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5日

存貨 - 生產效率

上一次我發現存貨除了以會計科目的角度來看之外,其實還可以用時間象限的角度來看,詳(工廠內的四種時間型態)。而如此看待存貨的角度,卻發現了另一個矛盾點。

  • 生產效率的偏執狂
回顧一下生產效率的公式:是指固定投入量下,製程的實際產出最大產出兩者間的比率。

根據上述計算公式,我們若再去觀察生產線管理者的行為模式,我發現他們都試圖將每一台機台的生產效率發揮到極限,當然,機台人員也就在這樣的壓力下,被操到極限。



生產線有各式各樣的機台,不同製程也不同的機台,縱使是同一個製程,也有不同型號的機台,而他們都有其各自的製程極限。因此在這樣複雜組合下的產線,其生產排程就會顯得非常不容易。


  • 效率偏執狂的實例
我曾服務過一間螺絲公司,上述的稼動率等等都只是參考,老闆是用「小時產量」去換算「每天產量」,然後以8折當成公司每天產量的績效衡量指標。

「每日產量」成為運作衡量標準時,會出現怎樣的現象?我想以一張現況圖來說明:




我看見生產線被分成急、非常急、特急,那麼,這種分法有何效益?

生產線緊繃的情形,主要是來自出貨壓力,但出貨是為了達成老闆定下的業績目標,還是依據客戶訂單需求?這兩者看似差不多,但影響的層面卻很驚人!

雖然這麼說,但看看上述的現況圖,生產線在如此緊繃的壓力下,依然可以製造出一大堆還沒有要出貨、甚至還沒有訂單的存貨。而生產效率很高、公司已經產能滿載、產能不足等等的說法,究竟是愚弄了誰?一方面說產能不足,一方面還有能力製造庫存!誰又曾想過,以「每日產量」成為運作衡量標準時,居然會跟公司存貨居高不下有關!而它同時也跟很多公司經常發生的問題有緊密相關!

  • 破除虛妄後剩下什麼
追求生產高效率錯了嗎?我認為問題不在這裡,而是追求高生產效率的目的是什麼?我看見更多的是,工廠管理者最後淪為「為高效率而追求高效率」!我想起自己「有效思考」剖析過程中,發現「目標」選定的重要性經常被忽略。在實際這個案例中,「生產高效率」成為工廠管理者、甚至是老闆的目標,但我個人認為這完全方向錯誤,我認為生產高效率不是「目標」,而是「方法、途徑、條件、工具」,而當你將工具當成目標在追尋時,整間公司變的不可理喻。當然,有可能我的看法在他們眼中才是異端邪說,畢竟一個財會出身的人懂什麼生產管理?

「你沒小孩,你不懂啦」!我最常聽到別人這樣跟我說。只是,當了父母親的你,就代表真的懂如何當父母親?我不知道,但至少我願意承認關於生產管理,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的!


下一次來聊聊『衡量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