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討論『生產效率』時,慢慢地看出工廠中的許多可見爭論背後,其實多多少少都跟生產效率的衡量方法有關。事實上,我認為我們是活在一個「被衡量」的環境中,每一件事情,幾乎都被衡量,而我們也習慣去做「符合衡量標準」的行為。
- 生活上的衡量指標
- 我們用證照,來做為評估一個人的能力參考。
- 富裕以金錢多寡來衡量。
- 成功以職位來衡量。
- 時尚以穿著的品牌來衡量。
- 品味以價格高低來衡量。
- 能力以證照或就讀學校來衡量。
- 孩子乖不乖,以聽不聽話來衡量。
當然,你也可以在愛情、家庭等等各個方向,找到隱藏在背後的衡量指標。而你怎麼衡量我,我就怎樣表現去迎合你。所以,我們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表示,我們都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我們都需要去迎合別人的價值觀,需要透過別人的評價來確定自己的價值。所以我成功嗎?我們最常用的,就是看看自己的薪水與職位,來回答自己這個問題。
那工廠呢?我想在上一次『生產效率』一文的討論中,機台稼動率、產能利用率、生產效率、每日產量等等,都是被拿來衡量工廠的指標。
- 公司組織的衡量指標
- 俯瞰的疑惑
- 一切都是謊言
每個機台都那麼忙碌、每個員工都那麼忙碌,那麼重點是否因此而沒有被凸顯出來呢?每個人都忙碌的生產線,就代表「有效率」嗎?每天都加班到很晚的員工,是有效率的員工嗎?別騙人了,雖然我在生產線沒有10年20年這麼久,但我在現場看到的,跟他們計算出來的、以及生產管理者宣稱的產能滿載,根本就不相符。也就是,他們根本是在鬼扯蛋,也只有那種不常跑現場的老闆會被蒙騙過去。好了,我說出來了,這就是我看到的真相,沒有人願意說出來的真相。經常,大家都是在裝忙,因為這是上頭希望看到的。
顯然,我的這番言論又被視為怪力亂神之說,一個會計人員懂什麼生產管理呢?好吧,我對於這種評論也已經麻痺了!但我認為,生產線的衡量指標由「生產」效率,改為「出貨」效率,明顯的,會統一工廠管理目標與公司的管理目標。工廠是因出貨而存在,而非為了生產而存在,生產只是為了達成出貨的一種方法、一種工具,你可以外購而不生產。
- 企業文化的轉變
- 小結
「公司怎麼衡量我,我就怎麼迎合公司」!看公司重視那些衡量指標,員工就會去迎合那些可以改善指標的行為。這現象沒有什麼問題,但不去妥善運用這現象來達成企業整體效益的管理者才是問題。
存貨居高不下的問題,不是財會人員一句「請相關單位提出改善對策」就可以解決。當然,有可能從頭到尾只是我自己想太多,但我卻認為這機率不大。這是高度依存的時代,某些關鍵性政策絕對左右了整間企業的走向。因此,存貨問題只是一種現象,「主因」一定另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