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待辦事項管理

上一次的『靈感流的顯化』,說到我用ifttt的do note功能來串連evernote,當作自己靈感紀錄的方式。之後有朋友問到自己在工作上,也是如此嗎?

每種行業、每個職位都有其獨特的需要,其實,沒有一種工具真的可以符合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所以,大家應該先衡量自己工作上的狀況,再來決定工具。

  • 待辦清單
大部分情況下,我自己的工作都是偏瑣碎的雜事,專案型的工作比較少,因此,我會用待辦清單的方式,來管理自己工作上的進度。當然,私人的事情也會以待辦清單的方式來管控,不過,我傾向將公私事分開。

  • 非一次性或具有經驗價值
對於一些瑣事,如果它是具有日後參考價值,可以增加自己經驗值的部份,我會一邊進行工作,一邊以Evernote來紀錄。對我來說,這樣的事項就不會只是待辦事項,而是專業知識的累積,因此,Evernote就非常適合這樣的同途,不過這一篇主要在待辦事項上,而自己的待辦事項大部份都是瑣碎的,因此,用Evernote來當作待辦事項管理工具的比率偏低,就不在此處特別說明。

  • 最終目標是「執行」而非規劃
待辦事項的管理工具,可以說是非常多,而且現在的app幾乎都是做到跨平台、跨裝置,因此你可以有很多的選擇。但,不論是哪一種,真正重要的,都是在「完成」事情。

我自己喜歡用最間單的方式來做這種事情。在雜事上過度的規劃、分類,對我來說,只是在浪費時間並且自欺欺人,因為,再多的規劃或分類,如果不去做,那只是自己看爽的而已,因此,重點是執行而非「過度」分類。


  • Trello的看板式管理
我自己是用Trello來進行工作上瑣事的管理。我自己覺得我需要的功能很簡單,就是一目了然,簡單的分類,剩下的,就是一項一項去完成它。

我自己不需要一大堆標籤功能、團隊合作、協同合作等,我讓自己聚焦在「哪些還沒做」、「今天要做什麼」的清單上。我自己管理待辦事項的方式是這麼的簡單、直覺,以至於我都不知道要分享什麼。我喜歡用簡單的方式做任何事,那些花俏的功能只會讓我分心跟浪費時間規劃,然後一樣都沒有完成。

Trello的使用方式我不在這邊花篇幅介紹,我認為現代人都應該要善用網路,這種軟體操作的方式,隨便google就一大堆人介紹與教學,再說不會實在說不過去。

  • Google inbox的提醒功能
我自己的私人事項則是交給google inbox的「提醒」功能。這個「提醒」不但可以出現在inbox信箱,還會同步出現在google日曆,而你沒有完成的提醒事項,系統會自動幫你順延到隔一天。相關介紹可以參考異塵行者的這一篇:『google日曆網頁版正式支援郵件、筆記、與任務提醒』。

  • 做就是了
工具是死的,要滿足你各階段的各種需求,可能會是強人所難。只是,「 想要」 跟「 需要」 之間,我們經常分不清楚。更多時候,我們總以為我們真的需要各種功能,但其實在大多數的時候,那些「 需要」,並不常發生,而且對於「完成」事情也沒有太多效用。

目標是「完成」事情,但很多時候,我們在雜事上做的許多管理、排程、分類、標籤、管控,都只是在延遲「執行」的時間。執行最需要的不是這些花俏的功能,而是「去做就是了」。當然,複雜的專案須要一些管理、排程等,但大多數的上班族,雜事應該居多,至少我自己是這樣的情況。

  • 結語
各種工作管理、時間管理的文章,琳瑯滿目,在你看了這麼多之後,你認為對自己完成事情的幫助有多大?你已經花這麼多時間在研讀時間管理、工作管理的文章及書本,這些時間跟你在執行工作上節省的時間相比,是否有成正比?還是,你花一大堆時間看這些文章,然後真的設定一大堆標籤、一大堆工作流程、一大堆情境,最後,並沒有讓你完成更多事情?我想,這是需要誠實去檢視的。

「惰性」的影響力備多數人低估,從自己的經驗中,多數的事前規畫,經常都被自己的惰性打敗,而這種惰性,最終會成為自己行動力的制約因素。也就是我們的行動力能發揮多少,惰性成了很重要的因素。而這種惰性,卻不是任何工具可以規畫的。


同系列文章:



2016年4月18日

靈感流的顯化

最近看到異塵行者寫了一篇「先寫再想,激發靈感潛能的心流筆記法」的文章,對於自身一閃而逝的靈感抓取,有很好的分享。

自身對3C或工作效率部分比較沒有著墨,更多時候,我都是用來記錄自己對身心靈上的靈感。因此在保留靈感部分,與行者有一些不同的作法,今天,讓我來聊聊這個。

  • 頭腦不適合複雜的思考
也許大部份的人都認為頭腦是非常適合複雜思考的,但以我自己的發現是,更多時候,頭腦很會胡思亂想,甚至於鑽牛角尖。越是複雜的議題,越不適合在「頭腦裡面」思考。


  • 製造與思維的距離,可以看的更清楚、更廣
將所要思考的議題移出頭腦之外,讓自己與問題之間保持一個距離,這會讓你思緒更清晰、可以看得更清楚。有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應該很適合這樣的解讀。

事實上,經常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在困擾你頭腦多時候,當你拉開你與問題的距離,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想法出現。不論你是寫下來、錄音錄下來、畫圖畫下來等方法,將問題移出頭腦,都會有這樣的效果。

  • 隨時記錄、隨意記錄、隨手記錄
頭腦的主要功用就是「不停的思考」,有時候,這種功能真的會讓你想要發瘋。透過紀錄,你可以將頭腦思緒運轉的速度放慢。透過紀錄,你可以知道在你頭腦內的,究竟都是些甚麼玩意兒。

  • 注意脈絡,跟隨它、深入它
當你隨時將自己的想法紀錄一陣子之後,若你願意花時間去回顧自己所寫下來的,你經常會發現,這裡頭會有一些相類似的脈絡,不停的在重複播放。我自己認為,這些脈絡經常會跟你現在或不久的將來,所發生或將要面對的有關聯。

若你又願意順著這股脈絡去靜下心來思考,它總會帶你你依些洞見、一些可以幫你突破心境的領悟。我自己稱它為生命導師,它總會以不打擾你的方式,溫柔的教導你,當然,若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麼,你經常會在接下來的日子,接受到更強烈的事情打擊。你說這是迷信嗎?也許吧,但在自己的經驗中,這種情形卻是經常出現。

  • ifttt的Do Note串聯
我自己紀錄靈感的工具是Evernote,而我隨時紀錄的方式,則是再透過ifttt所出的Do Note,詳細介紹可以參考電腦玩物著這一篇:「行動日記極簡攻略:用Do Note同步Evernote與日曆」。

為什麼不直接打在Evernote?因為透過手機板的ifttt的Do Note,它會將所有資訊通通匯整在一篇筆記內。而我隔月會將這一篇彙整的內容,再copy到一篇新的筆記中,並命名為「201603滴滴咕咕」。

此外,我會經常到這一篇彙總筆記看看這月有甚麼靈感是具有相同脈絡的,我會將之寫成一篇一篇的文章。我經常很多領悟都是這樣來的,透過觀察這些脈絡,然後跟隨這些靈感脈絡去強化它。

  • Evernote自動目錄的運用

我自己會透過Evernote的自動目錄功能(將當月筆記選取,選建立總目錄日記),形成上月的一篇201603日記目錄,然後年度終了,再將各月的日記目錄匯總成ㄧ篇2016年日記目錄,只需要透過簡單的動作,就可以完成像一本書一樣的目錄形式。

  • 架構專屬自身的經驗庫與知識庫
透過上述的方法,再加上在書寫每一篇靈感筆記的同時,若發現某些之前的筆記是有相類似的主題探討,那麼,我會利用「複製記事連結」的方式來串連這些心得,這些相互串連的筆記,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個龐大的專屬自身經驗的知識庫。

  • 小結
這是資訊爆炸而不虞匱乏的年代,因此,重點不再是資訊取得本身,而是如何內化這些資訊,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實際運用。否則,資訊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疊,收集再多,依然只是一堆垃圾。

反思自身的靈感與閱讀資訊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只是,大多束人都只願意花時間閱讀資訊、收集資訊,卻不願意再多走一步,將這些資訊內化、反思,再以自己的文字寫出來,實在可惜。

3C工具何其多,但我們的需要真有那麼多?我們花在收集資訊的時間,遠遠超過我們內化並運用它的時間,這樣的習慣,讓我們對資訊上了癮,淪為資訊、手機的附屬品。獨立思考很少發生在資訊瀏覽間,經常需要向內探詢才有機會發生。書寫,就是一個自我對話的神聖習慣養成。


同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