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

手札046:與麻醉醫師主動脈的共鳴

 阿郎撰寫

近期推播下看到一篇文章:【看盡人世苦痛,開始半醫半僧的日常修行 麻醉科醫師主動脈:收入減少但心安定,才是人生最好的時刻】。我與作者的心境,有著高度的共鳴,他是另一個活生生的故事,用血肉與淚水,驗證了自己之前記錄過的「修行不離世間」的概念。

我曾覺察到「會計像繭房的封閉式環境」,而作者的故事則描繪了「醫師」這個專業的繭房。他雖然在專業上理直氣壯、技藝高超,但這份專業無法解決他內心對「無法治癒」的痛苦。他與我一樣,都從一個專業的「理直」,走向了對「存在意義」的終極追問。

作者在第一次失去病人時,躲在值班室哭了整整一個禮拜;面對車禍病人的痛苦,腦袋閃過「這樣真的好嗎?」的質疑。他與我一樣,都感受到了情緒的巨大衝擊,並因此開始尋找讓內心安寧的方式。

作者曾擁有成就、名氣、財富,甚至過上了他所說的「人生最好的狀態」,但這一切都無法平息他內心的痛苦。這證明了「世界上所有的快樂都有遞減效應」,而只有轉向內在,才能找到「心靈上的滿足」。我曾質疑「直接追求快樂不就好了?」而作者的故事則給出了答案。

我曾困惑,退休後「無事可做」的生活是否會無聊。作者的故事則給出了一個方向:當他將時間用於修行時,他的物質需求下降,對金錢的滿足點降低,他找到了平衡與安定的力量。這說明「無聊」的解方,並不是尋找更多的外在刺激,而是透過修行,讓內心不再依賴外在的活動來感到滿足。

這篇文章最動人的部分,在於作者對「真心」的堅持。他珍惜自己的敏感,同時也不斷提醒自己「絕對不能忘記第一次失去病人的感覺」。作者沒有選擇成為一個沒有情感的「機器」,而是選擇成為一個能夠在「有感」中,依然保持平靜的修行者。

他的故事再次提醒了我:真正的修行,不是要變得冷漠無情,而是要保有自己的「真心」與「同理心」,同時也學會不被這些情感所淹沒。這就是他所說的,「做自己靈魂的擺渡人」。
我感謝適時出現的這一面鏡子,他讓我知道,這世間上有一些不相識的朋友,正以其各自獨有的方式,前進在同樣方向的道路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