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

手札045:當退休日逼近

 阿郎撰寫

最近我開始觀察自己的週末生活,結果有點慘不忍睹。每天都窩在家裡,不是盯著電腦,就是黏在電視前,完全提不起勁出門。這讓我不禁想:天啊,如果退休後有那麼長的空閒時間,我該怎麼過啊?我感覺自己像一隻老鷹,明明有翅膀,卻不知道該往哪飛,更別說什麼翱翔天際了。原來,生活裡有「事」可以做,是多麼重要!閒在家裡,真的不像想像中那麼美好。當生活裡的「目標」或「任務」突然消失時,內心的空虛與迷惘,就被無限放大了。

我反思了一下,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做」點事,不只是為了賺錢或達成目標,它更像是一個讓我們的存在有著落的「錨點」。我們每天的作息、每週的計劃,都因為有事做而變得清晰、有節奏。而且,無論事情大小,完成它都會帶來成就感,讓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有意義。很多時候,「做」也伴隨著與別人的互動,這也滿足了我們對連結的深層渴望。所以,當這一切因為退休而突然消失時,那種空虛感是如此真實,甚至比我想像中更難以承受。

我也對「無聊」這個東西產生了新的看法。

「無聊」的本質,其實是我們的心在吶喊著「不滿足」。心智總是不停地尋求外在的刺激和新的體驗,當這些東西不存在時,它就會覺得無聊。所以,如果一位修行者能超越對外在刺激的依賴,他們就能在最簡單的當下,比如靜靜地坐著,找到無限的喜悅與滿足。

他們難道什麼事都不做嗎?不,他們「做」事的方式跟我們很不一樣。他們做事的唯一動機,僅僅是因為「當下需要被做」。做飯時,就專心做飯;走路時,就專心走路。在每一個行動中,他們都與當下完全合一,這就是他們的生活之道。他們不是為了尋找「意義」而做事,而是他們的每一個行動本身,都充滿了「存在」的意義。他們不是去尋找更多的外在刺激,而是透過修行,讓內心不再依賴外在的活動來感到滿足。

透過這些點點滴滴的觀察,我意識到,我的人生不該是「不知飛向何處」,而是在「飛行中尋找方向」。

我不需要立刻找到一個偉大的「人生目標」,而是可以從週末生活中的「小事」開始。試著在看電視、用電腦時,也帶入一點「覺察力」。觀察我為什麼不想出門的念頭?觀察那份讓我覺得無聊的感受?此外,我決定每天出門散步十分鐘,不帶任何目的,只是單純去感受腳步與地面的接觸。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不是為了讓我找到一個宏大的意義,而是為了讓我重新與「存在」建立連結。

我想,我所需要的,並不是一個明確的「目標」,而是一份活在「當下」的覺察。當我能夠在每一個當下,找到自己的存在時,我那隻迷惘的老鷹,自然就會知道,該往哪裡飛翔了。



2025年10月14日

手札044:理直氣壯變成得理不饒人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10月14日]

公司最近啟動了IPO輔導,整個辦公室都變得有點緊繃。我觀察到一些主管在跟別人討論時,總是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好像自己說的才是唯一真理。但看在眼裡,我總覺得她們有點得理不饒人。

那位主管的「理」,就是她專業上的那套「會計準則」,簡直是她的神!在她那套世界觀裡,她說的每句話都是客觀、正確、不容質疑的。她的「理直氣壯」,其實來自於她對這套規則的堅定信仰。這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人的「理」,無論多麼客觀、正確,一旦被一個堅固的「小我」綁架,就會變成攻擊別人的武器。她之所以「得理不饒人」,不是因為她的道理有問題,而是因為她把她的「理」和她的「自我」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她並不是在捍衛真理,而是在捍衛她自己。

我突然領悟到,一個公司就像一個生態系統,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和「真相」。業務部門看的是市場,生產部門看的是效率,而會計部門看的是規範。當一個人只活在自己的「單一真相」中,並且試圖把這個真相強加給整個組織時,他不僅會讓人覺得「得理不饒人」,更會阻礙整個團隊的合作與流動。

這份觀察真的給了我一個很大的提醒。我告訴自己,下次跟別人討論時,我要先學著把自己的「理」輕輕放下,然後試著去理解對方的「理」是什麼。這份練習,不僅能讓我避免變成那個討人厭的「得理不饒人」的人,還能幫助我從「單一的道理」,走向更廣闊的「多元智慧」。
今天真是個充滿收穫的日子!原來,看見別人的問題,其實也是在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

2025年10月3日

手札043:電漿球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10月3日]
今天早上,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兒時的玩具——電漿球。你把手指放到哪,裡頭的光束就往哪跑,完全身不由己,好像被外在力量控制一樣。

這幾天這個畫面一直在我腦海裡轉啊轉,我一開始還搞不懂,後來才恍然大悟!這玩具根本完美詮釋了我在沒有覺察時的樣子,完全被外在事件牽著鼻子走。一點點小事,就能觸發我的情緒,讓內心的「光束」亂竄,完全失控。這剛好呼應了之前我的發現:「當事情突然發生,情緒能量會瞬間蓋過覺察力,然後我就失控了。」

不過,我最近在練習「回溯生活情境」,這讓我有個有趣的發現。當我在腦海裡預演某個情境時,我的念頭就像電漿球裡的光束一樣,瘋狂地湧現,但這次我沒有被它們帶著跑。我能「看」著這些念頭,同時用我的覺察力,去引導預想情境的走向。我發現,念頭、情境、方向、覺察,這四個東西竟然可以同時存在,一起共舞!

我越是這樣練習,就越覺得自己像在做一場「防災演習」。雖然我無法阻止突發狀況發生,但我能透過預先演練,讓自己屆時不會那麼失控,反而能更淡然地去面對。

我意識到,我正在從一個「被動的受害者」,轉變成一個「主動的航行者」。我不再只是被動地等著暴風雨來臨,而是在風平浪靜時,就主動為它做好準備。我還發現了「念頭與覺知」共舞的可能性。我不再試著趕走念頭,而是允許它們存在,同時用「覺知力」這個羅盤,引導我的人生航向。我正在試著活出「在念頭中保持覺知」的可能。

這種練習,偶爾會帶給我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我稱它為「淡然」。它不是冷漠,也不是無情。冷漠是對情緒的麻木,無情是心裡毫無連結,但「淡然」是一種帶著清明的平靜。它讓我對外在事件有著清晰的覺察,但我的心卻不再輕易被它們牽動。這種感覺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東西,更像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防災演習」和「覺知練習」,我為自己贏得的一份寶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