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撰寫
連假前夕,鄰居婆婆媽媽都開始陸陸續續來找家人挽臉,他們習慣挽臉而不習慣撥筋,但家人總會幫他們順便撥撥眼睛的經絡,幫他們明目一下。我的時間多了,加上有朋友私訊,請我繼續寫些身心靈的心得,因為他已經很習慣看我的文章了。天阿,真的有人會看我那落落長、又沉悶、又無趣的文章!!真令我吃驚!!所以這一篇,當作送給連假無處可去,又沒事做的朋友打發無聊用。
正文開始:我最敬愛的老師
有一位老師可以給你獲得自由所需要的一切,它是你最親密的關係,不論你是何種身份地位,它永遠與你同在。你無需跑到印度去找尋靈性導師,更無需進入道場跪奉某位上師,有一位更了解你的老師等著你去拜訪,那就是 - 「你的念頭」。
有兩種類型的念頭你一定不陌生:
1-如果你愛我,就應該照我的要求做xx。
2-為了讓人喜歡我,我必須迎合他人來得到他們的認同。
關於第一種:
看似非常合理的論述,但你曾經質疑過它的真實性嗎?
我的鄰居正好有乖的、也有不乖的小孩。當我坐在客廳聽著鄰居與孩子的對話時,我注意到,當小孩乖乖聽話時,他的父母就會用讚美來獎勵。當小孩不順從時,他們就責罵小孩。也就是從小,我們就被教育成「順從是愛的表現」,以至於長大後對於愛情,會有「如果你愛我,就應該照我的要求去做」的這種觀念。
關於第二種:
當你了解了第一種,只要你換個角色,你自然就能理解另一個相反的觀念,就是「為了讓人喜歡我,我必須迎合他們做些什麼來得到他們的認同」。
「愛一個人」和「要他去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情」有著很大的差距,但我們經常將「愛」與「擇偶條件」混在一起,更甚者,我們注重對象的條件多過於「愛」的本身!
上述是兩種基本的模式,而對我來說,在工作上被挑起的情緒更多,也更頻繁。因此我下班後,最喜歡一個人靜靜坐著,讓自己重新回顧一整天的點點滴滴,希望從這種練習中,為自己找尋一個出口。我發現到,每當主管、同事或部屬做些不如我意的事情或決策時,我會被挑起情緒,但我似乎無法直率的說「不」。為什麼呢?
發現那內在的恐懼:
如果我說「不」,主管會責罵我。如果我說「不」,他會認為我很難配合。如果我說「不」,會得罪老闆惹來一頓罵。也就是我發現有一種基本的思維模型:我如果xxx,我怕老闆會xxx,所以我不敢xxx。
但,我開始質疑這種思考的方式,我發現這裡頭充滿著「恐懼」。當我不敢真實的表達自己,我已經先欺騙了我自己。然後我再對他人說一些違背真正想法的話,那是欺騙別人。之所以先欺騙自己,那是因為我對別人有所期望、想從他人身上得到些什麼、或避免些什麼。「我對別人有所求」,所以我便開始「失去我自己」。
我與念頭的關係最親密:
我是那個與我一起生活的人,我和我念頭的關係,是我所有關係中,最親密、也陪伴最久的。不論我身份地位怎樣,不論我物質條件或精神條件怎樣,「念頭」永遠與我同在。
一切行為與情緒都是在回應念頭:
我的很多行為,其實都跟別人沒有關係,我只是在回應我所相信的那個念頭而已。比如我相信「他會受苦都是因為我」的念頭時,我就會自責、對他有所虧欠。然後就會想彌補他,所以對於他的一切要求,我就認為一定要滿足才行。就這樣,我會不敢違逆別人,也就表示我不斷勉強自己,然後搞的自己一身疲憊與哀怨。林林總總的這些行為與情緒,都是在回應我所相信的某一個念頭而已。
這與他人無關
所以當你想要為某人做些事情時,你其實是在實現你的「想法」,縱然對方沒有因此而感謝你,那也無關緊要,因為,你的行為是在滿足自己的念頭,所以那其實是為自己做的,我是因著自己的想法而做的某些行為。縱使這些想法與別人有關,但依然是「我的」念頭,一切由我開始。所以,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不是依據我對他的看法,而是建立在我是否「想信」我對他的看法上。我的行為只跟我的念頭有關,別人真的是無辜的。
「念頭」才是自己最親密的老師
當我相信這個念頭時,我會做出某種行為、我會以某種方式對待別人、看待別人。我的行為與情緒是在呼應我的念頭,而非回應對方。如果你視某位上師為明燈而發誓終生追隨它,那不妨去檢視自己的這個行為,是基於哪種念頭?自己是否只想依賴別人為你照亮生命?還是其他的念頭?
檢視自己的念頭,你會發現很多你所不知道的「你」。當你在崇拜上師、敬仰老師的同時,你是否同時覺察到自己所相信的某種念頭呢?在這連假時刻,阿郎祝大家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