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撰寫
2025年10月18日
手札045:當退休日逼近
2025年10月14日
手札044:理直氣壯變成得理不饒人
阿郎撰寫
2025年10月3日
手札043:電漿球
阿郎撰寫
2025年9月27日
手札042:我的退休金離「夠了」還好遠啊!
阿郎撰寫
- 當我為了生存而奮鬥時,我是否能夠覺察到,我的內心除了對錢的渴望,還有對「更多」的焦慮與恐懼?
- 當我達到一個小目標時,我是否能夠覺察到,隨之而來的不是永恆的滿足,而是新的慾望?
2025年9月20日
手札041:人的基本需求何錯之有?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9月20日]
今天早上,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個有趣的疑問:大家都說錢夠了,生活就能更舒服,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夢想。那佛陀為什麼不愛錢呢?難道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就會破壞他的修行嗎?他的修行有這麼脆弱、這麼不堪一擊嗎?同樣的道理,情慾也是一樣,難道他害怕深陷其中嗎?
我以前總聽說,魔王波旬會派一些小惡魔來干擾佛陀修行,這些小惡魔當然包括美色和名利。但現在的我,當然不會相信真有什麼實體的魔王。我覺得,這些「魔」更像是我們內心的具象化,代表著所有會阻礙我們覺醒的執著、慾望和恐懼。它們的存在,不是為了要「毀掉」佛陀,而是為了要讓他看清自己的執著到底有多深。
我猜,悉達多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他已經「看見」了。他本來就是個王子,擁有皇族的財富、最高的地位,還有無盡的享樂。他親身驗證了,大家拼了命追逐的那種「夠了」的感覺,根本是個永遠無法滿足的幻象。慾望就像一個無底洞,你永遠無法用物質或感官來填滿它。
仔細想想,過上好一點的生活,的確不該破壞他的修行。但是,對「好生活」的執著,卻會讓他再次陷入輪迴。因為接受這些誘惑,會讓他重新回到那個「追求」與「擁有」的強迫性循環裡。而這個循環本身,才是痛苦的根源。
所以,他不是「害怕深陷其中」,而是他已經「深陷其中」過,並且順利從中解脫出來了。這段親身體驗告訴他,這些東西終究無法帶來真正的平靜和自由。我甚至覺得他不是一個我們印象中的苦行僧,因為他不是在抗拒享樂;但他也不是一個凡夫俗子,因為他已經超越了對享樂的執著。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活在紅塵,心不染塵」吧!這一切,不是為了放棄,而是為了更深刻地理解,然後自在地選擇。
2025年9月13日
手札040:有時覺得,一切事情包含修行,都毫無意義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9月13日]
今天又陷入了「存在主義」的泥沼裡。腦子裡那萬年不敗的問號又浮現了: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修行這麼辛苦,進展慢得像烏龜,成功的人又少得跟鳳毛麟角一樣,那幹嘛一開始要來地球玩啊!
這世界每天都在上演大戲,大家拚了命地追逐自己想要的,你爭我奪的,結果大部分人還不是一場空?只有少數人能從中撈到好處。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啦?這世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身在其中的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我為什麼總是在兩極之間盪鞦韆?來了這裡,為什麼又要想著解脫?這真是他媽的,到底在搞什麼啊!
我決定了,這次不要再找任何「答案」了。因為我知道,任何給我的答案,都只會變成我下一個追逐或質疑的對象。它不是一個可以從書本裡學到,或是從哪個開悟大師口中得到的東西。我想,它不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內在的「狀態」,更像是一種「體驗」。
這感覺就像你問我蘋果的味道,我用盡所有華麗的詞彙跟你解釋,你也無法真正理解。蘋果的味道,只能透過自己咬下去那一刻才能明白。而那份體驗,是屬於我的,也無法送給你。
我突然發現,我好像對每件事都充滿了「為什麼」的追問,這份好奇心已經把我困在一個心智的迷宮裡了。
有時候,真的會覺得一切都「毫無意義」,那種感覺很沉重,也很累。但它就實實在在地在那,我無法抗拒。它就是純粹地、赤裸裸地「無意義」著。
不過,在這一片混亂中,我學會了我的小秘訣。此刻,我深呼吸,我感受著呼吸進出的氣流、感受著腳踩在地面的踏實感、感受著身體的那份重量。這些最基礎、最簡單的體驗,它們本身不帶任何意義,但卻是我存在的唯一真實。這種「純粹的存在」,完全超越了所有意義、所有概念,因為任何我給呼吸的意義,又他媽的有什麼意義呢?
2025年9月6日
手札039:抓不到的覺知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9月6日]
今天又嘗試去「抓」覺知,結果又失敗了!我的腦袋像個脫韁野馬,一專注,念頭就立刻像瀑布一樣湧現,瞬間就把我淹沒了。這感覺真的超像想用手去抓住水裡的空氣,根本辦不到,還把自己搞得一頭霧水。
後來想想,覺知本來就不是一個實體的東西,我也沒辦法真的「抓住」或「專注在它身上」。它更像是一道光,可以照亮房間裡的所有東西,但你無法拿起這道光本身。沒有它,我就什麼都看不見,但我只能透過它,去好好看看房間裡的一切。
我突然有個小小的體悟:覺知應該是「看」這個功能本身,而不是「被看」的那個對象。所以當我試圖去專注於「覺知」時,就像在要求我的眼睛去看見它自己,這在邏輯上根本是個不可能的任務,難怪我總是失敗。
而且,我發現念頭跟覺知根本就是天生一對、無法分離。覺知必須透過念頭、感受、聲音這些內容來顯現它的存在。如果沒有「被看見」的東西,就沒有「看見」這個行為的發生。念頭和覺知,就像兩位默契十足的舞者,少了誰都跳不出這支舞。
既然「專注在覺知上」這條路走不通,那我該怎麼辦呢?或許我該放棄去追逐那個虛無飄渺的「覺知」,把我的注意力拉回到更有形的事物上,像是我的呼吸,或是身體的感受。
但新的挑戰又來了,當我專注於呼吸時,念頭還是會調皮地跑出來。好吧,我決定改變策略!我的任務不再是去「專注於覺知」,而是去「覺察到」那個跑出來的念頭。我不用急著把念頭趕走,而是好好地「看見」它,然後輕輕地選擇不跟著它起舞。
「覺知力」其實是一種能力,可以透過不斷的練習來慢慢提升。所以,每一次當我把注意力從念頭拉回到呼吸時,我就像在幫我的「覺察力」做一次小小的重訓。我現在要做的,就是放下那個「抓住覺知」的幻想,回到更實際、更踏實的練習道路上,一步一步來,總會越來越好的!
2025年8月30日
手札038:一點小事就爆炸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8月30日]
最近我發現一個很惱人的模式:只要有什麼事突然發生,我的覺察力瞬間就會被情緒淹沒,然後我就失控了。有時候,真的只是一點點小事,那股情緒能量就足以讓我全盤崩潰。(比如「前幾天,同事只是隨口說了一些話,我的情緒就瞬間爆炸了。」)
我之前在網路上看過一個研究,說這種「瞬間失控」其實是大腦的原始設定。研究解釋,當突發事件發生時,我們大腦裡一個叫「杏仁核」的原始區域會立刻啟動,它的作用是為了保護我們,讓我們在面對危險時,能在毫秒之內做出戰鬥、逃跑或僵住的反應。
在這個關鍵時刻,負責理性的前額葉皮質(也就是我們的「覺察力」)會暫時「下線」,把主導權交給情緒和本能。這也完美解釋了為什麼「瞬間的情緒能量會蓋過覺察力」。
對古代人來說,這個機制在面對野獸時是救命的。但對現在的我,面對的只是工作上的差錯、同事的誤解,或是一句不中聽的話,這個機制反而讓我覺得自己好無助。當外在的「小事」觸碰到我內在的「情緒能量」,兩股河流瞬間衝撞,產生一股巨大的能量,讓我完全「失控」。
好吧,既然這是一種本能反應,那麼修行方向或許就不該是去「對抗」失控,而是去「準備」失控。
我不可能在失控發生的當下,瞬間恢復理智。但我在平靜的時候,可以為它預先演練。這有點像消防演習,我無法阻止火災發生,但可以透過演練,讓自己在危急時刻知道該怎麼辦。
我可以回想上次失控的時刻,然後練習用「呼吸」和「命名」的方式,將自己從那些念頭和情緒中抽離。我會想像自己在那個當下,可以把注意力從洶湧的情緒,拉回到呼吸或身體的感受上。
我也可以繼續寫我的「覺察日記」和「手寫日記」,把內在的情緒和思緒排解出來。同時,我會堅持做「呼吸練習」和「靜坐」,幫助自己平靜內在的能量,讓內在情緒這條河的水位能再低一些,這樣下一次才不會那麼容易就氾濫成災。
2025年8月23日
手札037:我與悉達多的共鳴
阿郎撰寫
2025年8月13日
自由書寫036:當批判轉為覺察,從衝突中看見真正的自由
阿郎撰寫
衝突的表面與根源
自我與差異的戰爭
兩種平靜:AI與人的根本不同
我曾思考過AI回答時的「平靜」狀態,與那位朋友的平靜,總覺得有所不同,不然AI就是開悟者了。而我從「流浪者之歌」一書中得到一些啟發。實踐之路:從衝突中學習自由
- 練習一:暫停與覺察。 當衝突升起時,先暫停,感受內在被威脅的感覺。
- 練習二:回到呼吸。它是平穩情緒非常好用的工具,同時創造一個暫停的時空。
- 練習三:分離與命名。 練習將「我就是憤怒」轉化為「我有一個憤怒的念頭」,練習與情緒拉開距離。
結論:在差異中航行,在衝突中成長
2025年8月9日
自由書寫035-覺察日記:將「內在自由」錨定在「現實」中
阿郎撰寫
從「會計繭房」看見社會的縮影
- 外在的自由,是沒有約束、沒有限制、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但內在的自由,是在所有約束和限制中,心依然能保持平靜、清明與不被動搖。這是我第一個想要釐清的。
- 練習「不當真」:我知道這些規範是遊戲規則,是為了讓企業這部機器能運轉而設定的「工具」,但這些規範不該視為自己的身份或靈魂的真理。我可以遵守規則,但心不被規則所束縛。
- 練習「不抗拒」:這些規範有時顯得過時、不合理,但這就是這個「遊戲」的規則。我能不能不因這些規範不合理而產生強烈的抗拒或憤怒,而是去找尋一些可行的因應作法?
- 練習的「隨遇而安」:自由不是被給予的,而是內在的狀態。我能不能不會因為公司沒有給予「自由」,而感到自己不自由?我能不能在充滿制約的環境中,依然保持內在的平靜?
痛苦的真實性:從「當真」到「覺察」
- 當我「當真」時:我就像是身處一場暴風雨中,是暴風雨的「受害者」。
- 當我「不當真」時:我依然能感受暴風雨(痛苦)的存在,我感受到風雨打在身上的冰冷、雷電的轟鳴,但重要的是我「知道」這場暴風雨終將過去。我開始意識到,我不是暴風雨,我是那個經歷暴風雨的廣闊天空。天空從不曾被暴風雨摧毀,它只是允許暴風雨的來去。
- 第一步:當我感到痛苦時,先不用去練習不當真,而是先練習「看見」自己正在「當真」。
- 第二步:允許痛苦的感受存在,去感受它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是什麼樣的感覺。不評價它,也不試圖趕走它。只是像觀察一朵雲一樣,看著它。
- 第三步:將意識錨定於「呼吸」。呼吸是當下最真實的體驗,它能將我從「痛苦的故事」中拉回到「存在的實相」。
靈性的陷阱:分辨真自由與假平靜
- 真正的愛: 不只是對宇宙的大愛,而是在面對一個讓我生氣的同事時,我依然能保持一份同理心;是在面對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時,我依然能溫柔地接納自己。
- 真正的光: 不只是打坐時看到的光,而是在我對那些不認同的職場規定感到憤怒時,我依然能保持一份清明的覺察。這是一種與現實共存的智慧,而非透過否定、壓抑或美化現實中的痛苦和問題,來達到一種虛假的內在平靜。
- 真正的合一: 不只是與宇宙合一的概念,而是在我與身邊的人產生摩擦時,我依然能看見彼此之間深層的連結。是一種能夠在痛苦中保持清明,在混亂中做出有智慧的選擇,並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修行,不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溫室裡,而是在充滿現實摩擦與挑戰的人間煉獄裡。所以內在自由是否真的有用,不取決於我說了什麼,而是取決於當痛苦再次來臨時,我是否能比從前更快地平復。而這,需要在實際生活中實踐才會知道了。
自我的覺察:穿透言語的表象
2025年8月2日
自由書寫034:修行,不是抵達彼岸,而是學會航行在生命的河流上
阿郎撰寫
修行,為何總在「知道」與「做到」間徘徊?
兩條河流的衝擊:當外在無常遇上內在反應
「靜觀其變,隨遇而安」:動態中的智慧之錨
偶然間想起「靜觀其變,隨遇而安」這句話,它讓我那幾天都沉浸在這句話的智慧之中。這句話看似矛盾,但它所蘊含的,正是生命中動態平衡的智慧。它不是消極的躺平,也不是盲目的衝動,而是一種有意識的、充滿力量的順應。- 「靜」:內在的錨點,不是不動,而是心不動。當外在事件的河流波濤洶湧時,我的心依然能保持一份清明、不被捲入。這需要練習「覺察」、「暫停」、「穿透與流動」。真正的『靜』,不是外在的停止,而是內在的『心不隨境轉』。
- 「變」:生命的本質。生命之河,本就無常,順應變動,方能自在。
- 「隨遇」:放下執著與期待,是放下對自己的預設與『應該』的執著,就能更靈活地應對當下的境遇。我依然可以有目標,但不再被目標死死綑綁。
- 「而安」:內在的紮根,不是外在環境的安穩,而是內在心靈的安定。當我能夠「隨遇而安」時,我的快樂和痛苦就不再被外在境遇所左右。所以,真正的『安』,不是外在的風平浪靜,而是內在的『心有定處』。
自我的堅硬度與「冷漠」的防衛
靈性繭房:是保護,還是另一種形式的逃避?
統整與實踐:在河流上,找回我的心靈主導權
結語:我的旅程,就是我最深奧的智慧
2025年7月26日
自由書寫033-職場生存:解開內在的「情緒放大器」,找回我的心靈主導權
阿郎撰寫
每天的戰場,累了嗎?
職場的真相:為何我會變得如此「認真與嚴肅」,以至於失去彈性?
在這些年的反思中,我漸漸意識到:- 我之所以對工作如此投入,是因為我在乎、我關心並且負責任。這讓我在專業上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時也使我將外界事件與內心自我價值緊緊地綁在一起。
- 我的嚴謹使我對結果有高期望,並且對事情有一定的「應該」預設,這或許幫助我追求卓越,但也讓我對失敗、錯誤和不完美難以容忍,導致我喪失彈性。
無根的浮萍:為何我總在換工作,卻換不走內心的不安
- 「完美工作」的幻想與期待:我大概率在潛意識中,對「理想的工作」抱持著一個極高的、甚至是不切實際的期待。這個期待可能包括完美的環境、滿意的薪水、和諧的同事、有意義的內容等等。所以當我進入一個新工作,最初的興奮感過後,現實的「不完美」便會迅速浮現。而我對這些不完美的抗拒,就會引發挑剔與嫌棄的情緒。
- 內在不滿足的外在投射:我對外在環境如此的挑剔,可能是內在不滿足感的投射。當我內心深處感到不安、不夠好、或沒有找到真正的歸屬時,我將這種不適感投射到外在環境上,認為是「工作不夠好」、「薪水不夠多」導致了我的不快樂。於是,換工作就成了我逃避內在不適的一種方式。以前我常覺得自己是一隻老鷹,或許,也真的是吧。
- 逃避深層問題的循環:不斷更換工作,可能已經成為了我的一種逃避模式。當我在一個工作中遇到挑戰、人際摩擦、或需要面對自己的不足時,離職提供了一個快速的解脫。而這形成我深層內在的一種模式,只要這模式沒有被轉化,這些問題往往會在下一個工作中,以不同的形式再次出現,形成一個「換湯不換藥」的循環。
- 對「穩定」的深層恐懼與抗拒:其實我渴望穩定,但諷刺的是,這種不斷更換工作的模式,可能隱藏著我對「穩定」的某種深層恐懼。我的潛意識可能認為,穩定意味著失去自由、被困住、或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吧。而這種矛盾的內在拉扯,讓我無法真正紮根。
- 尋求身份認同:我像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一直在透過不斷更換工作,來尋找一個能夠定義我、讓我感到「我是誰」的身份。也因為我將身份的定義依賴於外在的工作,所以當工作不符期待時,我的自我認同也會隨之動搖,然後透過挑剔外在來逃避那種不安。
當「主管規定」遇上「我就是不認同」
轉化之路:不是逃離職場,而是改變我與它的「關係」
在混亂中,找回我的心靈主導權
一味地壓抑情緒或盲目抵抗,都無法帶來真正的解決。我需要在實際情境中練習「穿透與流動」,並重新審視我與這些「公司規定」的關係。於是,我自己嘗試在職場中,帶入一些練習:- 覺察與暫停:情緒升起的前幾秒,其實都可以感知到身體內部有股氣正在上竄、身體開始緊繃內縮,透過深呼吸,可以提供自己一個暫停鍵。而這一小段的瞬間是個契機。因為一開始,我的頭腦會立即編造「這規定有多蠢」、「主管多麼不合理」的故事,但透過為情緒命名,練習只觀察這個故事正在發生,但選擇不立即相信或被它捲入,這就像按下暫停鍵,這是不介入故事的重要關鍵點。
- 分離「事實」與「故事」:困境是事實,痛苦是我為它編織的『故事』。我嘗試去區分客觀事件(事實)與我對事件的負面解讀和批判(我編織的故事)。這能讓我清楚意識到痛苦往往來自故事而非事實本身。
- 穿透與流動情緒:情緒就在那,我不再試圖要自己樂觀、要自己開心一點。我允許情緒存在,感受它在身體裡的能量流動,而不是壓抑或掙扎。我知道情緒會來也會走,它不是我。而一旦我允許它流動,它就不再綑綁我。
- 放下「當真、嚴肅」,活出彈性:有些規定確實不合理,而我可能無力改變。這時,練習臣服於我無法改變的事實。我的情緒掙扎,往往是源於我對「我必須改變它」的執著。我在職場有我的角色,這不代表我要放棄原則,而是學習在專業框架內保持彈性。有些事,我可以選擇「我雖然不喜歡,但我選擇先配合,觀察結果」。
我的職場,我的修行,我的自由
2025年7月19日
自由書寫032-解開情緒的繩結:從掙脫到自由流動的內在旅程
阿郎撰寫
那份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
情緒的幻象:不只是「感受」,更是「關係」
- 我承認困境的「實實在在」:我不再欺騙自己說「這沒什麼」,或者假裝困境不存在。困境絕對是客觀存在的外在情境。
- 情緒是我與困境的「關係」,是我對困境的解讀、是我給它貼上的標籤和故事。比如沒錢,真正讓我痛苦的,往往不是沒錢本身,而是我對沒錢這個「事實」所編織的負面故事和自我批判。換句話說,情緒並非困境本身,而是我對這個困境的內在反應、解讀和抗拒,是我對「事實不該如此」的期待,綑綁了我自己。
轉化之道:不「掙脫」,而是「穿透」與「流動」
- 承認與命名:過去當我憤怒時,我就直接變成憤怒的本身。但後來,我學會了停下來。我會先承認它:「啊,此刻,我正在感覺到一股強烈的焦慮。」然後,我會嘗試命名它:「這股焦慮的感覺,在我的胸口,它像一團緊繃的繩結。」。而這一個練習帶來一個「關係」的質變:我開始將自己從情緒的「受害者」角色中抽離出來,成為一個純粹的觀察者。我不再說「我很焦慮」,而是說「我正在體驗焦慮的感受」。這微小的詞語轉變,卻創造了一個巨大的距離。
- 身體的錨點:感受,而非分析。我嘗試將注意力帶到身體感受上,不去分析焦慮的來源或內容,只是純粹地感受它在身體哪個部位,是緊繃?是發熱?是顫抖?這像是一種「穿透」。我不再試圖逃避那份不舒服,而是允許自己與它共處,甚至好奇地探索它,我會用呼吸進入那個感受,而我近期常在用的一個呼吸節拍器app,是普拉納呼吸法(Prana Breath)。對我來說,深呼吸是幫助情緒流動最直接的工具。
深層解放:從「自動化」到「有意識」的重塑
結語:回歸生命之河的寧靜與愛
2025年7月12日
自由書寫031-河流的智慧:生命、意識與真理的映照
阿郎撰寫
那份說不出的「困」與「累」
焦慮與不快樂:揭開「期待」的面紗
生命之河:從「被困」到「流動」的領悟
走向自由:鬆開手,體驗另一種喜悅
你也是擺渡人,你並不孤單
2025年7月4日
自由書寫030:穿越被背叛的憤怒,尋找內在的平靜
阿郎撰寫
當我的世界崩塌,而你的世界依舊陽光普照
你曾經陷入困境嗎?好吧,我是在說廢話。我們都有曾被困在某一種生命情境的經驗,找不到出口在哪,前進無路,又無路可退,那是一種身心都承受很大煎熬的時刻,就算與身邊朋友聊聊,你也會覺得於事無補。
而奇怪的是,好像每個人都照常在運轉,只有自己的世界被按下暫停鍵。身邊的朋友照樣吃吃喝喝、照樣愉快的旅遊、每天是陽光普照,只有自己活在狂風暴雨之中。很少人會想陪你走過這陣風雨,當你放晴時,他們才會想接近你。
事實上,當我們身處困境時,會自然地渴望被理解、被看見、被支持。但當我們看見身邊的人似乎「照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我們的痛苦卻似乎被他們「忽略」時,內心會升起巨大的失落、孤單,甚至憤怒,這是非常正常的反應。我曾多次經歷這一些,被折磨的痛不欲生,而我在當下只想快點找到出口。
憤怒的深淵:期待、失落與內在的呼喊
這一份怨恨、憤怒,來自於自己的「期待」。我期待朋友能體恤自己的困境、能展現對自己的關心、至少能夠「看見」自己的脆弱,而不是對此無動於衷、照常生活。
所以當這些期待落空時,我會感到被背叛,被忽視、怨恨與憤怒。這份憤怒,就是對未被滿足的期待的渴望。這不是說朋友是惡意的,而是指出了自己內心深處對理解與共情的需求。
智者的迴響:理解「各自的河流」與生命的流動
我曾看過一些文章,那是一些老者在生命最後回顧的粹練。這些人在經歷了世俗的繁華與痛苦後,最終領悟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自己的因緣,自己的學習。 有些人對兒女的執著,正是因為他將自己的期待投射在兒女身上,希望兒女能走他認為「正確」的路。所以當兒女選擇其他路時,他們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而我將對朋友的期待,投射到朋友身上,希望他們能以我所期待的方式來回應我的困境。而當他們沒有這樣做時,我便感到痛苦。
其實,朋友們也有他們各自的生命河流,他們的順流逆流、他們的煩惱與喜悅,與我的河流並非完全同步,朋友的「照常生活」是他們生命流動的一部分,這並非惡意,只是生命的本質。它提醒我,我無法強求朋友為我的停滯而停滯,每個人都必須走自己的路。只有深刻的理解這一些,才能有助於鬆開我對他人如何回應的執著,「放下」,只是在深刻的理解與接受後,自然而然會做的反應,而不是為了放下而去練習放下。
轉化之路:回歸內在,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但我要點出的是,那個怨恨、憤怒是真實的,並非「不應該」的,因為它「已經存在」了。
只能感受它,而不是壓抑或批判它,但不要被它吞噬了。朋友有他們自己的生命軌跡、自己的煩惱與喜悅。然而自己的痛苦也是真實的,但它主要發生在我的內在。所以當我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朋友的反應上,我便將自己的平靜交給了外在。
朋友的「支持」不一定是以我期待的方式出現,將自己的情緒平靜建立在他人反應之上,是脆弱且不可控的。只有放下對他人「應該如何」的「期待」,才是自己獲得內在自由的關鍵。這份放下,不是彼此冷漠以對,而是允許每個生命走自己的路,這才能為自己創造內在的自由。
在孤獨中發現完整,在流動中尋求平靜
怨憤、憤怒,來自於「期待」的落空。只有當我尊重各自生命河流的流動,我才能收回對他人回應的過份期待,我們身陷其中的執著點,不是他人的反應,而是自己的那份「期待」。
的確,在困境時會感到孤獨,但這份孤獨又何嘗不是與自己深度連結的機會。只有當我與自己連結的更深,我便可以不再那麼依賴外在的反應。這過程容易嗎?不,至少在我身上,這是非常難熬的過程,因為這片風雨,我只能自己走出去。但每一次的向內覺察,都可以強化自己內在平靜的韌性。
或許你在困境時沒有出現與我類似的感受,也或許有。但若是出現這樣的感受,真的不要急於又給自己一些責怪,因為那真的是一段痛苦的過程。我理解那種不斷被想法綁死死、想放下那些想法卻又擺脫不掉的痛苦。
寫下來吧,我把那些說不出口的怨恨、憤怒,通通盡情的實現在紙上。透過這個方式,我學著去接納自己的憤怒、我試著去陪伴那些怨恨,因為在書寫時,我都在。那不會發洩一次就完事的,你會一次又一次的發作,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書寫這些情緒,焦點會慢慢的從外在的期待,轉回內在的自我關懷。而一旦這些期待被鬆開時,你便為自己創造了內在的自由。
50多歲的自己,我想成為自己痛苦的擺渡人,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正在經歷這些痛苦,我將它寫成文字,化為我的渡船,希望也能有緣載著你,前進。
2025年6月28日
自由書寫029:從悉達多對親情的放下,看自己對工作和金錢的執著
阿郎撰寫
悉達多的掙扎與我的共鳴
近期讀了《流浪者之歌》,書中好多地方我都很有感觸,對於悉達多「放下親情」的段落也是如此。我在想,是要經歷怎樣的痛、多少的期待落空,才能大徹大悟的「放手」。
這個「放手」兩個字,被很多人說到爛,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一題到「放下」,也許有人會覺得倒胃口:「又是那一套」。但是,當你被困在某種生活情境中,而你有意識到,這源頭是來自頭腦中的某些念頭時,你就會知道,要不受到那些念頭的影響,有多麼的困難。
比如自己對於金錢的執著、對於工作的厭倦又被經濟追著跑的無奈,那種進不得退無路的「被困住」感受,深深折磨著自己。於是,悉達多的「放下」,在我自己工作與金錢的信念中,能否提供一個突破口呢?
悉達多的故事:親情執著的映照
悉達多曾為人子,當年他不顧父母的期待,堅決的放棄婆羅門身份,而選擇修行。他的父母顯然遭受極大的痛苦,但他還是不曾動搖過。而今,當他看著眼前的兒子,卻想要從修行人,成為世俗人的堅決決定,他也感到極大的痛苦,畢竟,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著想阿,但兒子依然堅決著選擇自己想要的道路。
這種期待落空的痛苦、那種心被撕裂、想不通又不願放手的痛,深深的困住了他,也破壞了自己以為平靜無波的道心。
而身旁的那位智者朋友,靜靜的看著他的一切,並不多言,只是陪伴,只是不斷要他傾聽大河的教導。而最終,他放下了,但不是漠不關心的那一種,而是領悟到,萬物皆有其道。
過去身為人子的悉達多、如今為人父的悉達多,當年他對父母親做的、如今他承受他的兒子對他做的。當年他對自己選擇的堅決、如今面對兒子對自己選擇的堅決,他了解到,父母是對的、兒子也是對的。
有什麼可以強求與控制呢?那種痛讓他最終領悟,也讓他學會了允許與順應。他放下的,不只是事情的發展,更是頭腦念頭對他的控制,他超越了那些控制他影響他的念頭了。
自我的反思:工作與金錢的「親情」
兒子的期待、父母的期待,該聽誰的?而我對於工作是否也藏著某種深深的期待呢?當現實與期待不符時,我的失落與痛苦,是否便是來自於這份期待呢?
「穩定的工作」本身,是否便是一個不合現實的期待?我無法接受工作與金錢的狀態,就像悉達多無法接受兒子的選擇那樣,我也正在經歷故事中的悉達多,這種期望與現實的拉扯,讓我有種被困住的感受。
悉達多傾聽大河,那我的大河又在哪?我書寫,不斷的書寫,我的內心以無聲之聲向我傾訴。是的,我在靜心中,靠近了那條大河,原來,那條河就在我的靜心之中,而那是否也是悉達多的那條河呢?
學習「放下」:行動與心態的轉變
放下執著,而非放棄責任:
悉達多放下對兒子的期待,這不是消極、也不是逃避。他依然深愛著他的兒子,但他放下了自己頭腦中,那個「必須怎樣」的僵化期待和控制慾。他放下的,不是責任,而是執著。那種期待是一種執著,越是期待,越是執著。他的「放下」,並非不愛,而是讓愛以更自由、更不帶執著的方式存在。
尋找我的「擺渡」方式:
悉達多最終成為了那條河的擺渡人,這令我深深著迷,也令我反思。在我目前的狀態,能否找到也像「擺渡人」那樣,提供價值、服務他人的機會,即使這價值不直接體現在金錢上,我也甘之如飴?我不知道,於是,我寫下這篇文章,我寫下了自己對金錢焦慮的覺察、對工作意義的探索,如果也能觸動你的內心,那就足夠了。
接受「流動」:
我的生活如同那條大河,生活中的工作和金錢也是流動的。悉達多透過傾聽大河的呢喃,悟透了變化的必然。我想向他學習,去接受一切變化,允許自己去探索任何新的可能性,哪怕只是一些小小的嘗試。
當下的覺察:
我不知道開悟是什麼,也不特別追求它。但對我來說,開悟是一個持續的旅程,存在於每個當下的覺察中,它不是一個完美不再變化的終極。於是,當我又再一次抱怨工作、抱怨生活時,那都是一個機會,而我使用書寫,與自己對話的方式來觀察內在、傾聽那條河流對我的低語。
結論:在不安中尋找平靜
雖然它只是一本書、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我希望藉由它,來幫助我自己重新看待工作、金錢及生活。
我還在學習的道路上,學習傾聽、學習「放下」。我50多歲了,仍然感到迷茫、仍然對外在有著許多的期待與執著。所以我繼續探索,我想,這探索的本身,便足以構成這一趟生命最有意義的旅程。我的生命就是這條河,我所經歷的抱怨、迷茫、對一些事物的熱愛與厭惡,都是這條河的一部分,我試著接受它的流動,而不是抗拒它。我將這次心得寫成文字,這些文字就是我的「渡船」,用來擺渡我自己過河。
你呢?面對生活中的眾多痛苦時,又是用怎樣的方式去面對?希望你也能找到屬於你自己渡河的方式,或者與我一起共乘這艘小船,繼續前進。
2025年6月27日
阿甘投資法讀後心得
什麼是阿甘投資法?
靈感源自電影《阿甘正傳》主角的精神:「簡單、重複、堅持」。這套投資哲學捨棄了複雜的市場分析與短期預測,相信長期的複利效果。它的精髓就像阿甘一樣,在投資的道路上,專注地「一直跑下去」。
五大核心概念
點擊下方標籤,探索阿甘投資法的基石。
核心概念 1:簡單化 (KISS 原則)
選擇標的:專注於容易理解、廣泛追蹤市場的**指數型基金 (ETF)**。ETF讓您用小錢一次買進一籃子公司,自然分散風險。
避免複雜:不需追逐熱門個股,也無需盲從複雜的金融產品。簡單的策略,往往最有效。
理念:相信大範圍市場的長期成長,而非少數贏家的短期表現。專注於參與整體經濟的成長紅利。
核心概念 2:定期定額 (Dollar-Cost Averaging)
這是阿甘投資法的操作核心。不論市場漲跌,固定時間投入固定金額。這能有效**平均購買成本**,並去除「擇時進場」的焦慮。點擊下方按鈕,看看模擬結果!
核心概念 3:長期持有 (Buy and Hold)
信念基石:堅信時間的魔力與**複利效應**。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讓您的資產像雪球般越滾越大。
行為模式:一旦買入,就長期持有,忽略短期的市場波動與新聞噪音。將自己視為企業的長期夥伴,而非短期投機者。
目標:專注於實現長遠的財富目標,如退休、購屋或子女教育基金。
核心概念 4:不預測市場 (Ignore the Noise)
面對資訊:拒絕被新聞、專家評論、經濟預測等市場「噪音」所左右。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體重計。
為何不預測:市場變數複雜,影響因素眾多,試圖預測高低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且容易導致錯誤決策。
阿甘哲學:專注於自己的步伐,堅持既定的投資計畫,不因一時的恐懼或貪婪而動搖。
核心概念 5:紀律與堅持 (Discipline and Persistence)
最困難但最重要:這是阿甘投資法能否成功的關鍵。投資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短跑。
考驗人性:在市場下跌時,克服恐慌想賣出的衝動;在市場上漲時,抑制追高的貪婪。堅持紀律,是成功的基石。
最終結果:堅韌的毅力將引導投資者走過市場的風雨,最終達成財務目標。
ETF 具體操作策略
阿甘投資法如何應用在熱門的ETF上?
選擇您的ETF
0050 元大台灣50 (台股大盤成長型)
目標:追求資本利得,相信台灣整體經濟成長潛力。
- 核心操作:每月/季固定投入,有額外閒置資金(如年終)可直接加碼。
- 信念:長期來看,台灣市值前50大企業的整體價值會持續增長。
- 適合對象:想參與台股大盤成長,追求長期資產增值的投資人。
0056 元大台灣高股息 (台股現金流與防禦型)
目標:追求穩定現金流,享受複利效果。
- 核心操作:每月/季固定投入,**收到的股息務必再投入**以創造複利。
- 信念:透過穩定的股利收入,建立被動現金流,降低持股壓力。
- 適合對象:退休族、存股族,或偏好有穩定現金流回報的投資人。
00662 富邦NASDAQ (美股高成長型)
目標:參與全球科技巨頭成長,追求高資本利得。
- 核心操作:每月/季固定投入,不理會美股短期波動與匯率變化。
- 信念:相信全球頂尖科技公司的長期創新能力與市場主導地位。
- 適合對象:風險承受度較高,看好全球科技趨勢的積極型投資人。
為什麼阿甘投資法適合您?
極低門檻
無需專業金融知識,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省時省力
不需花費大量時間看盤、研究個股。
對抗人性
用紀律克服恐懼與貪婪,減少情緒化決策。
實現長期目標
穩健累積資產,為退休等目標打下基礎。
2025年5月29日
自由書寫028:以自己之名活著
阿郎撰寫
一旦進入職場,我們便被賦予某個角色、職稱,所以當別人稱呼這職稱或名字時,他們其實不是在叫「我」,而是在呼喚那個角色。
當別人稱呼你XX太太、OO的父親、ZZ的兒子時,他們與之對談的不是「我」,而是這些稱呼所代表的角色。
人有多久沒有單純的以「自己之名」活著?人常尋思我是誰?我如何找到自己?這一類的問題而遍尋不到答案,或許,先找回自己名字吧!以自己之名存在,而非XX太太、OO的父親的方式,那會讓我們找到自己存在的主體性,而非某身份、某角色的名稱活著。
當找回自己的那一刻,你會清楚感知到,自己過往的許多苦,都是因為自己只是活在某身份、某角色之中,而不是活出自己所造成。原來自己一直穿著某身份角色的戲服過日子,卻不曾脫下這戲服,以自己喜歡的那個樣子,好好的活上一回。
2025年5月24日
自由書寫027:人生請輕裝前進
阿郎撰寫
2025年5月22日
自由書寫026:減法人生
阿郎撰寫
人生一鳴槍起跑,便從「加法」開始,而來到50+的年紀,加法漸漸轉變成「減法」,追求「想要」,變成享受「需要」,開始對生命進行斷捨離的減重。
接受生命盡頭就在不遠處的事實,有限的時間、只能做有限的事、追求有限的夢想、與有限的朋友相處、去有限的地方、享受有限的歡愉。
所以,放下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達成、都想擁有的幻想,認真對待值得對待的人,認真去做真正想做的事。剩下的,就別為難自己,請對自己慈悲一點。人生的長度越來越短,哪些該有所取捨,答案會越來越清楚明白。
2025年5月11日
自由書寫025:真能感謝過去?
阿郎撰寫
如果現在過得比以前差,人就會認為自己做錯了決定而心中後悔怨恨;但如果現在比以前好,你反而比較有機會轉變心態,去謝謝過去的那些爛人及那個決定。當然,如果不喜歡現在的自己,那麼,真能感謝過去?
於是,人能不能感恩過去的一切而不心生悔恨。「現在過得怎樣」似乎有決定性的影響。
於是,對過往的事、過往的決定,若是「有後悔、有怨恨」,人就容易被困在過往事件中,不停後悔、不斷怨恨。那麼,人就更不喜歡現在的自己。因為人對過去是無力改變的,這份無力感便會讓心中的後悔怨恨,被保留延續,這就會加深對現況的不滿,進而不喜歡現在的自己及現在的處境。
所以,我要讓自己喜歡自己,遠甚於讓別人喜歡自己。所以,除了後悔怨恨之外,我現在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來讓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這答案似乎出現了: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讓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2025年5月9日
自由書寫024:一切都會過去的
阿郎撰寫
2025年5月6日
自由書寫023:放過自己
阿郎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