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撰寫
當我的世界崩塌,而你的世界依舊陽光普照
你曾經陷入困境嗎?好吧,我是在說廢話。我們都有曾被困在某一種生命情境的經驗,找不到出口在哪,前進無路,又無路可退,那是一種身心都承受很大煎熬的時刻,就算與身邊朋友聊聊,你也會覺得於事無補。
而奇怪的是,好像每個人都照常在運轉,只有自己的世界被按下暫停鍵。身邊的朋友照樣吃吃喝喝、照樣愉快的旅遊、每天是陽光普照,只有自己活在狂風暴雨之中。很少人會想陪你走過這陣風雨,當你放晴時,他們才會想接近你。
事實上,當我們身處困境時,會自然地渴望被理解、被看見、被支持。但當我們看見身邊的人似乎「照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我們的痛苦卻似乎被他們「忽略」時,內心會升起巨大的失落、孤單,甚至憤怒,這是非常正常的反應。我曾多次經歷這一些,被折磨的痛不欲生,而我在當下只想快點找到出口。
憤怒的深淵:期待、失落與內在的呼喊
這一份怨恨、憤怒,來自於自己的「期待」。我期待朋友能體恤自己的困境、能展現對自己的關心、至少能夠「看見」自己的脆弱,而不是對此無動於衷、照常生活。
所以當這些期待落空時,我會感到被背叛,被忽視、怨恨與憤怒。這份憤怒,就是對未被滿足的期待的渴望。這不是說朋友是惡意的,而是指出了自己內心深處對理解與共情的需求。
智者的迴響:理解「各自的河流」與生命的流動
我曾看過一些文章,那是一些老者在生命最後回顧的粹練。這些人在經歷了世俗的繁華與痛苦後,最終領悟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自己的因緣,自己的學習。 有些人對兒女的執著,正是因為他將自己的期待投射在兒女身上,希望兒女能走他認為「正確」的路。所以當兒女選擇其他路時,他們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而我將對朋友的期待,投射到朋友身上,希望他們能以我所期待的方式來回應我的困境。而當他們沒有這樣做時,我便感到痛苦。
其實,朋友們也有他們各自的生命河流,他們的順流逆流、他們的煩惱與喜悅,與我的河流並非完全同步,朋友的「照常生活」是他們生命流動的一部分,這並非惡意,只是生命的本質。它提醒我,我無法強求朋友為我的停滯而停滯,每個人都必須走自己的路。只有深刻的理解這一些,才能有助於鬆開我對他人如何回應的執著,「放下」,只是在深刻的理解與接受後,自然而然會做的反應,而不是為了放下而去練習放下。
轉化之路:回歸內在,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但我要點出的是,那個怨恨、憤怒是真實的,並非「不應該」的,因為它「已經存在」了。
只能感受它,而不是壓抑或批判它,但不要被它吞噬了。朋友有他們自己的生命軌跡、自己的煩惱與喜悅。然而自己的痛苦也是真實的,但它主要發生在我的內在。所以當我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朋友的反應上,我便將自己的平靜交給了外在。
朋友的「支持」不一定是以我期待的方式出現,將自己的情緒平靜建立在他人反應之上,是脆弱且不可控的。只有放下對他人「應該如何」的「期待」,才是自己獲得內在自由的關鍵。這份放下,不是彼此冷漠以對,而是允許每個生命走自己的路,這才能為自己創造內在的自由。
在孤獨中發現完整,在流動中尋求平靜
怨憤、憤怒,來自於「期待」的落空。只有當我尊重各自生命河流的流動,我才能收回對他人回應的過份期待,我們身陷其中的執著點,不是他人的反應,而是自己的那份「期待」。
的確,在困境時會感到孤獨,但這份孤獨又何嘗不是與自己深度連結的機會。只有當我與自己連結的更深,我便可以不再那麼依賴外在的反應。這過程容易嗎?不,至少在我身上,這是非常難熬的過程,因為這片風雨,我只能自己走出去。但每一次的向內覺察,都可以強化自己內在平靜的韌性。
或許你在困境時沒有出現與我類似的感受,也或許有。但若是出現這樣的感受,真的不要急於又給自己一些責怪,因為那真的是一段痛苦的過程。我理解那種不斷被想法綁死死、想放下那些想法卻又擺脫不掉的痛苦。
寫下來吧,我把那些說不出口的怨恨、憤怒,通通盡情的實現在紙上。透過這個方式,我學著去接納自己的憤怒、我試著去陪伴那些怨恨,因為在書寫時,我都在。那不會發洩一次就完事的,你會一次又一次的發作,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書寫這些情緒,焦點會慢慢的從外在的期待,轉回內在的自我關懷。而一旦這些期待被鬆開時,你便為自己創造了內在的自由。
50多歲的自己,我想成為自己痛苦的擺渡人,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正在經歷這些痛苦,我將它寫成文字,化為我的渡船,希望也能有緣載著你,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