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撰寫
「我的」不等於「我」
隨意翻閱書架上的書,一句話映入眼簾:「清空你的思緒!」米香呆呆地看著這句話一會兒。什麼鬼!真的有人成功過嗎?我真的能像刪除電腦文字般的刪除某一個念頭嗎?我知道人可以遺忘,但遺忘不代表刪除了,不是嗎?而身心靈常說:你越是抵抗的,它越是會存在。所以才有接納、臣服,不是嗎?而接納與臣服也並非刪除某一念頭,不是嗎?如果接納與臣服真的有用,而它們又不是刪除念頭,那不就代表念頭並非真正問題所在,不是嗎?那真正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如果七彩可以統稱為「彩虹」,那麼,當AI自稱為「我」時,代表程式運作這一過程是統稱為「我」。這概念套用在人身上,就會變成:心智運作的過程就稱為「我」。然後我們再賦予「我」一個名字,如米香。我知道實際存在的,其實是七彩、是程式、是心智;而彩虹、AI我、我,則只是一些不存在的「統稱」,這些稱呼也都是心智創造出來的名詞文字。這似乎合理,因為小孩子一開始的確會說:大衛肚子餓餓、大衛想便便等這種第三人稱的用法,而不是說我肚子餓。是一段時間的適應之後,大衛=我=這個身體=這個身分,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是心智的學習過程,所以也就大衛=心智。只是,心智的背後又是什麼?米香嘗試想去覺知「那個」,因為每一次的推論,似乎都會回到有個「那個」,偏偏心智對它一無所知。
沉澱一些時日後,米香覺察到一個明顯卻又隱晦的矛盾事實:可以說我的車子,但車子不是我;我的身體,但身體不是我;我的情緒,但情緒不是我;我的念頭,但念頭不是我。當米香寫出這些文字時,總覺得與她所感受的,有一段滿大的差距,但也沒辦法表達得更清楚了。這真的是一個超級明顯的事實:「我的」任何事物,這句話本身都清清楚楚的表達出,那些事物與「我」是完全不同的。「物質」的事物很容易釐清,但「非物質」如情緒、信念等就很難釐清了。
米香想著自己日常生活中,經常與人據以力爭,職場上的是非對錯更是明顯。這些對錯的對立立場,代表不同的人「認同」了不同的觀點。而觀點就只是「念頭」,當人認同某一念頭時,人反而被這一念頭所支配,人被這念頭「佔據」了,人成了這一念頭的表達管道、傀儡。米香寫下這一段話,然後加註一句:「一旦我把自己認同於「不是我」的事物,我就完了。」反過來,一旦我時刻都可以清晰無誤的覺知到「我」與「我的念頭」之間是存有距離的,那麼,我便自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