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

有效管理

阿郎撰寫

待過大大小小公司,經常聽到「管理」這一詞,雖然許多主管說的一口「管理學」,但我一直弄不懂這名詞。若以「興利」及「防弊」來看,這些管理制度幾乎都是著墨在防弊上,一堆認證的管理制度也幾乎集中於此。但這樣的答案始終無法滿足我的好奇心。

  • 開始的加法,需配合日後的減法
我待過新成立的公司及成立很久的上市公司,我發現在小規模的新成立公司裡,沒有什麼拿的出來的「規章制度」,表單也只是少少的幾張,每位員工幾乎都是身兼數職(我現在就是了),所以根本不符合所謂的內控原則。

隨著經歷一些問題,公司開始建立表單來「管控」各項作業,以避免同樣問題再次發生,而各項管理認證系統也會要求一大堆表單,因此,人力開始擴編,部門間開始計較各種「責任」。主管走馬換將,都有其雄心壯志,因此各種分析報表與統計數據也被要求填寫。只是在我的眼中,要求其他單位填一大堆表單,經常只是因為「方便」自己單位的作業,或者只是因為某人「想要」了解。不停認證的管理制度、不停增加的表單、報表、規定,讓大部分員工都一直忙盲茫,卻顯少看到有主管進行「減法」管理,反而再次為了達成某些目的而繼續「新增」一些報表、表單、分析。

  • 組織重整
當公司營運發生問題,「組織重整」的辦法就會被提出並運用。人事上的大般風被賦予強烈整頓的意圖,但事實上,那正是代表主事者「毫無頭緒」。面對處處著火的內部經營環境,究竟應該從何下手?「持續改善」的口號不斷被一再提出,但就是沒有「實際上」的可行性方案,但奇怪的是,此時中低階主管甚至基層員工,卻有著一大堆「隨處可見」的問題可以反應,至此,經理人陷入了「假性問題堆」裡頭。

  • 對的事未必是最優先要被解決的事
這幾乎是管理階層(尤其是新手主管)最常碰到的事。在還沒有釐清「核心問題」之前,就進行改革,希望藉此可以一舉造成立即性的改變。縱使已經有ISO、ERP、TQM或XX式管理,但若改革者急就章的想引進這些外頭的管理手法來套用,經常都是以失敗收場。

但,為什麼呢?因為每一間公司現在的規則制度,都有其歷史背景,想要改變深值人心的企業文化可不簡單,若只是將網路上的規章制度、表單、流程改一改,就希望套用,那麼不可避免的會遇到「理想與實際作法差距過大」,而遭到人員反彈、不配合、混亂、最後惹的天怒人怨、沾的一身腥。還記的清朝效法外國的船堅炮利最後的結局嗎?

事實上,越是高層級的改革者所要面對的,往往都是更加全面、甚至是整個系統、整個企業文化的議題,那不是基層主管口中一個流程、一個表單、一個管制點可以解決的。在有限的資源下,各層級人員所希望馬上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輕重緩急的順序。只是,意見不被上層主管採納的挫折感與憤怒感將會開始在基層人員心中發酵。


  • 衡量指標的局部效益
我們經常可以在公司部門間看到衝突,為什麼呢?是因為沒有同理心嗎?沒有共同願景嗎?領導人能力不足嗎?依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衡量指標」,也就是KPI指標在這中間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

大部分的獎勵制度幾乎都是以「部門」為基本單位,做的更細的也有展到「個人績效」。而這樣的獎勵制度很容易就產生「局部優化」的現象。(可參考:「衡量指標」、「生產效率」二篇分享)。不可避免的,各部門主管會陷入「局部效益」的漩渦中。以生產效率為例,就是會追求高數值的機台價動率,而它會透過「大批量」生產來達成,當然,這樣的「單位成本」就會跟著降低,成本會計也是鼓勵這種「局部效益」的幫凶。但呆滯存貨怎麼出現的呢?積壓在庫存上的現金呢?失去的生產時數呢?這一連串衍生的困境,主要是因為過度強調「生產效率」所致,也就是我說的「局部效益」。

一個部門主管因受到局部效益的觀念制約,所以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出現解決了自己部內問題,卻造成別單位的問題。或者像業務單位因著業績壓力,採取先接單、或者對客戶過度的承諾、單價過低等,解決「當下」業績不足問題,卻造成「將來」自己或其他單位需要面對的狀況。

  • 假性的改善成果
我曾與一位在大型上市櫃公司待到一定職位的人公事過。那時他被交辦組織優化、提升辦公室人員工作效率的專案。他的改善成果不賴,藉由一些變革,他替這些人員節省不少工作時間,所以乘上每小時工資,他替公司節省XX 元的成本。正當老闆也表揚他的成果時,我這個討厭鬼提出二個問題:「公司是否因此每月有實際減少薪資支出或費用?公司是否因此增加收入」?

當然,透過數字統計與分析,他斬釘截鐵的認同自己的改善成果。只是,我解釋到,這些改善成果都是「帳面上」的數字遊戲而已,因為,沒有人因此被裁員、沒有人因此減少加班時數,而他們利用多出時間所做的分析性報表,沒有人認真在看。因此,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被耗用在沒有實際產出的事情上,也就是說,所計算出來的成本節省是假的,只是帳面上的一堆數字。

好吧,我承認我的確令人不爽,這部分的確有待改善。只是,這種假性的改善成績衡量方式,在公司中幾乎是經常看見,不可不慎,當然,這也跟「局部效益」的觀念不謀而合。

  • 忽略「人性」所佔有的關鍵性影響
一個改革者因為站的過高,以至於疏忽了「實際執行」的基層員工,對於「改革」所具有的各種「抗拒」心理。這些反抗看似小卻數量龐大的力量,最後往往變成改革失敗的最後一根稻草。

增加工作會引起反彈、調整工作內容也會引起反彈、學習新軟體會引起反彈、學習新產品的知識也會引起反彈、改變規章制度會引起反彈、更改既有的作業流程也會引起反彈、改變獎懲制度會引起反彈、組織重整也會也起反彈。這林林總總的人性抗拒,如同每個人所捍衛的舒適圈一樣,是一個主管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 危機可以是轉機
在自己待過的公司中,我發現那些能成功改變企業的高手,「得到主管的全力支持」是很重要的一項關鍵,當然,他本身也必須具有獨到的見解與手段。「對的人」又得到「主管支持」,那麼在推行各項變革時,經常會很有成效。而我的一位老闆曾經教導我一個觀念,搭配一起服用,效果會更好:「時機」。也就是地利、人和之外,你必須配合「天時」。我看過很多人都是率性而為,然後就硬推某些政策,結果就是其他單位根本不配合。你認為重要的事別人不見得也這樣認為,懂的利用時勢來推行改變,反而可以收到更加的效果。

以我自身經驗為例,我曾想要強化工廠上的一些管理強度,但被廠長以人力不足以及現階段不需要而被完全否決。因此,「接納不完美的現況」是必須有的觀念,而我就懷著耐性來跟「不完美」共存。一段時間的等待,一個政府公文函令對公司造成很大的危機,而這外來的危機讓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被提昇,於是乎,在處理外來危機的同時,我順勢提出管理辦法與簽呈,就這樣,過程幾乎沒有遇到阻礙而順利通過,「急事緩辦」是一項修煉。

  • 「公司是一」的整體觀念
站在部門主管角度,當月高機台價動率就是一種很好的管理績效,但站在公司立場,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辦法轉成銷售換成現金,那這樣優異的生產績效就沒有意義。相反的,為了繼續維持優異的生產效率,導致一方面成品庫存嚴重、一方面逾期訂單也嚴重的矛盾景象,對公司更是一種傷害。也就是,公司利益與部門利益有時候是「衝突的」、是「對立的」。如果有時候為了公司利益,而必須降低機台價動率,讓生產單位主管背負管理不善的懷疑時,身為主管的你做得到嗎?公司內部有多少因為強調「部門效益」而傷害公司的例子?

如果每個部門都不斷提昇自己單位的效益,真的對「公司整體」的效益是有正面幫助的嗎?每個單位不斷精進改善自己單位的效益,真的能正面反應到公司實際的營運上嗎?公司績效的重要性必須大於部門績效,也就是為了公司整體績效,有時候犧牲某單位績效是必須的。但公司績效是看生產績效嗎?是看手上還有多少訂單嗎?公司是否訂出真正符合公司整體利益的衡量指標呢?還是說套用會計上的那些財務指標就算了事?

  • 小結
「管理」這一碼事我實在還有很多可以學習的,至少,我認為它跟「人」脫離不了關係。走在身心靈這條路上,讓我得以反思另一種看待公司的角度。想要「有效管理」公司,就必須先站在「公司整體」的立場來看,當然那就表示你必須跳脫單位主管的本位立場,只是,跳脫財會單位的財會人員,你還剩下什麼?你擁有什麼非財會領域的知識?你還是誰?你有勇氣踏出習慣的觀點嗎?管理,是一場自我誠實檢視的道路阿。

系列文章:


2016年7月15日

有線手持式吸塵器選購

最近興起買吸塵器的念頭,但呆神(Dyson)不論是插電或無線,怎麼看都像是詐騙集團。看看之前買的吸塵器:

  • 鳳梨牌塵水扁吸塵器

原先是用10年前買的鳳梨牌塵水扁吸塵器,10多年前,它就已經有特色了:
1-早就是免濾網、不揚塵設計
2-無耗材
3-可吸水
4-將灰塵等融入水裡,有效降低過敏源
5-重點是吸力超強、電源線有5公尺,幾乎可以不用拔插頭,整層吸光光


可惜,停產了。這是2千多元的吸塵器,若拿來跟呆神或伊萊克斯一台動不動就2萬起跳的吸塵器功能相比,這些有名的吸塵器真的是詐騙。尤其是日新月異的科技與功能,下一代功能經常優於手上這一代,配備還不能共用,所以,我要一個吸力永不減弱的吸塵器幹嗎?

接下來要考慮的點有哪些?
  • 無線很重要嗎?
對,非常非常重要,因為方便性可以決定你使用的意願,而你的意願決定你的使用頻率。但,你願意用多少代價來交換?答案依個人而定。

  • 吸力很重要嗎?
對,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只為了便宜,或為了配合無線而犧牲吸力,那還不如不要買。所以坊間許多趕流行而生產的無線吸塵器,完全不考慮。

  • 體積很重要嗎?
對,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是有線的,過大的體積除了佔儲藏空間外,你用到最後,幾乎沒有動力想要去拿它來用。這跟方便性有著連帶的關係。如果是無線的,體積過大表示重量比較重,我試用過朋友呆神的V6無線吸塵器,一開始不會重,但吸到最後,手真的會酸。所以,重量真的很重要,當然,重量與吸力或聲音都是需要整體考量的點。

  • 價錢很重要嗎?
對,非常非常重要。一分錢一分貨,但現在的流行消費習慣,都已經被廠商催眠了。消費者越來越少去「理性思考」自己的真正需求。我們都需要獨立思考,才能不被這些廠商牽著鼻子走。

  • 主要用途是哪些?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沒弄清楚自己的需求,那你的頭腦就會為你編織一個非常夢幻的未來,然後你往往就在這樣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聽從銷售人員或網路業配文的說詞,掏出大把鈔票抱回功能遠遠超出你實際需求的產品。


決定產品
在釐清自己需求後,開始去評估各種產品方案,最後,選定新格SYNCO:SVC-6066。


重要一點,這一台不能吸塵蟎,如果有吸塵蟎的需求,這一台就不適合。這一台是以1,990元入手,市價好像調整成2,300元左右,我主要是拿來吸地板而不是吸棉被或床墊,更不會半夜吸地板來嚇人。

這種價錢可以買到什麼?
  • 電動地板吸頭

這種價錢可以買到電動吸頭,實在很划算,是吃電的不是裝電池的喔。一般吸頭會用吸塵器的吸力來帶動風車與毛刷轉動,稍微捲入一些毛髮就轉不動了。但這一支是吃電的,用手去擋,它還不會停,強悍得很阿。

  • 4.8公尺的電線
買無線就是一個爽字而已,卻需要以吸力及價錢來交換。以自己的住家來看,電線插在房屋中間的插孔,也可以從前到後吸完整間房子,無不無線也就無所謂了。重點是,我不會受限於呆神的25分鐘限制,我就愛慢慢吸、優雅的吸。多一條線,吸力強這麼多,當然選它阿。

  • 強勁的吸力

這是一張網友做的測驗結果,是以真空度來測驗。可以發現吃鋰電池的吸塵器幾乎都是偏弱,當然,你將呆神調成「MAX」模式,吸力也可以很強勁,但只能持續約6分鐘,且請拿出2萬5千新台幣。另一個朋友花了1萬多買了一台伊萊克斯的無線吸塵器,但吸力實在不怎樣。傳統插電型的臥式吸塵器是可以有很強的吸力,但體積很龐大,就是不愛用阿。手持又是有線的吸塵器,又強又小,才是王道。

  • 可水洗的集塵桶不需集塵袋,環保免耗材

免耗材幾乎是現代吸塵器的基本配備,2,000元的吸塵器照樣做的到。重點是,整個集塵桶都可以水洗,屌吧。

  • 收納容易

我為何要為了收個吸塵器,然後在牆壁上鑽洞?放在地上依然美麗大方。

  • 重量較沉
這一隻約3Kg,相較於其他品牌的無線吸塵器是比較重,但吸力可就差很多。呆神約3.5Kg,還比呆神輕咧。只是,吸久了還是會酸啊!另外,他有送背袋一條,只是我從沒有用過就是。還有還有,因為它的把手設計與呆神不同,所以拿的時候,手酸的部位也會不同,如果是給老人家用,這一點倒是要考慮一下。

  • 價格經濟又實惠
2張小朋友就可以有這樣的功能,實在是超高CP值阿。如果你已經有一台大大的拉著走的傳統臥式吸塵器,那麼搭配一台這玩意兒,就是絕配啦。要吸塵蟎就交給大型吸塵器,要吸地板,出動這一支就搞定嚕。

  • 不能吸塵蟎
它雖然也有HEPA濾網,但比較薄,且等級也不夠,塵蟎吸進去又會噴出來,白搭。所以,拿來吸地板、桌子灰塵倒是非常好用。沒辦法,2張小朋友還是有它的先天限制滴。

  • 有一點塑膠味
這才是我認為真正的缺點,但還在容許範圍內。

  • 聲音偏中度
拿來跟呆神或伊萊克斯比,當然比不上,價格也比不上。跟我之前那一台鳳梨牌相比,已經是非常小聲了。

  • 吸頭配件少

我朋友的呆神V6配件是很多,但買了很久,幾乎都是拿來吸地板跟床單,也就是,吸頭幾乎沒有在換,卻多花好幾千元買一堆看起來很爽的其他吸頭。我只要吸地板、桌子椅子、窗簾等,一個大吸頭跟一個小吸頭就足夠了。它的缺點剛好就是我要的優點。


  • 會有過熱情形
這一點的確是比較傷腦筋,如果你家有點大,吸一次地板要很久(如30分鐘以上),那我是比較不建議這一台,畢竟,用途是需要最先被考量的。一般我都是洗澡前吸地板,吸完地板,經常會流汗,因為馬達排熱氣,導致家內溫度會稍稍上升所致。

小結
雖然只是2張小朋友,但事前還是做了不少功課,一些高貴的吸塵器一開始就被我排除,所以連研究都懶的研究。因為我不想花一堆錢買一個空的「品牌」,更不想花一堆錢買一些聽起來很棒的「夢幻功能」。以多一條線的不方便,換得實惠又夠用的功能產品,這才是我的王道。


「再簡單一點」成了我生活的準則,問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是我的參考依據。如果有一天它壞了,我會以高興而感恩的心情,將它送進垃圾堆,相信這是呆迷跟伊迷很難做到的,太貴阿。