掏出大把鈔票抱回功能遠遠超出你實際需求的產品。


決定產品
在釐清自己需求後,開始去評估各種產品方案,最後,選定新格SYNCO:SVC-6066。


重要一點,這一台不能吸塵蟎,如果有吸塵蟎的需求,這一台就不適合。這一台是以1,990元入手,市價好像調整成2,300元左右,我主要是拿來吸地板而不是吸棉被或床墊,更不會半夜吸地板來嚇人。

這種價錢可以買到什麼?
  • 電動地板吸頭

這種價錢可以買到電動吸頭,實在很划算,是吃電的不是裝電池的喔。一般吸頭會用吸塵器的吸力來帶動風車與毛刷轉動,稍微捲入一些毛髮就轉不動了。但這一支是吃電的,用手去擋,它還不會停,強悍得很阿。

  • 4.8公尺的電線
買無線就是一個爽字而已,卻需要以吸力及價錢來交換。以自己的住家來看,電線插在房屋中間的插孔,也可以從前到後吸完整間房子,無不無線也就無所謂了。重點是,我不會受限於呆神的25分鐘限制,我就愛慢慢吸、優雅的吸。多一條線,吸力強這麼多,當然選它阿。

  • 強勁的吸力

這是一張網友做的測驗結果,是以真空度來測驗。可以發現吃鋰電池的吸塵器幾乎都是偏弱,當然,你將呆神調成「MAX」模式,吸力也可以很強勁,但只能持續約6分鐘,且請拿出2萬5千新台幣。另一個朋友花了1萬多買了一台伊萊克斯的無線吸塵器,但吸力實在不怎樣。傳統插電型的臥式吸塵器是可以有很強的吸力,但體積很龐大,就是不愛用阿。手持又是有線的吸塵器,又強又小,才是王道。

  • 可水洗的集塵桶不需集塵袋,環保免耗材

免耗材幾乎是現代吸塵器的基本配備,2,000元的吸塵器照樣做的到。重點是,整個集塵桶都可以水洗,屌吧。

  • 收納容易

我為何要為了收個吸塵器,然後在牆壁上鑽洞?放在地上依然美麗大方。

  • 重量較沉
這一隻約3Kg,相較於其他品牌的無線吸塵器是比較重,但吸力可就差很多。呆神約3.5Kg,還比呆神輕咧。只是,吸久了還是會酸啊!另外,他有送背袋一條,只是我從沒有用過就是。還有還有,因為它的把手設計與呆神不同,所以拿的時候,手酸的部位也會不同,如果是給老人家用,這一點倒是要考慮一下。

  • 價格經濟又實惠
2張小朋友就可以有這樣的功能,實在是超高CP值阿。如果你已經有一台大大的拉著走的傳統臥式吸塵器,那麼搭配一台這玩意兒,就是絕配啦。要吸塵蟎就交給大型吸塵器,要吸地板,出動這一支就搞定嚕。

  • 不能吸塵蟎
它雖然也有HEPA濾網,但比較薄,且等級也不夠,塵蟎吸進去又會噴出來,白搭。所以,拿來吸地板、桌子灰塵倒是非常好用。沒辦法,2張小朋友還是有它的先天限制滴。

  • 有一點塑膠味
這才是我認為真正的缺點,但還在容許範圍內。

  • 聲音偏中度
拿來跟呆神或伊萊克斯比,當然比不上,價格也比不上。跟我之前那一台鳳梨牌相比,已經是非常小聲了。

  • 吸頭配件少

我朋友的呆神V6配件是很多,但買了很久,幾乎都是拿來吸地板跟床單,也就是,吸頭幾乎沒有在換,卻多花好幾千元買一堆看起來很爽的其他吸頭。我只要吸地板、桌子椅子、窗簾等,一個大吸頭跟一個小吸頭就足夠了。它的缺點剛好就是我要的優點。


  • 會有過熱情形
這一點的確是比較傷腦筋,如果你家有點大,吸一次地板要很久(如30分鐘以上),那我是比較不建議這一台,畢竟,用途是需要最先被考量的。一般我都是洗澡前吸地板,吸完地板,經常會流汗,因為馬達排熱氣,導致家內溫度會稍稍上升所致。

小結
雖然只是2張小朋友,但事前還是做了不少功課,一些高貴的吸塵器一開始就被我排除,所以連研究都懶的研究。因為我不想花一堆錢買一個空的「品牌」,更不想花一堆錢買一些聽起來很棒的「夢幻功能」。以多一條線的不方便,換得實惠又夠用的功能產品,這才是我的王道。


「再簡單一點」成了我生活的準則,問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是我的參考依據。如果有一天它壞了,我會以高興而感恩的心情,將它送進垃圾堆,相信這是呆迷跟伊迷很難做到的,太貴阿。



2016年6月8日

ISO22000認證

阿郎撰寫

ISO體制是一個我比較陌生的領域,在以往的工作中,只是被動、少量的參與。日前被交辦ISO22000的認證工作,開始對它有了一些心得。

  • 被動狀態不會帶來領悟
事實上,一開始我是排斥且抗拒的,因為公司的事務人員只有3人,其他不是業務就是生產人員,所以,這件事情就這樣落在自己身上。因為陌生、不熟悉、不屬於自己工作職掌等種種原因,因此心理會抗拒、會排斥,「為什麼是我做」的心態油然而生。

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我只會過得越加痛苦。職場上這種天外飛來的工作的頻率,實在是非常多,而我們每一次的抗拒,並沒有真的讓我們「躲掉」這上天的「禮物」,因此,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更加具有彈性,是每一位上班族都應該去認真思考的。

其他部門的人員對於這種「多出來」的工作,其抗拒與排斥的心理,幾乎跟我差不多,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主要推行的人,那麼,你除了要先轉念之外,還要去推動其他人的行動與配合。這部份總是令人挫折。

  • 應付心理與臨時抱佛腳
這部份大家都心裡有數、心照不宣,有多少表單平時沒有做,都是在要檢查時才趕工做出來的?大家對於這種認證的東西,有多少又是打從心理認同其價值的?這些表單又有多少,根本都是一個人包辦大部份的?當然,公司規模不同,徹底落實的程度就有差異,只是,捫心自問,你有多認同?來審核的人、要被認證的公司,有多少是相互做做樣子的?認真的當然有,只是到最後,也就是變成一種例行性工作罷了。這種心態下,大家的配合度就有差異了,因此在跟催時,你會經常遇到這種心態,這也是要有心裡準備的。

  • 高層沒有你以為的那樣重視
我承認這有點偏頗,但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高層口頭上會說這認證很重要,但其實他們的意思是:認證過後,公司才能爭取更多的訂單。他們在乎的是後面的利益,這張證書是手段、是達成目標的工具。也許有些公司不是這樣,但至少我遇到的一些公司,管理階層有不少都是這種心態。

有了這一層認知後,你就要了解,很多時候高層只會出一張嘴,並且會認為花錢請顧問、請你負責,這認證就一定會過。所以你會發現他們對於「過程」不是很重視,然後你就會發現你推不動,你會發現其他單位都不配合、其他主管都不在乎、不關心,好似這認證只是你的事情而以。如果你真的遇上這樣的企業,恭喜你,但真的,很多公司都是這樣,你沒有比較倒楣。

  • 拆解專案成可行動的小步驟
當我們遇到這麼一個大案子時,我們經常會因為被它的龐大外觀給嚇到,然後就會因恐懼而動彈不得,之後就會出現前三段的反抗心理,然後就會停滯不前。對於大案子,我習慣去找尋容易讓自己踏出第一步的突破點,它可以幫助我進入「行動」階段,而非只是在頭腦「規劃想像」中。因此,將專案拆解成「可以執行」的小步驟,就可以幫助我進入狀況。

  • ISO22000概觀

前三段有一點抱怨,但裡頭卻非常真實,尤其規模比較小的公司,這種情況更加嚴重,我不會粉飾太平、盡說些場面話。現在讓我言歸正傳。我不熟悉ISO架構,雖然它只有四階,但看完這四階後,還是搞不清楚該怎樣進行才更有效率。因此,我需要一個對ISO22000的一個整體概觀,來協助我快速了解並可以掌握進度。



我不用條列式的方式,因為那種方式無法讓我一眼就了解整體概況,所以我選擇以「心智圖」方式來呈現,將所需要的表單列在最後,一目了然。

  • 重點還是在執行
ISO22000前三階都是一些規章條文,又臭又長又難以理解,重點是,非常八股也非常理想化,說的好像實行ISO後就可以飛天遁地,品質可以獲得保證,獲利就可以一飛沖天一樣,實在是非常不切實際。抱歉,每每看到這種規章制度或認證,我都會覺得噁心跟虛偽。尤其是自己遇過的一些顧問,專業能力不錯,但統籌與執行力上,真的很他媽的糟糕,如果你真的依賴他們,你最後會死的很慘。

我認為說穿了,還是在最後這些表單上,因為它是控管點被設置、被紀錄的地方,因此,原則上把這些表單準備妥當,通過認證是八九不離十。


透過將ISO22000所需要的表單,列出一張明細清單,每月就按表操課,就算要作資料,也要讓自己從容不迫的,這就是我的原則。

  • 別對ISO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我自己是財會出身,待過上市櫃公司的稽核,也待過一些公司的生管、業務與管理部。對於ISO制度,我自己是不會給予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與期待。在工廠,影響品質的因素非常多,一些品質相關認證制度並不是品質的保證,一些阿貓阿狗的公司也都有ISO相關認證。雖然身為專案負責人不應該說這種話,但,事實就是這樣,這些事情,大家就心照不宣吧。

  • 小結
當然,這篇文章只是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其中的酸甜苦辣,還是只有主辦的人才能體會,但不論你願不願意承接,事情既然遇到了,就選擇比較有效率的方式來完成它。不敢說經過這一次之後,對於ISO可以有多了解,只是對我來說,它只是某種專案類型,應該可以用更有組織的方式,來讓自己從陌生到進入狀況,分享給也同樣在煎熬的人。

對了,很多顧問的偉大之處,就是可以將簡單的事情,弄得很複雜、也說得很複雜,然後再對你說:「相信我,ISO真的不複雜」。他們沒有說錯,ISO真的不複雜,複雜的是這些人。他們的專業讓他們以為別人都聽的懂他們的專業術語,他們有一種專業的傲慢、盲點與本位主義,所以沒有將專業轉成一般人容易了解的話。這也是我們應該要警惕自己,不要變成他們這種人,也要知道,在職場上充斥著這種「說的一口專業」的顧問,由其是一些訓練機構。小心!小心!



2016年6月4日

論「信仰」

阿郎撰寫

之前一位朋友的邀約,去聽一位他們口中已經成道的妙禪師父的法,當然,我很快就奪門而出。多年之前,我也針對另一位信徒口中成道者的派別:「心識解構」寫了一篇分享文。對我來說,「信仰」是一件需要被小心並嚴肅檢視的事情。

  • 信仰,是一種極度的信任
信任別人,其實真相是與自己分裂,信任別人,是將自己的信任從自己這裡脫離出去,並投射到別人那裡,這是一種與自己分離的作法。而這樣做不可避免的,就在你與別人身上創造出「關係」,一條被你實體化的連結線。但,你怎麼可能信任一個在你之外、並與你分離的人?這是一種自我欺騙。而這一定會導致失望與受傷,因為,這種投射在別人身上的信任連線是虛幻不存在的,你怎麼能信任一個不存在的事物呢?

你的信任是利用你之外、與你分離的人來界定、來定義,而非以你的當下存在,所以,這是懦夫的表現。利用別人來掩蓋不信任自己的藉口與面具。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信任神或信任某位成道大師。我們其實是在信任中製造出思維、情緒、畫面、聲音,而這些東西囚禁著我自己。



  • 信任別人是一種自我的不負責任
信任真的就像一條連接線,將你自己從內在拋出到外在的人事物身上,透過建立關係來維持這一個對自己的界定與定義。這是一種與自己分離的標準做法。那是一種不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而是要別人為你負責任的逃避與不誠實心理。你無法接受自己遭透了的生活,你無法接受這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你期待一個「他人」,你將你的未來託付給一個「他人」,甚至是一個存在於過去的「死人」,你奉獻你的力量給他們、餵養他們、跪拜它們、信仰他們。

  • 你用信仰來證明自己的無能與卑賤
信仰,象徵鞠躬與崇拜,代表我是渺小、弱小、低下、毫無價值、代表無能為力。代表我之外的某個人可以拯救我、幫助我、為我做某些事情、為我承擔責任。祈禱,是一個人類極度羞恥於自己現在顯化於世上的一切,他們拒絕面對當下這樣的自己,不想為這樣的自己負責任、不想看清、不想站起來戰鬥。

  • 信仰囚犯
妙禪師父在台灣擁有非常廣大的信徒,他認為開悟有所謂「小悟」、「中悟」、「大悟」。但在我眼中,卻是一位自我囚禁的「師父」,對,我就是這種看法並且直接大剌剌的說出我的看法。有人大剌剌說出他是成道者,感歎他、禮讚他,所以我也就大剌剌的說,他其實只是活在自己「關於開悟者」的定義裡。如果你相信你是某種東西,你去看這信念,裡頭只有知識、資訊、畫面組合而成。如果你真的去相信了你定義你是誰的這個定義,你就是在僵固化你自己,你就是在實體化你內在的思維。所以我看著他,他將自己塞進那個他的信念所界定關於「開悟者應該怎樣」的角色裡,所以他就那樣說話、那樣的坐姿、那樣表情、那樣穿著,他被自己「關於開悟者」應該怎樣表現的「信念」所奴隸、所控制、所操控。他的一生毀了,因為他除了「繼續扮演開悟者」這一個角色外,他哪裡都去不了,它僵化了他自己,他成了一個不自由的囚犯。所以,他必須在他活著時,經常坐在那裡、像個死人般閉起眼睛一動也不動的僵坐在那裡供人跪拜,活著卻像死人般活著,那樣的開悟真的是大家所追求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開悟者!

  • 開悟的「信念架構」
你怎麼知道你開悟了?除非你有一個關於開悟的定義、關於開悟的形象,你才能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但,這些關於開悟的定義、形象、影像,本身就是屬於「心智系統」的,只要你還在心智系統內,怎麼可能開悟?你只是活在「符合開悟定義」的狀況而已,所以你會逼迫自己不斷塞進那定義中的開悟、不斷表演出符合的那個樣貌,看上去,真的很像裝模作樣的樣子,而非活生生的樣貌。


  • 我不是這個信念

他不是這個信念、他不是這個定義下的角色。他怎麼會相信那個由信念實體化的角色就是他?他怎麼會將自己塞進那個信念所界定的角色裡頭?那個小小而受局限的角色? 如果你信任你的知識,你就會以自己豐富的知識而自豪,你用知識來定義你自己,你讓自己等同於知識並活出那個樣子。事實上,是知識控制了你,知識透過你而活出它自己。你其實不必一定要是一個開悟者,但如果你相信你是,那麼,你就會演出「你所認為開悟者應該要怎樣」的那個樣子,事實上,你只是在模仿你內在「關於開悟者」的那個知識。那個知識抓住你、取得了你的信任與認同,所以,那個知識就會指揮你、操控你。你認為你開悟、你是自由的,但其實你正是被奴役、被控制而不自知。




2016年6月3日

論「恐懼」

阿郎撰寫

我發現,我的行為中有很多「恐懼」的成份存在,而很多情緒,追根究底後,還是會發現「恐懼」的存在。它幾乎無所不在、它成了我的基本情緒。到底怎麼回事?

  • 透過想法與情緒的連結

雖說我們都是一體的,但一早夢醒,我卻覺得我與所有的櫃子、事物都是分離的,除非我透過「想法及情緒」與這一切產生「關聯」、產生「連結」。我一個身體,怎麼可能真的「擁有」另一個物體呢?我如何「擁有」呢?它能「融入」我之內嗎?再怎麼擁有,這些物件依然是在我之外。顯然,除了透過「想法」連結,我根本不可能與這些物件產生「關係」。那麼,這樣的關係,根本不是我與這些物件的關係,而是,我與「想法」的關係,我根本沒有連結到這些物件,我只是跟「想法、情緒」產生連結,我是跟「我自己」產生連結。


  • 害怕死亡
我害怕死亡。死亡令我害怕,所以,第一句話變成「我害怕我的害怕」。

我害怕XXX。「我害怕」先存在於我的思維裡,後面接著的內容物,也就是這世間的顯化物。我先讓自己認同於思維,再將內在思維連結至外在事物,等於我將「我」連結外在事物 - 透過思維,我將自己連結外在事物。我將我自己的一部分化成想法,並將這想法連結於外在事物,所以,我發現自己很容易去認同外面許多事物,因為,那些事物之中有一部分我的能量投射。

害怕死亡,其實是害怕失去。我們在這世間用來定義自己的每一件東西,都讓我們留戀、讓我們不願失去。用父母親來定義我們小孩的角色、用金錢來定義我們是成功者的定位。這就是架構 - 以外在各種事物以及行為,不斷的定義自己,不斷地讓自己被固定在各種角色裡。這是一種思維架構,它界定了我自己。

我害怕死亡,這個思維就這樣跟著我一生,但我一直存在著。我居然讓恐懼的陰影控制著我的一生。我依賴能量來告訴我,此刻我應該如何體驗我自己。能量也是心智系統的產物,由思想開始,透過說出;我好害怕,而真的顯化了這個害怕的能量。

  • 害怕失去依靠
所謂上癮,其實是過度依賴、其實是將自己等同於某一件事物或關係,如毒品、名牌包。你的思想完全認同到相信自己就是毒品,毒品好像你的血液,你離不開它、不能沒有它,因為毒品定義了你是誰、賦予你是誰一個定義與影像,因此,毒品與你連結並等同了你自己,所以你離不開它。但其實離不開它的不是真正的你,離不開它的,其實是你的思維。是你的思維欺騙了它自己,因為認同它的,正是思維它自己。

  • 貪婪又是什麼
其實是害怕失去。當相信這種信念到一個極致,你會為了「獲取」而不顧一切代價,縱使要傷害其他人也無所謂。不擇手段的滿足自己的渴望,重點是滿足渴望,其餘一切都不重要了。他們不想體驗到「失去」,因此他們不斷的「獲取」。恐懼「失去」化成一種向外「獲取」的動力。利用不停的「獲取」來壓抑內心對於「失去」的恐懼。貪婪,最終會掌控你、奴役你、淹沒你,會使你失去你自己。

  • 為什麼整天憂慮
憂慮,其實是害怕未來,而害怕未來,其實是害怕死亡。但憂慮,只是憂慮,裏頭甚麼也沒有。憂慮是存在思想意識系統中,透過連結外在實體,讓你以為你的憂慮是來自於外在。若你願意覺察,你會發現「我不是這個憂慮」的事實。

所有的情緒都像憂慮,是一個樹,他們抓取各式各樣的外在形象掛在他們的樹枝上,他在你的內在形成一棵大樹,它形成一個系統。憂慮最終是害怕死亡,但在後退一步,其實憂慮裡頭甚麼都沒有,除了憂慮本身之外,甚麼都沒有。但更加重要的是,你不是憂慮,你不是這個思想。

  • 害怕與自己親近
孤單,這是源自自己裡面,一個自己不肯接受自己的看法,自己不肯跟自己親密,自己只是對與自己一起感到不滿。我們要更多,更多朋友、更多資訊、更多關係,我們不敢只是單純的接受自己,所以我們害怕無聊,我們逃避無聊、恐懼無聊。

孤單,不正是代表你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嗎?這不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嗎?沒有二個人是黏在一起的。孤單,讓你渴望去獲得各種關係。孤單,是一種思想、一種缺少,我們需要從其他人那邊獲得能量、獲得支持、獲得定位。孤單是一種思想上的產物。


還有什麼?我發現很多情緒都跟「恐懼」有關,應該說,大部分的情緒都是從恐懼這裡吸取能量與支持。而這樣的恐懼遍佈我的整個存在,「恐懼」就像一個幽靈一樣附身在我身上。「當下的力量」作者托勒說「餵養情緒能量」,但我認為這句話錯了。因為,我不是在餵養情緒能量,而是這些幽靈透過思維來啟動身體的情緒能量,並餵養它們自己。我根本就是被心智控制、被奴役的、我是無意識的跟隨思想與情緒來行動,我的行動幾乎都是反射式的。我沒有餵養這些幽靈,而是幽靈寄生在我身上,透過「心智結構」控制我,並壯大它們自己。

顯然,我還需要更專注的覺察力來幫助我自己,我還需要看的更深,這樣的洞察力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