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請用簡單之眼看事物

圓覺道場 by 一念行者

問:如果修行像您講的那樣簡單,為什麼無數如密勒日巴那些修行者要經歷種種苦行,在山洞苦修才能成就?

如果密勒日巴還在的話,你走過去,問他:先生,你在山洞修行多年,很苦吧?他可能會回答你:不,我很快樂。如果你問他:你修行一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吧?他一定會回答你:不,我什麼成就也沒取得,我很平常。如果密勒日巴不這樣回答,他就不是密勒日巴。

我們的頭腦傾向於將自己或他人想像得比實際偉大或與眾不同,這樣做可以讓它感覺到有力量或體驗到強壯。一般,心喜歡想像自己偉大或與眾不同;想像自己不成,就去想像他人;想像他人和想像自己,心所體會到的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一般瘋子都想像的自己很偉大或與眾不同,而普通人(神智清醒者)則比較喜歡偉人或與眾不同人物的原因了。事實上,我們上了頭腦的當,我們迷失在頭腦的想像中而不知。

密勒日巴和你和我並沒有巨大的不同,唯一的不同可能是他更加普通,更加平常。任何我們看到的一個與眾不同的密勒日巴或者佛,那都是我們的業力顯現——那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或故事造就的。和他們並沒有關係。他們自身是超越這些的,超越一切人心所加給他們的。你能剝脫這些故事,而見到那不屬任何故事,不在任何故事,故事也包括和概括不了的他們嗎?那才是真正的密勒日巴或佛呢。

也許密勒日巴真的住在山洞裏,但那一定是他所喜歡的。他喜歡住在山洞,就像有些人喜歡住在都市高樓大廈的豪宅裏一樣,這沒什麼不同。他喜歡採摘野果,睡在岩壁,那只是他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們喜歡睡柔軟的沙發床,或吃山珍海味一樣。這只是習慣的不同,沒有什麼偉大不偉大的。偉大永遠是有偉大妄想的人加上去的一個概念或故事,而事物的本體——密勒日巴或佛陀本身,不關這些。

每個人修行所走過的路,解脫痛苦所經歷時間的長短等各不相同,正像有的花長在山野,有的花開在盆裏,有的花則在灌木叢中,而開花之前的時日有的長,有的短,而花的形狀則更不盡相同。作為修行,情況亦然。但經歷三大阿僧劫,吃盡種種苦頭而證道解脫的,和一念覺悟而解脫的完全一樣,只是那些人經受了更多的辛苦罷了。

修行只是平常,能平常便是到家了。只是這平常看起來平常,但凡夫俗子鮮有能真正平常和做到平常的。喜愛不平常和追求不平常,倒是我們的習慣。想不平常,往不平常裏去,恰是我們迷惑或受苦的根源。平常,安於平常,行於平常,和平常——事物或自己的本性保持一致,你能做到嗎?這平常,似乎才是天下最難的事。

於事物沒有任何包裝——心故事,於心沒有任何造作,這就是平常。平常是人心及道的自然狀態。平常的另一個含義是,簡單、樸素、直白。修行要切入到這裏來,並維持在這個層面。任何離開或偏離這個層面的人,都進入了故事,進入了妄想,進入生死輪回及種種苦惱之中。這在修行中是要小心和禁忌的。

你能直接進入簡單嗎?你能安住樸素當中嗎?你能行且直、見皆白嗎?去除你眼中的神秘和偉大,走出你心中的奇異與複雜,直在現實的表面和你最簡單的心裏生活。去除概念,去除故事,去除你加給整個存在的多餘的、虛妄的故事,如是以沒有任何污染的無念的心而活。密勒日巴是個故事,佛陀是個故事,蓮花生是個故事,你能跳過這些故事,以你簡單純淨的自己而活嗎?

修行是簡單的,只是進入和維持這簡單不簡單。千萬別搞的複雜。對於修行,凡事搞複雜,你偏了,你進入了虛妄;如果你看到簡單,安住簡單,生活在簡單中,你對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修行也只不過是走出你心製造的複雜,認出簡單,合於簡單,以簡單的心智而活著。大智簡單,小智複雜,若你大智而簡單,便不異於佛了。

簡單——事物的真相就在那裏,我們的頭腦,千繞萬繞,千拐萬拐,它離開那最簡、至簡,簡單到連名字和相貌也沒有的那多遠、多久了?回到簡單吧,以簡單之眼看事物。以簡單之眼看人,以簡單之眼看物。請用簡單的眼看密勒日巴,請用簡單的眼看佛陀,請用簡單的眼看蓮花生大士。用簡單之眼看他們,看事物,我們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否則,我們看到的都是幻象。


凡事簡單,簡單的都是本質;複雜,複雜的都是幻象——都是頭腦,都是想像。請用簡單之眼看修行,看佛陀,看密勒日巴,看天,看地,看自己,看身邊的人……如此你接近佛眼了。事物本不複雜,複雜是滿眼幻花。一眼生翳,空花亂墜,於是簡單的事物便看得複雜起來。複雜和事物本身有什麼關係?複雜只不過複雜的是心,是一顆不清晰的心,一顆混濁的心,一顆被概念及故事的灰塵遮蔽並分辨不清的心。明白幻象,越過幻象,請用簡單之眼看事物。請用簡單之眼看事物。



2015年3月27日

修行的終結

圓覺道場 by 一念行者

1

修行,修行,
何時是我們修行的終結?
當我們的頭腦死在當下,
修行結束了。

頭腦死在當下,
真心卻從當下裏復活過來;
在那頭腦死亡處,
一朵優曇羅花慢慢地盛開。

那花越開越大,
直到包繞了整個世界;
直到整個世界,
在它的花芯裏被溫柔地含住了。

就像你用手心捧住一個世界。
修行是將整個世界放在你心上,
然後慢慢地觀摩,慢慢地撫摩,
直到它像雪人兒在你的手心裏化了。

修行是以你的熱心融化一切堅冰,
將一切有形的化為無形;
修行是以你的智光照徹一切,
使那隱藏的更加明顯起來。

2

修行,修行,
我們究竟要到哪里去?
當我們的頭腦於當下停下來休息,
這就是去處了。

修行決不是到哪里去,
決不是製造無窮無盡的問題,
修行是往當下裏來,
是往無問題處來。

當你來到無問題處,
這就是家了;
在家中是沒有問題的,
所有的活動只是娛樂與放鬆。

修行的目標決不在遠方,
它永遠在你出發的地方;
向著你出發的地方前進,
這就是在走向天堂。

天堂有一個不變的名字——
此時、此地,當下;
走向天堂的路永遠是一個圓圈,
能回來便叫作圓滿。

3

向前只是回歸,
遠方就是此處,
修行之路永遠是這樣,
請別搞反了方向。

修行的目標是終止修行,
越修行越應沒有行可修;
請不要越修行越有可修行的,
若是那樣你一定做錯了什麼。

修行在刪除修行者,
修行在去除它自身。
請不要越修越忙,
請不要越修你的自我越強。

慢下來,
是修行應有的速度;
停下來,
是修行該趨的方向。

你歇了嗎?
讓你的心歇了吧。
你還有所求嗎?
不求你已站在天堂的門前了。

4

當你認為你在天堂的門外,
卻忽然發現你已在天堂的門裏,
不用抬腿行走發現你已經在天國裏,
這就是覺悟。

覺悟不是讓你移一步追求幸福,
而是讓你發現你已經在幸福裏了。
喜悅者或幸福不是創造的產物,
而是發現和認出的老天的禮物。

不要忙著向前趕路,
修行不應像長征那樣辛苦;
不要急著追逐獵物,
修行不是去做獵戶而是退出獵戶。

修行人啊,修行,修行,
何時是個頭啊?
扔掉你的目標,停下你的追逐,
歇將下來,當下就是了。

當下就是你的修行終結之處,
一顆沒有問題的心就是佛陀的真實面目。
你還要求什麼真實、永恆與長住嗎?

看看園中的花,空中的響,草上的露。



2015年3月24日

你本來是沒問題的

圓覺道場 by 一念行者
1

你本來是沒問題的,但當別人拿來標準比對你,或你自己找來標準比對自己,於是問題來了。我們常常這樣懷疑或煩惱自己,卻不知道質疑標準。標準是個什麼東西?那通常是人們的集體習性。當一些老師說我們有習性時,然而他們拿來比對我們的那個東西依然是習性(集體習性),甚至他們自己對我們的判斷就是他們的習性之一,我不知道他們注意到了這點沒有。也許他們只看到某個人的習性,卻沒有看到集體的習性,甚至他自己的習性。

老師的習性往往是判斷、比量弟子,用自己製造或接受來的尺規在某些或某個弟子身前背後比來量去,把自己的應該不應該、對或錯的標籤貼滿弟子全身而不知。當老師出了問題,而弟子沒有判斷能力,就會以為老師是對的自己是錯的,從而和老師對自己的看法保持一致:相信自己是個有問題的人。不清明的老師一把你推出平靜的世界,讓你掉進虛幻的水裏淹得夠戧。清明的老師可能也會像不清明的老師一樣做,但那是個試探,也是個考驗,看你有沒有真正清醒,看你有沒有認識當下和活在當下。

當老師對你說,你太任性了,你太隨性了,你的無明習性太重了,這就好像一個人對一隻小狗拋下了一根骨頭,如果你相信了那念頭,那就如小狗跑著去追那骨頭了一樣。這不是真正修行人的作為。當別人拋給我們骨頭時,我們應該學習獅子一樣,去咬那個骨頭的真正拋出者——我們的妄心,而不是那滾動的骨頭。跑著追逐那骨頭以及研究那骨頭,不是真正的修行。在修行或生活中,把老師或他人對你的判斷,當作一次不逐骨頭,去咬作者的真正觀心活動。

現在有老師對你說你太隨性了,你太任性了,你的無明習性太重了,你相信了,並產生了煩惱,顯然你是去追逐骨頭去了,並失去了你真正的觀察和修行。假如你認識到這點,立刻糾正過來。不要上了老師的當,也不要上了自己的當。保持清醒,心不逐物,亦不逐心,清清明明,立立正正。這就是正覺,或稱正智。持用正覺或正智,才乃真正的修行也。到這裏修行,到那裏修行,得明白怎麼個修法。若真正明白,全然不關外在環境,只是正用自己的心即可。若不明白,時空穿越,到了佛陀或阿難的道場也不能得解脫。


2

師和老師之間是有差別的。如果有老師把你往虛妄裏推了一把,你就勢進去了,他知道你迷失了,然後提醒你回來。回到清醒和當下中來,他並沒有高明的手段和複雜的解脫理論。所謂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但有的老師則不同,他會帶著你在那虛幻的故事裏飛馳,用一個夢去對治另一個夢,用一個故事去對治另一個故事。所謂以幻制幻,幻幻對除。而實際,則往往弟子老師都掉在夢裏出不來。因為老師和弟子沒有一個真正醒來的,所謂有醒來者,只是醒在連環夢,或一種叫覺醒的夢中。

大凡修行理論或方法太過複雜的,所謂以幻制幻的,多半是弟子沒醒,老師也在夢中,所謂夢中人引夢中人。跟著這樣的老師修行,他會為你製造很多問題,以讓你覺得有事可做,有行可修,有修可行,以及彰顯老師的本領;同時,老師的自我也借機體驗一把有掌控的、覺醒的美夢一場,這點連那老師自身都不知道。我們的頭腦有超強的本領,它能製造出仿若真覺醒的夢而騙過它本身。

通常,鑒別一個好老師非常困難,因為他們往往比別人具有更多的修行知識和也欺騙了他自己的小我的伎倆。因此,對一些弟子,認識老師的過程,便是自我覺悟的過程。一對普通的老師和弟子——都還在頭腦裏的人,表面上他們是師徒關係,實際上誰教誰還不一定呢。通常是教學互長的。有老師沒開悟,弟子卻率先開悟了,這取決於弟子的根性因緣。在無明的師徒關係中,實際上老師的位置是危險的,因為如果老師自己不開性,越當老師越增加他的無明。

在世間上,菩薩師從來不缺乏,佛師卻很難相遇。通常,菩薩師是有助人的心卻沒有助人的智,佛師有助人的智卻很少被人發現和利用到。因為碰見佛師要有內外在的緣分。首先要有外在的緣分——碰見佛師,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心靈上的;二、碰見了佛師,要有認出和利用上他智慧的自己內在的緣分。外緣內緣,缺一難可。所以有說,逢佛出世難,聽聞佛法難。在現如今,不少人聽到的佛法大多是相似佛法,而非真正的佛法。因為真正的佛法必須有真正的佛說出。相似佛法雖然貌似佛法,實則不是。有佛法的形,無佛法的神,不能發揮真佛法的效用。


3

一個人的生活感受怎樣,誰最有資格或能力來判斷呢?當然是他自己。任何站在一個個體外對他人指手劃腳的人,都有點糊塗了。是他將自己強大的認為強加在某人身上的,他像貼膏藥一樣地將自己的未經質疑的信念貼在他人身上。他用自己的病眼看出病人,然後拿出自己自製的或借來的膏藥貼到別人身上,而被貼上的人因沒有獨立的質疑精神,竟然誰說自己有病就認為自己有病,並乖乖地允許他人貼。這是糊塗了,兩個人。

在一個本來沒有問題的世界,生活著一些本來沒有問題的人,但當我們相信自己的故事,我們就是這樣憑空造出問題和一群有問題的人的。對一個頭腦清晰和有非常獨立與質疑精神的人而言:即使全世界人都說他有問題,他也不會輕易相信,他要回到自己的內心親自去查看去;即使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說沒問題(說他解脫了、自在了、覺悟了等),他也不會輕易相信,他要自己回到自己的內心親自體會去。我們怎能把對自己的認識交給別人呢?這生命是我的,我必須自己負責,我必須自己判斷我自己,而不是他人。

在修行中,在道場或師徒之間,當老師相信他關於你的故事,你也相信他關於你的故事時,兩個神智不清的人產生了。當兩個人都是糊塗人時,那之間的修行與指導,只是一位精神病人給另一位精神病人的治療。在一個清平的世界,當你認為某人或某事有問題時,我們首先要考察自己是不是有問題,其次再來探究那外在的人、事或物是否有問題。當觀察者都是有問題的時,他看到的世界或事物,以何為判斷正確的憑證呢?

在一個本來沒有問題的世界,當你看到自己或他人有問題時,那問題首先起於你的心,然後它投射于那外人或外物(包括自己),當我們分不清我們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只是自己的投射時,我們就會相信我們看到和我們聽到的是真實的、與自己無關的。我們就會因相信自己的故事而努力地去改變或改造他人;而實際上,一切完美,問題只是幻花。當一個學生被老師判定為有問題的人,你上當了,老師也上了他自己的當。


4

我們比對他人的標準都值得懷疑,何況由此標準而得出的結論?在一個本來沒問題的世界,所有看見問題的人都糊塗了;很多時,我們是共同幻覺或集體幻覺。例如,看見桌子是集體幻覺,都認為你有問題是共同幻覺。當我們看到他人有什麼不對時,我們要做的不是糾正別人,而是矯正自己。除非我們糊塗了,否則我們不會搞反。這是一個本來就沒有問題的世界——沒有問題的人,沒有問題的事,沒有問題的物……我們要做的就是認出這點。假如說有所修行,只是來認出和完成這件事。

師父們要教弟子,就教活在當下和不相信故事吧。這樣比較接近真實和穩妥。除此之外的教法,基本上都是進入故事而不是背離故事;除此之外的指導,基本都是進入虛幻而不是接近真實。千百來年,關於修行,我們積累了太多的方法和指導理論了,然而當我們自己走不出這些理論方法,我們無法直接、有效、不繞彎路的帶領人,我們自己也無法快速有效的進入解脫。任何我們的認為都是無明,尤其是那些不帶覺察的認為。要走出無明是不容易的。每當我們以為自己明白了什麼,我們都再一次落入無明。這點作為老師和作為弟子的都應該覺警了再覺警。

你是沒問題的,但當病得太重(太相信自己的念頭),有高明的醫生給你診斷你沒有問題,你也不會相信;就像那些精神病院裏病得很重的人,當醫生說他有病時他不相信一樣。相信自己沒病可能是很重的病,但相信自己有病也同樣是不輕的病。修行者,你能直下認出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患——那超越有病沒病的絕對健康,那佛的狀態嗎?你就是你,你就是你本來的樣子,你怎麼可能是有病(有問題)的呢?任何診斷都和你無關,活出你本來所是。修行人,如果有所謂的最好的修行,就練習活在當下和不相信故事吧,其餘的修行皆當謹慎。


習性是一個偏離現實的故事,認識地體會這點,就能消除我們對習性的認同。我們越能活在現實,就越會發現習性只是一個故事;而在沒有活在現實之前,它也只是一個故事。只是我們太把它當真了,以為它不是故事。有關習性,你跟你的念頭走了,走得很遠了,你注意到了嗎?老師的認同加強了你的這個幻覺。你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來認識這點。不管你此刻在哪里,練習活在現實和不相信故事吧,不相信任何故事。祝福你這美好而精進的人。



2015年3月21日

大孤獨,勝孤獨

圓覺道場 by 一念行者

像一束花,像一枝蓮,像一棵白玉蘭,你靜靜地在處那裏;像仙子,像女神,或像一隻可愛的貓咪,你輕輕地走動在那裏……人間就是天上,一切都很美。但現在,有一個聲音來了:去某某寺修行”——嗯,一股東南風來了……。你是像花瓣一樣地,借著風,像船借著水一樣泊行;還是像樹一樣地,只在原地,體會自己的枝葉隨風舞動?嗯,兩種情況都美。在這裏和在那裏一樣,舞蹈和靜行相同。

不管在哪里,體會這裏和那裏相同;不管幹什麼,體會做這和做那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修行是消泯差別的,修行是看出差別的虛幻性,從而體會到處一如的優美性。像一隻小船順著水泊行,像一片樹葉隨著風飄動,或者像一棵柳樹,只是枝條獻柔風,或者像一棵白玉蘭,只讓風駕你的香前行……不論是哪種情況,體會事情的完整性,體會一切的完美性。

情是花的香,愛是樹的汁。一個人情多並不一定是壞事,覺悟前多情,情讓你找尋解脫的路;覺悟後多情,情讓你生命的更加豐盈和生動。情是愛溢出來的香味。讓你的情轉化成愛——當全情成愛,佛便誕生在那裏;當全愛成情,菩薩就玉立在此處。愛或情有什麼不好?那都是生命的元素、生命的養料,那都是生命的汁液。

你的氣息若亞熱帶雨林氣候,你的心是潮濕的,你的生命是多汁的……嗯,這很好,這顯示你有巨大的自我滋養潛力。像樹,自己從地下抽取營養物質來營養自己;像泉,自己洋出水來來滋養自己。假如生命像樹,體會森林裏的一棵樹,和荒漠上一棵獨自的樹沒有什麼不同;假如生命像泉,體會山野裏的一口單獨的泉,和一片大海的存在沒有什麼差別。

如果你是生活在森林裏的一棵樹,不必走出森林,于一大片樹木中間,體會你的單獨;如果你是荒漠上一棵單獨的、獨自的、沒有伴侶的樹,體會你和那森林中的某棵樹相同,體會你有無數的伴侶,只是你的伴侶超越、不僅是這種形式。消泯你生命的孤獨感,當你的孤獨感消失,你就不會抓持或依賴某個場景、某些人或某種事物等。

訓練你的獨立,遇見你內在和任何事物無關的單獨。哦,嚴格說這不是訓練,這是認知。它是基於認知而達成的獨立,不是強迫或強化訓練而成。認識你本質,認識事物的本質,由經認識而讓你消失你的個體性,從而你變成整體,從而你化為整體,再也沒有了任何孤獨性。當你切實感受到自己化為了整體,你變成了大孤獨,你擁有了勝孤獨,這孤獨讓體會全體宇宙是你身體,全體事物是你臟器,你不得不以宇宙之靈魂醒來來看它自己。

不管修行從哪里出發,不管修行借什麼樣的因緣來向你發出風吹,請最終來到這樣的大孤獨,勝孤獨裏。這是佛陀們的感受:大孤獨,勝孤獨——沒有個體感,全體變成我的感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不再有個體的我,全體存在即是我。全體存在即是我,但不再使用我的概念。不管你自感是柔弱的女子,還是堅強的偉丈夫,若是修行,從小小的個體出發,來到這認識裏——化為整體,以全部整體而存在。

沒有前,也沒有後,沒有這,也沒有那,在無分別的智光裏,體會大孤獨,勝孤獨——那不再是凡間個體小我的孤獨。體會天上地上,唯一存在;體會此念彼念,念念平等;體會此心彼心,心心不相對;體會無差別智光,體會真實法界……像香樟樹,像鵝卵石,像天鵝,像微風,像白雲,像一切事物一樣而存在。學會以地球,以星星,以獅子,以螞蟻,以花朵,以樹根的身份說話和看世界。

你不是你,你是全體存在,你不必到哪里去,也不是從哪里來,就在當下,體會一切的存在性,體會一切的圓滿、完成和無言。以更大的眼光——以全體來思維你,來思維一切存在。消泯個體,彰顯佛性。來吧,修行的人兒,從小孤獨來到大孤獨,從陰滯的孤獨,來到勝妙的孤獨。天上人間,唯一存在;一亦不是一,唯有一片空性的流動。

有大孤獨和小孤獨。小孤獨是虛幻小我的對影自憐,大孤獨是覺醒者所發現的華嚴世界海的壯麗;小孤獨是認同身體是我的小聲的病態嚶歌,大孤獨是發現天地是我的無言沉默;小孤獨是插起籬笆退回屋裏隔窗望月的寂寞,大孤獨是打開大門消融邊界擁抱世界的大和;小孤獨是夜裏醒來披衣而坐四望無人的單薄,大孤獨是舉望寰宇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正覺……

大孤獨即是勝孤獨。夜靜春山,空曠無餘,微風在輕輕的吹,請以風加入風的行列吧;山澗鳥鳴,桂花飄落,請以花瓣加入花落的行列吧。塵土是種子的家,樹梢是花朵的崖。依崖而居,落塵回家。凡人走過世間,仙子涉過水面,當我們覺醒,是同樣的美,是同樣的行。行而沒有行者,死沒有死者,那是怎樣的永生啊。因無生而永生,請融入這妙景。大孤獨,勝孤獨,起源於這覺醒。

南無法界無上諸佛菩薩。




2015年3月20日

小心無明

圓覺道場 by 一念行者

如果有一位老師想讓學生去做什麼,這故事只和老師有關。如果老師有這種認識,他也許會繼續建議他的學生,也許會停止他的建議。但不管哪種情況,如果老師是有覺知的,那都很好。但並非每個老師都充滿如此的覺知。有一種無明,是以光明的形式存在,有的老師就掉入到那裡而出不來。掉在那裡的老師以為自己明白了,有覺知,然而他的全體認識只是出於更加巨大的無明。因為那無明以光的形式存在,所以他辨不出了。

要辨認黑暗是容易的,但要辨認以光的形式存在的黑暗就不那麼容易了。有兩種魔(粘人的境界),黑暗魔和光明魔。通常人的眼睛能認出黑暗魔,它太好辨認了,它以你不喜歡的方式存在,它在你不喜歡處出現。但光明魔不同,光明魔以你的喜悅存在,以你的智慧存在,以真理存在,以你的覺知存在,以佛法、甚至你的佛性存在。當一種魔偽裝成喜悅,偽裝成智慧,偽裝成真理、覺知,乃至佛法,你如何辨認它?當一種魔偽裝成佛,你如何認出它?

無明最本真的樣子是光明的,而不是黑暗的。也就是,最深的無明、最根本的無明是以光的形式顯現的,不要看見光就以為是光而不是無明,那才是無明的真面目呢。光明的意識本身就是無明。我知道是無明的起源。當光明的意識說我知道時,它開始墜入無明。它說的我知道越多,它越認為自己知道,它越墜入更廣、更深的無明。

你知道你的學生該幹什麼嗎?你真的知道某人的人生道路該怎麼走嗎?你不知道,假如你說你知道或認為你知道,你正在墜入無明。從某種意義上說,看著人,看著物,只要你的心踏出當下一步,你就在墜入無明。即使你沒有踏出當下,假如你沒有對當下的覺知,你仍然處在無明裡。無明以我知道的形式存在,你的每一個我知道都是無明存在的象徵。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無明或無明到底有多少,那麼檢點你有多少認為,查看你有多少我知道,便可知道你的無明有多廣和多深。

有時候,弟子是無明的,但老師的無明更深。深到不但學生看不出他的無明,連老師自身也沒有看出。學生看不出老師這種巨大深藏的無明,學生就會以為老師非常偉大、非常智慧而崇拜他、膜拜他、讚美他等;老師如果看不出自己的這種無明,就會以覺者、尊者、智者或佛等身份自居,就會以建議他人、指導他人、揭示他人、幫助他人等行為而行動,就會領受神聖感、使命感、自在感等,而無明在世間。

事實上,當一個老師每當有使命感、自在感、神聖感,每當以幫助者、建議者、揭示者、指導者等身份存在時,他就應該覺警了;當他被別人稱為覺者、聖者、尊者、智者或佛等這樣的詞彙時,他就應該覺警了。如果他不覺警,他很容易墜入無明而不知,甚至他已經墜入無明瞭。證據就是看他有沒有接受別人賜給他的這些稱號,他有沒有認同他的那些美好不同的感受,他有沒有相信他的那些想法。

頭腦本身就是無明,當我們醒在頭腦之上,這點極容易發現。當沒有覺知,我們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都無明,頭腦的每一步抬腳和移動都在往無明的深坑裡行走。在修行的道路上,黑暗、陰暗的無明深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光明的、美好的、智慧的無明深坑。多少人能避過或繞過黑暗的、陰暗的無明深坑,卻滯留在光明的、智慧的、美好的深坑裡出不來——沒想到出來、不想出來、沒認識到出來等。服務於無明卻還感恩無明賜給他的東西,這樣的人如何能脫離無明呢?


當一個人享受無明帶給他的東西,他就很難出離無明。通常,真正狡猾的無明正是以那些光明、智慧、美好的禮物賄賂你的,以真理、信仰、正確等法寶來控制你的。要識破無處不在的無明,要辨認有一千個面孔的無明著實不易。修行者啊,要小心無明。居在學生位的要小心無明,處在老師位的更應該小心無明。在一個無明充斥著的心靈世界,有不無明相,它在哪兒,以何等模樣存在?請明辨之,慎思之,審問之,篤行之。小心無明!



2015年3月8日

如此醒來,這樣醒來

圆觉道场 by 一念行者

問:既然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虛幻的夢境裡,那在這虛幻的夢境中真有所謂的醒來嗎?還是說認出這個是幻象世界就為之覺醒?

對走在解脫道上的人而言,所謂覺醒,不是空洞的。它是指,在你的每一觸目遇緣,每一舉手投足,在你看到的每一花一草一物上見心,看見一切是你的投射,看到所謂你看見的和認為的都不是真實的,這便是覺醒。

覺醒和每一個具體的事物,和每一個具體的心靈動作聯繫在一起的。沒有這些具體的事物和具體的(心靈)動作,沒有覺醒。覺醒不是形而上的東西,覺醒在每一具體處開花。覺醒是讓你時刻分清,哪是境,哪是心,從不曾糊塗;覺醒是讓你看到,無論你看到什麼,你看到的都是心;覺醒是讓你見證,無論你的心走多遠,它實際都沒移一步。

沒有離開具體事物的覺醒。覺醒在一心一念間,覺醒在一事一物上。覺醒是即事物而覺醒,沒有離開事物的覺醒。你能從一隻凳子上覺醒嗎?你能從一棵樹上覺醒嗎?你能從一隻鳥、一條狗、一隻貓或任何你看到的一個具體的存在上覺醒嗎?你能從你自己的存在上覺醒嗎?所謂覺醒,不外乎在這些地方覺醒。

覺醒就是在每一處、每一步看到,你見到的和你認為的都不真;覺醒就在現實裡發現,一切見聞覺知如夢一般的;覺醒是對這種如夢感和如夢機制的切實體驗。覺知到一切如夢便是醒來,沒有居此之外的覺醒。覺醒不是離物而覺醒,而是即物而覺醒。
 覺醒是對夢的認識,但當觀看它本身時,它立即又落入夢中。當我們明白,全體即夢。當我們明白,也全體即醒。夢與醒,覺悟與迷惑,不在言詮之間,不在臆想之中,在當下的每一有覺知的體驗當中。來將你的覺醒具體化,不具體化的覺醒是沒意義的。

修行者在每一花一草上覺醒,在每一事一物上覺醒,在每一顰一笑中覺醒,在每一舉手投足中覺醒,在每一起心動念中覺醒。覺醒離不開所覺醒的,離開所覺醒的沒有覺醒。覺醒發生於具體處,覺醒在每一寸土、每一粒沙、每一個塵埃中。每一覺醒都離開不具體,離開具體沒有覺醒。請將你的覺醒具體化,請在具體處覺醒。

行在院子裡,走在馬路上,這是花嗎?這不是花,你從關於花的夢中醒來;站在樹林裡,坐在石凳上,這是樹嗎?這不是樹,你從關於樹的夢中醒來;看著狗,注視著貓,這是狗或貓嗎?這不是狗或貓,你從狗或貓的夢中醒來;看著自己,感知著自己,這是自己嗎?這不是自己,你從關於自己的夢中醒來。

醒來就是這樣的,每一個認為都僅是你的認為,每一個認為都只是你的認為。發現每一個認為都只是自己的認為,你的夢醒了一半;看到你的夢所不能納入的那,夢醒的另一部分。來從個人的夢中醒來,來從人類的夢中醒來,活在全體無言、無數、無量、不可思議、亦不必思議的真實法界。

走出個體心意識,是謂醒來。活在諸佛一真法界,是謂醒來。沒有故事的活著,是謂醒來。不受任何故事影響的活著,是謂醒來。醒來不排拒幻象,幻象不干擾醒來;對清醒者,醒來幻象兩不干擾。修行之人,如此醒來,這樣醒來。





2015年3月2日

修行針對的是概念

圓覺道場 by 一念行者  

修行的人是不是就不要過世俗的生活呢?尋求解脫之路,是不是就意味著找到了事業發展之路?

修行是內在的,不關外在;
外在過什麼樣的生活都可以,那不是要點。
出家和不出家平等無二,
有出家人內心不淨,猶如未出家;
有未出家人內心清淨,猶如出家。

修行針對的是概念,不是外物。
外物是無害的,莫錯誤地以為外物有過。
你投射給外物的你內在的概念才是要點;
修行只對概念做功夫,
除了概念我們並未碰著任何真實的事物。

你做什麼都不要緊,
要緊的是你內在過得安不安寧,快不快樂。
如果不快樂,不安寧,
並不是外物讓你不快樂不安寧的,
是你針對外物的概念讓你那樣的。

因此,對概念做功夫,
別錯怪了外物。
外在的事物無欲又無念,
它怎能是你痛苦的因呢?
讓人痛苦的因只有一個:你的心及它生下的概念。

我們無明的心生下了無數概念,
那些概念又返回來影響它自身,
這就是我們困惑與痛苦的原因。
因此我們修行的物件只有一種:
那就是,無明的心和它產下的無數概念。

像射箭一樣,先找著靶心吧。
像殺敵一樣,先辨清真正的敵人吧。
修行針對的是心及它那些用來影響自己的概念,
以心為靶盤,以概念為靶點,放你的智慧之箭,
別給外事、外物或外人等過不去。

在這個世界上,
做你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過你想過的生活。
如果有什麼阻礙你,
那一定是你內在的概念——
對那些概念做功夫。

概念也並不是敵人,
它只是等待你去理解的一個內在朋友。
它的出現只是為了給你自由。
當你在外在碰到障礙,向內走,
去和概念謀面,約談,握手。

認真理解那些概念,
直到它給你帶來領悟、開心和自由;
自由並不是很難的事,
每當我們理解了一個硌人的概念,
自由就發生在那裏。

生活不分世俗和非世俗,
只有概念那樣說。
概念創造了分別和人生的問題,
當你受苦,概念及相信概念的心才是問題的源頭,

對那兒做功,從中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