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

自由書寫033-職場生存:解開內在的「情緒放大器」,找回我的心靈主導權

 阿郎撰寫

每天的戰場,累了嗎?

公司是我投入了大量心力和自我價值的場所。我對於工作表現、同事關係、薪資待遇以及升遷機會,都懷有很高的期待。當這些期待一次次落空,或者公司環境與我的價值觀發生明顯衝突時,我的情緒便如同壓力鍋般不斷累積。

再加上在龐大的公司體制中,個人的影響力往往顯得微不足道,讓我感受到很多事情無法改變且不受我掌握。這種無力感和失控感,成為了引發憤怒、焦慮與挫敗的強大導火索。而且,當我越是認真對待公司發生的事情,那份「認真與嚴肅」的態度,從曾經激勵我的動力,卻反而演變成自己痛苦的根源,這不是一個諷刺嗎?

因此,在一次又一次的工作轉換中,我度過了我的人生。難道因此就變得「更好」了嗎?老實說:不盡然。或許這是我個人的問題,也或許是許多人共同存在的特性,因為即使我不停地換工作,也無法擺脫內心的焦慮。面對高層的規定,我心中始終懷有無盡的抗拒。隨著年齡增長,轉職越來越難,我漸漸發現,職場似乎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像是我內心情緒的「放大器」。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的書寫主題總是與職場的各種瑣事難以分開,而這一次,我想試著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真誠地面對。

職場的真相:為何我會變得如此「認真與嚴肅」,以至於失去彈性?

在這些年的反思中,我漸漸意識到:
  • 我之所以對工作如此投入,是因為我在乎、我關心並且負責任。這讓我在專業上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時也使我將外界事件與內心自我價值緊緊地綁在一起。
  • 我的嚴謹使我對結果有高期望,並且對事情有一定的「應該」預設,這或許幫助我追求卓越,但也讓我對失敗、錯誤和不完美難以容忍,導致我喪失彈性。
因此,在這份認真與嚴肅的背後,映照出我將自我價值、安全感、對被認可的渴望,甚至人生的意義等,與工作表現及外在成就深深綁在一起。而一旦工作出現問題,我的自我便會感到崩潰。我似乎綁架了自己,對工作的過度認真與嚴肅,成了對自我價值的「挾持」。若失去工作,我便會失去活著的意義與價值。我想,許多剛退休的人士或許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

無根的浮萍:為何我總在換工作,卻換不走內心的不安

回想這20多年的職涯,我不斷在換工作、挑剔工作、嫌棄薪水,又再度渴望離職的循環中度過,那是一種「無根的浮萍」般的漂泊感。朋友聽我又離職了,我想也聽煩、懶得理我了吧。我知道,所以我待業時,不太會去找朋友,因為,我不想讓人覺得我是去討拍,而我也的確沒有討拍的需求,我不認為每個人都跟我一樣,所以我壓根就不認為朋友真會懂那種輪迴,如果可以,我也不想這樣啊。

其實深究這背後,我自己是歸納幾點:
  • 「完美工作」的幻想與期待:
    我大概率在潛意識中,對「理想的工作」抱持著一個極高的、甚至是不切實際的期待。這個期待可能包括完美的環境、滿意的薪水、和諧的同事、有意義的內容等等。所以當我進入一個新工作,最初的興奮感過後,現實的「不完美」便會迅速浮現。而我對這些不完美的抗拒,就會引發挑剔與嫌棄的情緒。
  • 內在不滿足的外在投射:
    我對外在環境如此的挑剔,可能是內在不滿足感的投射。當我內心深處感到不安、不夠好、或沒有找到真正的歸屬時,我將這種不適感投射到外在環境上,認為是「工作不夠好」、「薪水不夠多」導致了我的不快樂。於是,換工作就成了我逃避內在不適的一種方式。以前我常覺得自己是一隻老鷹,或許,也真的是吧。
  • 逃避深層問題的循環:
    不斷更換工作,可能已經成為了我的一種逃避模式。當我在一個工作中遇到挑戰、人際摩擦、或需要面對自己的不足時,離職提供了一個快速的解脫。而這形成我深層內在的一種模式,只要這模式沒有被轉化,這些問題往往會在下一個工作中,以不同的形式再次出現,形成一個「換湯不換藥」的循環。
  • 對「穩定」的深層恐懼與抗拒:
    其實我渴望穩定,但諷刺的是,這種不斷更換工作的模式,可能隱藏著我對「穩定」的某種深層恐懼。我的潛意識可能認為,穩定意味著失去自由、被困住、或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吧。而這種矛盾的內在拉扯,讓我無法真正紮根。
  • 尋求身份認同:
    我像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一直在透過不斷更換工作,來尋找一個能夠定義我、讓我感到「我是誰」的身份。也因為我將身份的定義依賴於外在的工作,所以當工作不符期待時,我的自我認同也會隨之動搖,然後透過挑剔外在來逃避那種不安。
這一切或許都來自於我對「完美工作」的幻想、對內在不滿足的逃避,以及深層次的不安與未被滿足的渴望。於是換工作只是換了場景,劇本卻依然不斷重演。事實上,我以為在換工作,其實只是在換一個地方,繼續上演內心的『不安劇本』,而這一演就20多年了。

當「主管規定」遇上「我就是不認同」

每天,我都在經歷諸多無法接受的事情、規定與做法,內心湧動著“不同意”、“不情願”以及隨之而來的強烈抗拒。對這些外在的事物,我固執地進行著抵抗,我頑強地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這進一步加劇了我的抵制,情緒也猶如粘稠的膠水,使我陷入這一些僵固的思維中,從而一次又一次受到打擊。

在職場中,我常常感到自己處於被動的地位,無法控制局勢。主管的每一條規定,無論大小,都有可能戳到我對於“失去自主權”的深層恐懼,從而引發抵抗。這種對自己標準的挑戰,無疑也在挑戰我內心的價值觀。對一些人而言,這無足輕重,只是小事一樁;但對我來說,卻仿佛是重重一擊正中要害。

然而,伴隨著對自己反應的逐漸認知,與他人不同,我也開始尋找到自己的道路,傾聽內心的聲音,追尋屬於自己的答案。

轉化之路:不是逃離職場,而是改變我與它的「關係」

我還是在不斷轉職中過日子,但卻始終一直待在職場上。退休金不夠當然是癥結點,但更重要的是,我不想用逃離職場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職涯,雖然全然離開也是一種選擇。我還是待著、還是被困著、別人還是跟我說「大家都是這樣」,但我就是不想成為那樣的「大家」。於是,我還是在這「情緒放大器」的職場中飄盪,試圖找尋一些不一樣的可能性。

或許我一直都搞錯方向了,人是不可能沒有情緒的,只是,某些人在情緒升起時,不再被情緒所困擾和控制。他們已經學會了在情緒中「穿透與流動」,並且意識到外在的困境無法定義他們內在的平靜。



我覺得自己就像一朵浮萍,在生命的河流中不斷漂流,試圖找到一片完美的靜水區來安頓。但河流的本質就是流動,沒有絕對靜止的完美水域。我需要學會在流動中找到內在的穩定,不是去改變河流的流向,也不是去尋找一個永恆不動的河段。而是看清了河流的本質,並將自己的意識錨定在那個不變的「河岸」和「河床」上。我的「根」,不在於找到一個完美的工作,而在於向內紮根。

而職場,一個具體存在的外在環境,我需要改變內在與它的關係,不能再用「掙脫」的方式去面對,而是去「穿透」、去「流動」、去「理解」,我才能為自己內在的河流,開闢一條更廣闊、更平靜的流向。職場不該是我的監獄,它是我的道場;情緒不是我的敵人,是我的信使。

在混亂中,找回我的心靈主導權

一味地壓抑情緒或盲目抵抗,都無法帶來真正的解決。我需要在實際情境中練習「穿透與流動」,並重新審視我與這些「公司規定」的關係。於是,我自己嘗試在職場中,帶入一些練習:
  • 覺察與暫停:
    情緒升起的前幾秒,其實都可以感知到身體內部有股氣正在上竄、身體開始緊繃內縮,透過深呼吸,可以提供自己一個暫停鍵。而這一小段的瞬間是個契機。因為一開始,我的頭腦會立即編造「這規定有多蠢」、「主管多麼不合理」的故事,但透過為情緒命名,練習只觀察這個故事正在發生,但選擇不立即相信或被它捲入,這就像按下暫停鍵,這是不介入故事的重要關鍵點。
  • 分離「事實」與「故事」:
    困境是事實,痛苦是我為它編織的『故事』。我嘗試去區分客觀事件(事實)與我對事件的負面解讀和批判(我編織的故事)。這能讓我清楚意識到痛苦往往來自故事而非事實本身。
  • 穿透與流動情緒:
    情緒就在那,我不再試圖要自己樂觀、要自己開心一點。我允許情緒存在,感受它在身體裡的能量流動,而不是壓抑或掙扎。我知道情緒會來也會走,它不是我。而一旦我允許它流動,它就不再綑綁我。
  • 放下「當真、嚴肅」,活出彈性:
    有些規定確實不合理,而我可能無力改變。這時,練習臣服於我無法改變的事實。我的情緒掙扎,往往是源於我對「我必須改變它」的執著。我在職場有我的角色,這不代表我要放棄原則,而是學習在專業框架內保持彈性。有些事,我可以選擇「我雖然不喜歡,但我選擇先配合,觀察結果」。

我的職場,我的修行,我的自由

職場,佔據了人所有的最精華的時段,它是重中之重的議題,在我的筆記中,還有好多好多的體悟被紀錄下來。未來,我會再慢慢整理出來。

這是一條漫長的路程、一條還在持續的路程。對於自己的每一次覺察、每一次練習,都希望可以帶領我走向內在自由的一天。這不是「大家都是這樣」的消極被動的忍受著這一切,我不想這麼一廂情願,用無聲的忍受來度過剩下的歲月。也不會逃避困境去追求虛幻的自由與平靜,因為這只是在自我欺騙。我希望自己可以在下一次的困境中,依然能「選擇」內在的寧靜與喜悅,那才是我心中的「自由」。

我不斷去練習「與我的情緒共處」和「改變我與外在現實的關係」。這很難,因為它觸及了我最深的自我認同和控制欲。許多人活到老,依然被情緒所困,因為他們從未真正去面對和轉化那些內在的模式。我希望隨著年齡增長,對生活的各種事物能更為淡然與釋懷,但這不是年齡的贈禮,而是有意識的練習與選擇的結果。

因此,我並不畏懼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坦然展現,像是在書寫屬於自己的「心經」。我不會在臉書上美化現實,也不計畫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現出來。我只想真心對待眼下的自己,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