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撰寫
2025年7月12日
自由書寫031-河流的智慧:生命、意識與真理的映照
2025年7月4日
自由書寫030:穿越被背叛的憤怒,尋找內在的平靜
阿郎撰寫
當我的世界崩塌,而你的世界依舊陽光普照
你曾經陷入困境嗎?好吧,我是在說廢話。我們都有曾被困在某一種生命情境的經驗,找不到出口在哪,前進無路,又無路可退,那是一種身心都承受很大煎熬的時刻,就算與身邊朋友聊聊,你也會覺得於事無補。
而奇怪的是,好像每個人都照常在運轉,只有自己的世界被按下暫停鍵。身邊的朋友照樣吃吃喝喝、照樣愉快的旅遊、每天是陽光普照,只有自己活在狂風暴雨之中。很少人會想陪你走過這陣風雨,當你放晴時,他們才會想接近你。
事實上,當我們身處困境時,會自然地渴望被理解、被看見、被支持。但當我們看見身邊的人似乎「照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我們的痛苦卻似乎被他們「忽略」時,內心會升起巨大的失落、孤單,甚至憤怒,這是非常正常的反應。我曾多次經歷這一些,被折磨的痛不欲生,而我在當下只想快點找到出口。
憤怒的深淵:期待、失落與內在的呼喊
這一份怨恨、憤怒,來自於自己的「期待」。我期待朋友能體恤自己的困境、能展現對自己的關心、至少能夠「看見」自己的脆弱,而不是對此無動於衷、照常生活。
所以當這些期待落空時,我會感到被背叛,被忽視、怨恨與憤怒。這份憤怒,就是對未被滿足的期待的渴望。這不是說朋友是惡意的,而是指出了自己內心深處對理解與共情的需求。
智者的迴響:理解「各自的河流」與生命的流動
我曾看過一些文章,那是一些老者在生命最後回顧的粹練。這些人在經歷了世俗的繁華與痛苦後,最終領悟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自己的因緣,自己的學習。 有些人對兒女的執著,正是因為他將自己的期待投射在兒女身上,希望兒女能走他認為「正確」的路。所以當兒女選擇其他路時,他們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而我將對朋友的期待,投射到朋友身上,希望他們能以我所期待的方式來回應我的困境。而當他們沒有這樣做時,我便感到痛苦。
其實,朋友們也有他們各自的生命河流,他們的順流逆流、他們的煩惱與喜悅,與我的河流並非完全同步,朋友的「照常生活」是他們生命流動的一部分,這並非惡意,只是生命的本質。它提醒我,我無法強求朋友為我的停滯而停滯,每個人都必須走自己的路。只有深刻的理解這一些,才能有助於鬆開我對他人如何回應的執著,「放下」,只是在深刻的理解與接受後,自然而然會做的反應,而不是為了放下而去練習放下。
轉化之路:回歸內在,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但我要點出的是,那個怨恨、憤怒是真實的,並非「不應該」的,因為它「已經存在」了。
只能感受它,而不是壓抑或批判它,但不要被它吞噬了。朋友有他們自己的生命軌跡、自己的煩惱與喜悅。然而自己的痛苦也是真實的,但它主要發生在我的內在。所以當我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朋友的反應上,我便將自己的平靜交給了外在。
朋友的「支持」不一定是以我期待的方式出現,將自己的情緒平靜建立在他人反應之上,是脆弱且不可控的。只有放下對他人「應該如何」的「期待」,才是自己獲得內在自由的關鍵。這份放下,不是彼此冷漠以對,而是允許每個生命走自己的路,這才能為自己創造內在的自由。
在孤獨中發現完整,在流動中尋求平靜
怨憤、憤怒,來自於「期待」的落空。只有當我尊重各自生命河流的流動,我才能收回對他人回應的過份期待,我們身陷其中的執著點,不是他人的反應,而是自己的那份「期待」。
的確,在困境時會感到孤獨,但這份孤獨又何嘗不是與自己深度連結的機會。只有當我與自己連結的更深,我便可以不再那麼依賴外在的反應。這過程容易嗎?不,至少在我身上,這是非常難熬的過程,因為這片風雨,我只能自己走出去。但每一次的向內覺察,都可以強化自己內在平靜的韌性。
或許你在困境時沒有出現與我類似的感受,也或許有。但若是出現這樣的感受,真的不要急於又給自己一些責怪,因為那真的是一段痛苦的過程。我理解那種不斷被想法綁死死、想放下那些想法卻又擺脫不掉的痛苦。
寫下來吧,我把那些說不出口的怨恨、憤怒,通通盡情的實現在紙上。透過這個方式,我學著去接納自己的憤怒、我試著去陪伴那些怨恨,因為在書寫時,我都在。那不會發洩一次就完事的,你會一次又一次的發作,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書寫這些情緒,焦點會慢慢的從外在的期待,轉回內在的自我關懷。而一旦這些期待被鬆開時,你便為自己創造了內在的自由。
50多歲的自己,我想成為自己痛苦的擺渡人,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正在經歷這些痛苦,我將它寫成文字,化為我的渡船,希望也能有緣載著你,前進。
2025年6月28日
自由書寫029:從悉達多對親情的放下,看自己對工作和金錢的執著
阿郎撰寫
悉達多的掙扎與我的共鳴
近期讀了《流浪者之歌》,書中好多地方我都很有感觸,對於悉達多「放下親情」的段落也是如此。我在想,是要經歷怎樣的痛、多少的期待落空,才能大徹大悟的「放手」。
這個「放手」兩個字,被很多人說到爛,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一題到「放下」,也許有人會覺得倒胃口:「又是那一套」。但是,當你被困在某種生活情境中,而你有意識到,這源頭是來自頭腦中的某些念頭時,你就會知道,要不受到那些念頭的影響,有多麼的困難。
比如自己對於金錢的執著、對於工作的厭倦又被經濟追著跑的無奈,那種進不得退無路的「被困住」感受,深深折磨著自己。於是,悉達多的「放下」,在我自己工作與金錢的信念中,能否提供一個突破口呢?
悉達多的故事:親情執著的映照
悉達多曾為人子,當年他不顧父母的期待,堅決的放棄婆羅門身份,而選擇修行。他的父母顯然遭受極大的痛苦,但他還是不曾動搖過。而今,當他看著眼前的兒子,卻想要從修行人,成為世俗人的堅決決定,他也感到極大的痛苦,畢竟,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著想阿,但兒子依然堅決著選擇自己想要的道路。
這種期待落空的痛苦、那種心被撕裂、想不通又不願放手的痛,深深的困住了他,也破壞了自己以為平靜無波的道心。
而身旁的那位智者朋友,靜靜的看著他的一切,並不多言,只是陪伴,只是不斷要他傾聽大河的教導。而最終,他放下了,但不是漠不關心的那一種,而是領悟到,萬物皆有其道。
過去身為人子的悉達多、如今為人父的悉達多,當年他對父母親做的、如今他承受他的兒子對他做的。當年他對自己選擇的堅決、如今面對兒子對自己選擇的堅決,他了解到,父母是對的、兒子也是對的。
有什麼可以強求與控制呢?那種痛讓他最終領悟,也讓他學會了允許與順應。他放下的,不只是事情的發展,更是頭腦念頭對他的控制,他超越了那些控制他影響他的念頭了。
自我的反思:工作與金錢的「親情」
兒子的期待、父母的期待,該聽誰的?而我對於工作是否也藏著某種深深的期待呢?當現實與期待不符時,我的失落與痛苦,是否便是來自於這份期待呢?
「穩定的工作」本身,是否便是一個不合現實的期待?我無法接受工作與金錢的狀態,就像悉達多無法接受兒子的選擇那樣,我也正在經歷故事中的悉達多,這種期望與現實的拉扯,讓我有種被困住的感受。
悉達多傾聽大河,那我的大河又在哪?我書寫,不斷的書寫,我的內心以無聲之聲向我傾訴。是的,我在靜心中,靠近了那條大河,原來,那條河就在我的靜心之中,而那是否也是悉達多的那條河呢?
學習「放下」:行動與心態的轉變
放下執著,而非放棄責任:
悉達多放下對兒子的期待,這不是消極、也不是逃避。他依然深愛著他的兒子,但他放下了自己頭腦中,那個「必須怎樣」的僵化期待和控制慾。他放下的,不是責任,而是執著。那種期待是一種執著,越是期待,越是執著。他的「放下」,並非不愛,而是讓愛以更自由、更不帶執著的方式存在。
尋找我的「擺渡」方式:
悉達多最終成為了那條河的擺渡人,這令我深深著迷,也令我反思。在我目前的狀態,能否找到也像「擺渡人」那樣,提供價值、服務他人的機會,即使這價值不直接體現在金錢上,我也甘之如飴?我不知道,於是,我寫下這篇文章,我寫下了自己對金錢焦慮的覺察、對工作意義的探索,如果也能觸動你的內心,那就足夠了。
接受「流動」:
我的生活如同那條大河,生活中的工作和金錢也是流動的。悉達多透過傾聽大河的呢喃,悟透了變化的必然。我想向他學習,去接受一切變化,允許自己去探索任何新的可能性,哪怕只是一些小小的嘗試。
當下的覺察:
我不知道開悟是什麼,也不特別追求它。但對我來說,開悟是一個持續的旅程,存在於每個當下的覺察中,它不是一個完美不再變化的終極。於是,當我又再一次抱怨工作、抱怨生活時,那都是一個機會,而我使用書寫,與自己對話的方式來觀察內在、傾聽那條河流對我的低語。
結論:在不安中尋找平靜
雖然它只是一本書、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我希望藉由它,來幫助我自己重新看待工作、金錢及生活。
我還在學習的道路上,學習傾聽、學習「放下」。我50多歲了,仍然感到迷茫、仍然對外在有著許多的期待與執著。所以我繼續探索,我想,這探索的本身,便足以構成這一趟生命最有意義的旅程。我的生命就是這條河,我所經歷的抱怨、迷茫、對一些事物的熱愛與厭惡,都是這條河的一部分,我試著接受它的流動,而不是抗拒它。我將這次心得寫成文字,這些文字就是我的「渡船」,用來擺渡我自己過河。
你呢?面對生活中的眾多痛苦時,又是用怎樣的方式去面對?希望你也能找到屬於你自己渡河的方式,或者與我一起共乘這艘小船,繼續前進。
2025年6月27日
阿甘投資法讀後心得
什麼是阿甘投資法?
靈感源自電影《阿甘正傳》主角的精神:「簡單、重複、堅持」。這套投資哲學捨棄了複雜的市場分析與短期預測,相信長期的複利效果。它的精髓就像阿甘一樣,在投資的道路上,專注地「一直跑下去」。
五大核心概念
點擊下方標籤,探索阿甘投資法的基石。
核心概念 1:簡單化 (KISS 原則)
選擇標的:專注於容易理解、廣泛追蹤市場的**指數型基金 (ETF)**。ETF讓您用小錢一次買進一籃子公司,自然分散風險。
避免複雜:不需追逐熱門個股,也無需盲從複雜的金融產品。簡單的策略,往往最有效。
理念:相信大範圍市場的長期成長,而非少數贏家的短期表現。專注於參與整體經濟的成長紅利。
核心概念 2:定期定額 (Dollar-Cost Averaging)
這是阿甘投資法的操作核心。不論市場漲跌,固定時間投入固定金額。這能有效**平均購買成本**,並去除「擇時進場」的焦慮。點擊下方按鈕,看看模擬結果!
核心概念 3:長期持有 (Buy and Hold)
信念基石:堅信時間的魔力與**複利效應**。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讓您的資產像雪球般越滾越大。
行為模式:一旦買入,就長期持有,忽略短期的市場波動與新聞噪音。將自己視為企業的長期夥伴,而非短期投機者。
目標:專注於實現長遠的財富目標,如退休、購屋或子女教育基金。
核心概念 4:不預測市場 (Ignore the Noise)
面對資訊:拒絕被新聞、專家評論、經濟預測等市場「噪音」所左右。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體重計。
為何不預測:市場變數複雜,影響因素眾多,試圖預測高低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且容易導致錯誤決策。
阿甘哲學:專注於自己的步伐,堅持既定的投資計畫,不因一時的恐懼或貪婪而動搖。
核心概念 5:紀律與堅持 (Discipline and Persistence)
最困難但最重要:這是阿甘投資法能否成功的關鍵。投資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短跑。
考驗人性:在市場下跌時,克服恐慌想賣出的衝動;在市場上漲時,抑制追高的貪婪。堅持紀律,是成功的基石。
最終結果:堅韌的毅力將引導投資者走過市場的風雨,最終達成財務目標。
ETF 具體操作策略
阿甘投資法如何應用在熱門的ETF上?
選擇您的ETF
0050 元大台灣50 (台股大盤成長型)
目標:追求資本利得,相信台灣整體經濟成長潛力。
- 核心操作:每月/季固定投入,有額外閒置資金(如年終)可直接加碼。
- 信念:長期來看,台灣市值前50大企業的整體價值會持續增長。
- 適合對象:想參與台股大盤成長,追求長期資產增值的投資人。
0056 元大台灣高股息 (台股現金流與防禦型)
目標:追求穩定現金流,享受複利效果。
- 核心操作:每月/季固定投入,**收到的股息務必再投入**以創造複利。
- 信念:透過穩定的股利收入,建立被動現金流,降低持股壓力。
- 適合對象:退休族、存股族,或偏好有穩定現金流回報的投資人。
00662 富邦NASDAQ (美股高成長型)
目標:參與全球科技巨頭成長,追求高資本利得。
- 核心操作:每月/季固定投入,不理會美股短期波動與匯率變化。
- 信念:相信全球頂尖科技公司的長期創新能力與市場主導地位。
- 適合對象:風險承受度較高,看好全球科技趨勢的積極型投資人。
為什麼阿甘投資法適合您?
極低門檻
無需專業金融知識,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省時省力
不需花費大量時間看盤、研究個股。
對抗人性
用紀律克服恐懼與貪婪,減少情緒化決策。
實現長期目標
穩健累積資產,為退休等目標打下基礎。
2025年5月29日
自由書寫028:以自己之名活著
阿郎撰寫
一旦進入職場,我們便被賦予某個角色、職稱,所以當別人稱呼這職稱或名字時,他們其實不是在叫「我」,而是在呼喚那個角色。
當別人稱呼你XX太太、OO的父親、ZZ的兒子時,他們與之對談的不是「我」,而是這些稱呼所代表的角色。
人有多久沒有單純的以「自己之名」活著?人常尋思我是誰?我如何找到自己?這一類的問題而遍尋不到答案,或許,先找回自己名字吧!以自己之名存在,而非XX太太、OO的父親的方式,那會讓我們找到自己存在的主體性,而非某身份、某角色的名稱活著。
當找回自己的那一刻,你會清楚感知到,自己過往的許多苦,都是因為自己只是活在某身份、某角色之中,而不是活出自己所造成。原來自己一直穿著某身份角色的戲服過日子,卻不曾脫下這戲服,以自己喜歡的那個樣子,好好的活上一回。
2025年5月24日
自由書寫027:人生請輕裝前進
阿郎撰寫
2025年5月22日
自由書寫026:減法人生
阿郎撰寫
人生一鳴槍起跑,便從「加法」開始,而來到50+的年紀,加法漸漸轉變成「減法」,追求「想要」,變成享受「需要」,開始對生命進行斷捨離的減重。
接受生命盡頭就在不遠處的事實,有限的時間、只能做有限的事、追求有限的夢想、與有限的朋友相處、去有限的地方、享受有限的歡愉。
所以,放下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達成、都想擁有的幻想,認真對待值得對待的人,認真去做真正想做的事。剩下的,就別為難自己,請對自己慈悲一點。人生的長度越來越短,哪些該有所取捨,答案會越來越清楚明白。
2025年5月11日
自由書寫025:真能感謝過去?
阿郎撰寫
如果現在過得比以前差,人就會認為自己做錯了決定而心中後悔怨恨;但如果現在比以前好,你反而比較有機會轉變心態,去謝謝過去的那些爛人及那個決定。當然,如果不喜歡現在的自己,那麼,真能感謝過去?
於是,人能不能感恩過去的一切而不心生悔恨。「現在過得怎樣」似乎有決定性的影響。
於是,對過往的事、過往的決定,若是「有後悔、有怨恨」,人就容易被困在過往事件中,不停後悔、不斷怨恨。那麼,人就更不喜歡現在的自己。因為人對過去是無力改變的,這份無力感便會讓心中的後悔怨恨,被保留延續,這就會加深對現況的不滿,進而不喜歡現在的自己及現在的處境。
所以,我要讓自己喜歡自己,遠甚於讓別人喜歡自己。所以,除了後悔怨恨之外,我現在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來讓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這答案似乎出現了: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讓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2025年5月9日
自由書寫024:一切都會過去的
阿郎撰寫
2025年5月6日
自由書寫023:放過自己
阿郎撰寫
2025年4月26日
2025年4月12日
自由書寫021:洗盡鉛華的素顏
阿郎撰寫
50歲後的人生,值得來一場洗盡鉛華的回歸。
沒有閃亮的公司招牌、沒有顯赫的職位稱號、沒有應有盡有的員工福利、沒有壁壘分明的部門林立。全都是泡沫、華而不實,卻是絢爛無比,但泡沫終歸無實。
或許職場的末端,我最需要的,是回到工作的素顏狀態,踏踏實實的每一項實際工作本身,才是工作的初心,其餘的那些,如夢幻泡影、夢中雲彩。
素顏,不是為了吸引誰,或者給誰看,沒有。卸下自己的野心慾望與別人的羨慕眼光,這一切全都卸下,回到工作的nobody狀態,乾乾淨淨的勞動本質,如同農作,除草、翻土、種植、澆水、驅蟲,每一項都得腳踏實地的做,也不是做給誰看或追求什麼功績獎賞,沒什麼好對人炫耀的,也沒有要爭取誰的認同與肯定,付出不見得就會有收穫,還得看天吃飯,但就是做就對了。
那些榮耀、光環、頭銜、戰績、是否上市櫃、公司多賺錢、福利有多好、管理多少人、職位有多高,都與「工作本質」無關。工作本身是素顏的狀態,其餘都是胭脂水粉,都是心智喜愛、追求、並且享受沈迷其中的東西。
50歲之後的人生,我想開始去掉這些被吹到很大、很多色彩的大泡泡,回到原本的、樸實無華狀態。
2025年4月6日
自由書寫020:空白
阿郎撰寫
2025年3月30日
自由書寫019:從自身的感知覺受出發
阿郎撰寫
心智最不喜歡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心智熱愛向外投射、關注外界的一切,所以它以煩躁、焦慮等不舒服的感受,作為向內通道的守衛,目的就是要你不想繼續待在內在,要你繼續往外找好玩的事、可以分心的事。
這些不舒服的感受,根本殺不死我,它只是讓我感覺起來很可怕、很不舒服、很不想要面對而已。但只要持續與它面對面待在一起,它會漸漸被我吸收掉。
這就是那些不舒服感受的真面目,只要深入它,就會發覺它完全沒有殺死我的能力,只是感覺起來可怕而已。
2025年3月23日
自由書寫018:大腦喜歡確定感
阿郎撰寫
大腦害怕不確定性,但人生中確定的,就是死亡,可是人還是害怕死亡,因為人不知道死後會怎樣。
可以說,人的終點是唯一可以確定的,但路徑是可以選擇的。所以,我們做出了選擇,然後我們就承擔這樣選擇帶來的一切。不同的選擇會帶來不一樣的沿途景色,獲得不一樣的人生體驗。以終點來說,條條道路通終點,每一種選擇,不該有對錯之分,沒有誰的人生路就是對的、或是錯的,如果不喜歡那選擇帶來的結果,那就再做選擇就好,何必待在原地後悔呢?
有一件事是明確的,那就是我永遠都必須做出進一步的選擇,新的選擇永遠會到來,我也永遠必須在舉棋不定的處境下,做出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但每一次的選擇,都只是人生過程的一步,而我的人生,就是在這樣一次一次的選擇中往前邁進。
大腦喜歡確定感,如果不引導大腦這股能量,用來創造自己的幸福,那麼,大腦便會自行運作這股能量,以最不費力的方式來運作,那就是會以懶散、怠惰、沈迷某活動等方式來運作。然後大腦會試著固定這股能量,而形成習慣、習性。壞習慣容易養成,但好習慣也是。只是,好習慣必須有覺知的去刻意養成,但壞習慣就是當我沒有覺察力,呈現無意識時,它就會自動養成了。
2025年3月16日
自由書寫017:「人生」無限公司
阿郎撰寫
2025年3月9日
自由書寫016:反應模式
阿郎撰寫
人在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時,一種對於離開熟悉圈,進入未知的不安,會突然湧上心頭,年紀越大,情況越明顯。只是,失去熟悉感算失去嗎?
當人從熟習進入不熟習環境時,才會覺知到自己對環境的執著與眷戀。我發現人習於對外在變化採取因應之道,但對於內在情緒感受的變化,卻總是視而不見,甚至想逃避、壓抑、想麻痺、想分心,總之就是不願面對內心的變化。我們以為是在面對外在環境,但面對的最大逆風,其實是來自於自己的身心、自己的內在而非外在。
我很難逃避到來的事情,只能改變自己面對的方式。因為就算事件發展令我憤怒,我面對及感知到的,依然是心智對事件發展的反應。同時我也注意到,我更該關注的,是我的「回應方式」,而不是那件事。因為那才是出自於「我」。
「自己面對的方式」是受制於早已養成的習性,我不一定能覺察出我對事件的「反應模式」,但我一定可以感知到情緒感受。情緒感受像溫度計,可以用清楚的方式,標注出難以捉摸的反應模式。
2025年3月1日
自由書寫015:心面對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升起物
阿郎撰寫
當我面對一件讓我恐懼的事情時,我雖是面對外在的事件,但我其實是面對內在的恐懼 - 「我的恐懼」。我從身體感受到的恐懼,也是來自內在我的恐懼。同理,我面對萬事萬物所生起的感受,其實都只是在感知我的內在。因為,我怎麼可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感受?所有的感受,都源於內在的觀點。
我覺知到,身體對「別人的」情緒,會自行做出判斷,並在自己身體內也產生相應的情緒。這種對外的「解讀」 + 自己生成的情緒,會被我詮釋成「別人的」情緒。但,不論身體將情緒歸類為自己的或別人的,心面對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升起物。
如果事情我可以接受,我又何以會有恐懼;如果可以接受,我又何以會有憤怒?可以說,這些負面情緒感受都是「不接受」的產物。而「不接受」,完全是內在的事,所以,我面對的,真的是「外在」事件嗎?我真的需要對外在的人事物生氣、發飆嗎?在情緒要爆發的那一瞬間,我可以讓自己想到這個領悟嗎?
2025年2月22日
自由書寫014:「極性」存在
阿郎撰寫
2025年2月16日
自由書寫013:你必須付出你的努力為代價
阿郎撰寫
想要自己的生活有所改變,不能只是一昧的待在原地,抱怨環境、抱怨人事物。一旦新機會出現,我躊躇不前,開始挑新機會的缺點,反而回頭清點舊環境的好處。這時,舊環境的缺點,似乎又都微不足道,又都可以忍受了。
有時,老天已經把樓梯遞下來給你了,但你不能躺在地上,抱怨說為什麼都無法跳脫。你必須做點什麼,你必須接住樓梯,然後靠自己的力量使勁的爬上樓梯,才能離開原本的地方,你必須付出你的努力為代價。你不能期待老天除了要給你梯子之外,還要請人把你背起來、還爬上樓梯。
2025年2月8日
自由書寫012:有一種療癒
阿郎撰寫
2025年1月31日
自由書寫011:念頭就像天空的雲彩
阿郎撰寫
2025年1月27日
自由書寫010:不要用「角色」來定義自己
阿郎撰寫
人喜歡對萬事萬物畫很多虛擬的界線,稱之為應該...不應該...,而這些界線會變成一個又一個的身分角色,我便在這些身分角色中度過一生。
2025年1月24日
自由書寫009:發現那一份內在空間
阿郎撰寫
2025年1月18日
自由書寫008:說的話會引導體內能量展現的形式
阿郎撰寫
總會有令自己憤怒的事情。人在憤怒時,身體會向內緊縮、肌肉緊繃、能量聚攏,一股隨時向外噴射而出的勢能,隱隱伺機而動。此時腦袋的念頭、說出口的話,都會偏向是憤怒、攻擊的形式與畫面。
2025年1月11日
自由書寫007: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多元觀點
阿郎撰寫
有人說職場是修練場,其實我很認同。工作上會讓你看不慣的事情非常多,也很經常發生。
但一直以來,我都被教導要「面對事情」才能處理它。但我的人生經驗證明,事情可沒有因此減少多少。年過半百,我想慢慢調頭,180度向後轉。這次,我不想只是「面對」事情,我更想「面對」一直在腦海中,說這不行、那是不應該的「那個聲音」。
如果那聲音的立場越強硬,就像沙漏中間的瓶頸般狹小,能通過的才是對的,那麼,世界上的事情,我將越來越看不慣、看不順眼,然後,我會成為難以相處的老頑固。事情還是在那,但我對事情的容忍彈性越來越小、越窄、越僵固,我也會越來越不開心。
我想起魯米曾寫過的一首詩:「在對和錯的觀念之外,還有一個所在,我會在那裏與你相遇。當靈魂在那裏的草地上躺下,世界就滿得都沒法談論。」
2025年1月3日
自由書寫006:改變,必須從覺察開始
阿郎撰寫
橫跨了一個年關,總有一些事情會擠在這裡,於是,一些人際關係的衝突便在所難免,爭個是非對錯的場景就會出現。於是,自己便會被情緒折磨個半死。
我有時在想,我腦袋中這堆想法與情緒,好像是異次元的東西,它們與這世界無關,直到它們被表達而帶到這個世界。否則,它就只存於每個腦海中、每個異次元中。某事件在這世上只是發生,如實的發生,就這樣發生在我眼前;與此同時,自我心智-這異次元的存在,卻對這事件起了反應,並透過我而與某事件產生了連結,我被夾在其中。
我這周的體悟是,世界沒有標準答案,沒有絕對是非對錯的答案,頂多是一種可能性,而每一個「可能」,都是被允許表達的顯化,縱使我不認同。世上每個人都渴望以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他們自己。因此,「正確」一詞是「不正確」的。
我想要改變自己回應事件的方式,而改變,必須從覺察開始,而我的方式是手寫筆記。此外,我自覺自己尚無法馬上覺察到問題背後的真正核心原因,因此,我也想透過書寫來提升洞察力。這一陣子的練習我發現,藉由文字,我可以看見平時肉眼看不見的情感;而透過書寫,我得以感受更加深層的情感。而我相信,只有潛進更深層的情感中,才有機會與那情感和解。
另一個體悟是,我不需要對每一件事情都有什麼想法、看法或意見,只需要淡淡一笑置之,而我,還滿喜歡這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