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撰寫
最近我開始觀察自己的週末生活,結果有點慘不忍睹。每天都窩在家裡,不是盯著電腦,就是黏在電視前,完全提不起勁出門。這讓我不禁想:天啊,如果退休後有那麼長的空閒時間,我該怎麼過啊?我感覺自己像一隻老鷹,明明有翅膀,卻不知道該往哪飛,更別說什麼翱翔天際了。原來,生活裡有「事」可以做,是多麼重要!閒在家裡,真的不像想像中那麼美好。當生活裡的「目標」或「任務」突然消失時,內心的空虛與迷惘,就被無限放大了。
我反思了一下,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做」點事,不只是為了賺錢或達成目標,它更像是一個讓我們的存在有著落的「錨點」。我們每天的作息、每週的計劃,都因為有事做而變得清晰、有節奏。而且,無論事情大小,完成它都會帶來成就感,讓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有意義。很多時候,「做」也伴隨著與別人的互動,這也滿足了我們對連結的深層渴望。所以,當這一切因為退休而突然消失時,那種空虛感是如此真實,甚至比我想像中更難以承受。
我也對「無聊」這個東西產生了新的看法。
「無聊」的本質,其實是我們的心在吶喊著「不滿足」。心智總是不停地尋求外在的刺激和新的體驗,當這些東西不存在時,它就會覺得無聊。所以,如果一位修行者能超越對外在刺激的依賴,他們就能在最簡單的當下,比如靜靜地坐著,找到無限的喜悅與滿足。
他們難道什麼事都不做嗎?不,他們「做」事的方式跟我們很不一樣。他們做事的唯一動機,僅僅是因為「當下需要被做」。做飯時,就專心做飯;走路時,就專心走路。在每一個行動中,他們都與當下完全合一,這就是他們的生活之道。他們不是為了尋找「意義」而做事,而是他們的每一個行動本身,都充滿了「存在」的意義。他們不是去尋找更多的外在刺激,而是透過修行,讓內心不再依賴外在的活動來感到滿足。
透過這些點點滴滴的觀察,我意識到,我的人生不該是「不知飛向何處」,而是在「飛行中尋找方向」。
我不需要立刻找到一個偉大的「人生目標」,而是可以從週末生活中的「小事」開始。試著在看電視、用電腦時,也帶入一點「覺察力」。觀察我為什麼不想出門的念頭?觀察那份讓我覺得無聊的感受?此外,我決定每天出門散步十分鐘,不帶任何目的,只是單純去感受腳步與地面的接觸。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不是為了讓我找到一個宏大的意義,而是為了讓我重新與「存在」建立連結。
我想,我所需要的,並不是一個明確的「目標」,而是一份活在「當下」的覺察。當我能夠在每一個當下,找到自己的存在時,我那隻迷惘的老鷹,自然就會知道,該往哪裡飛翔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