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

手札045:當退休日逼近

 阿郎撰寫

最近我開始觀察自己的週末生活,結果有點慘不忍睹。每天都窩在家裡,不是盯著電腦,就是黏在電視前,完全提不起勁出門。這讓我不禁想:天啊,如果退休後有那麼長的空閒時間,我該怎麼過啊?我感覺自己像一隻老鷹,明明有翅膀,卻不知道該往哪飛,更別說什麼翱翔天際了。原來,生活裡有「事」可以做,是多麼重要!閒在家裡,真的不像想像中那麼美好。當生活裡的「目標」或「任務」突然消失時,內心的空虛與迷惘,就被無限放大了。

我反思了一下,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做」點事,不只是為了賺錢或達成目標,它更像是一個讓我們的存在有著落的「錨點」。我們每天的作息、每週的計劃,都因為有事做而變得清晰、有節奏。而且,無論事情大小,完成它都會帶來成就感,讓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有意義。很多時候,「做」也伴隨著與別人的互動,這也滿足了我們對連結的深層渴望。所以,當這一切因為退休而突然消失時,那種空虛感是如此真實,甚至比我想像中更難以承受。

我也對「無聊」這個東西產生了新的看法。

「無聊」的本質,其實是我們的心在吶喊著「不滿足」。心智總是不停地尋求外在的刺激和新的體驗,當這些東西不存在時,它就會覺得無聊。所以,如果一位修行者能超越對外在刺激的依賴,他們就能在最簡單的當下,比如靜靜地坐著,找到無限的喜悅與滿足。

他們難道什麼事都不做嗎?不,他們「做」事的方式跟我們很不一樣。他們做事的唯一動機,僅僅是因為「當下需要被做」。做飯時,就專心做飯;走路時,就專心走路。在每一個行動中,他們都與當下完全合一,這就是他們的生活之道。他們不是為了尋找「意義」而做事,而是他們的每一個行動本身,都充滿了「存在」的意義。他們不是去尋找更多的外在刺激,而是透過修行,讓內心不再依賴外在的活動來感到滿足。

透過這些點點滴滴的觀察,我意識到,我的人生不該是「不知飛向何處」,而是在「飛行中尋找方向」。

我不需要立刻找到一個偉大的「人生目標」,而是可以從週末生活中的「小事」開始。試著在看電視、用電腦時,也帶入一點「覺察力」。觀察我為什麼不想出門的念頭?觀察那份讓我覺得無聊的感受?此外,我決定每天出門散步十分鐘,不帶任何目的,只是單純去感受腳步與地面的接觸。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不是為了讓我找到一個宏大的意義,而是為了讓我重新與「存在」建立連結。

我想,我所需要的,並不是一個明確的「目標」,而是一份活在「當下」的覺察。當我能夠在每一個當下,找到自己的存在時,我那隻迷惘的老鷹,自然就會知道,該往哪裡飛翔了。



2025年10月14日

手札044:理直氣壯變成得理不饒人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10月14日]

公司最近啟動了IPO輔導,整個辦公室都變得有點緊繃。我觀察到一些主管在跟別人討論時,總是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好像自己說的才是唯一真理。但看在眼裡,我總覺得她們有點得理不饒人。

那位主管的「理」,就是她專業上的那套「會計準則」,簡直是她的神!在她那套世界觀裡,她說的每句話都是客觀、正確、不容質疑的。她的「理直氣壯」,其實來自於她對這套規則的堅定信仰。這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人的「理」,無論多麼客觀、正確,一旦被一個堅固的「小我」綁架,就會變成攻擊別人的武器。她之所以「得理不饒人」,不是因為她的道理有問題,而是因為她把她的「理」和她的「自我」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她並不是在捍衛真理,而是在捍衛她自己。

我突然領悟到,一個公司就像一個生態系統,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和「真相」。業務部門看的是市場,生產部門看的是效率,而會計部門看的是規範。當一個人只活在自己的「單一真相」中,並且試圖把這個真相強加給整個組織時,他不僅會讓人覺得「得理不饒人」,更會阻礙整個團隊的合作與流動。

這份觀察真的給了我一個很大的提醒。我告訴自己,下次跟別人討論時,我要先學著把自己的「理」輕輕放下,然後試著去理解對方的「理」是什麼。這份練習,不僅能讓我避免變成那個討人厭的「得理不饒人」的人,還能幫助我從「單一的道理」,走向更廣闊的「多元智慧」。
今天真是個充滿收穫的日子!原來,看見別人的問題,其實也是在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

2025年10月3日

手札043:電漿球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10月3日]
今天早上,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兒時的玩具——電漿球。你把手指放到哪,裡頭的光束就往哪跑,完全身不由己,好像被外在力量控制一樣。

這幾天這個畫面一直在我腦海裡轉啊轉,我一開始還搞不懂,後來才恍然大悟!這玩具根本完美詮釋了我在沒有覺察時的樣子,完全被外在事件牽著鼻子走。一點點小事,就能觸發我的情緒,讓內心的「光束」亂竄,完全失控。這剛好呼應了之前我的發現:「當事情突然發生,情緒能量會瞬間蓋過覺察力,然後我就失控了。」

不過,我最近在練習「回溯生活情境」,這讓我有個有趣的發現。當我在腦海裡預演某個情境時,我的念頭就像電漿球裡的光束一樣,瘋狂地湧現,但這次我沒有被它們帶著跑。我能「看」著這些念頭,同時用我的覺察力,去引導預想情境的走向。我發現,念頭、情境、方向、覺察,這四個東西竟然可以同時存在,一起共舞!

我越是這樣練習,就越覺得自己像在做一場「防災演習」。雖然我無法阻止突發狀況發生,但我能透過預先演練,讓自己屆時不會那麼失控,反而能更淡然地去面對。

我意識到,我正在從一個「被動的受害者」,轉變成一個「主動的航行者」。我不再只是被動地等著暴風雨來臨,而是在風平浪靜時,就主動為它做好準備。我還發現了「念頭與覺知」共舞的可能性。我不再試著趕走念頭,而是允許它們存在,同時用「覺知力」這個羅盤,引導我的人生航向。我正在試著活出「在念頭中保持覺知」的可能。

這種練習,偶爾會帶給我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我稱它為「淡然」。它不是冷漠,也不是無情。冷漠是對情緒的麻木,無情是心裡毫無連結,但「淡然」是一種帶著清明的平靜。它讓我對外在事件有著清晰的覺察,但我的心卻不再輕易被它們牽動。這種感覺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東西,更像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防災演習」和「覺知練習」,我為自己贏得的一份寶貴禮物。


2025年9月27日

手札042:我的退休金離「夠了」還好遠啊!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9月27日]
今天一早,我又在想著我的退休金了。老實說,它離我心目中那個「夠了」的數字,還遠得很啊!

我發現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對大多數人來說,一生都在與貧窮掙扎,根本無法達到佛陀當時那種「足夠多」的財富,自然也無法真正體驗到「夠了」是何滋味。當大家基本生存都成問題時,去談論「放下對財富的執著」,聽起來真的就像是一種傲慢,甚至是一種空話。

有錢人的「夠」跟我的「夠」,肯定是天差地遠。但我們對「更多」的追求,以及以為「達到某個目標」就能帶來永恆滿足的追求,這份焦慮與渴望,我想是完全一樣的。我的朋友說得對,這份追逐,應該就是佛陀所說的「痛苦」的根源。它不分貧富,是人類的共同功課。

當所有人都忙著追逐更多時,那些「勸世文」自然就成了耳邊風,甚至是噪音了。只是,佛陀是用他「最極致的經驗」去驗證了財富與享樂的空虛。他擁有了一切,然後發現這一切都無法帶來滿足。他留下來的教誨,顯然不是一個「勸人」的道理,而是一個需要我們親身去「驗證」的真理。

這讓我反思,我其實並不需要擁有全世界的財富才能修行。我的修行,應該是在我當下所處的環境中進行的。

我問自己:
  • 當我為了生存而奮鬥時,我是否能夠覺察到,我的內心除了對錢的渴望,還有對「更多」的焦慮與恐懼?
  • 當我達到一個小目標時,我是否能夠覺察到,隨之而來的不是永恆的滿足,而是新的慾望?

我無需先擁有全世界再放下,我只需要在我當下的位置,去覺察、去放下。透過這位先驅者(佛陀)的經驗,我能更清晰地看見,那些我以為能帶來快樂的東西,其實是在多麼遙遠的地方。同時,我也更明白,**內心的平靜,才是唯一能隨時與我同在的財富。**而這,都需要我親身去驗證。

這是一條充滿希望的路。我的目標,不再是遙遠的財富自由,而是當下的心靈自由。



2025年9月20日

手札041:人的基本需求何錯之有?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9月20日]

今天早上,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個有趣的疑問:大家都說錢夠了,生活就能更舒服,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夢想。那佛陀為什麼不愛錢呢?難道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就會破壞他的修行嗎?他的修行有這麼脆弱、這麼不堪一擊嗎?同樣的道理,情慾也是一樣,難道他害怕深陷其中嗎?

我以前總聽說,魔王波旬會派一些小惡魔來干擾佛陀修行,這些小惡魔當然包括美色和名利。但現在的我,當然不會相信真有什麼實體的魔王。我覺得,這些「魔」更像是我們內心的具象化,代表著所有會阻礙我們覺醒的執著、慾望和恐懼。它們的存在,不是為了要「毀掉」佛陀,而是為了要讓他看清自己的執著到底有多深。

我猜,悉達多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他已經「看見」了。他本來就是個王子,擁有皇族的財富、最高的地位,還有無盡的享樂。他親身驗證了,大家拼了命追逐的那種「夠了」的感覺,根本是個永遠無法滿足的幻象。慾望就像一個無底洞,你永遠無法用物質或感官來填滿它。

仔細想想,過上好一點的生活,的確不該破壞他的修行。但是,對「好生活」的執著,卻會讓他再次陷入輪迴。因為接受這些誘惑,會讓他重新回到那個「追求」與「擁有」的強迫性循環裡。而這個循環本身,才是痛苦的根源。

所以,他不是「害怕深陷其中」,而是他已經「深陷其中」過,並且順利從中解脫出來了。這段親身體驗告訴他,這些東西終究無法帶來真正的平靜和自由。我甚至覺得他不是一個我們印象中的苦行僧,因為他不是在抗拒享樂;但他也不是一個凡夫俗子,因為他已經超越了對享樂的執著。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活在紅塵,心不染塵」吧!這一切,不是為了放棄,而是為了更深刻地理解,然後自在地選擇。



2025年9月13日

手札040:有時覺得,一切事情包含修行,都毫無意義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9月13日]

今天又陷入了「存在主義」的泥沼裡。腦子裡那萬年不敗的問號又浮現了: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修行這麼辛苦,進展慢得像烏龜,成功的人又少得跟鳳毛麟角一樣,那幹嘛一開始要來地球玩啊!


這世界每天都在上演大戲,大家拚了命地追逐自己想要的,你爭我奪的,結果大部分人還不是一場空?只有少數人能從中撈到好處。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啦?這世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身在其中的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我為什麼總是在兩極之間盪鞦韆?來了這裡,為什麼又要想著解脫?這真是他媽的,到底在搞什麼啊!


我決定了,這次不要再找任何「答案」了。因為我知道,任何給我的答案,都只會變成我下一個追逐或質疑的對象。它不是一個可以從書本裡學到,或是從哪個開悟大師口中得到的東西。我想,它不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內在的「狀態」,更像是一種「體驗」。


這感覺就像你問我蘋果的味道,我用盡所有華麗的詞彙跟你解釋,你也無法真正理解。蘋果的味道,只能透過自己咬下去那一刻才能明白。而那份體驗,是屬於我的,也無法送給你。


我突然發現,我好像對每件事都充滿了「為什麼」的追問,這份好奇心已經把我困在一個心智的迷宮裡了。


有時候,真的會覺得一切都「毫無意義」,那種感覺很沉重,也很累。但它就實實在在地在那,我無法抗拒。它就是純粹地、赤裸裸地「無意義」著。


不過,在這一片混亂中,我學會了我的小秘訣。此刻,我深呼吸,我感受著呼吸進出的氣流、感受著腳踩在地面的踏實感、感受著身體的那份重量。這些最基礎、最簡單的體驗,它們本身不帶任何意義,但卻是我存在的唯一真實。這種「純粹的存在」,完全超越了所有意義、所有概念,因為任何我給呼吸的意義,又他媽的有什麼意義呢?


2025年9月6日

手札039:抓不到的覺知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9月6日]


今天又嘗試去「抓」覺知,結果又失敗了!我的腦袋像個脫韁野馬,一專注,念頭就立刻像瀑布一樣湧現,瞬間就把我淹沒了。這感覺真的超像想用手去抓住水裡的空氣,根本辦不到,還把自己搞得一頭霧水。


後來想想,覺知本來就不是一個實體的東西,我也沒辦法真的「抓住」或「專注在它身上」。它更像是一道光,可以照亮房間裡的所有東西,但你無法拿起這道光本身。沒有它,我就什麼都看不見,但我只能透過它,去好好看看房間裡的一切。


我突然有個小小的體悟:覺知應該是「看」這個功能本身,而不是「被看」的那個對象。所以當我試圖去專注於「覺知」時,就像在要求我的眼睛去看見它自己,這在邏輯上根本是個不可能的任務,難怪我總是失敗。


而且,我發現念頭跟覺知根本就是天生一對、無法分離。覺知必須透過念頭、感受、聲音這些內容來顯現它的存在。如果沒有「被看見」的東西,就沒有「看見」這個行為的發生。念頭和覺知,就像兩位默契十足的舞者,少了誰都跳不出這支舞。


既然「專注在覺知上」這條路走不通,那我該怎麼辦呢?或許我該放棄去追逐那個虛無飄渺的「覺知」,把我的注意力拉回到更有形的事物上,像是我的呼吸,或是身體的感受。


但新的挑戰又來了,當我專注於呼吸時,念頭還是會調皮地跑出來。好吧,我決定改變策略!我的任務不再是去「專注於覺知」,而是去「覺察到」那個跑出來的念頭。我不用急著把念頭趕走,而是好好地「看見」它,然後輕輕地選擇不跟著它起舞。


「覺知力」其實是一種能力,可以透過不斷的練習來慢慢提升。所以,每一次當我把注意力從念頭拉回到呼吸時,我就像在幫我的「覺察力」做一次小小的重訓。我現在要做的,就是放下那個「抓住覺知」的幻想,回到更實際、更踏實的練習道路上,一步一步來,總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