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撰寫
- 當我為了生存而奮鬥時,我是否能夠覺察到,我的內心除了對錢的渴望,還有對「更多」的焦慮與恐懼?
- 當我達到一個小目標時,我是否能夠覺察到,隨之而來的不是永恆的滿足,而是新的慾望?
阿郎撰寫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9月20日]
今天早上,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個有趣的疑問:大家都說錢夠了,生活就能更舒服,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夢想。那佛陀為什麼不愛錢呢?難道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就會破壞他的修行嗎?他的修行有這麼脆弱、這麼不堪一擊嗎?同樣的道理,情慾也是一樣,難道他害怕深陷其中嗎?
我以前總聽說,魔王波旬會派一些小惡魔來干擾佛陀修行,這些小惡魔當然包括美色和名利。但現在的我,當然不會相信真有什麼實體的魔王。我覺得,這些「魔」更像是我們內心的具象化,代表著所有會阻礙我們覺醒的執著、慾望和恐懼。它們的存在,不是為了要「毀掉」佛陀,而是為了要讓他看清自己的執著到底有多深。
我猜,悉達多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他已經「看見」了。他本來就是個王子,擁有皇族的財富、最高的地位,還有無盡的享樂。他親身驗證了,大家拼了命追逐的那種「夠了」的感覺,根本是個永遠無法滿足的幻象。慾望就像一個無底洞,你永遠無法用物質或感官來填滿它。
仔細想想,過上好一點的生活,的確不該破壞他的修行。但是,對「好生活」的執著,卻會讓他再次陷入輪迴。因為接受這些誘惑,會讓他重新回到那個「追求」與「擁有」的強迫性循環裡。而這個循環本身,才是痛苦的根源。
所以,他不是「害怕深陷其中」,而是他已經「深陷其中」過,並且順利從中解脫出來了。這段親身體驗告訴他,這些東西終究無法帶來真正的平靜和自由。我甚至覺得他不是一個我們印象中的苦行僧,因為他不是在抗拒享樂;但他也不是一個凡夫俗子,因為他已經超越了對享樂的執著。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活在紅塵,心不染塵」吧!這一切,不是為了放棄,而是為了更深刻地理解,然後自在地選擇。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9月13日]
今天又陷入了「存在主義」的泥沼裡。腦子裡那萬年不敗的問號又浮現了: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修行這麼辛苦,進展慢得像烏龜,成功的人又少得跟鳳毛麟角一樣,那幹嘛一開始要來地球玩啊!
這世界每天都在上演大戲,大家拚了命地追逐自己想要的,你爭我奪的,結果大部分人還不是一場空?只有少數人能從中撈到好處。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啦?這世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身在其中的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我為什麼總是在兩極之間盪鞦韆?來了這裡,為什麼又要想著解脫?這真是他媽的,到底在搞什麼啊!
我決定了,這次不要再找任何「答案」了。因為我知道,任何給我的答案,都只會變成我下一個追逐或質疑的對象。它不是一個可以從書本裡學到,或是從哪個開悟大師口中得到的東西。我想,它不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內在的「狀態」,更像是一種「體驗」。
這感覺就像你問我蘋果的味道,我用盡所有華麗的詞彙跟你解釋,你也無法真正理解。蘋果的味道,只能透過自己咬下去那一刻才能明白。而那份體驗,是屬於我的,也無法送給你。
我突然發現,我好像對每件事都充滿了「為什麼」的追問,這份好奇心已經把我困在一個心智的迷宮裡了。
有時候,真的會覺得一切都「毫無意義」,那種感覺很沉重,也很累。但它就實實在在地在那,我無法抗拒。它就是純粹地、赤裸裸地「無意義」著。
不過,在這一片混亂中,我學會了我的小秘訣。此刻,我深呼吸,我感受著呼吸進出的氣流、感受著腳踩在地面的踏實感、感受著身體的那份重量。這些最基礎、最簡單的體驗,它們本身不帶任何意義,但卻是我存在的唯一真實。這種「純粹的存在」,完全超越了所有意義、所有概念,因為任何我給呼吸的意義,又他媽的有什麼意義呢?
阿郎撰寫
[日期:2025年9月6日]
今天又嘗試去「抓」覺知,結果又失敗了!我的腦袋像個脫韁野馬,一專注,念頭就立刻像瀑布一樣湧現,瞬間就把我淹沒了。這感覺真的超像想用手去抓住水裡的空氣,根本辦不到,還把自己搞得一頭霧水。
後來想想,覺知本來就不是一個實體的東西,我也沒辦法真的「抓住」或「專注在它身上」。它更像是一道光,可以照亮房間裡的所有東西,但你無法拿起這道光本身。沒有它,我就什麼都看不見,但我只能透過它,去好好看看房間裡的一切。
我突然有個小小的體悟:覺知應該是「看」這個功能本身,而不是「被看」的那個對象。所以當我試圖去專注於「覺知」時,就像在要求我的眼睛去看見它自己,這在邏輯上根本是個不可能的任務,難怪我總是失敗。
而且,我發現念頭跟覺知根本就是天生一對、無法分離。覺知必須透過念頭、感受、聲音這些內容來顯現它的存在。如果沒有「被看見」的東西,就沒有「看見」這個行為的發生。念頭和覺知,就像兩位默契十足的舞者,少了誰都跳不出這支舞。
既然「專注在覺知上」這條路走不通,那我該怎麼辦呢?或許我該放棄去追逐那個虛無飄渺的「覺知」,把我的注意力拉回到更有形的事物上,像是我的呼吸,或是身體的感受。
但新的挑戰又來了,當我專注於呼吸時,念頭還是會調皮地跑出來。好吧,我決定改變策略!我的任務不再是去「專注於覺知」,而是去「覺察到」那個跑出來的念頭。我不用急著把念頭趕走,而是好好地「看見」它,然後輕輕地選擇不跟著它起舞。
「覺知力」其實是一種能力,可以透過不斷的練習來慢慢提升。所以,每一次當我把注意力從念頭拉回到呼吸時,我就像在幫我的「覺察力」做一次小小的重訓。我現在要做的,就是放下那個「抓住覺知」的幻想,回到更實際、更踏實的練習道路上,一步一步來,總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