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呼吸:給心一個伴侶,給心一個家


一念行者 
昔日,二祖慧可初遇達摩大師,問到:老師,我的心日夜不能安寧,請幫我將心安靜下來。大師說:嗯,你的心在哪里?拿過來我幫你安好。慧可一怔,思索了半天,說:我找不到我的心。大師說:我幫你安好了!慧可非常震驚,陷入了沉思,並有恍然大悟的解脫之感。

這是達摩大師的安心方法,上上根的安心方法。今亦有一中下根的安心方法,那就是四念住。於四念住中,亦有一更加簡便通用的安心方法,那就是呼吸法。

呼吸,當心出生它便出生,當心死去它便死去。心是呼吸一生走不出的家,呼吸是心一生離不開的伴侶。因為它們關係如此可靠,心也可把呼吸當做家,如同小鳥把樹叉當作窩一樣;因為它們關係如此親密,心可把呼吸當做伴侶,如同世間最親密的夫妻。原本,呼吸就是心的家,心的夫妻;然而,很早年,它們就離婚了,離家了。離開了家、失去了伴侶的心:到處飄蕩,如無頭蒼蠅;四處遊走,如流浪狗。四處流浪,不知何作歸依;到處飄蕩,如同柳絮無根系。

關於這點,很多人是有體會的。人們對事物的執著,就是這心無根的標誌,是心想抓住點什麼的象徵。對於那些經常感到內心煩亂、空洞和無聊的人,該將心放在哪兒呢?

放上呼吸上!當你感到煩悶,呼吸;當你感到空洞,呼吸;當你感到無聊,呼吸。回到對呼吸的覺知和專注中,將心放在那兒。就像以呼吸為坐椅,讓心放鬆、休息和安定在那裏一樣。呼吸,呼吸,呼吸……當心感到飄忽、沒有目標、不安靜時,讓心回到呼吸,與呼吸重新結婚。呼吸——專注,呼吸——寧靜,呼吸——覺知。如此專注覺知於呼吸,呼吸便能把你帶往清淨境界。呼吸,給心安定;呼吸,給心清淨;呼吸,給心一個美麗的結局。

時刻將散亂的心放在呼吸上,以呼吸為歸依,可安凡夫不靜不淨的心。此之,便是中下根人安心之法。善用此法,得大利益;此法雖簡,是大道工具。專注呼吸,是最簡便的安心之法之一。

呼吸,給心一個家;呼吸,給心一個伴侶。呼吸、呼吸——給心一個伴侶,給心一個家!

南無阿彌陀佛。

在服務中走向開悟


開悟的途徑很多,有的是通過練習呼吸和身體姿勢的技巧;有的是通過鍛煉意志的法門;有的是在冥想中訓練心智;有的是堅毅的實際行動;還有的是通過虔誠。在這個時代,有一個主要靈性成長的途徑:通過服務而開悟。
在 這個重要的轉變時期,你們中很多人來此服務。你們的靈性成長多半通過服務和教導而到來。你不一定要有公眾舞臺、成為名人,或做什麼他人認為的重要事情才能 夠做出巨大貢獻。你可以在自己所進行的任何事中加入光,包括你的工作、家庭生活和其他活動。你日益增長的光會在能量和心電感應層面服務他人,因為當你成長時,你會成為一個靈性能量的傳導器,讓更高的震動能夠傳給周圍任何人。
所有的教導都是學習,增強他人的力量即是增強自己的力量All empowerment of others is self-empowerment每當你去教別人或者給強化他人力量,你都不可能不同時教自己和給自己力量。做為一個老師,你創造一個空間讓學習發生。而每當你為他人創造一個成長的機會,你都會增強他們的力量(empower)。而增強他人力量會為你帶來無法想像的靈性回饋。
服 務他人為你帶來環繞全身的光輝,無論你走到何處這都給你創造出美好的事物與機會;你將會發現持續增加的豐盛、深層內在滿足、以及周圍人對你愛與尊重。你會發現更多能量回向自己。每當你協助提升他人,你也提升自己至更高意識。雖然你並不是為這些報酬而服務,但是當你依隨自己的更高道途,這是可能出現的一些收穫。

2012年9月27日

自言自語系列:鑽石還是想法,較硬?


心靈園丁著

鑽石很硬嗎?但我卻發現,一個人的想法或執著更硬上百倍。

有人說:『人生是苦』。但可以看到更多人,死命的往苦裡鑽,建議他改變想法、改變作法,就可以讓事情很不一樣,可惜的是,『牛遷到北京,它還是牛』。死性不改、執著不放的念頭依舊,苦也依舊。只是,人的確是很容易適應,它可以催眠自己:『一切都是命』、『上輩子欠他、這輩子來還的』,等等安慰自己的話。

轉念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很容易做,但卻不容易轉的徹底。一個習性的拋棄、轉變、養成,也並非一朝一夕。

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去改變呢?你是否有足夠的慈悲,去包容自己不斷舊態復萌呢?

思想很硬,不是嗎?想法不變,作法如何變?作法不變,事情發展如何變?思想很硬,不是嗎?當你改變你的想法,你發現一下子就又恢復以前的樣子了。想法不但很硬,還很有彈性,不論你怎麼彎曲,它總是可以『恢復原狀』。

賽斯書說的好:『你的信念,創造你的實相』。偏偏所謂的信念,便是那強化後的想法、念頭。有統計證明,大部分中樂透的人,幾年之後,就會打回原形。連樂透也改不了一個人的命運,那是因為,生活習慣不變,多了幾千萬,依舊救不了他。

你注意到你有哪些信念了嗎?你注意到你的信念周圍,有多少你相信的『理由』、『原因』,正在護持著你的信念嗎?想要改變你的信念,先仔細觀察自己是如何相信那些造成你生命變成這樣的『理由』吧。

有天你會發現,就是這些理由、原因、信念,讓你死命的往苦裡鑽,你願意試試嗎?還是,頭腦現在又有什麼冒出來了?

人生是一個從無處到無處的旅程


人生是一個從無處到無處的旅程。沒有什麼東西透過它而達成,沒有人曾經透過生活而達成任何事。人們在人生之道上一直跑,跑得很快,繼續增加速度,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到達任何地方。他們工作得很辛苦,他們努力做工,但是透過那些工作從來沒有什麼事發生,從來沒有什麼東西被創造出來。

  在你之前有無數的人生活過,他們現在在哪里?消失而歸於塵土,塵土覆蓋在塵土之上,遲早我們將會消失而變成同樣的塵土。一切我們的成就都將會歸於塵土而消失。有千千萬萬個文明曾經存在過。然後消失得毫無痕跡。

  人生似乎並沒有達成什麼,它是無謂的紛擾,它是一個白癡所講的故事,充滿了憤怒和噪音,但是一點意義都沒有。

  這是一個人必須去經歷的第一個接觸。如果你想要瞭解佛陀,你必須深入地去面對生活,不要逃避,不要往旁門左道看,要直接進入生活去面對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它達成了什麼?它到了最後達到哪里?什麼都沒有。就好像一個大夢 --夢中的漂亮皇宮,夢中的一個偉大王國,但是當你早上醒過來,一切都消失了,而且永遠地消失,事實上,它以前根本就不存在,你只是相信它存在。

  你的成功是你的相信……

2012年9月26日

你是否真的覺醒? [覺醒對照表]


神的恩典無處不在,不管我們在經歷什麼,神都一直陪伴著我們,用心生活,一切苦難都是自己靈魂成長的養分。 ----巴關


問題:世界上沒有人免於痛苦。我們怎麼做才能解除痛苦呢?

巴關:非常簡單。按照下面的七個真相來做,就會解除痛苦。

1.
一切都來自於一個源頭,神或是能量。生命沒有開始和結束.

2
、如果你認出這個源頭,那麼你就不會再劃分好的壞的,對的或是錯的。這所有的都是我們的觀念。一切都來自同一個源頭。

3
、生活只不過就是你的對自我的尋找。生活裡,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你看到的人,這些映射出你的自我。如果你貧窮,那麼就意味著你的內在有些事情錯了。你需要糾正這個來脫離貧窮。如果你有憎恨,那麼你看到的人也會呈現同樣的特質。如果你有邪惡的想法,那麼你遇到的人也會有邪惡的想法。試試先來了解自己。

4
、意識到你所經歷的任何事情都是神的恩典。假如你走路時滑倒了,試圖來了解那也是神的恩典。如果你能在所有的事情中看出神,那麼你的生活就會變得精彩。

看見你的不自然


治療團體的目的不是要把參加的人帶到他們自然的自己--根本不是。治療團體的目的是要把你帶到一個點,使得在那個點上,你可以看到你的不自然。沒有人可以把你帶到你自然的自己,沒有一種方法、技巧或設計可以把你帶到你自然的自己,因為一切你會去做的都將會使你變得越來越不自然。

  那麼治療團體的目的是什麼?它只是使你覺知到在你裏面所發展出來的不自然的模式,它只是幫助你去看清你生命的不自然,就這樣而已。看到它,它就會開始消失,看到它就是使它化為烏有,因為一旦你看到了在你裏面某種不自然的東西,你就無法再在它裏面持續下去。看到了某種不自然的東西,你也會感覺到那個自然的,但那是間接的,那是模糊的那並不很清楚。清楚的是:你看到某種在你裏面不自然的東西。看到了那個不自然的,你就可以感覺到那個自然的,看到了那個不自然的,你就無法再繼續支持它。它的存在是因為你的支持,沒有什麼東 西能夠沒有你的支持而存在,你的合作是需要的。

  如果有你的合作,那麼某些事就會存在,當然,那個不自然的如果沒有你的合作是無法存在的,它要從哪里取得能量?那個自然的沒有你的合作也能夠存在,但是那個不自然的無法存在。那個不自然的需要經常的支 持,它需要經常的照顧,它需要經常的控制。一旦你看到了它的不自然,你對它的抓住就會鬆掉,你的拳頭就會自動打開。

  治療團體並不是一個要打開你的拳頭的設計,它只是幫助你看清說你正在做的是不自然的。在那個看當中,就是蛻變。

2012年9月25日

饒了你的頭腦吧!


自由的心 

你不可能比你當下所開放的程度更加開放。
你做不到。
期待你的頭腦比它此刻所開放的程度更開放,
只會賦予它更多抵抗開放的力量。

允許它開放到它能開放的程度,
在它封閉時尊重它、等待它打開,
是非常智慧的做法。

當你能識別出其中一些妨礙你開放的概念時,
把它們寫在紙上,
像你沉思體會功課問題那樣去沉思體會它們。

饒了你的頭腦吧!
它不是需要你去馴服或擊退的野獸,
愛才是力量。

我知道當那些念頭出現而你相信它們時那絕望的滋味。
雖然我不知道這樣的時刻你能靜待多久,
但顯然你知道如何靜待它重新打開。

每次頭腦由封閉到打開,都將帶來巨大的不同,
因為愛就活在那裏。

——摘自凱蒂錄音



坐進幻相之河的底部


一念行者 
問:你在《小孩與溺愛》一文中說溺愛是不平等的生意,溺愛是等價值的交換,如何理解這句話?

溺愛是一種生意,在父母和小孩的互動中各自獲利,之所以說它是不平等的,是因為,對父母來說,起初小孩的要求不合理,父母不同意那麼做,他們之間在進行的事,就像簽署不平等的條約。但困惑的父母最終屈于自己內心的壓力,為避免這種壓力,而和小孩做了這筆買賣,故說就不平等的生意。

溺愛是一種交換,你給我這,我給你那,通過這種互換活動,父母與小孩達到各自的心理平衡。之所以說它是等價值的交換,是因為在交換前,在內心裏,父母掂量了合不合適,小孩掂量了合不合適,最後他們成交。對各自來講,他們自己對對方的付出和各自心靈上的得到是等價值的。故說,這是一種等價值的交換。

對心靈來講,一切萬物都是一種符號,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互動,都是這種符號的運算。在心靈的世界,沒有父母,沒有小孩,沒有愛,沒有情,沒有事物,有的就是這些心靈的符號為達到某種平衡而產生的流動。溺愛是這種流動和達成平衡中的一種。生命內在是一條河,因緣使它產生波浪、使它產生漩渦、使它流動。於其生滅變化之間,不存在人,不存在操作者。

為瞭解實相,請沉入這條生命之河的底部。在拋棄了萬物花哨形式,觀察那些因緣流動。觀察因緣流動而產生智慧,於因緣流動中如如不動而寧靜產生。一位覺者就是這樣坐在幻相之河的底部,觀察流動的因緣,知道一切、如如不動而又寧靜祥和的。當你和你的小孩或任何人互動,如果你能沉入這幻相的底部,像溺愛這樣的事就不會發生。

溺愛是一種心靈的漩渦,請沉入那漩渦的底部。在翻滾絞纏的波浪下麵,請保持覺知心和平等心。如此,波浪與漩渦都是幻花,而你既能享受那驚險的刺激還能享受那刺激中的覺知平靜,仿佛看了一場有趣刺激的電影,多麼美好!生命可以不是苦的,但你必須漏到苦的底部。就這樣。坐進幻相之河的底部!

南無阿彌陀佛。

2012年9月24日

是時候了:停下來查看你的人生


一念行者 
問:當被另一半多次深深的傷害,對未來生活充滿了絕望時,僅僅是為了孩子為了父母為了面子苦苦支撐。離婚與不離婚都不是最好的選擇,好像世界沒有一條可以走下去的路。此時如何?

停下來。

停下來思考一些事物的真相:例如,傷害是樣什麼東西?它是表面看上去的別人傷害了我,或我傷害了別人嗎?傷害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例如,我不離婚真的是為了孩子、父母、面子嗎?我被什麼東西弄得進退兩難?究竟是什麼讓我看起來舉步維艱?除此之外,也許你還應該弄明例如像我是誰我在哪里我在幹什麼這樣既最深奧又最簡單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你必須不能僅從書本或別人的口中得到答案,因為那不屬於你。你必須借由生命中出現的這樣的事件或機會,親自弄明它。這樣的問題,在你沒由經自身的經驗徹悟它之前,它是苦或苦的因;在你弄明白它之後,它是福或福的根。

一定是哪里出現了問題,才使局面變成這樣的。這問題的最初因在哪里呢?這事情出現對我的意義是什麼呢?除了忍受苦,我想有很多問題是你不明白的。明白這些問題的緣由,破除大部分無明,一條可以放心走下去的路就會出現在你面前。

自由就是,站在痛苦困惑的地盤上用生命發問,然後得到答案的過程。我想你正來到這兒。沒有外來的答案能破你真正的疑,請看向自己,自尋答案;沒有外來的力量能給你真正的自由,請自撥雲霧,獲得自在。

當你的生命出現問題,停下來,慢下來,細細品味出現在你面前的這杯苦茶。品出真相,品出意義,品出解脫的滋味。

停下來查看你的人生,慢下來翻讀你的歷史,我想是時候了。自由之花正從這裏發芽。

南無阿彌陀佛。

2012年9月21日

【愛與光圖書館】真實的自信


Jim:今天晚上的問題是關於自信。Q’uo,你能給我們一些關於如何增強或者強化我們的自信而又不會變得過度的驕傲的訊息嗎?然後,你能將我們日常行為中的自信和我們形而上旅程中的真正基礎信心聯繫起來嗎?

Carla作為這次工作的資深管道)

我們是你們所知的Q’uo原則。今晚,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 我們歡迎你們,在祂的服務中,我們來到你們中間。我親愛的其他-自我,能被你們的團隊呼喚是一種快樂與榮幸,我們非常高興成為這個尋求圈、你們的冥想和這次工作的一部分。我們很高興能和你們在自信、驕傲和信心的主題上分享我們的想法。

在我們開始之前,一如既往,我們請你們之聽到或者讀到這些言語的時候,使用你們的判斷和分辨的能力。你自己的內在知道哪些是適合你的,因為它會與你共鳴。如果它不與你共鳴,請將它放在一旁。如果我們的思想與你共鳴,請隨意使用它們。我們感謝你們這方面的考慮,因為它使我們可以自由地提供我們的想法,而不用擔心我們可能侵犯你們的自由意志或攪亂你們心、身、靈演化進程的韻律。我們感謝你在這方面的考慮。

當我們啜飲你們混合振動的美麗,親愛的,我們覺察你們每一位在內在層面上都是非常獨特的,並在這種覺察中歇息。

你們廣泛的遍佈於生命的各個駐地,而那些你們共同擁有的卻是一種不同尋常程度的覺察,你們在努力的揭開你自己的奧秘,並且你真誠的希望更明白真實的自我你們每個人之所是。

往內求,才會有轉機!


Alisa

小時候看電視劇,總覺得編劇好誇張,
這麼戲劇化的情節應該不可能發生
在我身上吧!不過,隨著年紀漸長,
特別是戀愛後,才恍然大悟,原來
我也是個超級入戲的演員,演什麼,
像什麼,情節精彩,絕對是未來
茶餘飯後跟孩子分享的好題材。

現在說來輕鬆,當下的我,可是
承受著很大的痛苦,找不到出口呢!
越是痛苦的時候,心靈成長的越快。

每克服一道關卡,我明顯感覺到
自己的智慧又往上開了一層,總之,
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想起來,
似乎很多和心有關的形容詞,
我都經歷過。心痛、心碎、心如
刀割、心寒、心跌落了谷底、心死,
原來文字描寫的心境,都是真的。

2012年9月20日

【愛與光圖書館】創造力


Jim:今天晚上的問題與創造力有關,我們想知道,一般來說,一個創意的出口(outlet)如何能幫助一個尋求者在心、身、靈上增加此生學習與服務的體驗,如果可能,請稍稍多給一些信息,關於這種創造性能量如何流過我們,類似於太一造物者製作(宇宙)造物和我們的過程。

Carla在這次通訊集會中做為資深的通道)

我們是Q’uo原則。今晚,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在祂的服務中,我們來到你們中間。我們非常榮幸被呼喚加入你們這次工作,我們感謝你們給予這個榮耀。

在我們開始前,我們希望你們每個人在聽我們話語時,使用你們的分辨力。接受那些看起來生動並且對你有價值的東西,而將其他的想法放在一邊。如果你願意這樣做,我們就可以不用擔心會侵犯到你們的自由意志。我們感謝你們在這方面的考慮。

你們想知道的是關於你的創造力的問題。你們詢問創造力是如何工作來提升心智、身體、靈性的演化的速度,你們也詢問這個過程是如何與造物者在創造這個宇宙的過程相關聯。我們將首先談論創造力是如何協助心、身、靈的演化。

就好像在這次冥想之前的談話中提到的,每一個實體都有自己表達創造力的獨特方式。如果你能想到這些事實你是創造原則的一部分,造物者的火花,你有完整價值足以被視為一個共同-創造者。你就可以看到每一個實體擁有的創造力,那是他天賦權利的一部分。

將心善用才能善解人意


有位老祖母耳朵一直不好,後來因為
常常接觸道場、學習真理,可能是
心寬歡喜的關係,居然聽力慢慢進步了。

這本是件大好事,但沒想到,
恢復聽力的祖母反而變得悶悶不樂。

有一天講道的老師忍不住問她,
到底有什麼事煩心?

她才吞吞吐吐說:「有一天晚上,
我聽到孫子和媳婦在隔壁房間講話。
孫子問媳婦,祖母是不是很老了?
媳婦說是,孫子又問,那祖母
還能活多久?媳婦竟說,不會太久。
我才知道,原來,他們心裡都希望我
早一點死掉啊!我賴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說著,她悲從中來、紅了眼眶。

2012年9月19日

【愛與光圖書館】佛陀和基督


Jim: 今天傍晚的問題來自T實體: Q’uo告訴我們一些關於悉達多·喬達摩,又稱為佛陀,的尋求和開悟的事情。關於靈性開悟,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Carla 傳訊)

我們是你們知悉的Q'uo原則, 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向你們致意; 在祂的服務中, 我們今天傍晚參與這個尋求圈. 感謝你們呼叫我們來到你們團體中, 感謝你們在生活中撥出這段時間來尋求真理. 你們大大地幫助我們, 因為我們所提供的服務就是談論那些發問者指定的問題.

一如往常, 在開始之前, 我們請求你們在聆聽我們的話語時, 使用你的辨別力, 拿取那些對妳有用的部分, 把其他丟到後面. 我們感謝你們這麼做, 因為它使我們感到安心, 知曉我們無須擔心自己會冒犯你們的自由意志. 感謝你們的這份考量.

今晚的詢問是關於悉達多,或者說佛陀,以及關於靈性開悟他都教授了什麼。為了更有益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花一點時間談論宗教思想的兩個派別:

耶穌-基督和佛陀的教導。

耶穌和悉達多,這兩位實體為那些尋求真相的人們提供了可觀的資源。他們有

不同的訴求領域,但是他們共同持守的東西是強而有力的。對他們來說,尋求造物主,服務獻給造物主,花費時間與造物主相伴就是一切的一切。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什麼事情靈性追尋更優先。他們活著就是要指出這個偏愛,這個關切和這種奉獻。

自言自語系列:在物質生活中,懷抱靈性夢想的人


心靈園丁著

物質世界的一大堆要求、期望、規矩,相較於靈性世界的海闊天空、無拘無束,顯得舉步艱難。

我讓靈性夢想化為實際行動,濃縮成一個簡單的心法:『隨時隨地的覺察、隨時隨地有意識的呼吸』。

我將覺察帶入日常生活、我將靜坐冥想融入覺察、我將光的課程併入覺察、我將擴大療癒併入覺察。一切的法門我都與覺察合而為一。沒有什麼靈性課程、沒有什麼老師,只有覺察。

覺察一切喜、覺察一切苦。
我不擁抱快樂、也不逃避痛苦。
我不去分析悲傷、也不去理解喜悅。

我只是覺察一切發生,不停的覺察、也不停的回到覺察。

我是個在物質生活中,懷抱靈性夢想的人,我的實踐,名為『覺察』,在『生活禪』中。



2012年9月18日

光之行者的責任--對伴侶的責任


轉載自克里昂中文網站 http://www.soultw.com/ky/

「克里昂,我對於自己的伴侶、重要的另一半、一起生活的那個人有什麼責任呢?」
對於你們那些有著重要的另一半的人,我告訴你們,在實際的層面,你所能給予伴侶最偉大的禮物就是傾聽他們listen  to  them)。不論你是否相信,對他們而言,傾聽他們會是他們所收到最了不起的禮物之一。他們的生命是珍貴的,雖然在他們的生命當中所發生的事情可能不會引起你們多大的興趣,但你們的連結會因為你對於他們的傾聽而有更緊密的結合。這就是實際層面的部份

而靈性的部份則是你之前已經聽過的:在靈性上,好好照顧自己。我將要告訴你那創造真愛的開端。真愛是在你於生命的畫布上繪出那名為「你」的大師作品時產生出來的。這樣的生命如此地 閃耀、如此的美麗,使得那位跟你一起生活的人情不自禁每天都和你陷入愛裡!這是可行的。這是真理。大師屬性是這樣做的。它並不大叫:「我比你更好!」相反的,它是喊著:「我關心你!」它並不是趾高氣昂地擺架子。它是柔軟的,並且它懇求著神聖的伴侶關係,就像是某張你一心只想坐上去的舒適座椅!它也不要求在這伴侶關係中的雙方都得在開悟的過程當中。它所關注的是愛,而不是教條。

2012年9月14日

自言自語系列:天空


心靈園丁著

蔚藍的天空、飄著些許的雲朵,令人心情一振。我想到天空那裏,所以我乘坐最先進的工具,一路往上飛馳。

可我到不了那被稱為『天空』的地方,不論我怎麼努力的飛行、花多少時間飛行,我始終到不了心中的『天空』。

我累了、也倦了。我放棄了追尋那心中的美麗天空。

我回到了地面,回到那熟悉卻想逃離的現實生活。我無意識的抬頭一看,那美麗的『天空』依舊在哪裡,原來它一直在那裡。原來當我努力追尋時,我怎麼努力也到不了的地方,居然只有抬頭仰望,就可以『獲得』。

原來,最美麗的地方,不是用追尋就可以獲得。它需要的,只是單純的停下腳步、靜靜的抬頭仰望,便可以達到。

原來,它不是一個地方,只是一個境界、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放下手邊忙碌的事情便可以進入的禪味。

我的天空、我的生活禪、我的放手、我的昇華。

平靜由放下開始


光之行者的責任-對家人的責任


轉載自克里昂中文網站 http://www.soultw.com/ky/

「那麼我的家庭呢?親愛的克里昂,身為一位正在開悟過程的個人,我對於自己家庭的責任是什麼?我甚至不喜歡當中的某些人!而有些人不喜歡我。我已經花很多時間避開他們。什麼是我真正的責任?這樣的疏離真是奇怪。」

讓 我現在談論那有家族關係的家人--兄弟、姊妹及父母等。在實際的層面,我會這麼說:你的主要責任就是愛他們--無論發生什麼事,無條件地愛他們。你能否從他們的人格特質或生活中看到優點呢?你能夠看到他們的神性嗎?這是我給你的一項挑戰。好好地看見那些或許是自己「蚌殼內的砂礫」。你能夠看到它是有著神聖目的的嗎?你是否曾經被他們其中一位虐待過呢?或許你可以看到在這樣的情況裡面的神聖計畫呢?愛他們!無論在實際層面當中是怎樣的情況。儘管你們相距很遠,儘管你們已不再交談或見不到面,請記得,你可以將愛傳送到遙遠的地方,而它仍會是純粹有力的。像這樣的情形,能量是在量子狀態下傳送的,那是因為你們事實上都是神的一部分,無時無刻都連結在一起的。

光之行者的責任--對己身的責任


轉載自克里昂中文網站 http://www.soultw.com/ky/

[感謝:俊銘翻譯]

「克里昂,我對自己的責任是什麼啊?我能為自己做什麼呢?」
在 這些列出來的責任裡頭,我會給你一個四度空間的答案,以及一個隱晦、或是靈性的解答。我這樣做的原因是你傾向在心智層面將這兩個屬性分開來看,就像你會傾向於分割自己的存在,並依自己所瞭解的來進行分類。你在看向鏡子的自己時只見到一個人類。因此,在你這一生所有度過的歲月當中都只有你一個人。這概念對於 你的人類心智來說是簡單易懂的真理,但它完全不是正確的。如同我們之前描述過的,你是個多重的能量,但是只能「看到」存在於四度空間的那一部份。

你們當中有多少人相信自己有著一位高我呢?我猜,絕大部分都是吧。那麼,這就表示你有兩位。 就你所知,需要多少個人才能形成群體呢?(群眾在笑)在單個的你底下是不只一個的,然而那是你的線性心智想要這樣的理解,單數的你是符合自己的實相,不是嗎?如果我跟你說,你是有很多個的呢?你是否到自己有一部份是從未離開帷幕另一邊的呢?它必須留在那裡以回應著祈禱!對你而言,所有這些計劃階段都是個謎團。你所具有的指導靈體系當中有一部份就是你。這你知道嗎?你如何能夠成為自己的指導靈呢?真是複雜,不是嗎?

2012年9月13日

自言自語系列:我問


心靈園丁著

感覺到苦與感覺到快樂,會產生不樣的反應。今天不談反應,我想談『感覺』。如果我假設將覺察等於感覺,當然我知道這不適當,但,卻是比較好了解。

當我感覺(覺察)到痛苦,因為某些人、事、物引起的痛苦,被我感覺到了。那麼就這一個句子來說,『我』『感覺』到『痛苦』。看上去這似乎是三件不一樣的事物,所以才能這樣敘述。

那麼這三者有何關係?
『我』是指我嗎?在我說出『我.....』之前,我在哪裡?
『感覺』又是什麼?沒有感覺到任何東西時,『感覺』又是什麼?
『痛苦』在哪裡?在我感覺到它之前,它在哪裡?

這三種成分幾乎交織出我大部分的生命。然而,我對於這三者卻是全然無知。

顯然,有比這些東西更深、更早存在的東西存在於那裏。那麼,那裏又在哪裡?

顯然,這不太像是一篇文章,越來越像自言自語了。


當你向更高次元開放


編按:本篇文章是歐林談開放通靈之後可能會經歷的迴圈,同時歐林也指出這並非專屬於通靈才發生的情況,同樣適用於所有行走靈性成長道路的人。

人 們對通靈常抱著不正確的期待。有些人以為,通靈會讓他們連結一位睿智的高靈,為他們解決一切問題,於是他們可以袖手旁觀或完全不改變。他們後來會發現,應 該學習的事都得學會,他們必須為自己的進化負責並管理自己的生活。當人們接受指導靈不會為他們解決所有的問題,而僅提供他們需要的工具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時,通常會調適得很好。通靈不會取走你的成長課題或機會,但它確實能讓你看得更清楚,讓你能採取更適當的行動,並帶著喜悅與自在完成事情,而非痛若與掙 扎。

當最初的興奮感消退時,生活中許多你忽視的課題,例如:早就想離開的工作或無法滋養你的關係會變得難以忍受,並且似乎要求你要立即有所行動。

通靈會為你指出生命活力和成長的方向,任何干擾你體驗它們的事會變得痛苦而明顯。你可能會對於你想要的事情有更清晰的畫面,因為你能用更高的觀點來看你的生活,而你明白什麼是可能的。你很難否認你有能力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即使你也許並不是立即清楚事情怎麼做。

2012年9月12日

理解與愛:從有關父親的“噩夢”中醒來


一念行者 
問:我父親由於這些年在外面掙了些錢,就在外面花天酒地,還在外面找了個和我年紀相仿的女人。通過學習佛法知識瞭解到,這樣的果報非常嚴重,福報一旦享盡會有地獄之苦、受分身等酷刑。每思其事,不寒而慄,但我又無力勸服父親。想請教我應該怎樣做才能為父親消災積福,免地獄之苦?

要想拯救你父親,首先得瞭解你父親,我不知道你是站在城堡外遠觀式的瞭解你父親,還是深入城堡調查研究、感同身受式的瞭解你父親;我所知道的是,如果你站在城堡外遠觀式的瞭解你父親,很可能你對他升起嗔恨心;但如果你深入城堡感同身受式的瞭解你父親,你會多一份同情心或慈悲心。

此時此地,面對你父親的這種作為,你是心懷同情或愛,還是心存抱怨或恨?如果是前者,那麼你幫助父親的行為自然展開了,也沒有糾結;如果是後者,你被阻礙了,並且糾結痛苦在那裏。以我的理解,也許你並不真正瞭解你父親,你只是陷在自己單方面的對父親的認為裏,並在其中滋生嗔恨心,衍生貪求心,助長無明心。

你真的想幫助你父親嗎?在你面前有兩件事要做:一、消弭自己內在關於父親的嗔恨心、貪求心、無明心;二、深入父親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真正瞭解他,盡可能地站在他的角度而不是你的角度引領他、帶領他。

忙著正面思考時


當你正忙著實踐「正面思考」時,你知道等量的「負面思考」一樣纏著你不放嗎?因為這是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當你關注在某一極端時,另一個極端的能量也同樣在那等著你,不會因為你不去理它而不存在。

《名望、財富與野心》講得很好:「正面思考並不是讓你轉化的技巧,它是一種選擇模式,對於覺知毫無助益,它反對覺知,因為覺知永遠不會做選擇,它純粹只是壓抑你性格上負面的部分,把負面壓進無意識裡,把有意識的頭腦與正面思考掛鉤,但無意識比有意識的頭腦力量更大,是九倍大的力量,它也許不會以舊模樣出現,而是以全新面貌顯現。」當我們越努力選擇「正面思考」,負面的力量隨侍在側等著反撲,一旦遇到讓自己不舒服的人事物,就會心生反感、厭惡、嫌棄、躲離,於是負面的情緒就升起了……周而復始,這就是造成痛苦與挫敗的原因。台灣歌手賴佩霞在演講時也提過類似的概念:「燈光會照出你的陰影,當你站在越亮的燈光下,你的陰影就越黑,也就是說當你越成名,你的陰影就越明顯,如果你壓抑了,你就會更痛苦!」

《祕密》說:「當你刻意把焦點放在你想要的事物上,開始散發出美好的感覺時,吸引力法則就會予以回應。」當你「選擇」了想要的事物,自然在同個層次上,就會有「不想要的事物」如背後靈、如影隨形般地離不開你的創造範圍,因為正負乃一體兩面。再加上你「開始散發出美好的感覺」時,相當你開始發起了一個正在向上的情緒波,當它是波,它就一定有起有伏地開始運行,一旦能量波下行,你就開始沮喪不快樂,擋都擋不住。

我看到不少靈修者,甚至是教導「如何運用吸引力法則正面思考」的靈修老師,身邊都有一個很負面悲觀、疾病纏身的伴侶或愛人,他們的「正面思考」絲毫改變不了伴侶,但愛情讓他們離不開這些伴侶──這正是因為我們在二元性的地球,有光的地方一定有黑影,一個銅板兩面是無法割離的,一個越光明,另一個就越黑暗。當他們越努力只選擇「正面」,對等的「負面」就會直接進了他的家門躺在他枕邊,躲都躲不掉。

越想躲避的議題,包括討厭別人說哪些負面的話,這些話往往就是由最親密的家人、朋友、愛人當你面直接說給你聽,你無法把他們列為封鎖的黑名單,或是絕交,更不可能斷絕親人關係。所以直接面對,把被勾起的情緒議題做最徹底的清理,直到有一天,沒有任何人事物話語會勾起你的憤怒、不快時,以前會惹你火大的話現在都能穿身而過不留痕跡時,你就過關了。就像如果你想要終止一場乒乓球賽,你不回應對方的球,球賽就停止了。

(摘自/為何心想事不成/平安文化出版)


2012年9月11日

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心理社會發展論--1


周舜欽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是著名的人格發展理論,強調一個人的「自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因其內在生物性心理需求與外在社會環境的互動,不斷發展與平衡。而艾瑞克森的理論也像他所描述的自我發展歷程一般,隨著其研究生涯的推進而不斷有重要概念的增修與重新詮釋。

本文內容整理自艾瑞克森領銜、其妻子瓊艾瑞克森(Joan M. Erikson)擔任顧問、心理學家海倫克夫尼克(Helen Q. Kivnick)主筆的著作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張老師文化)。雖非艾瑞克森主筆,但內容取向強調艾瑞克森晚年的研究重點,相較於一般教科書中闡述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本書更具啟發性與實用性。這是一本從十六歲到一百零六歲的人讀了都能幫助自己重享人生的好書。

--

活躍參與:在兩極中尋求平衡

艾瑞克森所建立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是以「自我」的發展為中心。個體出生後與社會環境互動而持續發展,在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的要求與限制,使個體在社會適應中產生心理上的困難,艾瑞克森稱此為「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

每一階段的發展危機由看似兩兩對立的性格傾向和諧的(syntonic不和諧(dystonic所組成,分別為:「信任VS.不信任」、「自主VS.羞愧/懷疑」、「主動VS.罪惡感」、「勤勉VS.自卑」、「自我認定VS.角色混淆」、「親密VS.孤立」、「生產繁衍VS.頹廢遲滯」、「統整VS.絕望」。

根據早期教科書中的闡述,在每一個階段中,發展順利便會形成和諧傾向的性格,發展失敗則會形成不和諧傾向的性格。例如,嬰兒與媽媽的互動中,若媽媽能及時而正確地回應嬰兒的需求,嬰兒便可持續發展出對人信任、有安全感的性格,若媽媽無法及時而正確地回應嬰兒的需求,嬰兒便會發展出對人不信任、缺乏安全感的性格。

但艾瑞克森等人晚期提出一種更貼近現實且更為合理的詮釋,認為發展健全的自我應該同時擁有和諧與不和諧的性格傾向,而適應良好的發展是在兩種極端性格中取得平衡。例如,發展信任的和諧性格是必要的,但只有與適度的不信任並列時,信任才能正向發揮其存在的價值。簡單說,不信任對於個人的生存也是必要的

身在詐騙事件頻傳的台灣,稍微有點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味信任他人而不懂稍加懷疑者,絕不是一個社會適應良好的人。例如,若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捲入索賄弊案事件尚未明朗化之前,馬英九總統僅憑林益世片面之詞,不加以查證便選擇信任他,就是在「信任VS.不信任」發展危機中,適應不良的例子。另外,歷史上英國首相張伯倫與德國納粹希特勒等人簽屬的慕尼黑協定,也是太過信任德國納粹宣稱的「和平解決」方案,而導致嚴重後果的有名例子。

然而,和諧和不和諧兩股張力的平衡並不會自然發生,必須藉由我們不斷學習、有意識的統整合心理需求和社會限制間的互動,才能達到平衡的狀態。所以艾瑞克森等人在較晚期的理論詮釋中,特別重視「活躍參與」(vital involvement的概念。強調我們並不是被動地受到心理成長動力與環境限制力量的形塑,而發展出自我的,我們更應該積極參與每一階段的發展任務,主動投入環境帶來的挑戰活躍參與本身就是我們「活著」的最佳實證!

--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一覽表:
生命週期
不良發展
人格特質
適應良好的心理社會力量
(和諧傾向VS.不和諧傾向)
惡性發展
人格特質
人際關係&社會參與範圍
嬰兒期
依賴
希望
(信任 VS. 不信任)
退縮
父母&主要照護者
幼兒期
任性
意志
(自主 VS. 羞愧/懷疑)
衝動
父母&親戚長輩
學前期
自我中心
目標
(主動 VS. 罪惡感)
自我貶抑
兄弟姊妹&家庭成員
學齡期
領域狹隘
能力
(勤勉 VS. 自卑)
放棄努力
同學&老師
青少年期
狂熱盲從
忠誠
(自我認定 VS. 角色混淆)
否定
同儕&偶像(模仿對象)
成年前期
亂愛
(親密 VS. 孤立)
排外
自由選擇的友誼、夥伴&伴侶
成年期
過度擴展
關懷
(生產繁衍 VS. 頹廢遲滯)
漠不關心
真正關心的人事物&活動
老年期
頑固
智慧
(統整 VS. 絕望)
輕蔑
真正的深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