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

自由書寫029:從悉達多對親情的放下,看自己對工作和金錢的執著

 阿郎撰寫

悉達多的掙扎與我的共鳴

近期讀了《流浪者之歌》,書中好多地方我都很有感觸,對於悉達多「放下親情」的段落也是如此。我在想,是要經歷怎樣的痛、多少的期待落空,才能大徹大悟的「放手」。


這個「放手」兩個字,被很多人說到爛,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一題到「放下」,也許有人會覺得倒胃口:「又是那一套」。但是,當你被困在某種生活情境中,而你有意識到,這源頭是來自頭腦中的某些念頭時,你就會知道,要不受到那些念頭的影響,有多麼的困難。


比如自己對於金錢的執著、對於工作的厭倦又被經濟追著跑的無奈,那種進不得退無路的「被困住」感受,深深折磨著自己。於是,悉達多的「放下」,在我自己工作與金錢的信念中,能否提供一個突破口呢?

悉達多的故事:親情執著的映照

悉達多曾為人子,當年他不顧父母的期待,堅決的放棄婆羅門身份,而選擇修行。他的父母顯然遭受極大的痛苦,但他還是不曾動搖過。而今,當他看著眼前的兒子,卻想要從修行人,成為世俗人的堅決決定,他也感到極大的痛苦,畢竟,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著想阿,但兒子依然堅決著選擇自己想要的道路。


這種期待落空的痛苦、那種心被撕裂、想不通又不願放手的痛,深深的困住了他,也破壞了自己以為平靜無波的道心。


而身旁的那位智者朋友,靜靜的看著他的一切,並不多言,只是陪伴,只是不斷要他傾聽大河的教導。而最終,他放下了,但不是漠不關心的那一種,而是領悟到,萬物皆有其道。


過去身為人子的悉達多、如今為人父的悉達多,當年他對父母親做的、如今他承受他的兒子對他做的。當年他對自己選擇的堅決、如今面對兒子對自己選擇的堅決,他了解到,父母是對的、兒子也是對的。


有什麼可以強求與控制呢?那種痛讓他最終領悟,也讓他學會了允許與順應。他放下的,不只是事情的發展,更是頭腦念頭對他的控制,他超越了那些控制他影響他的念頭了。


自我的反思:工作與金錢的「親情」

兒子的期待、父母的期待,該聽誰的?而我對於工作是否也藏著某種深深的期待呢?當現實與期待不符時,我的失落與痛苦,是否便是來自於這份期待呢?


「穩定的工作」本身,是否便是一個不合現實的期待?我無法接受工作與金錢的狀態,就像悉達多無法接受兒子的選擇那樣,我也正在經歷故事中的悉達多,這種期望與現實的拉扯,讓我有種被困住的感受。


悉達多傾聽大河,那我的大河又在哪?我書寫,不斷的書寫,我的內心以無聲之聲向我傾訴。是的,我在靜心中,靠近了那條大河,原來,那條河就在我的靜心之中,而那是否也是悉達多的那條河呢?


學習「放下」:行動與心態的轉變

放下執著,而非放棄責任:

悉達多放下對兒子的期待,這不是消極、也不是逃避。他依然深愛著他的兒子,但他放下了自己頭腦中,那個「必須怎樣」的僵化期待和控制慾。他放下的,不是責任,而是執著。那種期待是一種執著,越是期待,越是執著。他的「放下」,並非不愛,而是讓愛以更自由、更不帶執著的方式存在。


尋找我的「擺渡」方式:

悉達多最終成為了那條河的擺渡人,這令我深深著迷,也令我反思。在我目前的狀態,能否找到也像「擺渡人」那樣,提供價值、服務他人的機會,即使這價值不直接體現在金錢上,我也甘之如飴?我不知道,於是,我寫下這篇文章,我寫下了自己對金錢焦慮的覺察、對工作意義的探索,如果也能觸動你的內心,那就足夠了。


接受「流動」:

我的生活如同那條大河,生活中的工作和金錢也是流動的。悉達多透過傾聽大河的呢喃,悟透了變化的必然。我想向他學習,去接受一切變化,允許自己去探索任何新的可能性,哪怕只是一些小小的嘗試。


當下的覺察:

我不知道開悟是什麼,也不特別追求它。但對我來說,開悟是一個持續的旅程,存在於每個當下的覺察中,它不是一個完美不再變化的終極。於是,當我又再一次抱怨工作、抱怨生活時,那都是一個機會,而我使用書寫,與自己對話的方式來觀察內在、傾聽那條河流對我的低語。


結論:在不安中尋找平靜

雖然它只是一本書、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我希望藉由它,來幫助我自己重新看待工作、金錢及生活。


我還在學習的道路上,學習傾聽、學習「放下」。我50多歲了,仍然感到迷茫、仍然對外在有著許多的期待與執著。所以我繼續探索,我想,這探索的本身,便足以構成這一趟生命最有意義的旅程。我的生命就是這條河,我所經歷的抱怨、迷茫、對一些事物的熱愛與厭惡,都是這條河的一部分,我試著接受它的流動,而不是抗拒它。我將這次心得寫成文字,這些文字就是我的「渡船」,用來擺渡我自己過河。


你呢?面對生活中的眾多痛苦時,又是用怎樣的方式去面對?希望你也能找到屬於你自己渡河的方式,或者與我一起共乘這艘小船,繼續前進。

 

2025年6月27日

阿甘投資法讀後心得

阿甘投資法:簡單、重複、堅持的投資哲學

阿甘投資法

一套簡單、重複、堅持的投資哲學,跑出您的財富自由之路。

什麼是阿甘投資法?

靈感源自電影《阿甘正傳》主角的精神:「簡單、重複、堅持」。這套投資哲學捨棄了複雜的市場分析與短期預測,相信長期的複利效果。它的精髓就像阿甘一樣,在投資的道路上,專注地「一直跑下去」。

五大核心概念

點擊下方標籤,探索阿甘投資法的基石。

核心概念 1:簡單化 (KISS 原則)

選擇標的:專注於容易理解、廣泛追蹤市場的**指數型基金 (ETF)**。ETF讓您用小錢一次買進一籃子公司,自然分散風險。

避免複雜:不需追逐熱門個股,也無需盲從複雜的金融產品。簡單的策略,往往最有效。

理念:相信大範圍市場的長期成長,而非少數贏家的短期表現。專注於參與整體經濟的成長紅利。

ETF 具體操作策略

阿甘投資法如何應用在熱門的ETF上?

選擇您的ETF

0050 元大台灣50 (台股大盤成長型)

目標:追求資本利得,相信台灣整體經濟成長潛力。

  • 核心操作:每月/季固定投入,有額外閒置資金(如年終)可直接加碼。
  • 信念:長期來看,台灣市值前50大企業的整體價值會持續增長。
  • 適合對象:想參與台股大盤成長,追求長期資產增值的投資人。

為什麼阿甘投資法適合您?

🎓

極低門檻

無需專業金融知識,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

省時省力

不需花費大量時間看盤、研究個股。

🛡️

對抗人性

用紀律克服恐懼與貪婪,減少情緒化決策。

🎯

實現長期目標

穩健累積資產,為退休等目標打下基礎。

準備好開始了嗎?

阿甘投資法是一套簡單、強大且可實踐的財富累積策略。現在就設定您的定期定額計畫,然後...堅持下去!

* 投資有風險,請評估自身情況並使用閒置資金投資。

© 2025 阿甘投資法學習網頁. 僅供教育與示範用途。

2025年5月29日

自由書寫028:以自己之名活著

 阿郎撰寫

一旦進入職場,我們便被賦予某個角色、職稱,所以當別人稱呼這職稱或名字時,他們其實不是在叫「我」,而是在呼喚那個角色。


當別人稱呼你XX太太、OO的父親、ZZ的兒子時,他們與之對談的不是「我」,而是這些稱呼所代表的角色。


人有多久沒有單純的以「自己之名」活著?人常尋思我是誰?我如何找到自己?這一類的問題而遍尋不到答案,或許,先找回自己名字吧!以自己之名存在,而非XX太太、OO的父親的方式,那會讓我們找到自己存在的主體性,而非某身份、某角色的名稱活著。


當找回自己的那一刻,你會清楚感知到,自己過往的許多苦,都是因為自己只是活在某身份、某角色之中,而不是活出自己所造成。原來自己一直穿著某身份角色的戲服過日子,卻不曾脫下這戲服,以自己喜歡的那個樣子,好好的活上一回。






2025年5月24日

自由書寫027:人生請輕裝前進

 阿郎撰寫

付出不一定有回報,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

對於自己曾經付出,卻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心中會有不甘、會有恨,於是會想要報復、會想要看到對方失敗、痛苦。於是在這樣一個報復心態的過程中,自己不斷的回憶過去種種,不斷延長了自己的痛苦、不甘與怨恨、想要出一口氣、討回公道,但,又真的能討回什麼呢?事實上,只是失去更多而已。

來到50+的年紀,要學會認清各種關係,如工作、友情、愛情、親情等,不是付出就一定會有等比例的回報、不是你情就一定我願,更不會像打乒乓求那般,有去就一定有回。

看看河流上的落葉,你無法預知它是否一帆風順,它最常出現的結局,是有去無回的沉沒。總有人說職場是一種交換,但我並不完全認同。因為我的付出,並不一定會得到公司同等的回報。但如果任憑自己以這樣的角度去看待各種關係,就會讓自己在得失之間,變得斤斤計較,而讓自己越來越不快樂。

在所有關係中,與「自己的關係」是更為重要,但也是最不被重視的。因為當我們期待別人、期待公司應等價回應我的付出時,我就把「自己快樂」的決定權交到對方手上了。因此,50+的人生,我想讓自己只是簡單的感受那個付出過程就好,「期待」的部份,就輕輕的從心中放下,生活輕裝行走,人也會比較輕鬆一些。



2025年5月22日

自由書寫026:減法人生

 阿郎撰寫


人生一鳴槍起跑,便從「加法」開始,而來到50+的年紀,加法漸漸轉變成「減法」,追求「想要」,變成享受「需要」,開始對生命進行斷捨離的減重。



接受生命盡頭就在不遠處的事實,有限的時間、只能做有限的事、追求有限的夢想、與有限的朋友相處、去有限的地方、享受有限的歡愉。


所以,放下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達成、都想擁有的幻想,認真對待值得對待的人,認真去做真正想做的事。剩下的,就別為難自己,請對自己慈悲一點。人生的長度越來越短,哪些該有所取捨,答案會越來越清楚明白。


2025年5月11日

自由書寫025:真能感謝過去?

 阿郎撰寫

如果現在過得比以前差,人就會認為自己做錯了決定而心中後悔怨恨;但如果現在比以前好,你反而比較有機會轉變心態,去謝謝過去的那些爛人及那個決定。當然,如果不喜歡現在的自己,那麼,真能感謝過去?

於是,人能不能感恩過去的一切而不心生悔恨。「現在過得怎樣」似乎有決定性的影響。



於是,對過往的事、過往的決定,若是「有後悔、有怨恨」,人就容易被困在過往事件中,不停後悔、不斷怨恨。那麼,人就更不喜歡現在的自己。因為人對過去是無力改變的,這份無力感便會讓心中的後悔怨恨,被保留延續,這就會加深對現況的不滿,進而不喜歡現在的自己及現在的處境。

所以,我要讓自己喜歡自己,遠甚於讓別人喜歡自己。所以,除了後悔怨恨之外,我現在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來讓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這答案似乎出現了: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讓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2025年5月9日

自由書寫024:一切都會過去的

 阿郎撰寫

50+的年紀是沉潛的秋天,這是個靜下心來、把注意力轉向內在世界,與自己好好對話的季節。

而我靜下心的方式,是夜晚的廟前散步、或者幾分鐘的深呼吸、幾分鐘的放空靜坐、幾分鐘的手寫,而更根本的方法,則是簡單的生活,這便是靜心本身。


看過有人這樣分享:人生的修行,不是為了修出一廂情願、忍氣吞聲;我的自我表達,也從來都不是為了想改變他人,單純的只是想維護自己。如果連我都不敢為自己發聲,那麼這世間還有誰可以?

世間沒有後悔藥,一切都會過去的,我常以這些話點醒我自己,尤其當自己對於現狀看得太嚴肅、太當真時,它讓我能稍微柔軟一些、再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