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撰寫
修行,為何總在「知道」與「做到」間徘徊?
我不喜歡「修行」這個字眼,它讓人聯想到停止思考、可以「掙脫」那些不喜歡的情緒或困境、沒有期待、或是遙不可及的「平靜、喜悅、超脫、合一」。大家創造出一個完美的「靈性自我」的形象,讓我們感覺良好。但當現實的挑戰來臨時,這個想像就會崩潰。多數人將修行停留在閱讀、聆聽、理解概念的層面,以為懂了就是做到了。但那就像我以為學到10分,但卻只能在生活中活出3分那樣存在著巨大的落差。
我們明明渴望平靜、自由,卻常常被情緒、焦慮不安所困,到底這種內在的追尋,要到何時才能「修成正果」?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修行,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生命的實踐;不是一個可以「完成」的任務,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旅程;不是一套外在的儀式、特定的法門,或是在深山古廟中才能進行的活動,而是將自己的領悟活出來,融入自己的每一個呼吸、每一個念頭與感受中的「生命實踐」,它是「活」的過程,在這條名為生命之流中,學習如何與水流共舞,而非與之搏鬥的過程。
所以,我想寫一篇這樣的文章,我想重新定義修行:「修行,不是我頭腦自以為的10分想像,而是覺察那『知道』與『做到』的落差,並勇敢邁向它的過程。
兩條河流的衝擊:當外在無常遇上內在反應
我發現,每個人活在一個不斷變動的外在世界(外在事件的河流),同時,我們的心智也在持續不斷地對這些變動產生反應、解讀、評判(內在念頭與情緒的河流)。當這兩條河流都波濤洶湧,甚至方向不一致時,產生矛盾、衝擊、痛苦、壓力大、焦慮,是再自然不過的了。而身處兩條內在與外在河流之中,我又怎麼能平靜、又怎能沒有情緒?
我要不是抗拒外在那無常又無法控制的外部世界,要不就是抗拒內在升起的念頭、情緒與感受,它成了我的困境。只要我試圖抗拒其中一條,都會引發焦慮與痛苦。但問題並非在於這兩條河流的存在,而是當它們產生衝突或我試圖抗拒其中一條河流時,才會感到痛苦。我根本不需要「沒有情緒」,但我可以選擇「不被情緒控制」;我無需阻止河流流動,但可以學會在河流上「穩健地航行」。
「靜觀其變,隨遇而安」:動態中的智慧之錨
偶然間想起「靜觀其變,隨遇而安」這句話,它讓我那幾天都沉浸在這句話的智慧之中。這句話看似矛盾,但它所蘊含的,正是生命中動態平衡的智慧。它不是消極的躺平,也不是盲目的衝動,而是一種有意識的、充滿力量的順應。- 「靜」:內在的錨點,不是不動,而是心不動。當外在事件的河流波濤洶湧時,我的心依然能保持一份清明、不被捲入。這需要練習「覺察」、「暫停」、「穿透與流動」。真正的『靜』,不是外在的停止,而是內在的『心不隨境轉』。
- 「變」:生命的本質。生命之河,本就無常,順應變動,方能自在。
- 「隨遇」:放下執著與期待,是放下對自己的預設與『應該』的執著,就能更靈活地應對當下的境遇。我依然可以有目標,但不再被目標死死綑綁。
- 「而安」:內在的紮根,不是外在環境的安穩,而是內在心靈的安定。當我能夠「隨遇而安」時,我的快樂和痛苦就不再被外在境遇所左右。所以,真正的『安』,不是外在的風平浪靜,而是內在的『心有定處』。
自我的堅硬度與「冷漠」的防衛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突發事件,那怕是陌生人無意間的一小句話,都有可能觸發自己的情緒反應。回顧自己生命大部份時間,對生命沒有充滿熱情,也難以享受生命中的許多發生。所以我也很少開懷大笑,更是難以親近,顯得有點孤僻。 我以為自己超然獨立,但實際上可能恰恰相反,我將自己獨立在世界之外。我以為的「獨立」,其實可能是一種「孤立」。
我似乎是在防衛什麼。但或許這份「防衛」,不是針對具體的某個人或某件事,而是一種對生命本身或內在脆弱的反應。它像一堵無形的高牆,保護著我最深層、最不願觸碰的痛點。這種堅硬和冷漠並非真正的超然獨立,而是源於對受傷、失望、脆弱、失控、或不被愛的深層恐懼。這是一種你以為在保護自己,實則將自己與連結、喜悅隔絕的「孤獨堡壘」。
當我看著U2上演說的一些有道之士,我總會試圖找尋我與他們的差異點。我發現他們之所以能對世界展現愛與溫柔,並非因為他們「冷漠」,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對生命的真相有了最深的理解,他們看見了萬物一體,看見了眾生的苦難與連結。他們的心是完全開放、柔軟且流動的。那份愛與溫柔,不是表面的客套,而是源自他們自我堅硬度徹底消融後的自然流露。他們有人隱居,是放下對世俗名利的執著,但他們並未放下對生命的關懷。
而我的冷漠,雖然是保護機制,卻也限制了我的體驗。這份自我的堅硬,讓我將生命中的豐富性拒之門外。我無法享受、無法開懷大笑、難以親近,是因為我的心還被某些東西(可能是不安全感、過往的傷痛、對他人的不信任)緊緊地包裹著。我的『冷漠』,是一件堅硬的盔甲,它讓我感到安全,卻也隔絕了生命中所有的溫暖與連結。
靈性繭房:是保護,還是另一種形式的逃避?
以前曾有一個菩薩,通過一位通靈者告訴我,我正在用靈性把自己包起來,我躲在靈性之繭裡面。而那是快20年前的事了,想不到20年過去了,我還是依然待在那個繭裡面,而我還自我催眠說,只剩下我一個人孤獨的走在修行的道路上,這不是很悲哀嗎!
我將「靈性」視為一種保護,一種從世俗煩惱中超脫的方式。的確,靈性探索能帶給我智慧與平靜。然而,當我將它變成一種防衛機制,用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連結、情感流動、甚至自身的脆弱時,它就從「保護」變成了「隔絕」,從「超脫」變成了「孤立」。
我經常感受到的孤獨,或許就是來自於這個靈性之繭。我想,真正的修行從不是孤獨的,因為它最終會將我引向與萬物更深的連結與合一。這份孤獨,是繭帶來的幻覺。而生命的豐盛,常常發生在與他人、與世界的真實互動中;真正的靈性成長,需要我在現實世界的摩擦與碰撞中去驗證、去實踐。
但我不想責怪自己,因為這份覺察,我想這本身就是破繭的第一道裂縫。那個活在繭房的自己,也學會了許多事情。我想,真正的靈性,或許不是沒有情緒、沒有弱點。而是在所有的不完美中,依然能保持愛、覺察與流動。
統整與實踐:在河流上,找回我的心靈主導權
我不知道他人眼中的修行是什麼鬼玩意,但對我來說,修行的真正意義,不是消除情緒或追求一個靜止的終點,而是在兩條不斷流動的河流中,學會「覺察」、「穿透」與「流動」。它是活生生的生活實踐的藝術。
正因為我不甘於一直處於繭房的保護之中,這份渴望,成了我破繭的動力。我不希望靈性,或者說修行,成為逃避現實的工具,那麼,它就會成為隔絕我的牆。我或許自認超然,但卻越來越遠離了生命本身的豐盛與複雜。
我希望它是橋樑,目的是看清自己,找到轉化的方法,並將這些洞見帶入我的日常生活去實踐。不是要脫離世界,而是鼓勵自己在混亂中找到錨點、在職場中練習流動、在冷漠中溫柔地開放。所以我甚至將這些體悟寫成了文章,與他人分享。我想,這本身就是一種連結,也是協助自己破繭的一個方式。
我想,真正的修行,不是抵達一個沒有風浪的彼岸,而是學會如何掌舵,穩健地航行在生命的河流上。
結語:我的旅程,就是我最深奧的智慧
從身心靈中,我學到許多概念,如今,是該將概念帶入生活的時候。在職場上,每當我感受到不滿、焦慮、冷漠時,我會試著實踐那些小方法,去感受、去穿透、去轉化當下的情緒。我希望自己可以從頭腦的「理解」,走向「體驗」,而每一次的挑戰,都可以幫助我更深刻地認識自己,並最終活出內在的平靜與自由。
我相信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我靈魂成長的印記;我的每一次覺察,都是在為自己點亮一盞歸途的明燈。而修行,它絕不該是頭腦的遊戲,而是生命的實踐。所以修行沒有「完結」的時候,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永恆的流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