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撰寫
心智最不喜歡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心智熱愛向外投射、關注外界的一切,所以它以煩躁、焦慮等不舒服的感受,作為向內通道的守衛,目的就是要你不想繼續待在內在,要你繼續往外找好玩的事、可以分心的事。
這些不舒服的感受,根本殺不死我,它只是讓我感覺起來很可怕、很不舒服、很不想要面對而已。但只要持續與它面對面待在一起,它會漸漸被我吸收掉。
這就是那些不舒服感受的真面目,只要深入它,就會發覺它完全沒有殺死我的能力,只是感覺起來可怕而已。
這裡紀錄著的,是透過外在的一切來探究內心的一個上班族,我相信這些心路歷程,對你也有幫助,因為,我們同樣都是普通又平凡的人。
阿郎撰寫
心智最不喜歡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心智熱愛向外投射、關注外界的一切,所以它以煩躁、焦慮等不舒服的感受,作為向內通道的守衛,目的就是要你不想繼續待在內在,要你繼續往外找好玩的事、可以分心的事。
這些不舒服的感受,根本殺不死我,它只是讓我感覺起來很可怕、很不舒服、很不想要面對而已。但只要持續與它面對面待在一起,它會漸漸被我吸收掉。
這就是那些不舒服感受的真面目,只要深入它,就會發覺它完全沒有殺死我的能力,只是感覺起來可怕而已。
阿郎撰寫
大腦害怕不確定性,但人生中確定的,就是死亡,可是人還是害怕死亡,因為人不知道死後會怎樣。
可以說,人的終點是唯一可以確定的,但路徑是可以選擇的。所以,我們做出了選擇,然後我們就承擔這樣選擇帶來的一切。不同的選擇會帶來不一樣的沿途景色,獲得不一樣的人生體驗。以終點來說,條條道路通終點,每一種選擇,不該有對錯之分,沒有誰的人生路就是對的、或是錯的,如果不喜歡那選擇帶來的結果,那就再做選擇就好,何必待在原地後悔呢?
有一件事是明確的,那就是我永遠都必須做出進一步的選擇,新的選擇永遠會到來,我也永遠必須在舉棋不定的處境下,做出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但每一次的選擇,都只是人生過程的一步,而我的人生,就是在這樣一次一次的選擇中往前邁進。
阿郎撰寫
阿郎撰寫
人在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時,一種對於離開熟悉圈,進入未知的不安,會突然湧上心頭,年紀越大,情況越明顯。只是,失去熟悉感算失去嗎?
當人從熟習進入不熟習環境時,才會覺知到自己對環境的執著與眷戀。我發現人習於對外在變化採取因應之道,但對於內在情緒感受的變化,卻總是視而不見,甚至想逃避、壓抑、想麻痺、想分心,總之就是不願面對內心的變化。我們以為是在面對外在環境,但面對的最大逆風,其實是來自於自己的身心、自己的內在而非外在。
我很難逃避到來的事情,只能改變自己面對的方式。因為就算事件發展令我憤怒,我面對及感知到的,依然是心智對事件發展的反應。同時我也注意到,我更該關注的,是我的「回應方式」,而不是那件事。因為那才是出自於「我」。
「自己面對的方式」是受制於早已養成的習性,我不一定能覺察出我對事件的「反應模式」,但我一定可以感知到情緒感受。情緒感受像溫度計,可以用清楚的方式,標注出難以捉摸的反應模式。
阿郎撰寫
當我面對一件讓我恐懼的事情時,我雖是面對外在的事件,但我其實是面對內在的恐懼 - 「我的恐懼」。我從身體感受到的恐懼,也是來自內在我的恐懼。同理,我面對萬事萬物所生起的感受,其實都只是在感知我的內在。因為,我怎麼可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感受?所有的感受,都源於內在的觀點。
如果事情我可以接受,我又何以會有恐懼;如果可以接受,我又何以會有憤怒?可以說,這些負面情緒感受都是「不接受」的產物。而「不接受」,完全是內在的事,所以,我面對的,真的是「外在」事件嗎?我真的需要對外在的人事物生氣、發飆嗎?在情緒要爆發的那一瞬間,我可以讓自己想到這個領悟嗎?
阿郎撰寫
阿郎撰寫
想要自己的生活有所改變,不能只是一昧的待在原地,抱怨環境、抱怨人事物。一旦新機會出現,我躊躇不前,開始挑新機會的缺點,反而回頭清點舊環境的好處。這時,舊環境的缺點,似乎又都微不足道,又都可以忍受了。
有時,老天已經把樓梯遞下來給你了,但你不能躺在地上,抱怨說為什麼都無法跳脫。你必須做點什麼,你必須接住樓梯,然後靠自己的力量使勁的爬上樓梯,才能離開原本的地方,你必須付出你的努力為代價。你不能期待老天除了要給你梯子之外,還要請人把你背起來、還爬上樓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