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

自由書寫032-解開情緒的繩結:從掙脫到自由流動的內在旅程

 阿郎撰寫

那份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

這些年,自己以職場為中心,在其他層面牽引出許多內心潛藏的恩怨糾葛的情緒,方方面面向我發起進攻。那種情緒像蜘蛛網,像一股無形的力量,將我困在原地。而我習慣以「掙脫」的方式,來擺脫這些我不喜歡的情緒,卻發現它越掙扎黏的越緊。

而一路走來,我自由了嗎?沒有,但從與它搏鬥之中,有了一些領悟,而我希望這些領悟可以領我走向更廣大的自由。而這一篇便是這些紀錄的歸納與統整,那麼,就從「情緒為何難纏?我真的能擺脫它嗎?」作為起始點吧!

情緒的幻象:不只是「感受」,更是「關係」

我曾被情緒死死捆綁。比如焦慮像無數細針扎在心口,匱乏感則如黑洞般吞噬著我,而憤怒則像熊熊烈火,讓我既疲憊又灼傷他人。但當每一次我嘗試去「替換思維」時,那些強烈的情緒,反而像強力膠一樣,瞬間把我粘回舊有的思維模式。

多年之後我發現,每當我試圖「對抗」情緒,或壓抑它,它反而變得更強大、更狡猾。漸漸我覺察到,情緒不是問題,我對情緒的抗拒,才是問題。同時我也從中看見,我的困境是「事實」,情緒只是「我與事實的關係」,我用多年的時間,才釐清這兩者。
  • 我承認困境的「實實在在」:我不再欺騙自己說「這沒什麼」,或者假裝困境不存在。困境絕對是客觀存在的外在情境。
  • 情緒是我與困境的「關係」,是我對困境的解讀、是我給它貼上的標籤和故事。比如沒錢,真正讓我痛苦的,往往不是沒錢本身,而是我對沒錢這個「事實」所編織的負面故事和自我批判。換句話說,情緒並非困境本身,而是我對這個困境的內在反應、解讀和抗拒,是我對「事實不該如此」的期待,綑綁了我自己。
此外,我知道自己是個偏向悲觀的人,也接受這個事實。然而我卻發現,悲觀,雖然感覺像天性,但它更像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性」或「模式」,而非無法改變的「本質」。「悲觀」不是詛咒,就只是種習性、只是我的心智習慣了這樣解讀。這種習慣的力量,確實非常強大,它會自動地將焦點放在事物的負面,自動地預設最壞的結果。但它依然是可以改變的。 這當中的轉折點,就是我與情緒「關係」的質變,幫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

轉化之道:不「掙脫」,而是「穿透」與「流動」

我從其中學會的,不是如何「掙脫」情緒的牢籠,而是如何穿透它,並允許它像河流一樣流動。這是一種從「對抗」轉向「協調」的質變。而為了實現這個質變,我自己做了一些練習:
  • 承認與命名:
    過去當我憤怒時,我就直接變成憤怒的本身。但後來,我學會了停下來。我會先承認它:「啊,此刻,我正在感覺到一股強烈的焦慮。」然後,我會嘗試命名它:「這股焦慮的感覺,在我的胸口,它像一團緊繃的繩結。」。而這一個練習帶來一個「關係」的質變:我開始將自己從情緒的「受害者」角色中抽離出來,成為一個純粹的觀察者。我不再說「我很焦慮」,而是說「我正在體驗焦慮的感受」。這微小的詞語轉變,卻創造了一個巨大的距離。
  • 身體的錨點:感受,而非分析。
    我嘗試將注意力帶到身體感受上,不去分析焦慮的來源或內容,只是純粹地感受它在身體哪個部位,是緊繃?是發熱?是顫抖?這像是一種「穿透」。我不再試圖逃避那份不舒服,而是允許自己與它共處,甚至好奇地探索它,我會用呼吸進入那個感受,而我近期常在用的一個呼吸節拍器app,是普拉納呼吸法(Prana Breath)。對我來說,深呼吸是幫助情緒流動最直接的工具。
當然,可以練習的方式不少,但重點是,我想要讓情緒「流動」而不是堵在那邊。情緒是能量,只有當它被允許並被穿透時,它才會像被堵塞的水流找到了出路,開始「流動」。那個「穿透」的關鍵是允許。給予情緒存在的空間,不評判它、不試圖改變它,只是讓它在那裡,這份允許本身,就會鬆動了情緒的「黏著力」。

深層解放:從「自動化」到「有意識」的重塑

也許是天性,或者是自身成長背景形塑,使得我有一種消極悲觀的負面傾向。記得以前有做過測驗,我的憂鬱指數很高,他們都覺得我的生命很危險。

那份天生的悲觀傾向,陪伴我至今所有的生活,所以我天生就對那些憂鬱症的人有一種理解。他們的憂鬱理由,完全不被身邊的人所認同、所理解。這些人甚至有名有利有光環、衣食無缺、生活美滿,但卻憂鬱到活不下去,他們體驗到別人完全無法體驗的苦、他們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絕望,而我也是他們其中一員。所以我這些年早已不再對他人說太多自己的苦,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我被什麼困住,就算知道,也只是頭腦上的知道。

我也曾嘗試對一切假裝樂觀,但那樣的「樂觀」,只讓我更加的壓抑,反而為我帶來更大的內在衝突。漸漸的我理解到,「悲觀」,雖然感覺像天性,但它更像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性」或「模式」,而非無法改變的「本質」。它不是我「想」要這樣解讀,而是我的心智習慣了這樣解讀。這種習慣的力量,確實非常強大,它會自動地將焦點放在事物的負面,自動地預設最壞的結果。

於是我想要反轉悲觀,而我學到的真正的「反轉」,是從無意識的自動反應模式中,脫離出來,進入有意識的選擇。而非催眠自己,直接從悲觀變成樂觀。而這「反轉天性」的真諦,便是從「自動化」到「有意識」。

我不再評判自己的悲觀,也不再試圖強迫自己樂觀。我承認並擁抱自己的悲觀,而這反而為改變創造空間,因為那份掙扎的能量就釋放了。

我試著創造「暫停空間」:在負面情緒或思維升起時,透過一個微小的暫停,例如:深呼吸,將意識拉回身體,來打斷這一連串自動化的反應鏈。或者想像自己漂浮在上方,看著自己與周遭的這一切發生。

我以這些方式,不斷的重塑自己的神經迴路,一次又一次的重複練習。每一次成功穿越情緒的爆發,都在強化新的、更自由的反應模式。

結語:回歸生命之河的寧靜與愛

我不是要「消除」悲觀,而是要讓它從一個「控制我的主人」,變成一個「我能夠覺察並選擇如何回應的來訪者」的關係。這種從「受害者」轉變到「觀察者」,是一種「關係」的質變。它不是靠對抗、逃避、掙脫,而是靠承認、穿越、與流動。

我沒有想要再改變情緒了,我只想改變我與情緒的「關係」。我無法改變一些外在的事實,但透過改變我與情緒反應的「關係」,我也改變了我與外在事實的關係。

我理解的平靜不是缺乏噪音,而是即便身處噪音之中,我依然能聽到內在的寂靜。從理解到體會之間,需要實踐、練習的引介。於是,那些惱人的職場,還是那樣不得我心,有人可以輕鬆的接受,我則需要練習。不要接受那種「大家都是這樣」的論點,因為每個人有其各自的痛點難以克服,有人是金錢、有人是愛情、有人是小孩。總之,當你也遇到自己的痛點,而別人又在那勸你說「大家都是這樣」時,笑笑就好,好好真心面對這些情緒比較實在。

如同憂鬱症的人,他們活在別人看不到,只有自己感受得到的痛苦深淵那樣,期待別人要理解、要體會自己的苦,那期待反而會讓自己更痛苦。所以這些年我已沒有意願與別人一起探究這些了,我寧願與自己對話,一個字一個字的記錄下來,透過整理成文章,也順便梳理自己的理解。

我只是想要成為自己生命之河的掌舵者,河流還是會那樣的湍急、那樣的不可預測,但我想要帶著有意識的方式來與生命之河共處。所以如果這些文字剛好對你有幫助,那是我們有緣。



2025年7月12日

自由書寫031-河流的智慧:生命、意識與真理的映照

 阿郎撰寫

那份說不出的「困」與「累」

隨著時間流逝,我常常感到心中有一塊說不出的「困」和「累」、也一直感到焦慮追著我跑,更加渴望過著躺平耍廢的日子。你也跟我一樣嗎?每當與人分享這些,得到的回答,總是不出「別人也都是這樣」、「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這個環境就是這樣」的回答。

我不想再聽這種對話,於是為了找出這些答案,這麼多年來,我沉浸在大量的身心靈書籍之中。但可惜的是,我還是覺得身心疲倦,甚至覺得這一路上的同伴,漸漸的只剩下我一個人獨行。那種孤獨的滋味,也讓我這幾年已不再想與人聊這些話題。

這些壓力與不快樂,當然可以找出一些可見的來源,但它們真的是源頭嗎?沒有工作時,找到工作就解決問題了嗎?沒有錢,開始賺錢就解決問題了嗎?工作壓力大,想著大家都是這樣,就可以忍下去嗎?

焦慮與不快樂:揭開「期待」的面紗

我不知道你不快樂的根源是什麼,但在自己的探尋過程中,我發現許多痛苦的源頭,都跟那些我不自覺深信的「期待」,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結,它們像無形的鎖鏈,束縛著我。

我應該有錢、男朋友應該體諒我、朋友應該理解我、父母不應該對我情緒勒索、小孩不應該吵著不停等等,我看到別人被這些內心設定的無數個「應該」所捆綁,而我自己身上也一大堆。

當現實不符合這些「期待」時,它所帶來的巨大失望、焦慮、憤怒甚至絕望,深深吞噬著我,這種「期待落空」的痛苦,一次又一次的折磨著我的精神。「大家都是這樣」的回答,我完全無法接受,我不想成為那樣的「大家」,一點都不想。但奇怪的是,越是努力工作、努力經營關係、努力讓一切「更好」,心裡那種沉甸甸的、充滿焦慮、疲憊,甚至是一絲難以言喻的憤怒與失落的感受,從來沒有因此減少。到底還要怎樣?出口到底在哪裡?我不知多少次在書寫中,不斷的吶喊、怒罵這個世界。

「期待」是我生命成長的動力, 我期待進步、期待美好、期待有錢、期待悠閒過日子。如果沒有這種對「更好」的嚮往,人類社會可能無法發展,我也難以突破現狀。期待應該是向前的能量,但為何它成了我近幾年壓力、受苦的問題來源之一呢?於是,我看到它的另一面貌。那就是當我將結果死死地抓住不放,認為「必須」如此,否則就無法接受、無法快樂時,「期待」就變成我的沉重枷鎖。

我驚覺到,問題不在於「擁有期待」本身,而在於我與期待的關係。當它成為一種執著,一種「非如此不可」的信念時,它就從生命成長的動力,轉變成了限制與痛苦的根源。

生命之河:從「被困」到「流動」的領悟

我意識到,關於「期待」的信念,我還有好多需要去解開的,但此刻,我想多紀錄一些其他的部份。

我很少旅遊,但每當我去到溪流邊,聽著溪流所發出的聲音,那種清涼、靜謐的氛圍,總會讓我的心瞬間就沈靜下來。溪流就像我的生命經驗。它包含了我所有的情緒、念頭、挑戰與喜悅。它不斷流動,永不停止。我無法抓住過去的水,也無法預知未來的激流。

而在溪流中,總會攜帶很多的東西沖刷而下。就像我的腦海中,無止盡喋喋不休的念頭、不斷編造的故事情節、不斷的判斷是非好壞,那些難以承受的情緒,我的孤單、憤怒、疲倦,也都在河流裡翻滾著。

當我站在河流中,我會被河流的沖刷力量而站不住腳,但當我站上岸邊觀看,無論河流多湍急,也與我無關。我可以觀察河流的一切,卻不受到它的影響,我反而感到平靜、喜悅。可惜的是,我多數時候都是站在湍急的河流中,只有少數時刻是站在岸邊觀看。而每當我想從河流中間走上岸,卻感到這個過程是如此的困難,甚至走兩步又退兩步,始終還待在原地,承受著河流夾帶一堆東西沖刷而下的痛苦。

走向自由:鬆開手,體驗另一種喜悅

走上岸的過程很苦,但留在原地更苦。而要離開那種苦,不需要改變整條河流,只需要走上岸。我看到那個我尋覓很久的出口,它不在於改變外在世界,也不在於消除所有的期待,而在於改變我與「期待」的關係、改變我與「生命流動」的關係。

苦的另一端,總是可以找到一份期待,「應該、為何不、必須、怎麼會」是期待的另外形式,它總是藏得很隱蔽,不容易找到。每當焦慮、不快樂、憤怒升起時,只要向內多問自己幾次:「我此刻在期待什麼?我認為事情『應該』是怎樣的?」我總是可以挖掘出我可能未曾意識到的隱藏期待,它怎麼在那?這個過程,就像讓自己站在河岸邊,看著水流中的泥沙、雜物從我面前流過,不需追逐,也不需抗拒,只要願意睜開眼看著。

我試著學習去區分「願望」與「執著」。我還是「想要」某些目標,但我同時鬆開對那個結果的「執著」。我試著接納生命本身就是一條充滿變數的河流的事實、試著鬆開那試圖控制外在條件的手。我學習像河流一樣,樂於順應事變、與不如預期共處、讓事情發生又怎樣,我試著不那麼嚴肅的看待事情的發展,讓事情就那樣「流動」。

生活不總是按照我的期待流動,就像一條無常的河流,但每當我不再那樣抗拒事情的發生時,我的心就更加自由一點,就像往岸邊移動了一點那樣。我不知道還要多久的時間,我才能完全站在岸邊觀看這一切,但那是我看到的出口 - 成為生命的觀看者。

你也是擺渡人,你並不孤單

從前有多人與我同行,如今剩我一人獨自行走,那種孤獨的滋味並不好受。我還是經常走兩步退一步,不斷在同一個地方翻船,但這些日子我學著溫柔的對待我自己。我已經漸漸接受,也沒有意願再回到過去,去忍受著「大家都是這樣」的苦。過去那個大放厥詞的自己,早已消失。我現在只想要與自己對話,一次又一次的紙上對話,便已經足夠。

我書寫、我紀錄、我整理,為的不是別人,只想為自己而做。在消沉一段時日後,我又開始將這些心得,寫成長文,用來當作自己這趟旅程的旅伴、支持我的力量。這些文字堆砌成我的渡船,我搖阿搖著想渡過這條河。看著這些文字的你,你一個人嗎?你也像我一樣,曾感到那樣的孤單嗎?我不知道你走了多久、走了多遠、是否有人陪著你呢?也許,這些文字有緣也可以成為你的渡船。我50+,我用文字擺渡我自己,或許還有那不曾相識的有緣靈魂。


2025年7月4日

自由書寫030:穿越被背叛的憤怒,尋找內在的平靜

 阿郎撰寫

當我的世界崩塌,而你的世界依舊陽光普照

你曾經陷入困境嗎?好吧,我是在說廢話。我們都有曾被困在某一種生命情境的經驗,找不到出口在哪,前進無路,又無路可退,那是一種身心都承受很大煎熬的時刻,就算與身邊朋友聊聊,你也會覺得於事無補。


而奇怪的是,好像每個人都照常在運轉,只有自己的世界被按下暫停鍵。身邊的朋友照樣吃吃喝喝、照樣愉快的旅遊、每天是陽光普照,只有自己活在狂風暴雨之中。很少人會想陪你走過這陣風雨,當你放晴時,他們才會想接近你。


事實上,當我們身處困境時,會自然地渴望被理解、被看見、被支持。但當我們看見身邊的人似乎「照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我們的痛苦卻似乎被他們「忽略」時,內心會升起巨大的失落、孤單,甚至憤怒,這是非常正常的反應。我曾多次經歷這一些,被折磨的痛不欲生,而我在當下只想快點找到出口。


憤怒的深淵:期待、失落與內在的呼喊

這一份怨恨、憤怒,來自於自己的「期待」。我期待朋友能體恤自己的困境、能展現對自己的關心、至少能夠「看見」自己的脆弱,而不是對此無動於衷、照常生活。


所以當這些期待落空時,我會感到被背叛,被忽視、怨恨與憤怒。這份憤怒,就是對未被滿足的期待的渴望。這不是說朋友是惡意的,而是指出了自己內心深處對理解與共情的需求。


智者的迴響:理解「各自的河流」與生命的流動

我曾看過一些文章,那是一些老者在生命最後回顧的粹練。這些人在經歷了世俗的繁華與痛苦後,最終領悟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自己的因緣,自己的學習。 有些人對兒女的執著,正是因為他將自己的期待投射在兒女身上,希望兒女能走他認為「正確」的路。所以當兒女選擇其他路時,他們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而我將對朋友的期待,投射到朋友身上,希望他們能以我所期待的方式來回應我的困境。而當他們沒有這樣做時,我便感到痛苦。


其實,朋友們也有他們各自的生命河流,他們的順流逆流、他們的煩惱與喜悅,與我的河流並非完全同步,朋友的「照常生活」是他們生命流動的一部分,這並非惡意,只是生命的本質。它提醒我,我無法強求朋友為我的停滯而停滯,每個人都必須走自己的路。只有深刻的理解這一些,才能有助於鬆開我對他人如何回應的執著,「放下」,只是在深刻的理解與接受後,自然而然會做的反應,而不是為了放下而去練習放下。


轉化之路:回歸內在,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但我要點出的是,那個怨恨、憤怒是真實的,並非「不應該」的,因為它「已經存在」了。


只能感受它,而不是壓抑或批判它,但不要被它吞噬了。朋友有他們自己的生命軌跡、自己的煩惱與喜悅。然而自己的痛苦也是真實的,但它主要發生在我的內在。所以當我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朋友的反應上,我便將自己的平靜交給了外在。


朋友的「支持」不一定是以我期待的方式出現,將自己的情緒平靜建立在他人反應之上,是脆弱且不可控的。只有放下對他人「應該如何」的「期待」,才是自己獲得內在自由的關鍵。這份放下,不是彼此冷漠以對,而是允許每個生命走自己的路,這才能為自己創造內在的自由。


在孤獨中發現完整,在流動中尋求平靜

怨憤、憤怒,來自於「期待」的落空。只有當我尊重各自生命河流的流動,我才能收回對他人回應的過份期待,我們身陷其中的執著點,不是他人的反應,而是自己的那份「期待」。


的確,在困境時會感到孤獨,但這份孤獨又何嘗不是與自己深度連結的機會。只有當我與自己連結的更深,我便可以不再那麼依賴外在的反應。這過程容易嗎?不,至少在我身上,這是非常難熬的過程,因為這片風雨,我只能自己走出去。但每一次的向內覺察,都可以強化自己內在平靜的韌性。


或許你在困境時沒有出現與我類似的感受,也或許有。但若是出現這樣的感受,真的不要急於又給自己一些責怪,因為那真的是一段痛苦的過程。我理解那種不斷被想法綁死死、想放下那些想法卻又擺脫不掉的痛苦。


寫下來吧,我把那些說不出口的怨恨、憤怒,通通盡情的實現在紙上。透過這個方式,我學著去接納自己的憤怒、我試著去陪伴那些怨恨,因為在書寫時,我都在。那不會發洩一次就完事的,你會一次又一次的發作,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書寫這些情緒,焦點會慢慢的從外在的期待,轉回內在的自我關懷。而一旦這些期待被鬆開時,你便為自己創造了內在的自由。


50多歲的自己,我想成為自己痛苦的擺渡人,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正在經歷這些痛苦,我將它寫成文字,化為我的渡船,希望也能有緣載著你,前進。

 

2025年6月28日

自由書寫029:從悉達多對親情的放下,看自己對工作和金錢的執著

 阿郎撰寫

悉達多的掙扎與我的共鳴

近期讀了《流浪者之歌》,書中好多地方我都很有感觸,對於悉達多「放下親情」的段落也是如此。我在想,是要經歷怎樣的痛、多少的期待落空,才能大徹大悟的「放手」。


這個「放手」兩個字,被很多人說到爛,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一題到「放下」,也許有人會覺得倒胃口:「又是那一套」。但是,當你被困在某種生活情境中,而你有意識到,這源頭是來自頭腦中的某些念頭時,你就會知道,要不受到那些念頭的影響,有多麼的困難。


比如自己對於金錢的執著、對於工作的厭倦又被經濟追著跑的無奈,那種進不得退無路的「被困住」感受,深深折磨著自己。於是,悉達多的「放下」,在我自己工作與金錢的信念中,能否提供一個突破口呢?

悉達多的故事:親情執著的映照

悉達多曾為人子,當年他不顧父母的期待,堅決的放棄婆羅門身份,而選擇修行。他的父母顯然遭受極大的痛苦,但他還是不曾動搖過。而今,當他看著眼前的兒子,卻想要從修行人,成為世俗人的堅決決定,他也感到極大的痛苦,畢竟,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著想阿,但兒子依然堅決著選擇自己想要的道路。


這種期待落空的痛苦、那種心被撕裂、想不通又不願放手的痛,深深的困住了他,也破壞了自己以為平靜無波的道心。


而身旁的那位智者朋友,靜靜的看著他的一切,並不多言,只是陪伴,只是不斷要他傾聽大河的教導。而最終,他放下了,但不是漠不關心的那一種,而是領悟到,萬物皆有其道。


過去身為人子的悉達多、如今為人父的悉達多,當年他對父母親做的、如今他承受他的兒子對他做的。當年他對自己選擇的堅決、如今面對兒子對自己選擇的堅決,他了解到,父母是對的、兒子也是對的。


有什麼可以強求與控制呢?那種痛讓他最終領悟,也讓他學會了允許與順應。他放下的,不只是事情的發展,更是頭腦念頭對他的控制,他超越了那些控制他影響他的念頭了。


自我的反思:工作與金錢的「親情」

兒子的期待、父母的期待,該聽誰的?而我對於工作是否也藏著某種深深的期待呢?當現實與期待不符時,我的失落與痛苦,是否便是來自於這份期待呢?


「穩定的工作」本身,是否便是一個不合現實的期待?我無法接受工作與金錢的狀態,就像悉達多無法接受兒子的選擇那樣,我也正在經歷故事中的悉達多,這種期望與現實的拉扯,讓我有種被困住的感受。


悉達多傾聽大河,那我的大河又在哪?我書寫,不斷的書寫,我的內心以無聲之聲向我傾訴。是的,我在靜心中,靠近了那條大河,原來,那條河就在我的靜心之中,而那是否也是悉達多的那條河呢?


學習「放下」:行動與心態的轉變

放下執著,而非放棄責任:

悉達多放下對兒子的期待,這不是消極、也不是逃避。他依然深愛著他的兒子,但他放下了自己頭腦中,那個「必須怎樣」的僵化期待和控制慾。他放下的,不是責任,而是執著。那種期待是一種執著,越是期待,越是執著。他的「放下」,並非不愛,而是讓愛以更自由、更不帶執著的方式存在。


尋找我的「擺渡」方式:

悉達多最終成為了那條河的擺渡人,這令我深深著迷,也令我反思。在我目前的狀態,能否找到也像「擺渡人」那樣,提供價值、服務他人的機會,即使這價值不直接體現在金錢上,我也甘之如飴?我不知道,於是,我寫下這篇文章,我寫下了自己對金錢焦慮的覺察、對工作意義的探索,如果也能觸動你的內心,那就足夠了。


接受「流動」:

我的生活如同那條大河,生活中的工作和金錢也是流動的。悉達多透過傾聽大河的呢喃,悟透了變化的必然。我想向他學習,去接受一切變化,允許自己去探索任何新的可能性,哪怕只是一些小小的嘗試。


當下的覺察:

我不知道開悟是什麼,也不特別追求它。但對我來說,開悟是一個持續的旅程,存在於每個當下的覺察中,它不是一個完美不再變化的終極。於是,當我又再一次抱怨工作、抱怨生活時,那都是一個機會,而我使用書寫,與自己對話的方式來觀察內在、傾聽那條河流對我的低語。


結論:在不安中尋找平靜

雖然它只是一本書、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我希望藉由它,來幫助我自己重新看待工作、金錢及生活。


我還在學習的道路上,學習傾聽、學習「放下」。我50多歲了,仍然感到迷茫、仍然對外在有著許多的期待與執著。所以我繼續探索,我想,這探索的本身,便足以構成這一趟生命最有意義的旅程。我的生命就是這條河,我所經歷的抱怨、迷茫、對一些事物的熱愛與厭惡,都是這條河的一部分,我試著接受它的流動,而不是抗拒它。我將這次心得寫成文字,這些文字就是我的「渡船」,用來擺渡我自己過河。


你呢?面對生活中的眾多痛苦時,又是用怎樣的方式去面對?希望你也能找到屬於你自己渡河的方式,或者與我一起共乘這艘小船,繼續前進。

 

2025年6月27日

阿甘投資法讀後心得

阿甘投資法:簡單、重複、堅持的投資哲學

阿甘投資法

一套簡單、重複、堅持的投資哲學,跑出您的財富自由之路。

什麼是阿甘投資法?

靈感源自電影《阿甘正傳》主角的精神:「簡單、重複、堅持」。這套投資哲學捨棄了複雜的市場分析與短期預測,相信長期的複利效果。它的精髓就像阿甘一樣,在投資的道路上,專注地「一直跑下去」。

五大核心概念

點擊下方標籤,探索阿甘投資法的基石。

核心概念 1:簡單化 (KISS 原則)

選擇標的:專注於容易理解、廣泛追蹤市場的**指數型基金 (ETF)**。ETF讓您用小錢一次買進一籃子公司,自然分散風險。

避免複雜:不需追逐熱門個股,也無需盲從複雜的金融產品。簡單的策略,往往最有效。

理念:相信大範圍市場的長期成長,而非少數贏家的短期表現。專注於參與整體經濟的成長紅利。

ETF 具體操作策略

阿甘投資法如何應用在熱門的ETF上?

選擇您的ETF

0050 元大台灣50 (台股大盤成長型)

目標:追求資本利得,相信台灣整體經濟成長潛力。

  • 核心操作:每月/季固定投入,有額外閒置資金(如年終)可直接加碼。
  • 信念:長期來看,台灣市值前50大企業的整體價值會持續增長。
  • 適合對象:想參與台股大盤成長,追求長期資產增值的投資人。

為什麼阿甘投資法適合您?

🎓

極低門檻

無需專業金融知識,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

省時省力

不需花費大量時間看盤、研究個股。

🛡️

對抗人性

用紀律克服恐懼與貪婪,減少情緒化決策。

🎯

實現長期目標

穩健累積資產,為退休等目標打下基礎。

準備好開始了嗎?

阿甘投資法是一套簡單、強大且可實踐的財富累積策略。現在就設定您的定期定額計畫,然後...堅持下去!

* 投資有風險,請評估自身情況並使用閒置資金投資。

© 2025 阿甘投資法學習網頁. 僅供教育與示範用途。

2025年5月29日

自由書寫028:以自己之名活著

 阿郎撰寫

一旦進入職場,我們便被賦予某個角色、職稱,所以當別人稱呼這職稱或名字時,他們其實不是在叫「我」,而是在呼喚那個角色。


當別人稱呼你XX太太、OO的父親、ZZ的兒子時,他們與之對談的不是「我」,而是這些稱呼所代表的角色。


人有多久沒有單純的以「自己之名」活著?人常尋思我是誰?我如何找到自己?這一類的問題而遍尋不到答案,或許,先找回自己名字吧!以自己之名存在,而非XX太太、OO的父親的方式,那會讓我們找到自己存在的主體性,而非某身份、某角色的名稱活著。


當找回自己的那一刻,你會清楚感知到,自己過往的許多苦,都是因為自己只是活在某身份、某角色之中,而不是活出自己所造成。原來自己一直穿著某身份角色的戲服過日子,卻不曾脫下這戲服,以自己喜歡的那個樣子,好好的活上一回。






2025年5月24日

自由書寫027:人生請輕裝前進

 阿郎撰寫

付出不一定有回報,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

對於自己曾經付出,卻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心中會有不甘、會有恨,於是會想要報復、會想要看到對方失敗、痛苦。於是在這樣一個報復心態的過程中,自己不斷的回憶過去種種,不斷延長了自己的痛苦、不甘與怨恨、想要出一口氣、討回公道,但,又真的能討回什麼呢?事實上,只是失去更多而已。

來到50+的年紀,要學會認清各種關係,如工作、友情、愛情、親情等,不是付出就一定會有等比例的回報、不是你情就一定我願,更不會像打乒乓求那般,有去就一定有回。

看看河流上的落葉,你無法預知它是否一帆風順,它最常出現的結局,是有去無回的沉沒。總有人說職場是一種交換,但我並不完全認同。因為我的付出,並不一定會得到公司同等的回報。但如果任憑自己以這樣的角度去看待各種關係,就會讓自己在得失之間,變得斤斤計較,而讓自己越來越不快樂。

在所有關係中,與「自己的關係」是更為重要,但也是最不被重視的。因為當我們期待別人、期待公司應等價回應我的付出時,我就把「自己快樂」的決定權交到對方手上了。因此,50+的人生,我想讓自己只是簡單的感受那個付出過程就好,「期待」的部份,就輕輕的從心中放下,生活輕裝行走,人也會比較輕鬆一些。



頁面 1 / 22: 123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