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銷貨成本的基本假設
- 時空環境背景的檢視
是一種類似封閉型的製造業型態,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幾乎都可以在接下來的時間中銷售出去,而新產品推出速度也比較緩慢。因此透過大批量的經濟規模生產模式,來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藉此提高利潤。這種強調經濟生產量的管理模式,至今依然是主流。
進入開放型、幾乎無國界的激烈競爭時代。新產品的推出速度越來越快,而顧客對於過時產品的接受度直線下降。因此每當不論是自己或競爭對手推出新產品,市場中的舊產品便會即刻感受到需求下滑的壓力,因此經常看見廠商利用「降價促銷」、「買一送一」的行銷方式來處理過多的庫存。
- 各公司普遍存在的現況
- 對成本會計的反思
而如果再順著這個思維下去,會發現如果將現行生產批量降低,導致分攤成本的約當產量降低,那麼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單位成本上升的情形。而如果單位成本上升,那麼財會單位應該又會要求生產單位去說明原因並改善。
但,重點是成本比上月高、比去年同期高這個地方嗎?你甚至可以畫出好幾年的成本趨勢線、或者列出呆滯明細加以列管追蹤、或提列呆滯損失,但這樣真的可以解決存貨過多的問題?如果公司一方面存貨過多,一方面又要不斷提升生產效率,那麼,這不是矛盾到很明顯的兩面政策嗎?
所以,當生產單位被要求解釋單位成本升高的原因,且他們並不具備成本會計的專業知識,所以當然也就不知道原因有可能只是生產批量減少造成的,然後他們就會隨便給財會單位一些理由。只是,問題真的是生產單位造成的嗎?
現在的實際情形是,新產品推出速度越來越快,而每當新產品出現,不論是自己推出還是競爭對手推出新產品,馬上衝擊到市場上的所有舊產品。也就是,當初推出的新產品,為了滿足可能出現的大量需求,會進行大量的批量生產,當然在此情形下所計算出來的單位成本就會相對較低。
- 現況的推論
但當時間推移,當初的新產品成了舊產品,倉庫囤積的庫存面臨訂單需求急速下降的情形,甚至是沒有需求的情形。那麼,當初基於大批量生產所計算得出的單位成本,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虛假的低單位成本。
這當中最大的問題點,來自於單位成本的計算基礎是建立在生產量而非實際銷售量。而現今實際環境是,生產量與可銷售出去的數量之間,存在著非常巨大的差異,這點由銷售預測經常不準確的情形可以得到驗證。成本會計只是以生產量計算出來的單位成本乘以本期銷售數量來得出銷貨成本,但源頭的單位成本就已經是一個錯誤的數字,所以得出的銷貨成本也不可能是正確的,這一切只是帳面上的數字遊戲。
因為生產的產品一定賣的出去的假設,在目前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然而,會計界卻對這明顯的問題視而不見,又或者以提列呆滯及跌價損失的行為,當作是一種善盡責任的表現。在過往的封閉型經濟中所出現的銷售一空,在競爭激烈的現代,只會出現降價促銷的情形,不正是最明顯銷售變化的證明嗎!
如同前幾年的某電腦製造商塞貨到經銷商造成虛假營收的假象,那基於生產數量得出的單位成本,不也同樣是假象。怎麼沒聽到有人在檢討這一塊?而基於錯誤的低成本,所制定的偏低售價又該怎麼辦?那之後的降價求售,根據的,不也是偏低的單位成本?
- 小結
曾經身為會計人員,在機緣巧合下被丟到生產線及業務單位工作,我發現一位會計人員及主管不是死盯著財報上存貨金額就好,而是要去觀察存貨是如何在工廠裡流動,存貨偏高,代表在生產過程中,一定有地方阻塞了。那是指原物料、在製品、製成品的區分嗎?不,那是我之前身為會計人員所看到的,但在生產線上,我觀察到的,絕不是只有這樣而已。
(待續...存貨,工廠內的四種時間型態)
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